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北宋文人對新舊傳播方式的態(tài)度與選擇
      ——兼與當代數(shù)字化出版浪潮比較

      2010-02-17 13:12:02
      中州學刊 2010年6期
      關鍵詞:印刷數(shù)字化

      張 靜 王 兆 鵬

      (1.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北京 100875;2.武漢大學文學院,湖北武漢 430072)

      北宋文人對新舊傳播方式的態(tài)度與選擇
      ——兼與當代數(shù)字化出版浪潮比較

      張 靜1王 兆 鵬2

      (1.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北京 100875;2.武漢大學文學院,湖北武漢 430072)

      宋初百年,雕版印本開始蔚然成風。宋初文人在文集序跋中常常會特意點明選擇雕版印刷作為傳播方式,并對這一技術充滿欣喜與贊嘆。朝廷對此更是大力扶持和推行,設專門的機構來管理和營運。但還有不少人堅持傳統(tǒng)的刻石傳播,這其中深含著著述能夠長久流傳的期待。同時,寫本也并存不廢。雕版印刷作為一種新媒介,促成了有宋一代的文化昌盛。另外,宋代書籍的大規(guī)模產生,使一些人從精讀走向泛讀。但雕版繁榮所帶來的閱讀效果,還是功大于過。如今,數(shù)字化出版在傳統(tǒng)的紙媒體面前顯示出巨大的優(yōu)勢,這和一千年前雕版印刷術的普及有一定的可類比性。

      宋代文學;文學傳播方式;雕版印刷;數(shù)字化出版;比較

      北宋初一百年,雕版印本開始蔚然成風,成為文人們的新寵。我們想要討論的是:宋人面對雕版印刷這一新興事物,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態(tài)?他們對當時并存的雕版、刻石、手抄等傳播方式是怎樣選擇的?當年雕版印刷術的推廣與當今數(shù)字化出版的浪潮,是否有一定的可比性?這種類比,能夠提供什么樣的啟示與展望?

      一、北宋初文人面對新興傳播方式的選擇與心態(tài)

      雕版印刷術的誕生時間,學界觀點不一。張秀民先生曾將其歸納為七種,有東漢、東晉、魏晉南北朝、隋朝、唐代、五代與北宋說。然而,雕版印刷術的大規(guī)模運用出現(xiàn)在北宋之后,卻是學界共識。那么,在這一新鮮事物面前,宋人是一種什么樣的反應呢?

      我們發(fā)現(xiàn),宋初文人在文集序跋中常常會特意點明選擇雕版印刷作為傳播方式。如:

      依舊本編為十卷,授鬻書者雕印行用。(張詠《許昌詩集序》)

      寶茲遺集,積有歲時,鏤板流行,庶傳悠永。(晏殊:《徐公文集后序》)

      乃募工人,肇形鏤版……其新印《徐鉉文集》兩部,計六十卷,共一十二冊,謹隨表上進。(胡克順:《徐騎省文集序》)

      置諸座隅,足以自警,而未見兼人之益。乃復命工形諸篆刻,用廣流行,庶幾乎仰承于師志也。(王欽若:《圓頓觀心十法界圖序》)

      若能正之,吾為出財模印,以廣其傳。(郎簡:《六祖壇經(jīng)序》)

      這種“雕印 ”、“鏤版 ”、“篆刻 ”、“模印 ”等新技術的名詞,到北宋中葉之后的序跋文中,往往以“付梓”、“鋟梓”、“棗刻”等語典一帶而過。這說明,雕版印刷在宋初人心目中是新奇的,是特殊的,是值得被特意記錄的。上引文獻中“授鬻書者”、“募工人”、“出財”等字句,說明了它需要一定的經(jīng)濟支出。那么,這種印本的價格如何呢?《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載仁宗天圣二年 (1024)十月,王子融言:“舊制,歲募書寫費三百千;今模印,止三十千。”①據(jù)此看來,雕印的費用只有抄寫費用的十分之一,可見省錢財省人力是雕版印刷的一大優(yōu)點。

