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慶 剛
“長征與遵義會議精神學術研討會”綜述
李 慶 剛
為紀念遵義會議召開75周年,2009年12月17日至20日,由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中共遵義市委主辦,中共遵義市委黨校、中共遵義市委黨史研究室和遵義會議紀念館承辦的“長征與遵義會議精神”學術研討會在中共遵義市委黨校舉行。會議由遵義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王立亞主持,中共遵義市委常委、組織部長兼市委黨校校長周素平,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主任柳建輝教授分別致開幕詞。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研究員、國防大學肖甡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曾景忠研究員等應邀與會。來自中共中央黨校、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及北京、天津、遼寧、吉林、新疆、陜西、甘肅、四川、貴州等省(市、自治區(qū))委黨校,以及北京、陜西等地有關高校和遵義市有關機關、院校的專家學者共68人出席會議。
周素平在開幕詞中介紹了紅色遵義的定位及內涵,即——轉折之城、會議之都,指出在遵義會議75周年之際來求證遵義會議精神的豐富內涵,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柳建輝在開幕詞中指出,對于長征及遵義會議所具有的偉大而深刻的影響、所蘊涵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永遠紀念、研究。他指出,圍繞會議主題,有三個問題值得關注與研討:一是紅軍長征與遵義會議長遠的歷史影響;二是長征與遵義會議精神及其現實意義;三是從歷史史實的提煉中關照現實,反過來推動歷史研究的深入,以此強化中共會議史的研究。
隨后,石仲泉作了題為《遵義會議評價的科學歷史觀》的主題報告。報告共分為5個部分: (1)開題的話;(2)遵義會議與民主革命的兩個14年;(3)遵義會議與長征前期的系列會議;(4)遵義會議與毛澤東的領導核心地位;(5)遵義會議與黨的歷史分期(此報告已由《中共黨史研究》2010年第1期全文刊發(fā))。
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會議主題,結合主題報告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一)對于遵義會議精神問題。遵義市社科聯主席李學東介紹了“遵義會議精神”提法的由來,這一提法是2003年由貴州省委主要領導同志提出的,隨之省市相關專家進行了研究歸納。他指出,對遵義會議精神的研究,不是純歷史學問題,也非政治學問題。他們在研究過程中貫徹三條原則:尊重史實、古為今用、著眼未來。也就是要研究遵義會議留給我們什么樣的精神財富?他將遵義會議精神概括為五句話:實事求是的精神,獨立自主的精神,堅定信念的精神,民主團結的精神,務求必勝的精神。遵義地方史志辦原主任謝尊修指出,遵義會議精神原指陳云在匯報(或傳達)提綱中的內容,現在我們重新提煉的精神是通過會議體現出來的精神,不能造成邏輯的混淆,這一精神可以歸結為八個字:信念(精神層面)、擔當(實踐層面)、求實(哲學層面)、民主(操作層面)。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李東朗教授指出,對遵義會議精神的概括與總結必須有鮮明的特點。他認為突出的有三點:顧全大局、積極負責、勇于批評。有學者指出,丹青難寫是精神。對遵義會議精神的研究尚需進一步思考和深化,要抓核心、抓特質,叫遵義會議精神還是遵義精神就值得認真考慮。如果井岡山精神、古田會議精神、延安精神等都講實事求是,遵義會議精神也重復講,實際就沒有自己的特色。有的學者也指出,獨立自主不應包括在遵義會議精神之內,因為在我們犯錯誤(如“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的時候,也是強調獨立自主的。有的學者還提出以研究“歷史轉折、出奇制勝”的主題形象來代替遵義會議精神研究的思路。中共陜西省委黨校畢遠佞教授則論述了構建“遵義精神”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如他認為“遵義會議精神”的提法就不夠妥當,稱為“遵義精神”更全面,可以涵蓋中共中央、中國工農紅軍和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遵義乃至貴州的革命實踐;當然,遵義精神的核心可以是遵義會議精神。遵義市委黨校尹瑞華教授還考察了遵義會議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歷史地位,這也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二)關于遵義會議本身尚需研究的幾個問題。遵義紀念館費侃如研究員、國防大學肖甡教授、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劉晶芳教授等都談到了遵義會議研究需要進一步“求證”的幾個問題,如遵義會議概念界定、會議有無投票環(huán)節(jié)、會議記錄為何看不到(其他一系列會議都有記錄)、參加人員的身份、《遵義會議決議》、如何評價“新三人團”,遵義會議的組織變動等諸多問題,尚需要下工夫研究。
(三)關于遵義會議與毛澤東領導地位確立問題。肖甡教授指出,遵義會議開始形成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領導集體,當時毛澤東是正確路線的代表,但毛澤東成為核心經歷了一個過程。當然,只講“過程論”并不全面,“過程論”應與“標志論”結合起來。曾景忠研究員指出,遵義會議的最大轉折是毛澤東進入中央領導核心,這個影響深遠,包括影響到毛澤東與其他中央領導人之間的關系。如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澤東親自出面為未被選為中央委員的王稼祥做宣傳。劉晶芳教授指出,1945年和1981年兩個歷史決議說遵義會議后的黨中央以毛澤東為首,有一定歷史局限性。毛澤東領導地位的確立,是一個在實踐中不斷被認識的較長的歷史過程。與會學者大都認為,毛澤東領導地位的確立,以遵義會議為開始標志經歷了一個過程。
(四)關于參加遵義會議的領導人的評價問題。有學者指出,評價領導人不能采取不同的標準,應該客觀評價博古、張聞天包括李德在內的與會者。他們都為遵義會議的勝利召開作出了貢獻。此外,中共甘肅省委黨校秦生教授還談到研究遵義會議精神與長征文物保護之間的關系。他指出,文物是精神的一種載體,現在有的地方把有重要價值的歷史文物以“保護”的名義改得面目全非,這種現象應值得引起高度重視。對此,大家頗有同感。有學者指出,遵義會議是中國革命的轉折點,對于毛澤東個人性格來說,也是一個轉折點。此前的毛澤東性格太“剛硬”,而以遵義會議為標志,毛澤東的性格有很大變化,他主動團結、說服其他同志接受他的正確主張。還有的學者就“四渡赤水出奇兵”的說法進行了探究,認為第四次渡赤水可以這么說,有的渡赤水是被迫的。
經過熱烈探討后,會議由柳建輝教授作總結。他指出,這次研討會為專家學者們討論交流搭建了一個平臺,大家就有關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會風務實,達到了預期效果,是一次成功的交流。會議不對研討內容作結論,但在主題、交流、論文、互動、籌備等五方面有值得總結的地方: (1)會議的成功召開,得益于主題選得好。會議主題是放在當年的歷史背景下來探討長征條件下的遵義會議精神,其涵蓋面大。地方同志的研究精深,外地學者的研究宏大,兩者相互碰撞對接,做到了實證研究與宏觀研究的良好結合。(2)大會發(fā)言熱烈,準備充分,水平很高。有遵義市9位、外省市9位共18位專家發(fā)言,對長征史和遵義會議召開前后所體現出來的價值、精神文化層面的內容作了深入探討。(3)論文選題廣,實證性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少,但研討中往往就歷史細節(jié)問題展開爭鳴,彌補了不足。(4)會議互動好,交流充分。(5)會議承辦單位搞得好,遵義本地學者積極參加會議。他指出,盡管大家對有些問題沒有達成一致意見,但大家也有共識,就是要全面地看待人物與正確地評價歷史,要拓寬研究領域,加強微觀研究。
(本文作者 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副教授 北京 100091)
(責任編輯 朱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