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志輝
(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 200001)
鴉片戰(zhàn)爭以后,西方各國紛紛將諸多的編譯出版機構(gòu)遷入中國境內(nèi)。中國的傳統(tǒng)士人開始不同程度地接觸西學,并在其影響下抨擊國政、呼吁改革。作為早期維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王韜無疑是一位經(jīng)歷特殊、見解卓越的人物,他不僅在哲學、教育、社會、新聞、經(jīng)濟、文學、史學等各領域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且在中西文化交流——譯介西方科學著作和傳播西學,以及協(xié)助理雅各翻譯《中國經(jīng)典》(The Chinese Classics)——中也成就卓著。
王韜的科學工作主要是早年參預了對西方科學著作的譯介。受聘于墨海書館 (The LondonMissionary Society Press)后,王韜“適館授書 ”([1],17頁),在 1853—1858年間,與傳教士偉烈亞力 (AlexanderWylie,1815—1887年)、艾約瑟 (Joseph Edkins,1823—1905年)等合作翻譯了多部西方科學著作,并參與了《六合叢談》的編撰①《六合叢談》中連載的《西國天學源流》未題作者,實際是偉烈亞力口譯、王韜筆錄而成?!读蠀舱劇分羞€刊登過由他們兩人合譯的《重學淺說》,牛津大學圖書館藏有《重學淺說》印本。,在介紹、吸收西方科學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2,3]。他與偉烈亞力合譯的科學著作有《重學淺說》和《西國天學源流》;與艾約瑟合譯的科學著作有《格致新學提綱》[2](又名《西學原始考》,最初載于兩人合譯的《中西通書》②1852年書名為《華洋和合通書》(Chinese and Foreign Almanac),上?;钭钟∷?艾約瑟編。1853年后改名《中西通書》,墨海書館頒行。1852—1858年及 1861年,艾約瑟編,上?;钭钟∷?(1855年為雕版印刷),1859—1860年,因艾約瑟回歐洲,由偉烈亞力編,上?;钭钟∷?。1863年繼續(xù)由艾約瑟編輯,但在天津出版,1866年則在北京出版。參見參考文獻[2]。)和《光學圖說》。另外,他還在香港與黃勝 (1826—?年)合作譯有《火器略說》。雖然王韜對西學并沒有很深厚的造詣,所作不過是一般性的介紹,但是仍有值得稱道之處。如《火器略說》一書,于同治三年 (1864年)寄給蘇松太道丁日昌,丁向以善造火器見稱,閱讀后擊節(jié)稱贊,勖為不易之才。[4]至其晚年,在主持格致書院期間,他將每年考課中的優(yōu)秀論文編成《格致書院課藝》發(fā)行,宣傳西學,鼓吹變法;他還與新學日新會社合作翻譯了《西法代數(shù)勾股明鏡錄五卷》(1897年),又名《西算明鏡錄》[5]。王韜的西學譯介,都是在傳教士影響下進行的,誠如梁啟超所說,“教會之在中國者,亦頗有譯書。光緒間所為‘新學家’者,欲求知識于域外,則以此為枕中鴻秘,蓋‘學問饑餓’,至是而極矣”[6]。
另外,王韜還在旅英期間深入研究了春秋歷學,并著有《春秋朔閏日至考》、《春秋日食辨正》、《春秋朔至表》等三部歷學著作 (本文把它們統(tǒng)稱為“春秋歷學”),表明他對古代歷學有很深厚的造詣。理雅各認為,王韜的《春秋朔閏日至考》“在所有研究春秋年代學的中文著作中,沒有一部是可以和它相比的”[7]。按王韜記載,蘇格蘭牧師湛約翰“通中土語言文字之學,精于疇人家言”,看到他的前兩部著作,“嘆為傳作,謂此可以定古歷之指歸,決千古之疑案”[8]。由此可見,王韜的歷學著作是極有價值的古代年代學的研究專著。
歷來學者大都以王韜的變法思想及其與太平天國的接觸為研究范圍,對于他的春秋歷學著作則較少涉及。已有的研究中,曾次亮在他所整理的《春秋歷學三種》(1959年)之“改編說明”一節(jié),對王韜的歷學著作作過簡要的介紹;席澤宗在“第二屆國際中國科學史會議”(1983年)上發(fā)表的《王韜與自然科學》一文,對王韜的歷學著作亦有所研究[9];陳美東在《中國科學技術史·天文學卷》(2003年)中對王韜的天文學工作進行了總結(jié)①另外,柯文的《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性之間——王韜與晚清改革》(1967年)、忻平的《王韜評傳》(1990年)、張海林的《王韜評傳》(1993年)等著作也都對王韜的春秋歷學研究有所提及。。以上學者的研究主要針對的是王韜的歷學著作之內(nèi)容,對于他如何從事歷學之工作及在西學影響下思想之變化,則頗少涉及。本文即試圖從他在墨海書館對西學的最初接觸、在香港和英國的譯書經(jīng)歷等方面來闡述其研究春秋歷學的原因;并通過考察他對中國傳統(tǒng)歷學的繼承與發(fā)展、對西方歷學方法的吸收與運用,透視出晚清西學東漸對中國傳統(tǒng)學術所產(chǎn)生的影響;同時,在介紹他的春秋歷學著作的基礎上,對他的歷學研究給予客觀評價。
1849年,王韜應傳教士麥都思 (Walter HenryMedhurst,1796—1857年)之請到“墨海書館”任中文編輯([10],75頁)。此舉完全是出于生活所迫,屬無可奈何的選擇。因為此時他仍舊對傳統(tǒng)功名很看重,而投靠西人,是對傳統(tǒng)的叛逆,不僅見笑于士林,更有可能斷絕自己實現(xiàn)理想的途徑。所以他常感到“垂翔之鵬不能奮飛,伏櫪之馬已無遠志”([10],6頁),心理和情緒上多有不安和追悔。他在給朋友的信中,曾這樣表白道:“白發(fā)高堂,紅顏弱婦,皆今生未了之緣也,況復米珠薪桂,家食殊艱,不得已重來滬上,作舊生活”([10],15頁);“衣食愁貧歲,艱辛厄盛年;天涯倘相憶,見此應凄然”[11]??梢?王韜在墨海書館的十多年 (1849—1862年),基本上是在苦悶壓抑、郁郁不得志的狀態(tài)下度過的。