      實際上,除了經(jīng)濟上的節(jié)約,宋初文人對這一傳播方式的各種優(yōu)越性,有充分的認識。特別是序跋文中,保留著不少對這一技術欣喜與贊嘆的筆墨:

      因取此書,刊于尺牘,使模印流行,比之繕寫,省功百倍矣。噫!仁人之用心也!(徐鉉:《韻譜后序》)

      以為瀝懇莫若刺血,傳信莫若篆版。乃印是經(jīng),凡一千卷,結八十僧社,散施念誦,期于無窮。(蘇易簡:《施華嚴凈行品序》)

      新印《還源觀》者,蓋信士某率財所置也?!潞诎字?無繕寫之勞,手披真文,心存至理,達依正不二,悟凡圣一如,無修而修,無證而證,諸佛境界,不遠而復。其流通之益也如此,與夫書山壁、說田里者相去何若!愚好聞善道,能無述哉?(釋智圓:《新印還源觀后序》)

      患后學勞于繕寫,而損于學功,損學功則壅于流通矣,豈若刻板模印,以廣其道哉?”(釋智圓:《律鈔義苑后序》)

      這種感嘆,甚至一直延續(xù)到 11世紀中葉。寶元二年(1039)十二月,施昌言《唐文粹后序》云:

      臨安進士孟琪,代襲儒素,家富文史,爰是摹印,以廣流布。觀其校之是,寫之工,鏤之善,勤亦至矣。噫!古之藏書者,必芟竹鏟木,殫絙竭毫,盛其蘊,宏其載,乃能有之。今是書也,積之不盈幾,秘之不滿笥,無煩簡札而坐獲至寶,士君子有志于學,其將舍諸?”

      由此我們看到,明代胡應麟所總結的雕版印刷具有“易成、難毀、節(jié)費、便藏”以及“不但什百而且千萬矣”②的特點,在宋初一百年間,已經(jīng)被文人們詳細地論說到了。在這之前,書籍全靠借閱或抄寫,耳受之艱,手抄之勤,既不易,又費力。雕版印刷的大規(guī)模運用,大大方便了文學與文化傳播。對接受者而言,使用便利,事半而功倍;對傳播者而言,摹印快捷,流布迅速。從此人們閱讀經(jīng)典的渴求、傳播自己作品的愿望,成為一個簡單的現(xiàn)實。

      從他們留下的這么多感嘆性、抒懷性的字句中,我們可以還原宋初文人的選擇和心態(tài):他們懷著滿腔的熱情,積極地選擇鏤印這一嶄新的傳播方式,他們對“鏤板”的新技術感到滿意,對“印本”充滿著自豪。

      二、北宋朝廷對雕版印刷的選擇和態(tài)度

      那么,北宋朝廷對于雕版印刷又是什么樣的態(tài)度和選擇呢?

      下采眾議,定為印版?!瓘V頒天下,傳而行焉。(李昉:《開寶重訂本草序》)

      宜遣雕鐫,用廣流布。自我朝之垂范,俾永世以作程。其書宜付史館,仍令國子監(jiān)雕為印版,依九經(jīng)書例,許人納紙墨價錢收贖。兼委徐鉉等點撿書寫雕造,無令差錯,致誤后人。(宋太宗:《雕造〈說文〉敕》)

      今編勒成一百卷,命曰《太平圣惠方》,仍令雕刻印版,遍施華夷,凡爾生靈,宜知朕意。(宋太宗:《太平圣惠方序》)

