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虹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yī)學院,廣東廣州510004)
小兒捏脊是中醫(yī)學推拿手法的一種。早在西晉,葛洪所著《肘后備急方》中有“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行之,以龜尾至頂乃止,未愈更為之”以治療卒腹痛的記載,此法所取部位及操作與捏脊頗為相似。小兒捏脊療法療效確切,操作簡單,痛苦小,患兒易于接受,在臨床上應用較廣。筆者現將近十年來對小兒捏脊療法的機理、臨床研究概況進行綜述如下,以進一步對這一傳統療法有所總結并擴大其臨床應用。
捏脊療法具有調陰陽,和臟腑,培元氣,強身體,健脾胃,通經絡,行氣血等作用。主治先后天不足的一切虛弱病證,治療小兒積滯、疳證、厭食、腹瀉、嘔吐、便秘、驚風、夜啼等。
捏脊治療疾病的機理,源于經絡學說[1]。人體以背、腹分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脊在背部正中,乃督脈所循行之處。督脈循行起于下極之輸,并入脊里。上至風府,入腦,上巔,循額,至鼻柱。故而捏此部位,能促使督脈與沖脈、任脈相接,陰陽協調。且脊柱兩側為足太陽膀胱經所統,脊旁1.5寸多布有臟腑的背俞穴,臟腑有病能影響經絡,而經絡有病可內傳臟腑。臟腑有病常反應在足太陽膀胱經的背俞穴上,相應的俞穴出現壓痛、酸痛等癥狀。捏脊療法作用于督脈及膀胱經上,使其舒通經脈,平衡陰陽,調理氣血,以達安和臟腑、培補元氣、治病健身的目的。
現代醫(yī)學認為,捏脊療法是通過手法的機械刺激直接施治于人體體表而起著治療作用。首先通過刺激體表局部組織,增加局部供血,改善微循環(huán),改善細胞供氧和代謝,減少有害物質的產生。其次手法刺激通過感覺神經纖維傳至下丘腦,其沖動引起下丘腦分泌和釋放各種激素,調節(jié)內分泌系統;感覺神經傳入脊髓的腦干,通過導水管周圍灰質的膠狀質釋放腦啡肽,有很強的鎮(zhèn)痛作用;手法的刺激還可以調節(jié)人體免疫系統的功能,維持人體防御機能的平衡[2]。
陳氏等[3]對捏脊前后的疳積患兒作胃腸胰功能觀察,結果表明捏脊后胃泌素分泌下降至正常范圍,木糖排泄率升高,尿淀粉酶活性增加。胡氏[4]研究發(fā)現,捏脊治療后,患者的胃液和胃蛋白酶增加,血清淀粉酶和尿淀粉酶活性回升,膽堿酯酶活力增強,腸吸收功能改善,血中白細胞吞嗜能力正常。程氏等[5]為研究捏脊療法治療小兒腦癱微量元素含量變化與臨床療效之間的相關性,發(fā)現捏脊療法在一定范圍內能提高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如Fe、Zn、Cu)的含量,降低非必需元素(如 Cd)含量,有利于核酸與蛋白質的合成代謝,有利于酶的活性,有利于腦、神經系統、運動系統的發(fā)育,對腦癱兒的臨床康復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王氏等[6]為研究捏脊療法治療小兒外感發(fā)熱的免疫及腸道微生態(tài)機制,將40例外感發(fā)熱患兒糞便標本中的雙歧桿菌和腸桿菌的DNA進行熒光定量,結果顯示捏脊療法可以提高以雙歧桿菌為代表的厭氧菌數量,改善菌群分布結構,恢復機體的免疫屏障和化學屏障,使腸道抵抗力增強,抑制潛在致病菌群的增長,有維持局部免疫的功能,可以使小兒外感發(fā)熱患者體溫下降,癥狀改善。
1.捏脊治療小兒缺鐵性貧血(脾胃虛弱型)。小兒的缺鐵性貧血以營養(yǎng)性的發(fā)病率較高,偏遠山區(qū)以重度貧血即血虛證居多,城市兒童以輕、中度為主,表現為氣虛證居多。多因小兒飲食結構不合理,飲食習慣不良,過食生冷、暴食、挑食、厭食、營養(yǎng)過剩等諸多因素傷及脾胃,導致中焦運納失司,氣血生化乏源,氣弱血虛而貧血。田氏[7]為觀察馮氏捏脊手法治療小兒缺鐵性貧血(IDA)(脾胃虛弱型)的臨床療效,將符合標準的61例IDA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23例,對照組38例。治療組采用馮氏捏脊手法,對照組口服富馬酸亞鐵咀嚼片。結果發(fā)現治療組總有效率95.65%,對照組總有效率100.00%,兩組總有效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但在改善貧血中醫(yī)證候方面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馮氏捏脊療法治療小兒缺鐵性貧血(脾胃虛弱型)具有良好療效。