雖然在墨海書館的日子并不愜意,這里卻是在華宗教人士的會聚之地。在工作的過程中,王韜結(jié)識了一批西方傳教士,包括艾約瑟、偉烈亞力、合信 (Benjamin Hobson,1808—1871年 )、雒魏林 (W illiam Lockhart,1811—1896年 )、美魏茶 (W illiam Charles Milne,1815—1863年 )、慕維廉 (W illiam Muirhead,1822—1900年 )、韋廉臣 (Alexander W illiamson,1829—1890年)等[12]。和這些具有一定科學知識素養(yǎng)的傳教士一起“周旋揖讓”,大大開闊了他的眼界,豐富了他的知識結(jié)構(gòu),他日后的一系列著作及大量有關西學的文章,追根溯源,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這一段經(jīng)歷。更重要的是,墨海書館的生活引發(fā)了他對中華和西夷、中學和西學關系的深入思考,并對他的科學觀念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王韜在墨海書館工作的前期,仍對傳統(tǒng)學問備加推崇,雖然意識到中學在某些方面不如西學,卻仍沒有放棄傳統(tǒng)文人“尊己卑人”的心態(tài),認為西學是不會長久的。如在給周騰虎 (1816—1862年)的信中,他這樣說:
至于天算推步之學,中法固遠不逮西法,今法固大勝古法,以疏密之不同也。顧韜以為古法有用而今法無用。今法易時必變,而古法可以歷久無弊。何則?愈新奇故也。新益求新,奇益求奇,必有以別法駕乎其上者,故今法不踰二百年必悉廢矣?!我酝ㄓ诖硕煌ㄓ诒艘?是其格致之學有時而窮矣。([10],29頁)
然而,隨著和洋人交往的深入以及對西方科學技術了解的增加,王韜對于西學的態(tài)度逐漸有所轉(zhuǎn)變。但是,即使是接受了“西學”比“中學”優(yōu)異的現(xiàn)實,他也仍然無法放棄超越西方的理想,并始終認為“天下無常強久盛之國”、“我蓋用其所長,奪其所恃,我誠與彼同,彼自不敢與我比權量力矣”([10],41頁)。
后來,王韜由于上書太平軍而導致了清政府對他的追捕。在墨海書館同仁慕維廉和英國駐上海領事麥華佗 (SirWalterHenryMedhurst,1823—1885年,麥都思之子)等人的幫助下,王韜得以逃離上海。從 1862年到 1884年,他在香港和歐洲度過了 23年①晚年回憶這段生涯的時候,王韜還常常以“圣朝之棄物,盛世之廢民”自嘲。的漂泊生涯 ([1],19頁)。具有歷史意義的是,當命運之神把他推上流亡之途的時候,同時也將他推向了世界,并造就了一位學貫中西的傳奇人物。
在考察王韜的春秋歷學研究之前,先對其歷學著作的內(nèi)容作一番分析,以便于更好地理解和認識它們在中國傳統(tǒng)學術史上的地位和意義。
王韜的春秋歷學著作共有《春秋朔閏日至考》三卷、《春秋日食辨正》一卷、《春秋朔閏表》一卷等三部,都是在旅英期間所作。晚年回到上海后,他將這三種著作整理出版,收入《弢園經(jīng)學輯存六種》②《弢園經(jīng)學輯存六種》還包括《春秋左氏傳集釋》(60卷)、《皇清經(jīng)解校勘記》(24卷)、《國朝經(jīng)籍志》(8卷)等三部。。
《春秋朔閏日至考》分上、中、下三卷,上卷是作者在研究春秋長歷的過程中所寫的一些雜文,對前人所撰春秋歷譜進行評述,并說明了他編排新的春秋歷譜的方法和意義 (雖然并不系統(tǒng)與完整);中、下兩卷為春秋長歷考正,是全書的主要部分,給出了自魯隱公元年 (公元前 722年)至魯哀公十七年 (公元前 478年)間每年的朔閏安排、冬至、建正以及《春秋》和《左傳》中相關歷日的記載,并作出與王韜自己所編歷譜是否相合的簡要說明。在王韜之前,漢代劉歆 (公元前 50—公元 20年)最先以《三統(tǒng)歷譜》巧說春秋,考推春秋歷日;晉代杜預 (222—284年)始作長歷,“以古今十歷驗春秋交食”;后有唐代僧一行 (683—727年)、宋代衛(wèi)樸、元代郭守敬(1231—1316年)等繼之,他們互相推求考正,卻仍然不能達到精湛的程度,都有各自的缺憾[13];到了清代,有陳厚耀 (1660—1722年)①關于陳厚耀的生年,一般均作 1648年,據(jù)考證,當為 1660年,參見參考文獻[17]。、顧棟高 (1679—1759年)、姚文田(1758—1827年)等人潛心研究春秋長歷,亦各有得失。王韜悉心研究各家長歷,綜合各家之優(yōu)點,改正各家之不足,并與湛約翰就春秋歷學問題進行商榷討論,將中、西方歷學方法相結(jié)合,“準冬至以定朔日,依經(jīng)傳以置閏月,由日食以求歲正”,編定自隱公至哀公的春秋長歷,“而后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日月了然如指諸掌上矣”[14]。
《春秋日食辨正》考正了春秋時期日食的次數(shù)及各次日食發(fā)生的時間。春秋時期,歷學不明,“正朔不頒行于列國,列國亦各有史官,各自為歷”([15],11頁),因此朔閏、日食多有舛誤。劉歆最先推求春秋日食;之后,杜預、姜岌、僧一行、沈括 (1031—1095年)和衛(wèi)樸等都曾經(jīng)根據(jù)歷法對日食進行推求,各有差謬;郭守敬以授時歷推求春秋日食,“詳其交分食限,正其差誤”,“最為精密”;到了清代則有梅文鼎 (1633—1721年)、閻若璩(1638—1704年 )、徐發(fā)、陳厚耀、江永 (1681—1762年 )、姚文田、施彥士 (1775—1835年)、范景福 (1803—?年)等諸家對春秋日食進行過推求,“而江說最為明允”[14]。雖然歷史上推求日食者眾多,但是“自漢以來諸大儒,推算春秋日食者”,“皆以傳文生義”([15],25頁),不足為后來者所資用。因此,在《春秋日食辨正》中王韜以杜預和劉歆的推求結(jié)果為底本,對《春秋》所記 36次日食進行重新推算,并對歷代各家的研究成果多所取資,“推求日食而匯聚諸家之說,以俟明者擇焉”([15],3頁)。