      在官方頒布的書籍序跋文中,朝廷總是特意點出“印版”、“雕鐫”、“雕刻印版”這種新型的傳播手段,并且在“遍施華夷”、“家皆有之”的出版效果面前,流露出巨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當時朝廷委任國子監(jiān)負責直接刊書出售,而且又有義務出租墨板,允許吏民出紙墨錢自印。淳化五年 (994),又于國子監(jiān)設置官職,掌管雕印事宜。在宋初,凡關乎國運民生、文化傳承的重要典籍,幾乎都得到了刊印。太祖開寶四年(971),曾命人于益州雇工開雕《大藏經(jīng)》。太宗端拱元年(988),校正《五經(jīng)正義》,由國子監(jiān)鏤版。淳化五年 (994),《孝經(jīng)》、《論語》、《爾雅》等七經(jīng)又讎???。這都是北宋建國初期二三十年間的事。當景德二年 (1005),真宗到國子監(jiān)視察書庫,問邢昺現(xiàn)有經(jīng)版幾何。邢昺答:“國初不及四千,今十余萬,經(jīng)、傳、正義皆具?!雹鬯氖嗄觊g,書版增至數(shù)十倍,這不能不歸功于中央政府的力量。在宋初,政府甚至還頒布一種刻書的格式,向民間推廣。蔡澄《雞窗叢話》載:“嘗見骨董肆古銅方二三寸,刻《選》詩或杜詩、韓詩二三句,字型反,不知何用,識者曰:此名書范,宋太祖初年,頒行天下刻書之式?!雹?/p>

      朝廷的大力推行,使得宋初的書籍雕版日益繁榮。景德二年 (1005),邢昺答真宗云:“臣少從師業(yè)儒時,經(jīng)具有疏者百無一二,蓋力不能傳寫。今板本大備,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辰之幸也。”⑤大中祥符三年 (1010),真宗謂向敏中曰:“今學者易得書籍?!毕蛎糁袑υ?“今三史、《三國志》、《晉書》皆鏤板,士大夫不勞力而家有舊典,此實千齡之盛也?!雹尢K軾在《李氏山房讀書記》中有一則著名的記錄:“余猶及見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時,欲求《史記》、《漢書》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書,日夜誦讀,惟恐不及。近歲市人轉相摹刻,諸子百家之書,日傳萬紙,學者之于書,多且易致如此?!雹哌@表明,在蘇軾活動的神宗熙寧、元豐 (1068-1085)間,印本已經(jīng)在民間普及。隨后的兩宋二百年,“刻書之多,地域之廣,規(guī)模之大,版印之精,流通之寬,都堪稱前所未有,后世楷模”⑧。雕版印刷事業(yè)迎來了其發(fā)展的“黃金時代”。

      三、北宋初期文人面對雕版和刻石的選擇與討論

      宋初,在轟轟烈烈的雕版印刷勃興的同時,在中央政府和各類文人、宗教傳播者無比振奮的同時,還有不少人堅持使用傳統(tǒng)的傳播方式刻石傳播——

      凡序五首、記一首、詩一百三十二首,列之于石,傳無窮焉。(余靖:《朝賢贈行詩總序》)

      越明年十月辛卯,乃發(fā)石摹刻,立于州廨之別廳,庶幾與三辰并昭,揭諸無窮。(曾公亮:《序五言四韻詩》)

      愛其雄富,藏之褚中二十年矣,愿刻石以期不泯。(范仲淹:《述夢詩序 》)

      為什么宋人有的仍然堅持刻石流傳?答案很簡單:他們認為石頭比木板保存的時間要長久:

      惜其粉字塵蠹,恐湮沒而不紀,遂買石而移之,以永其傳。(余靖:《宮師陳相公留題羅浮山詩序》)

      題名留于版壁,非久固爾,乃刻于石以永蘭若,為不朽之寶矣。(釋元海:《東坡題名記跋》)

      石刻難以磨滅、可流傳永久的特點,契合了不少文人立言以求不朽的創(chuàng)作心理。歐陽修《石篆詩》感嘆道:“其人已死骨已朽,此字不滅留山隈?!雹徇@正是人們選擇刻石的一大心理期待。

      此外,雕版印刷雖然有明顯的優(yōu)長,卻常常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失誤和亂刻等現(xiàn)象。如李覯于《皇祐續(xù)稿序》中說:“后三年,復出百余首,不知阿誰盜去??逃〖壬醪羁?且題《外集》尤不韙,心常惡之,而未能正?!泵鎸@種狀況,于是有人又回歸到傳統(tǒng)的選擇,刻石流傳:

      知懷安縣樊紀購得之,遂以刊勒,行于好事者,然多舛謬。臣追念先帝顧遇之恩,攬本流涕,輒加正定,書之于石,以永其傳。(李覯:《皇祐續(xù)稿序》)

      始予得此本,刻畫精致,如見真筆。會有使入蜀,以寄張季長,及再得之,才相距數(shù)年,訛闕已多,知古人欲傳遠者,必托之金石,有以也夫!(蔡襄:《茶錄后序》)

      石刻是很難隨意涂改的,面對刻本的訛闕,宋人更體會到前人“欲傳遠者必托之金石”的苦心。因為石刻擁有莊重嚴謹?shù)奶卣?這就慢慢形成了與雕版的分工:所謂“小則鏤板,大則刻石”⑩,“大者鏤之金石,以傳久遠,小則轉相摹寫,號稱古文

      這種情形很像今天傳統(tǒng)的紙質媒體與電子媒體的關系,前者比后者更具有可信性。學術研究引用文獻,都以紙質文獻為正宗。因為,電子信息發(fā)布的隨意性和無校對、無審查性,使文獻的原創(chuàng)性和正確性都得不到保障。電子文獻又易受電磁、光輻射以及軟件、硬件缺陷和病毒侵襲、黑客攻擊等破壞因素影響,發(fā)生不可再現(xiàn)的問題。諸多原因,使得相對于紙介文獻,電子文獻的價值還沒有得到普遍認可。于是,寫寫博客、發(fā)發(fā)微博,甚至發(fā)表散文,發(fā)表小說,都可以利用網(wǎng)絡或者電子書,但是發(fā)表學術著作,或者其他嚴肅嚴謹?shù)淖髌?作者們往往還是寄希望于傳統(tǒng)紙質媒介。

      當然,宋人對刻石的傳之久遠,也是充滿疑慮的:

      古之人之欲存乎久遠者,必托于金石而后傳,其湮沉埋沒、顯晦出入不可知。其可知者,久而不朽也。然岐陽十鼓今皆在,而文字剝缺者十三四,惟古器銘在者皆完,則石之堅又不足恃

      余為童兒時,嘗得此碑以學書,當時刻畫完好。后二十余年復得斯本,則殘缺如此。因感夫物之終敝,雖金石之堅不能以自久

      對金石仍不能長久的感嘆,更深層反映的是他們對于生命短暫的失望。在這種疑慮中,深含著宋人對于著述能夠長久流傳的期待。正是基于這種心理出發(fā)點,他們才有了上面那些對傳播手段的選擇,對傳播效果的滿意或者焦慮。

      四、新興傳播手段與傳統(tǒng)流傳方式的并行不悖

      雖然印本擁有快捷便利、化身為億的龐大功能,但在雕版繁榮之時,寫本仍并存不廢。在宋人眼里,寫本仍然擁有巨大的魅力。

      例如,司馬光即認為刻之于版,不如寫之于家;寫本難以流傳的特點,反倒是不錯的流傳方式:

      子噩以其先人詩集請因杭州刻諸板而傳之,余以為世俗不能識真,貴于難得而賤于飽聞,不若藏之于家,有同志者就而寫之,則雖欲勿傳,安得不傳?若刻之于板,有不知文者或敢譏評其臧否,眾心無當,從而和之,是隕夫子之盛名也。不果刻,序而歸之。(司馬光:《馮亞詩集序》)

      認為手寫紙本優(yōu)于雕版和刻石者,也不乏其人:

      予常恨《詩》、《書》之闕之,使善惡之戒不詳見于后代者,蓋編脫簡落,不能即補之故也。后之為文章,自非藏之名山,副在緗帙,鏤之板,屋室有時而變;勒之石,岸谷有時而易。況火于秦,莽、卓于漢,割裂于六朝、五代,則木石之能不散蕩者幾矣。若元微之、白居易之吟詠撰述,汪洋富博,可謂才尤力敵矣,而今完缺不同者,白能自為之集,舉而置之二林之藏,元則悠然不知所以為計也。故題之板不如刊之石,刊之石不如墨諸紙,茍欲誦前人之清芬,搜斯文之放逸,而傳之久遠者,則紙本尚矣!(孔延之:《會稽掇英總集序》)

      實際上,在北宋,寫本仍然流行。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二月,姚鉉編成《唐文粹》,“好事者于縣建樓貯之,官屬多遣吏寫錄,吏以為苦,以鹽水噀之,冀其速壞,后以火焚其樓?!?λψ可見,手抄傳播,還是很常見。慶歷三年(1043)秋,李覯在《退居類稿自序》中說:“自冠迄茲十五年,得草稿二百三十三首,將恐散亡,故以類編為十二卷,寫之。間或應用而為,未能盡無愧,閔其力之勞,輒不棄去。”此時已經(jīng)到了北宋中葉。即便在南宋尤袤編著《遂初堂書目》的時代,其中的刻本的數(shù)量仍未超過寫本。直到趙希弁《郡齋讀書志·附志》,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二書的著錄,刻本始超越寫本。古人或以抄書為讀書,或為求書而謄錄,或為著書而手寫,或為編書而傳抄。抄本自有它的用武之地,直到今日仍然不廢。

      另外,在宋人那里,也有類似當今“全媒體出版”的例子——“今公蒞政多暇,發(fā)篋視詩,懼泯雅言,并刊木石,置于便廳之東堂。后來之人,想見風采,則予知王子淵《中和》、《宣布》之音,不獨傳于古也?!?劉夔《朝賢送葉宣城詩序》)“發(fā)篋視詩”,定是抄本,然后又“并刊木石”,則又是刊本和石刻本。這在宋代,可說是將傳播手段全面覆蓋了。

      傳統(tǒng)出版業(yè)歷經(jīng)千年的積淀,形成了成熟的運作規(guī)律和優(yōu)勢特點,尤其是紙質媒體更符合人們的閱讀習慣和審美需求,所以不會在短期內消失。相反,它將會與數(shù)字化出版長期并存,而且,二者的整合和滲透已經(jīng)在所難免,“全媒體出版”(Federatedm edia publishing)的局面正在形成。2008年12月,長江文藝出版社和中文在線將馮小剛的長篇小說《非誠勿擾》以傳統(tǒng)圖書、互聯(lián)網(wǎng)、手持閱讀器、手機閱讀等四種形式同步出版,實現(xiàn)了全媒體出版的首次嘗試。在首發(fā)式上,長江文藝出版社副社長金麗紅表示,不擔心電子書會影響紙質圖書的銷售。她認為,數(shù)字出版和傳統(tǒng)出版其實是互補性的,而且數(shù)字出版將極大地拉動紙書銷售:“觀眾看電影,臺詞稍縱即逝,他們有可能就來買書看?!蓖谙壬峙e例說,痞子蔡的小說是網(wǎng)絡出版的,后來成為紙書發(fā)行了百萬冊?!皩嶋H上,今天的數(shù)字出版是一種補充,也是一種幫助性的營銷

      五、當今數(shù)字化出版對社會文明形態(tài)的推動力

      加拿大傳播學家馬歇爾·麥克盧漢 (M arshallM cLuhan)有“媒介即訊息”(them edia is them essage)之說,他認為:“任何一種新的技術,都要在我們的事務中引進一種新的尺度。媒介不僅是社會發(fā)展的基本動力之一,而且是區(qū)別人類社會不同形態(tài)的基本標志之一。另一位學者英尼斯 (Har2 o ld?Adam s?Innis)甚至認為:“一種新媒介的優(yōu)勢將成為導致一種新文明誕生的力量。