2.捏脊治療驚嚇綜合征。韓氏等[8]將452例患有驚嚇綜合征的患兒進行捏脊療法,醫(yī)者以兩手拇指伸向食指前方合力夾住肌肉提起,而后做食指向前、拇指后退的翻卷動作,兩手同時向前移動,自長強穴沿脊柱兩旁向上推捏,一般上至大椎。如此反復3~5次。捏第3次時,每捏三把將皮膚提一下,捏完后以拇指按摩兩側腎俞數下,1次操作約需時lmin,操作后不得立即撫摩背部。經治療后398例臨床主要癥狀消失,達到臨床治愈,有效率為88%。說明其有鎮(zhèn)靜熄風、安神的作用。
3.捏脊治療遺尿癥。遺尿多由小兒腎氣不足,下元不固,膀胱固攝失司所致。西醫(yī)學認為,本病主要是由于大腦皮層下中樞神經功能失調所致。王氏等[9]內病外治42例遺尿患兒,采用捏脊法配合神闕穴拔罐2個療程(共20天),總有效率為88%。馮氏[10]用捏脊配合夜尿點貼壓法治療小兒遺尿39例,觀察6個月,痊愈 24例,占 61.54%;好轉 13例,占 33.33%;無效2例,占5.13%??傆行?4.89%。
4.捏脊治療小兒急慢性腹瀉。小兒體質和功能脆弱,飲食不能自節(jié),故小兒腹瀉臨床常見。如不及時治療會造成脫水等嚴重后果。耿氏[11]采用中醫(yī)捏脊療法治療小兒輕度腹瀉36例,經治療 1個療程(5天,每天 1次)后,治愈34例,好轉2例,無效0例??傆行?00%。
5.捏脊治療疳積。疳積是中醫(yī)兒科四大癥(麻、痘、驚、疳)之一,是一種慢性消化系統疾病,古人視為惡候。此病與西醫(yī)學的小兒消化不良、營養(yǎng)不良、某些腸寄生蟲病及各種維生素缺乏等相似。徐氏等[12]通過針刺四縫穴配合捏脊療法治療小兒疳積與口服肥兒丸進行對照,結果表明針刺四縫穴配合捏脊療法總有效率為92.5%,對照組總有效率72.5%,說明其療效確切,經濟方便。
6.捏脊治療小兒厭食癥。小兒厭食病因多為飲食喂養(yǎng)不當,導致脾胃不和,受納運化失健。吳氏[13]應用捏脊療法治療小兒厭食(脾胃氣虛型),并以口服參苓白術散和小兒胃酶合劑為對照,結果發(fā)現治療組在中醫(yī)證候改善方面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性差異:治療組總有效率96.9%,對照組總有效率83.3%。捏脊治療前后尿淀粉酶試驗提示有顯著提高。說明捏脊療法簡、便、廉、驗、捷,療效可靠。
捏脊療法自古以來一直在使用,臨床療效肯定,其優(yōu)勢是手法簡單易于推廣,且是無創(chuàng)傷性療法,無副作用,免去服用中西藥物及其他療法之苦,患兒及家長易于接受,因此可以長期反復應用于臨床及家庭中。雖然現代文獻報道很多,但卻很少有對捏脊療法進行系統的臨床和機理研究。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考慮對其進行規(guī)范化研究,使其更好地應用于臨床。隨著臨證經驗的不斷積累,捏脊療法也融合了醫(yī)生個人不少體會,在此基礎上對捏脊按摩的手法也有許多的出入。這些不同的手法對臨床療效有沒有影響?哪一種又是最優(yōu)秀的方法呢?或是幾種捏法并無差別?另外,對于各種疾病的辨證治療,是否捏脊對各種適應證的任何證型都有效?臨床是否需要加用內服藥才有明顯的療效?這些均應該進行規(guī)范化的臨床研究以做出結論,以便對臨床能起到較為系統的指導作用。
[1]李艷,郭虎芝.談小兒捏脊在臨床中的應用.中華臨床醫(yī)藥雜志,2003,1(59):9817-9818.
[2]楊小平.捏脊療法益氣健脾作用的臨床探討.按摩與導引,2000,16(1):13.
[3]陳桂君.捏脊療法對疳積患兒胃腸胰功能影響的研究.實用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l,4(6):377.
[4]胡定政.捏脊療法治療小兒厭食癥的臨床觀察.按摩與導引,2000,16(5):7.
[5]程賓,董曉斌,等.捏脊療法治療小兒腦癱中微量元素含量變化與臨床療效之間相關性研究.福建中醫(yī)藥,2005,4(2):4-6.
[6]王麗清,葛金玲.捏脊療法治療小兒外感發(fā)熱的免疫及腸道微生態(tài)機制研究.河南中醫(yī),2007,(10):25-26.
[7]田書瑞.馮氏捏脊療法治療小兒缺鐵性貧血(脾胃虛弱型)23例臨床觀察.中醫(yī)兒科雜志,2006,2(3):38-40.
[8]韓笑冬,王芳.捏脊療法治療小兒驚嚇綜合征.中國民間療法,2006,(9):21.
[9]王玉蘭,盧天蛟.捏脊配合神闕穴拔罐治療小兒遺尿42例.中醫(yī)藥學報,2002,(4):20.
[10]馮湘.捏脊配合夜尿點貼壓法治療小兒遺尿39例.針灸臨床雜志,2003,(10):20.
[11]耿立鵬.捏脊療法治療小兒輕度腹瀉36例.按摩與導引,2006,9(9):25.
[12]徐桂鳳,安麗鳳.針刺四縫穴配合捏脊療法治療小兒疳積 80例療效觀察.黑龍江中醫(yī)藥,2005,(3):40.
[13]吳曉慧.捏脊療法治療小兒厭食(脾胃氣虛型)療效觀察.延安大學學報,2006,4(4):3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