《春秋朔閏表》對春秋時期的朔閏時間進行推算并列表。王韜自謂該表“以冬至為經(jīng),朔閏為緯”,“于一歲周天之數(shù),不爽分毫”。顯然,該表對于幫助明了《春秋》所記日食是有很大助益的,對照該表,則《春秋》中所記載的日月時間都變得一目了然了。該表的編定也參考了先人的研究成果,但是內(nèi)容的詳細和可靠程度卻又在各家之上。因此,王韜自己這樣評價《春秋朔閏表》:“雖不能為長歷之功臣,亦庶乎不蹈杜元凱、顧震滄之覆轍矣?!盵14]
王韜從朔日、至日、置閏、日食等四個方面來考訂春秋歷算。他依據(jù)朔閏可以變更而日至和日食不能變更的原理,通過置閏與干支、時限相符合來推求朔閏。在推求的過程中,他“先以中西日月對勘,而據(jù)至日以定朔閏”([15],11頁),“用平朔不用定朔,用恒氣不用定氣,用食限不用均數(shù)”[16],以歷明經(jīng)而非以經(jīng)證歷②研究春秋歷學的學者大抵分成兩派,其中,以經(jīng)傳考證歷法的有:劉歆、姜岌、僧一行、衛(wèi)樸、郭守敬等;以歷法考證經(jīng)傳的有:杜預、陳厚耀、江永、顧棟高、姚文田、施彥士等。在前人的諸多研究中,尤以陳厚耀之《春秋長歷》為最精,參見馮澄:《春秋日食集證》;及陳厚耀:《春秋長歷》。陳氏長歷系為補杜預長歷所作,分歷證、古歷、歷編、歷存四部分,引用了各種歷法關于春秋的記載,討論春秋日月食是否存在,也引用了沈括《夢溪筆談》關于衛(wèi)樸的記載。,對杜預以來的春秋歷法研究中存在的一些明顯錯誤進行了勘訂 。如襄公時,史官記載一年中相鄰的兩個月出現(xiàn)了兩次日食 (比食),按朔閏與食限的關系推算,這在中國是不可能發(fā)生的,而前人考訂這個“錯誤”時都不知道應該如何給出有說服力的解釋。王韜列舉了元代郭守敬的推算,并通過對比日本保井算哲 (1639—1715年),清代萬?;?、江永等人的觀點①保井算哲即是后來的渋川春海,生于日本貞享時代,他所制定的“貞享歷”是在中國古代歷法的基礎上重新推算所得。自江戶時代貞享二年(1685年)改用“貞享歷”始,日本才有自己本國的歷法。,勘定其為春秋史官的失誤,將日食記錄錯了 ([15],22頁)。就這一問題,王韜還曾與偉烈亞力討論。按照西國新法,是可以出現(xiàn)兩月“比食”的。但是,偉烈亞力認為,即使出現(xiàn)“比食”,在中國也一定是一次可見、一次不可見。因此,針對襄公時期記載的“比食”問題,王韜和偉烈亞力都“謂為史誤”,“當無間然”([15],9頁)。
另外,王韜在糾正前人的一些錯誤的同時,也對前人的工作給出了客觀公正的評價。如羅士琳 (1774—1853年)譏笑姚文田在隱公元年的年份上出錯,稱“開卷便錯,他可知矣”,對姚文田的歷學研究進行了全盤否定[18]。王韜則為姚文田的研究進行辯護,認為《春秋》雖是圣經(jīng),但是史官當時記載的日名必不可能不失真,后世的人只能根據(jù)歷法逐年向上推求,也必然會出現(xiàn)差誤,這是不可避免的。由此,他還認為自己的研究也是不可能不失真的,故“仍當質(zhì)諸世之精通歷法者,不敢以之自信也”[16]。
王韜的春秋歷學,以近代的計算方法考訂《春秋》日食記錄,基本上改正了杜預以來各家春秋長歷的重大錯誤,排定了近于當時歷法真相的長歷,從而基本可靠地奠定了復原春秋魯國歷法的基石;同時,他以近代的計算方法,基本正確地推求了各年的冬至時刻,對春秋歷法中的閏月也給出了大體可信的設置。他的研究,不但有一定的學術水平,在中國古歷研究上也可以說是劃時代的著作。在王韜的時代,這些著作贏得了相當?shù)膰H聲譽。[19,20]
作為一個傳統(tǒng)文人,王韜在西學方面沒有受過任何啟蒙教育,但是他的春秋歷學著作,卻是將傳統(tǒng)學術與西方新學相結(jié)合進行研究的產(chǎn)物。他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以下,將從他的人生經(jīng)歷和交游網(wǎng)絡來考察其春秋歷學研究。
《春秋》是傳統(tǒng)士人的必讀之書,雖然“春秋一書,日月甲子非大義之所在,圣人于此本不留意,闕者疑之”,但聰敏而“善讀春秋”如王韜者,必會在研讀《春秋》的過程中對日月甲子“為之推步,以衷一是”的[16]。
另外,在任職于墨海書館與偉烈亞力等人合作的過程中,王韜也接觸到了西方的天文歷法,并對其有了基本的了解,因此得以在春秋歷學研究中融匯中西。關于他對西方歷學方法的接觸與認識,見于他的各種作品中:
弱冠游滬上,得識西士偉烈亞力,讎校余閑,輒以西事相咨詢,始得窺天學之緒余。[21]
天算之學,中國開其端,西國竟其緒。西國考第一次日食在周平王五十一年,較中國疇人家測算幽王時日食相距無幾時,可知其學必先由東而西。逮后歷法愈精,遂
不能與西國爭衡。讀之可以討源泝流,而知其學之由來古矣。又,他在日記中所記:
猶太人常登山巔望月,見月初生即為月之首日,乃吹角或舉烽告眾。每月或二十九、或三十日,三年置一閏,與中法同??芍艜r中外歷法亦有不異者。予近作《中西通書序》,即暢衍其說,置之卷首,序云:
泰西文史之邦,夙稱猶太。自開辟至今,五千余年,歷歷可稽。其最古老之書曰《舊約全書》,所用歷與今歷大異。古時猶太人定年月以太陰為準,于歷法疏而于月驗密。常居山候月,以初見月為月第一日。余謂古猶太歷與中國夏、商之初不甚相遠,特彼有《舊約》書可證,而中國載籍自毀于秦火后,幾無完書。古史之可信者,莫如《尚書》所紀之月或日哉。以再生魄為月之一日、或曰以旁死魄為月之十六日,或曰既望,或曰蝕,亦多從月驗而罕用朔日者,如《大禹謨》之“正月朔日,允征之季秋月朔”皆系偽書,乃東晉梅賾所撰。班固《漢書》所引《伊訓》十二月朔,乙丑或系固所私增,亦未可為據(jù)。其有書日食者,則系以朔,如周幽王時,乙丑冬十月朔,日食?!对娊?jīng)》云“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是也。且猶太古時,分日為朝、午、暮三時,又分為十二時。分夜為三更,略與中國古法相同。三代以上,分晝夜各為十時。晝多辨晷以測時,夜多望星以驗候。如《書》所云“日中晷 ”,《春秋傳 》所云“日旰 ”,《詩 》之“三星在隅 ”,《傳 》之“降婁中而旦 ”是也。后世歷法漸密,于是在朔言朔,在晦言晦。漢、魏以來,漸以十二支紀時,始見于《南齊書·天文志》“夜則自甲至戊為五”?!额伿霞矣枴分^“斗柄所指,凡歷五辰,故曰五更”是也。猶太三年一置閏,所置閏月有一定之時,皆在亞華月后,與《春秋傳》所云“歸余于終”,漢以前多置閏月于歲終者,其法相同。由是觀之,中外算術,古時皆未造其精。而至于今,中法每不如西法之密,何哉?蓋用心不專,率皆墨守成法,未能推陳出新。今西士航海東來,與海內(nèi)疇人家講以新法,纟由繹各書,明古今歷算之源流,代有沿革,嘉惠后學不淺。艾迪謹所著中西歷已閱七年,今歲暫返英國,繼其事,偉烈亞力先生也,見予所說有足與猶太古歷相發(fā)明者,將刊己未歷,即命以是說為序。
中西歷法,俱以太陽所行之橢圓道為準,朔望弦晦,西法推算亦密,但不似中法之必以初一、十六等日同。中法以太陰之朔望定月,而以地球繞太陽一周之日分為二十四氣,每年氣朔相較,約多十一日強。故每十九年有閏七月,此歷來歷家不廢之法也。古法以平定立三差,推日月經(jīng)度遲速,以定朔望。自崇禎時,另立新法,以橢圓動時動面積,以定日月遲速。本朝歷官亦準此以推,以古法多疏,而新法密也。若泰西近日歷法,亦與猶太古歷異。([22],18—19頁)
時予主修《中西歷書》(即《中西通書》——筆者注),已蕆事。惟中寅卯、申酉兩月
比食,依癸卯之術推之,僅正月望、二月朔及七月朔望入限,此推蓋準西國新法也。考《春秋》襄公二十一及二十四年皆比食,古今言算家并以為舊史官之誤,惟董江都(即董仲舒——筆者注)謂比食。又,既有人言有推比食法,然其法不傳,未為可據(jù)。如西術所推,竟有比食之理,其法亦不難解也。([22],71—72頁)可見,早在咸豐八年 (1858年)之前,他就已經(jīng)對中國古代歷法有過較為深入的研究,對西方歷法與中國歷法的異同點進行了對比。通過對中西古代日食、置閏等方面的考察,將西方的《舊約全書》與中國的《尚書》、《詩經(jīng)》等古書相比較,認為“古時中外歷法亦有不異者”,且“漢以前多置閏月于歲終者,其法相同”。而到了近代,中法之所以在諸多方面都不如西法精確,則是因為中法墨守成規(guī),沒有對歷法進行推陳出新。我們還可以看到,王韜不僅考察了中外歷學發(fā)展史,在偉烈亞力等人的幫助下對照西方歷法主修了《中西通書》,而且還努力考訂了前人的一些謬誤,對《春秋》中所載的“比食”等問題給出了自己的見解。可以說,正是對《西國天學源流》的翻譯和對《中西通書》的編修,為他打開了通往西方天文歷學研究的窗戶,從而認識到了西方歷法的精確,并掌握了研究歷法的基本科學方法。
然而,王韜真正開始專注于研究春秋歷學,卻是緣于協(xié)助英國倫敦會傳教士理雅各對《中國經(jīng)典》的翻譯。
1858年,理雅各在英國商人的資助下[7],計劃將中國儒家經(jīng)典“四書”、“五經(jīng)”翻譯成英文,取名為《中國經(jīng)典》。
1862年,王韜避居香港。經(jīng)麥華佗介紹,與時任英華書院院長的理雅各相識,隨后被理雅各聘為譯書助理。
理雅各于 1843年到香港,在傳教過程中,逐漸被中國傳統(tǒng)學術,尤其是儒家經(jīng)典所吸引,遂致力于翻譯中國經(jīng)書。他認為,只有透徹地掌握中國人的經(jīng)書,親自考察中國圣賢所建立的道德、社會和政治生活基礎的整個思想領域,才能被認為與自己所處的地位和責任相稱。王韜到來之前,在湛約翰、合信和黃勝等人的幫助下,理雅各已經(jīng)將“四書”翻譯完成,是為《中國經(jīng)典》第一、二卷。此后,規(guī)模更為龐大的“五經(jīng)”便主要由王韜助譯[23]。在《中國經(jīng)典》第三卷《書經(jīng) (并竹書紀年)》(The Shoo King,w ith The B am boo Books)的“緒論”中,理雅各這樣說:
譯者于此特向湛約翰牧師致其謝忱。彼于所作專有名詞與問題之索引,及《中國古代天文學》,現(xiàn)收于本書前言之一節(jié),賜余啟示與助力至大。抑譯者亦不能不感激而承認蘇州學者王韜之貢獻。余所遇之中國學者,殆以彼為最博通中國典籍矣。彼于一八六三年歲末抵港,于吾精心所集之巨量藏書,特加贊賞,不時取用,并以滿懷熱忱進行工作,隨處為余解釋或論辯。彼不特助余工作,且于工作辛勞之際,并為余帶來樂趣也。①參見參考文獻[7]。此處之譯文參見羅香林《王韜在港與中西文化交流之關系》(《清華學報 (臺灣)》,1961年第 2卷第 2期,第 33—55頁)。
可見,王韜的到來,為理雅各的譯書工作帶來了根本性的變化,不僅使譯書工作進展更加順利,而且兩人還在日常的工作中建立了非常密切、友好的關系。[24]
王韜之所以投身助譯的工作,除了經(jīng)濟上沒有來源之外,另外一個原因,是隨著與洋人交往的增加,使他產(chǎn)生了將中國儒家之“道”傳播于西方的目的。在他后來在給陳蘭彬(1816—1894年)的信中說:“今歲西儒理雅各招韜重作泰西之游,續(xù)譯義經(jīng)曲臺記,俾成全書。韜思是役也,能使圣教遠被歐洲,或亦可不虛此行。”([10],131頁)這可以說是他“圣教西被”思想的真實流露。