      如上所論,雕版印刷作為一種新媒介,在北宋一期,贏得了人們的信賴與喜愛。它促進了古籍整理、圖書流通、閱讀接受、知識融合等方面的繁榮,形成了有宋一代的文化昌盛,從而全社會走向了“文明巔峰”??梢?雕版印刷術是改變宋代文化轉型的重要因素。日本著名學者清水茂曾指出,印刷傳媒的普及,“當然會對學術的發(fā)展演變,有所影響”,“有了刊印本,讀書的方法也發(fā)生了變化。臺灣學者張高評以為“印刷傳媒之效應,是促成‘宋代近世’、‘唐宋變革’之關鍵因素。雕版的日傳萬紙,促成書的普及,由以前的口耳相傳,變成案頭閱讀,成為一種個人的、內省式的體驗。在書籍中,很多人找到了自足,從而代替刀劍和馬上。他們開始延長思考的時間,加深思考的程度,書齋生活、文人雅好隨之興起,從而形成尚理、重智、沉潛、內斂的士風,成為宋代文化轉型的關鍵。

      那么,當代的數(shù)字化出版將怎樣推動我們這個時代的文明進程?在隨后的時間里,這一新興推手,將會帶來怎樣新的文明樣式?

      縱覽出版業(yè)的漫漫歷史,每一次重大變革,都與復制方式有著重要的關系。從刀刻到筆寫,從雕版到活字,出版業(yè)經(jīng)歷了一次次激動人心的革命。雕版印刷術在 10世紀 60年代以后,使出版業(yè)結束了“耳與手”的時代,進入了“刀與木”的時代。數(shù)字化技術又在 20世紀 60年代以來,使出版領域結束了“鉛與火”的時代,步入“光與電”的時代。在這兩個跨越千年的事件中,是否有某些可比性?

      如今,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打破了以紙張媒介為主的傳統(tǒng)出版模式而進入數(shù)字化出版時代。2000年 3月,科普作家斯蒂芬·金出版了電子小說《騎乘子彈》,以 2.5美元的低廉價格,50多萬人次的下載量,從而帶來 100多萬美元的銷售收入,迅速引發(fā)了人們對電子出版市場的極大興趣。在中國,則有一本叫做《搜索引擎排名秘笈》的電子書,很好地展示出這一新的出版方式對傳統(tǒng)出版方式的沖擊和挑戰(zhàn)。

      傳統(tǒng)出版業(yè)的價值鏈由作者——出版社——印刷廠——發(fā)行商——讀者組成。印刷制作、發(fā)行配送環(huán)節(jié)便要占去 70%的成本,出版社內容加工、推廣宣傳和稅費約占20%的份額,作者僅占了不到10%的份額而數(shù)字化出版的價值鏈由內容的創(chuàng)造者、經(jīng)營者和使用者構成,其邊際成本幾乎為零,讀者定位上也遠比傳統(tǒng)書清晰和精準。近年來,亞馬遜 (Am azon.com)已經(jīng)開始了一項新業(yè)務,即任何人都可以在網(wǎng)上出版自己的書,只要將 word、txt或者 htm l文件上傳,標明作者、編輯、目錄等信息,就可以在 10分鐘內出版一本電子書。這類書的價格由作者在 0.99—200美元的范圍內自定,作者能分到占零售價35%的收入這就意味著成千上萬的人都可以加入到數(shù)字化出版的隊伍。

      試想,作者再也不必經(jīng)歷向出版社投稿的艱辛、被退稿的無奈、字數(shù)的限定、內容的要求、出版周期的漫長等待、稿費的層層克扣、甚至出版費用的自理這些煩惱,而變成了沒有權威、沒有門檻的一種自由行為,創(chuàng)作由此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 5W出版——即任何人 whoever,在任何地點 wherev2 er,在任何時間 whenever,與任何人 whom ever,采取任何方式whatever的出版這不單單是出版觀念的革新,它在運作模式、經(jīng)營管理等方面,較之傳統(tǒng)出版方式有著更大的優(yōu)勢。

