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志宏 曾連紅 魯 妮
(山東省即墨市中醫(yī)醫(yī)院,266200)
中藥保留灌腸是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將中藥湯劑經肛門直腸內置管灌入,保留在直腸或結腸內,通過腸黏膜直接吸收藥物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而灌腸液在腸道內保留時間的長短直接影響著治療效果。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大多數病人中藥保留灌腸治療后,取得了滿意的治療效果,但部分病人在保留灌腸治療過程中,因充血或破損的腸黏膜受中藥刺激后,對藥物反應敏感,腸蠕動增強,灌腸后腹痛頻繁,短時間即將灌入的中藥液排出,從而未能達到滿意的療效,使病人失去信心,不能繼續(xù)配合治療,不但給病人增加了痛苦,還造成了經濟上的浪費。針對這部分病人,我科采用2%利多卡因在中藥保留灌腸前30min進行灌腸的方法,能有效解除中藥液對充血破損的腸黏膜的刺激所致的疼痛,從而使腸蠕動減慢,延長藥液在腸道內的保留時間,患者感到舒適,無腹痛,愿意配合治療,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2007年8月~2009年10月收治的80例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48例,對照組32例。實驗組中男22例,女26例;對照組中男17例,女 15例。兩組年齡為20~55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18年。所有病例均經電子纖維結腸鏡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
兩組均每晚臨睡前灌腸,灌腸前囑病人先排空二便。
對照組用中藥液去渣加熱至39℃~41℃,應用一次性灌腸袋及附件,自肛門直腸內置管緩慢灌入。
實驗組取50ml注射器1只,抽取生理鹽水20ml加入2%利多卡因10ml加熱至39℃~41℃,用一次性導尿管連接在注射器上。囑病人取左側臥位,臀下墊一軟枕使臀部抬高10cm,用石蠟油棉球潤滑一次性導尿管前端后插入肛門約10~15cm,緩慢推入藥液并觀察病人反應。30min后詢問患者無不良反應,將中藥液去渣加熱至39℃~41℃,應用一次性灌腸袋及附件,自肛門直腸內置管緩慢灌入。
兩組灌腸后均囑病人臀部抬高10cm,盡量減少活動,觀察病人反應,營造安靜舒適的病房環(huán)境以促進睡眠,記錄灌腸后保留時間及腹痛情況。
對照組灌腸后保留時間在3h以上13例,占41%;保留3h以內19例,占59%;且灌腸后均有腹痛加劇的情況。實驗組灌腸后保留時間在 3h以上38例,占79%,其中22例保留時間在6h以上,10例保留時間在3h以下,占21%,藥液在腸道內保留時間明顯延長,腹痛情況也明顯減輕。兩組結果經統(tǒng)計學檢驗,差別具有顯著性(P<0.01)。
中藥保留灌腸是使藥液在腸道內通過溫熱刺激腸壁,使血管擴張,利用腸黏膜直接吸收藥液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當中藥液與充血破損的腸黏膜直接接觸后,因腸黏膜受到藥液刺激而引起劇烈腹痛,腸蠕動加快,加速藥液的排出。而2%的利多卡因為局部麻醉止痛藥,吸收入腸壁后能以非離子的形式迅速擴散,解除平滑肌痙攣,速效止痛,從而解除了中藥液對充血破損的腸黏膜刺激所致的疼痛,使其在腸道內保留的時間延長,保證藥液的充分吸收,使中藥能夠充分發(fā)揮治療作用,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另外,利多卡因為酰胺類局麻藥,可用于黏膜麻醉,少有藥物過敏者,應用安全方便,療效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