1867年 12月,已回英國省親的理雅各來信邀請王韜赴英繼續(xù)佐譯《中國經(jīng)典》。王韜遂只身前往,由蘇伊士運河,道經(jīng)開羅、巴黎、倫敦,抵達理雅各故鄉(xiāng)——蘇格蘭亨達利鎮(zhèn)的杜拉村。[25]在英國客居的兩年中,他助理雅各續(xù)譯了《詩經(jīng)》(Shi King)、《春秋左氏傳 》(The Ch'un Ts'ew,w ith The Tso Chuen)、《易經(jīng) 》(Yi King)和《禮記 》(L i Chi)。
在王韜助譯的五部中國經(jīng)典著作中,尤為值得一提的是第三部——《春秋左氏傳》。
《春秋》是中國最早的編年史,相傳為孔子晚年所作,所記載日食系根據(jù)魯國天文學家的觀測與魯國史家的記錄編定而成。古代中國人非常重視研究天象與歷法,認為天象的變化與歷史上發(fā)生的重大事件密切相關,《周易》所謂的“天垂象,見吉兇”[26]即言及于此。又因《春秋》歷法凌亂,置閏錯乖,經(jīng)傳日月,各不相同,史上之各家長歷,亦互有出入,因此,歷代都有諸多的學者大家以研究春秋歷法和注釋《春秋》為業(yè)。到了清代,研究春秋歷法之學者更是“盛況空前”:
至清代治春秋之學者益多,考訂愈繁,而糾紛愈甚。于是經(jīng)誤傳誤術誤之爭,夏正商正周正之辨,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汪曰楨《歷代長術輯要》,隱公以后與春秋不合;顧棟高《春秋朔閏表》,排比經(jīng)傳日月,與推算不符;羅士琳據(jù)《開元占經(jīng)》用術,以訂杜歷之誤,而撰《春秋朔閏異同》……皆為一時名著,仍未能精確無誤?!璠26]
雖然大批的學者為治春秋歷學而前赴后繼,卻仍未能將其做得“精確無誤”??梢?對于中國傳統(tǒng)學者而言,準確推求春秋時期之朔閏、日食是一項何其浩大艱難的工程!
盡管研究春秋長歷的難度很大,歷代學者卻往往以之為榮。當然,王韜也未能“免俗”。早在墨海書館時期,王韜就曾經(jīng)希望自己能“出則與燕許爭文章,抗蹤一代;處則與皮陸同志趣,并軌千秋”①燕許,指張說和蘇颋;皮陸,指皮日休和陸龜蒙。他們四人都是唐代人,燕許是名臣,皮陸則是名士。。至其晚年,更是犯了中世紀儒者的通病,一心露才揚己,希望人們承認他確是如孔子那樣的當世圣人。[27]由此可以想象,在研究《春秋》的過程中,王韜肯定也有以之為榮、借以揚名的心理。
在助譯《春秋左氏傳》的過程中,王韜對該書內(nèi)容條分縷析,寫作了規(guī)模宏大的《春秋左氏傳集釋》,計 60卷?!洞呵镒笫蟼骷尅肥菍η叭藢W說的綜合,“從各個方面對《春秋》和《左傳》進行解釋”[7],對諸家學說“搜羅殆盡”,其注釋“并不專主杜氏,于杜說所不能通者,則據(jù)諸家之說為折衷,而于各解亦所不廢”[14],因此取書名為“集釋”,也算名副其實了。
研究春秋,首當明晰春秋長歷。在蘇格蘭的兩年多時間里,王韜“往往燒燭檢書”,“所致力者尤在春秋左氏傳一書,旁及他經(jīng)并國朝經(jīng)學著述諸家,悉心考核,頗得端倪”[25]。王韜撰寫《春秋左氏傳集釋》的目的,是為翻譯《春秋左氏傳》作參考;而為了準確翻譯《春秋左氏傳》中關于歷算方面的內(nèi)容,王韜又深入研究了春秋歷學,撰寫了歷學論文五篇。這些論文中的三篇,即是本文前面所列的三種歷學著作;另外兩篇——《春秋日食圖說》和《春秋問答》,則作為理雅各翻譯《春秋左氏傳》的參考用書被收入《中國經(jīng)典》第五卷的“序言”中。②據(jù)筆者推測,理雅各在《中國經(jīng)典》第五卷的“緒論”內(nèi)所列“參考用書”一篇,應該就是王韜原作的轉(zhuǎn)譯。文中列舉了 57種中文相關著作,并作了提要。其中,第 52種為《春秋左氏傳集釋》,第 53種為《春秋朔閏考辨》(即《春秋朔閏日至考》),第 54種為《春秋日食圖說》,第 55種為《春秋問答》,均為王韜所作。參見參考文獻[7]。
雖然研究春秋歷學并不是日常工作的主要方面,卻花費了他許多的精力。由于是在蘇格蘭研究春秋歷學,王韜依靠的都是理雅各所收集的資料,因此,所擁有的相關文獻并不齊全,如陳厚耀的《春秋長歷》就是他所未能得見的。[25]但是他悉心研究了所掌握的全部資料,分析了前人研究的不足,認為他們都沒有能夠?qū)Υ呵餁v學進行足夠深入的研究。如僧一行的《開元大衍歷》雖然遵循的是古人的方法,但是對經(jīng)、傳的記載卻多有違背;杜預的《春秋長歷》和顧棟高的《春秋朔閏表》只是對《春秋》、《左傳》的上下日月推排了干支,遇到疑難的地方,則一概置閏,沒有對歷算進行較好地研究[25];郭守敬用授時歷將《春秋》中所記載的三十七次日食一一推校,“合者詳其虧食時刻,不合者則為之推求上下月日而移置之,于二頻食則據(jù)法以除之”,后來的學者都認為郭守敬的推求最為準確,但是可惜“猶未以西法深求之”;湯若望 (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2—1666年)的《古今交食考》一書雖然以西法所推寫成,但是在湯若望時所用的西法“猶遜于今”,因此,其研究成果也不能稱為“精核”;英國湛約翰用新西法推算周以來日食,并“以西字列為一表”,可惜“其表多用西國日月”,沒有結(jié)合中國古代方法進行推求[15]。
除了查閱大量資料、了解前人的研究以外,王韜還與湛約翰建立了密切的關系。湛約翰是英國新教傳教士,1852年到香港,繼理雅各主持倫敦會事務,后在廣州、香港等地主持傳教事宜,與王韜早已熟識。湛約翰對中國春秋時期的歷法素有研究,有《春秋歷日表》、《幽王以來日食表》[25]、《中國古代天文學》①湛約翰的Astronomy of theAncient Chinese(《中國古代天文學》)和 Eclipses Recorded by theAncient Chinese(《幽王以來日食表》)被全文收入《中國經(jīng)典》第三卷的“緒論”中。參見參考文獻[7]。等著作行世。王韜曾專程到蘇格蘭阿巴顛 (阿貝丁,Aberdeen)拜訪湛約翰,并時常有書信來往,討論一些春秋歷學問題。