      可以預見的是,當下的數(shù)字化出版,也將和一千年前的雕版印刷一樣,擁有燦爛而廣闊的前景。如今,我們的“國家數(shù)字復合出版系統(tǒng)工程”、“中華字庫工程”、“數(shù)字版權保護技術研發(fā)工程”和“國家知識資源數(shù)據(jù)庫出版工程”等數(shù)字出版工程都在建設之中。有專家預測,到 2020年,人們閱讀的種類將有 50%是電子圖書。未來的 20年,會有更多的人在網(wǎng)上寫書、售書和閱讀。自我出版將成為巨大市場。新型的電子編輯,推廣和銷售服務會出現(xiàn),以扶植獨立作者和獨立出版者。傳統(tǒng)圖書的印刷將減少,并朝著按需印刷的方向發(fā)展,和電腦相連的自動圖書印刷柜員機也將推出。數(shù)字化出版的“黃金時代”即將到來。數(shù)字化出版的泛媒體表現(xiàn)、自主運行、平等對話、顯性開放、資源共享等特性,將使我們的文化出現(xiàn)深度的溝通與整合。

      與傳統(tǒng)出版方式有了質的不同——人人都擁將直接參與信息的生產與傳播,集團功利目的和意識形態(tài)色彩的信息傳播將逐漸減少,信息壟斷和文化專治、文化封鎖都將被廢除。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指出,數(shù)字化出版可能帶來的人們閱讀能力的降低。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做的國民閱讀率調查結果顯示:2007年,網(wǎng)絡閱讀率首次超過圖書閱讀率,達到了36.5%。越來越多的讀者,尤其是青少年,習慣數(shù)字化閱讀,從而呈現(xiàn)快餐性、隨意性、瀏覽式、跳躍性、碎片化的閱讀特征。所以,有學者指出,我們逐漸進入了“淺閱讀”時代,這便引起人們對于數(shù)字化出版市場發(fā)展的憂慮。

      而實際上,在當年的宋代,當印本既多之后,文人們也紛紛有了書多而世不知讀、讀書茍簡、學問日疏的遺憾。

      唐以前,凡書籍皆寫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書為貴。人不多有,而藏者精于讎對,故往往皆有善本。學者以傳錄之艱,故其誦讀亦精詳?!瓏净?復以《史記》、前后《漢》付有司摹印。自是書籍刊鏤者益多,士大夫不復以藏書為意。學者易于得書,其誦讀亦因滅裂。然板本初不是正,不無訛誤。世既一以板本為正,而藏本日亡,其訛謬者遂不可正,甚可惜也。(葉夢得《石林燕語》卷八)

      蔡氏云:古書自篆籀變而為隸,竹簡變而為縑素,縑素變而為紙,紙變而為摹印。摹印便而書益輕,后生童子習見以為常,與器物等藏之者,只觀美而已。”(羅璧《羅氏識遺》卷一)

      在傳寫時代,書雖不多,但本本精審,讀書人手寫???經(jīng)幾番心力,既無鹵莽之失,又有深刻記憶。而當印本繁榮之后,書雖連屋充棟,人多不讀,讀亦不精,于是便出現(xiàn)了“后生科舉之士,皆束書不觀,游談無根的結果。所以朱熹直截了當?shù)刂赋?“今人所以讀書茍簡者,緣書皆有印本多了。

      當年,書籍的大規(guī)模產生,使一些人的閱讀從精細走向泛讀?,F(xiàn)在的“淺閱讀”也是同樣的道理。我們可以把它看做是人類對信息過剩的一種焦慮,也是一種應激反應。所以,“淺閱讀”也是人們?yōu)檫m應新媒介而采取的有效的閱讀方式。它快速、實用和輕松等消費特點,適合現(xiàn)在社會的特征,也符合人們利用科學技術不斷解放自身的歷史規(guī)律。所以,近十年以來,對當代“淺閱讀”的批評雖一浪高過一浪,但它不可阻擋地已成為一種生存狀態(tài)。盡管宋人當年有“讀書茍簡”擔憂和批評,我們回頭再看雕版繁榮所帶來的閱讀效果,還是功大于過。苦讀者、好學者仍在層出不窮,全社會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實實在在的。如此古今對照,對當代的“淺閱讀”就不必一味加以批判,給予積極引導、合理調節(jié),使其發(fā)揮更大的功用,才是更有必要的。

