何雁玲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250011)
小兒推拿以其操作簡便,療效顯著,無毒副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治病求本”是中醫(yī)辨證施治的基本原則,也是臨床小兒推拿治病中的根本原則?!皹恕薄ⅰ氨尽笔且粋€相對概念,對人體而言,正氣為本,邪氣為標;對疾病而言,先病為本,后病為標。一般認為疾病表現(xiàn)于臨床的現(xiàn)象和所出現(xiàn)的癥候為“標”;疾病發(fā)生的機理,即疾病的本質(zhì)為“本”,或者相對地指先病的臟腑及其病理表現(xiàn)。由于病證有先后主次,病情有輕重緩急,標本先后的治療原則必須根據(jù)病情的輕重緩急靈活處置。在病情變化過程中,一般標病甚急,將要危及生命,或影響本病的治療時,或在諸多病理矛盾中,標病成為突出的重要矛盾時,應按照“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和“間者并行,甚者獨行”的治療原則進行施治。筆者在小兒推拿臨床治療中,根據(jù)病情辨標本,進行不同的處方取穴,取得了滿意的治療效果。現(xiàn)以臨床常見的嬰幼兒病毒性腸炎為例,總結(jié)如下。
在臨床中,病證屬純陰純陽、純虛純實者較少,而虛實夾雜、表里相兼者居多。具體到嬰幼兒病毒性腸炎也是如此。臨床中醫(yī)分型可分為純實證(濕熱瀉、傷食瀉)、本虛標實證、純虛證(脾虛瀉、脾腎陽虛瀉)。臨床可見:低熱、惡心、嘔吐、腹瀉等癥狀,大便日瀉 6~10次,大便呈蛋花樣水便,或兼有黏液便,氣味酸臭或腥臭,或有便前哭鬧腹痛,大便常規(guī)檢查見白細胞、膿細胞或紅細胞。對于小兒素體營養(yǎng)狀況良好,體格強壯,指紋紫紅,肛周紅的腸炎患兒,辨證屬純實證。治療上也比較簡單,根據(jù)中醫(yī)“通因通用”的原則,以通利臟腑為主。基本組穴以清大腸、清小腸、退六腑、順摩腹、推下七節(jié)骨為主穴,治療1~3次即可痊愈。而對于久瀉不止,或先天脾胃虛弱復感邪毒的患兒,臨證表現(xiàn):腹瀉1個月以上,面色蒼白,神疲煩躁,食后即瀉,便前哭鬧,納差,腹脹如鼓,便酸臭,呈水樣黃綠色便,日瀉 10余次,小便溲黃,指紋淡,肛周紅。大便鏡檢顯示有:白細胞或膿細胞、脂肪球等。辨證屬本虛表實證。治療上應以“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先通利臟腑之氣,后補其本虛,或通利腑氣與補先后天之本同時并取。若反之則極易造成病邪滯留臟腑,使病程延長,病情反復不愈。取穴:補脾經(jīng)、補腎經(jīng)、清大腸、清小腸、運八卦、運土入水、清心平肝、揉一窩蜂、推六腑、推三關(guān)、順摩腹、推下七節(jié)骨、捏脊,揉足三里。一般治療3~4次即可痊愈。要注意治療后1~2天大便次數(shù)可有所增加,但便質(zhì)變稠,小便增多,精神、食欲見好,第 3、4天待余邪除盡時便可重補其虛,將順摩腹、推下七節(jié)骨改為逆摩腹,推上七節(jié)骨,加揉龜尾。對于其他疾病,均可舉一反三,辨證施治,手法上切忌拘泥,即所謂“機觸于外,巧生于內(nèi),手隨心轉(zhuǎn),法從手出”。
總之,在臨床治療小兒疾病中,要想取得滿意的療效,首先必須依循中醫(yī)理論辨證施治,辨明“標本”,否則盲目治療勢必會影響治療效果。其次還要注意主、配穴的搭配,手法的頻率、滲透力,是否得氣,操作時間是否得當?shù)纫蛩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