與王韜將“中西日月對勘”進行研究不同的是,湛約翰的研究只是以西方歷學的資料和方法來研究春秋歷日,未用中國傳統(tǒng)歷學加以印證,有其片面性。雖然王韜所推的春秋朔至日月與湛約翰所推結(jié)果“殊多吻合”,但他們各自所推求的春秋日食三十六事,卻是“知多未合”[25]。故而,當王韜攜帶他的《春秋朔閏日至考》和《春秋日食辨正》前往湛約翰住所“與之商榷”時,就向湛約翰說明了自己研究春秋歷學的“大旨”,即:
春秋時歷雖與今歷不同,然不由推步則無從知其失閏,必先以今準古,而后古術之疏乃見,失閏之故可明,此固異于杜元凱、顧震滄之徒以經(jīng)、傳干支排比者矣。余推日食,有圖有說,而又以中西日月對勘另為一編,乃欲镕西人之巧算入大統(tǒng)之型模,而以實測得春秋之日月者也。[8]
結(jié)果,在讀了王韜的著作以后,湛約翰對他的研究相當折服,認為他已經(jīng)“于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日月了如指掌”,并謂“此書出,當駕陳泗源而上之”[8]。
王韜在研究春秋歷學的過程中,曾參考了湛約翰的一些推算結(jié)果。湛約翰以西法推算周以來的日食,并“以西字列為一表”(即《幽王以來日食表》),王韜就是根據(jù)這個表對照了自己推算的日食結(jié)果,寫作了《春秋日食考》一文,“于是春秋之日食始朗若眉列矣”[15]。同時,他也對湛約翰的春秋歷學研究提出了許多反面意見,如:在《與西儒湛約翰先生書》中,他列出了 15條意見,就春秋“朔閏疏密”和日食問題與湛約翰探討;在《??贝呵锼分寥赵屡c湛約翰先生書》中,他又列出了 28條與湛約翰不同的見解,討論春秋的“朔閏疏密”;在《與湛約翰先生書論姚氏長歷之謬》中,他就姚文田長歷中的 20處置閏錯誤向湛約翰請教,并發(fā)表了部分不同看法[25]。雖然王韜的許多意見是對以前學者的研究的綜合和再論定,并不是他個人的創(chuàng)見,但是卻也說明他對春秋歷學的研究已經(jīng)到了相當精湛的地步。
為了使所研究的春秋歷學更符合歷史真實,他還進一步學習了西方歷學方法,并將之運用到春秋歷學的研究中:
……以上春秋日食三十六事,以西法推之,合者僅十有六事,余皆差謬。大抵閏余失次,日月遂致乖違。古時歷法之疏,概可知矣。所推冬至,稿凡三易。一次宗元郭守敬授時歷,以隱公三年辛酉歲為庚午冬至,至次年壬戌歲為乙亥冬至;第二次用新法 (即西法——筆者注)增損,以隱公三年為辛未冬至,推至僖公五年為辛亥冬至,雖與左氏所載正月朔旦辛亥日南至相合,而與中西日食月日一皆不符。因定隱公三年為癸酉冬至,蓋春秋左氏傳所記兩冬至,皆先天二三日,本難與今法強合也。[25]
從中可知,王韜在運用西法推求春秋日食之前,就已經(jīng)用授時歷對之進行過推算;此后又用西法推驗,所得到的結(jié)果與《左傳》之記載殊多不合;最后,不得不將中西兩種方法相結(jié)合,才得以推定隱公元年之冬至。由此,西法之優(yōu)點也就顯而易見了。
難能可貴的是,隨著對西方歷法以及西學了解的增加,王韜對西學的興趣也與日俱增。1870年,在給法國漢學家儒蓮 (Stanislas Julien,1799—1873年)的一封信中,王韜提到:
韜今偕理君譯訂春秋左氏傳……春秋中有難以意解者,一為朔閏,一為日食;必朔閏不忒,而后所推日食始可合古。顧群儒聚訟莫息其喙;,不獨論置閏者不同,即言日食者亦各異。非得西國之精于天算者,參較中西日月,而一一厘正之以折其中,不能解此糾紛也,不佞實于閣下厚期之矣,幸垂啟示,用豁愚蒙?!璠10]
此時的王韜完全放棄了“尊己卑人”的思想,已經(jīng)承認西學在某些方面比中學要先進,并開始向倡導“西學”、“西法”轉(zhuǎn)變。
王韜以西方歷學方法推合春秋時所記日食,其失閏前后大致與元代所記載的相同。元代記載的春秋歷是根據(jù)郭守敬的授時歷推算的,因此,他認為郭氏的授時歷在中國各種歷算方法中是最精密的。為此,他還專門撰寫了《春秋日食中西對勘表》和《春秋朔閏冬至細表》各一卷,用以比較中、西兩種方法所勘定的春秋日食結(jié)果的異同[25]。
1928年,在王韜的春秋歷學著作寫成約半個世紀后,日本漢學家、京都帝國大學總長新城新藏 (1873—1936年)教授的《春秋長歷》(后收入《東洋天文學史研究》第五章)一文發(fā)表,對王韜的歷學研究成果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并認為與自己的研究成果基本相同。[28]雖然與王韜的研究相比,新城新藏所用方法和所得結(jié)果都“大略相同”,但是在一個很重要的觀點上,兩者卻有很大的不同。[9]新城新藏認為,中國古代歷法中的“三正說”①古代有所謂“三正”,即: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蓋三王之政若循環(huán),窮則反本。天下有道,則不失紀序;無道,則正朔不行于諸侯。純屬“誣妄”,不承認當時各國間歷法的不一致;王韜則在他的《周不頒朔列國之歷各異說》和《晉用夏正考》兩文中,充分論述了當時各國所用歷法的不同。
在其《春秋長歷》第二部分,新城新藏首先論證了中國古代“三正說”的不可靠:
夫“三正交替”論者,系自古所信之說,即謂周以含冬至之月為正月,殷以此后一個月之月為正月,夏以此后二個月之月為正月,并以此等為歷史上之事實,猶以此等月名曰子、丑、寅之月。則如夏、殷、周三代交迭之革命之時,其子、丑、寅之“三正”,順次交替者,乃以為當然之理者焉?!绾蟊菊撐闹Y(jié)論所示,余由研究春秋長歷之結(jié)果,信“三正交替”者決非歷史上之事實,乃于春秋中葉,因天文觀測法上有重大之改正,其結(jié)果遂自然致采用含冬至之月為正月,欲與以正當之理由,遂倡道所謂“三正交替”論者耳。[28]
在否定了“三正說”之后,新城新藏又提出,在春秋之前、春秋上半葉及春秋下半葉,存在著不同的歷法:
就歷史上之事實考察,自夏、殷、周三代迄春秋以前之間,恐采用近于所謂夏正之歷,而入春秋時代,其前半葉所用之歷,系近于所謂殷正之歷,自春秋中葉以后迄戰(zhàn)國時代中葉之間,采用近于所謂周正之歷。故所謂‘三正交替’者,系非歷史上之事實,且同時所謂“夏正”、“周正”之名稱,亦實非適當之言辭也。[28]
與之相反,王韜則認為由于周朝王室的衰弱,春秋時期沒有統(tǒng)一的歷法頒布,列國所采用的歷法也就各有不同:
周既東遷,王室微弱;天子未必頒歷,列國自為推步,故《經(jīng)》、《傳》日月常有參差?!督?jīng)》書“十二月癸酉朔日食”,而《傳》此年末有閏,明年正月為壬寅朔;則《經(jīng)》之“十二月癸酉朔日食”即在《傳》之閏月;是周歷、魯歷置閏有不同矣。哀十五年“衛(wèi)世子蒯瞶自戚入于衛(wèi)”,《傳》在此年末之閏月,而《經(jīng)》書十六年“正月己卯”,是衛(wèi)歷、魯歷不同矣。……倘皆自王朝頒歷,何至有參差哉?[25]
在《晉用夏正考》一文中,王韜還引證了閻若璩、姚文田等人的觀點,并結(jié)合自己對《春秋》中所書“晉事”的考察,最終得出各國所用歷法不同的結(jié)論:
推核全《經(jīng)》甲子而證之以《傳》,所紀之時月互異,其用夏正也顯矣。他如宋用商歷,衛(wèi)用殷歷,皆與周、魯之歷不同,亦不可不知也。[25]
筆者認為,“三正”未必是如新城新藏所說的夏、商、周三代歷法的不同,而可能只是春秋時期三個不同部族地區(qū)歷法的區(qū)別,即:晉為夏墟,故建寅;宋為殷墟,故建丑;魯為周后,故建子?,F(xiàn)代學者對《春秋》所載魯國歷法的研究也表明[29],春秋時期的不同諸侯國間,的確是有意識地選定不同的建正以為歷法,從而也就導致所行歷法各異。錢寶琮先生認為,“三正說”實際上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不同地域采取不同的歷日制度的反映,不應看做是三個王朝改變正朔的故事。[30]
又據(jù)《史記》記載:
幽、厲之后,周室微,陪臣執(zhí)政,史不記時,君不告朔,故疇人子弟分散,或在諸夏,或在夷狄,是以其禨祥廢而不統(tǒng)。周襄王二十六年閏三月,而《春秋》非之。先王之正時也,履端于始,舉正于中,歸邪于終?!璠31]
可見,王韜的見解與《史記》等資料的記載相符,而新城新藏之說則是不顧事實的標新立異。這也說明,在對春秋時期各國所用歷法問題的認識上,王韜比新城新藏要高明。
當然,王韜的春秋歷學研究也并非盡善盡美。由于他的歷學著作屬于未定稿,故一些文章在內(nèi)容上相互重復,有的甚至拉雜而沒有結(jié)論。如在《魯隱公元年正月朔日考》一文中,他首先列舉了杜預、陳厚耀、顧棟高等人對“隱公元年正月朔日”說所持的觀點,之后又對春秋時期諸侯所行歷法進行說明,最后卻說“顧各家所說當各有理在,未敢臆決,謹以折衷于君子”。全文內(nèi)容雜亂,討論也不得要領,而且沒有給出自己的見解。
由于自身認識上的局限,也導致他的研究中出現(xiàn)了一些錯誤的觀點。如在《僖公五年丙寅歲正月辛亥朔日南至》一文中,王韜開篇即言:
嗚呼,余觀于春秋時朔閏冬至日食數(shù)事,而知其為大亂之世也。當時史失厥官,歷算疏舛,而于虞廷所言以閏月定四時之法,違之遠矣。魯歷官推步多于法不合,閏余乖次,日月參差,日食或不在朔。所以考求日至者,無論不如后世之精密,其先后往往違失,甚有參差至二三日者,以為常事……[25]
事實上,春秋時期尚無固定歷法,春秋中葉以前還只是歷法的準備時期,歷法的確定時期應當在戰(zhàn)國中葉。[32]王韜以后世定法密率的標準來批判春秋歷,給當時置閏不甚整齊的現(xiàn)象以不夠確當?shù)呐u,并誤認為春秋以前已經(jīng)有了整齊精密的定型歷法,這顯然是有違歷史事實的。[19]
而且,王韜在某些地方還流露出了違反科學常識的話,如在《春秋中西日食考》一文中,他對僖公十五年丙子日食引證了“入食限”與“不入食限”兩說后,認為經(jīng)傳所記載的“五月日有食”并沒有錯誤,而是天象本身確實會存在小的誤差,有歷法所不能解釋的天象存在。[15]這表明,王韜在天文方面的造詣,還是存在明顯缺憾的。
王韜在研究春秋歷學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與他繼承清代學者徐發(fā)、江永、姚文田、施彥士等人的工作分不開的。但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他的工作比這些人都要系統(tǒng)和深入。[9]雖然他的春秋歷學研究存在著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不容否認的是,他的成果較之前人還是前進了一大步,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王韜可以認為是近代中國第一個飽學儒經(jīng)、又在西方度過了一段有意義時光的學者。雖然他生平最高的理想,是經(jīng)由科舉或上書自薦的途徑步上功名之路,但事與愿違,他最終投入到了教會的工作中,致力于研讀和寫作的生涯。而他對西方學術的認識,大都來自傳教士的傳授與浸潤,甚至于他在學術文化上的貢獻,也都與理雅各、湛約翰等傳教士密切相關。他在蘇格蘭譯書和研究春秋歷學的這段時間里,有更多的機會接觸西方學術,對西洋歷史及學術思想的主流,均有了相當程度的掌握。另外,親眼目睹西方資本主義的繁榮富強,對于他閱歷的增加、思想的巨變和胸懷的擴展都有著極大的助益。在 1849年至1873年與西方傳教士接觸共事的 24年中,獨特的經(jīng)歷促使他成為近代中國史上最負影響的改良政論家之一。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王韜在蘇格蘭的主要任務是幫助理雅各翻譯《中國經(jīng)典》,但是,就學術成就而言,他更為重要的貢獻則是關于春秋時期的歷法和日食的研究。在中國傳統(tǒng)學術史上,春秋時期的編年一直是一個讓諸多學者頭疼的懸而未決的問題。王韜在湛約翰、理雅各等傳教士的影響下,結(jié)合西方天文知識,重新勘訂了較為完整、準確的春秋編年,“成為可能是第一個求助于西方天文數(shù)學知識探究這一問題的中國人”[33]。即使在今天,王韜的春秋歷學著作也仍然具有獨特的學術價值。