      隨著高效、快捷、節(jié)能的數(shù)字化出版成為潮流,政府也加大了對這一產業(yè)的重視和扶持力度,2006年,它被列為“十一五”發(fā)展規(guī)劃的重點項目之一。在即將普及的新出版方式面前,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和北宋時代的文人一樣,無疑是非常幸運的。可以預期,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這一新技術,它的出版效果也會讓人興奮和驚嘆。時代選擇了我們這一代人站在這個起點上,在比宋初人更加欣喜興奮的同時,我們更需要思考,在即將到來的新文化面前,我們將要承擔什么樣的角色,肩負什么樣的責任。

      注釋

      ①⑥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中華書局,1980年,第 2368、1694頁。②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第 45頁。③⑤脫脫:《宋史》,中華書局,1985年,第 12798頁。④蔡澄:《雞窗叢話》,民國間刻本。蘇軾:《蘇軾文集》,中華書局,1986年,第359、1423、359頁。⑧李致忠:《古書版本學概論》,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第55頁。歐陽修:《歐陽修全集》,中華書局,2001年 ,第 756、2074、2187頁。畢沅:《續(xù)資治通鑒 》,中華書局 ,1986年,第1858頁。馬端臨:《文獻通考》,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年,第1763頁。王瑩:《〈非誠勿擾〉全媒體出版謀共贏》,《中國新聞出版報》2008年12月24日。[加]馬歇爾·麥克盧漢:《人的延伸——媒介通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頁。[加]哈洛德·英尼斯:《傳播的偏斜》,多倫多大學出版社,1951年,第 43頁。[日]清水茂:《清水茂漢學論集》,中華書局,2003年,第89頁。張高評:《印刷傳媒與宋詩特色》,里仁書局,2008年,第19頁。湯潮:《數(shù)字出版的未來在于讓作者和讀者獲益》,《出版參考》2009年第16期。安小蘭、譚云明:《亞馬遜電子書經(jīng)營模式分析》,《出版發(fā)行研究》2009年第6期。張守榮:《從國內外狀況看網(wǎng)絡出版的發(fā)展趨勢》,《出版與印刷》2008年第3期。黎靖德:《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94年,第 171頁。

      責任編輯:行 健

      I206

      A

      1003—0751(2010)06—0199—05

      2010—09—17

      教育部“211工程”項目《中國文學的傳播與接受研究》成果之一。

      張靜,女,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生。王兆鵬,男,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猜你喜歡
      印刷數(shù)字化
      神奇“印刷”術
      數(shù)字化:讓夢想成為未來
      家紡業(yè)亟待數(shù)字化賦能
      印刷+智能=?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論經(jīng)濟學數(shù)字化的必要性
      英語文摘(2019年9期)2019-11-26 00:56:32
      高中數(shù)學“一對一”數(shù)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高中數(shù)學“一對一”數(shù)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數(shù)字化制勝
      個性化定制印刷正在逐漸變得成熟
      福建輕紡(2015年3期)2015-11-07 02:52:38
      韩城市| 安康市| 祁阳县| 金阳县| 黎平县| 信宜市| 峨山| 车致| 西乌珠穆沁旗| 任丘市| 延长县| 巴南区| 北安市| 屏东市| 克什克腾旗| 林口县| 彰武县| 杭锦旗| 沙河市| 高淳县| 西丰县| 平度市| 延长县| 南乐县| 启东市| 清徐县| 格尔木市| 罗平县| 新郑市| 额济纳旗| 昌图县| 大埔区| 怀宁县| 双江| 锡林郭勒盟| 和政县| 莱州市| 积石山| 卓资县| 遵义县| 太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