致 謝本文是在恩師韓琦先生的悉心指導下完成的,論文選題、資料收集、撰寫等均傾注了韓師的心血,謹在此向他致以最誠摯的謝意!
1 (清)王韜.弢園文錄外編[M].北京:中華書局,1959.
2 韓琦.傳教士偉烈亞力在華的科學活動[J].自然辯證法通訊,1998,20(2):57—70.
3 鄧亮,韓琦.《重學》版本流傳及其影響[J].文獻,2009,(3):151—157.
4 (清)黃達權譯,(清)王韜筆述.火器略說[M].石印本.1895(清光緒二十一年).
5 丁福保,周云青.四部總錄演算法編[M].第 2卷.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88.
6 梁啟超.梁啟超論清學史二種[M].朱維錚校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4.
7 Legge J.The Chinese Classics[M].Vol. I.p.ix,Vol.Ш.p.viii.Vol.V-Part I.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895.145.
8 (清)王韜.漫游隨錄圖記[M].王稼句點校.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
9 席澤宗.王韜與自然科學[J].香港大學中文系集刊.1987,1(2):265—272.
10 (清)王韜.弢園尺牘 [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1 (清)王韜.蘅華館詩錄[M].第 2卷.鉛印弢園叢書本.1880(清光緒六年).
12 鄧亮.艾約瑟在華科學活動研究[D].北京: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2.4—8.
13 朱文鑫.歷代日食考[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14.
14 (清)王韜.弢園著述總目[M].清光緒己丑七月天南遁叟手校待刊.
15 (清)王韜.春秋日食辨正[M].鉛印弢園經(jīng)學輯存本.1889(清光緒十五年).
16 (清)王韜.春秋朔閏表[M].清光緒十五年 (1889)上海美華書館石印弢園經(jīng)學輯存本.
17 韓琦.陳厚耀《召對紀言》釋證[A].湯一介等著.文史新瀾——浙江古籍出版社建社二十周年紀念論文集[C].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458—475.
18 (清)羅士琳.春秋朔閏異同[M].清光緒會稽趙之謙刻本.
19 (清)王韜.春秋歷學三種[M].曾次亮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59.
20 Cohen P A.Wang Tao and Incipient Chinese Nationalism[J].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1967,26(4):559—574.
21 (英)偉烈亞力口譯,(清)王韜筆述.西國天學源流[M].清光緒己丑上海淞隱廬校印本.
22 王韜.王韜日記[M].方行,湯志鈞整理.北京:中華書局,1987.
23 閻振瀛.理雅各氏英譯論語之研究[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24 GirardotN J.TheVictorian Translation of China:JamesLegge'sOriental Pilgrimage[M].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 Press,2002.
25 (清)王韜.春秋朔閏至日考[M].鉛印弢園經(jīng)學輯存本.1889(清光緒十五年).
26 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556.
27 朱維錚,李天綱.清學史:王韜與天下一道論[J].復旦學報 (社會科學版),1995,(3):135—143.
28 (日)新城新藏.東洋天文學史研究[M].沈璿譯.上海:中華學藝社,1933.
29 陳美東.中國科學技術史·天文學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87.
30 錢寶琮.從春秋至明末的歷法沿革[A].錢寶琮.錢寶琮科學史論文選集[C].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435.
31 (漢)司馬遷.史記 [M].北京:中華書局,1972.1258—1259.
32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M].第 1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213.
33 (美)柯文著,雷頤、羅檢秋譯.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性之間——王韜和晚清改革[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