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帆
據(jù)《紐約時報》報道,白宮方面正在權衡是否在今年4月出臺的財政部半年報告中將中國列入“匯率操縱國”。一旦美國財政部認定中國操縱匯率,一場強大的、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行動隨時可能爆發(fā)。
2000年開始,日本發(fā)難、美國跟進,一直未斷在人民幣升值問題上的施壓。美國方面主張人民幣一步到位,升值到1∶5,理由是中國對美的大幅貿易順差。這是站不住腳的。美國此舉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金融危機以來,美國經濟尚未復蘇,國內矛盾激化,以貿易保護主義轉嫁危機是必然的。美國商界宣稱這次不會幫助中國,歐洲亦以“碳政治”制造一套凌駕于WTO之上的國際貿易新規(guī)則。美國還呼吁發(fā)展中國家一起制裁中國。一場針對中國的貿易戰(zhàn)即將興起。
然而,人民幣對美元的名義匯率無論是升是貶,都是中國改革和發(fā)展的需要,是政府的自主決策。1978年—1994年從1∶1.7貶值到1∶8.7,是計劃、財政、價格、外貿、外匯體制改革的綜合表現(xiàn),也是出口創(chuàng)匯的需要。1994年,人民幣以“向市場并軌”的名義,從1∶5.7一次性貶值到1∶8.7,已屬超額貶值,從此中國貿易順差大增。2005年,中國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對美元的名義匯率,以浮動方式從1∶8.27升值到2009年底的1∶6.8,升值約18%。其中2008年升值最快,2009年基本未變。
1994年,筆者曾在《金融研究》撰文,提出人民幣匯率將結束連續(xù)16年的貶值,進入歷史升值期。匯率機制將發(fā)生根本變化,由計劃經濟的綜合出口成本決定,變成開放市場經濟下的宏觀經濟杠桿;其作用由保證出口創(chuàng)匯變成調節(jié)國內外經濟平衡;調整匯率的決定權,從出口利益集團向中央貨幣當局轉移。只不過由于貶值思維慣性、出口導向戰(zhàn)略和亞洲經濟危機,這一過程被推遲了12年。
關于人民幣升值的建議是中國學者最早提出來的,對中國經濟有利,可改善貿易條件,促進我國以較低價格進口國際資源、設備和技術,有利于控制通脹和產業(yè)結構升級。2005年7月,人民幣以浮動方式升值,實質是中國政府的自主決策,并非外界壓力之結果。
人民幣升值的理論依據(jù)是什么?購買力平價是決定長期匯率的依據(jù)。理論上說,貨幣國內購買力決定對外購買力,同一商品在同一國家應該有相同的價格。如果以400種商品為一“標準品”樣本,在中國值4萬元人民幣,在美國值1萬美元,人民幣對美元的比值應是1∶4。這個比值在1990年是1∶1,以后由于物價上升、人民幣購買力下降,長期保持在1∶4,以后可能上升到1∶5—1∶6。就是說,人民幣匯率是有從1∶8.7向1∶6升值的趨勢。
名義匯率扣除物價變動,稱為實際匯率。20年來,人民幣實際匯率已升值,用不同的物價指數(shù)衡量,大約在20%—40%之間。這是決定人民幣名義匯率升值的非貨幣因素。實際匯率則是可貿易品與非貿易品的價格比??少Q易品是可以移動并參加國際貿易的商品,其價格在不斷下降;非貿易品即房地產、旅游、醫(yī)療等不可移動的商品與服務,其價格在不斷上升。這樣,用可貿易品價格去除以非貿易品價格,分子越來越小,分母越來越大,實際匯率的值就越來越小。人民幣采用直接標價,1美元兌換的人民幣越來越少,就說明人民幣實際匯率在升值。
名義匯率如不隨實際匯率升值,稱為“匯率錯位”,就會產生升值預期,引導國際投機資本進入,國家被迫收購使外匯儲備劇增,人民幣基礎貨幣過度發(fā)行,再使用貨幣政策予以沖銷。這就是10年以來中國發(fā)生的實際情況。
理論上還可計算人民幣“實際有效均衡匯率”。世界經濟研究所的結論是:在均衡發(fā)展的條件下,2010年人民幣還有5%的升值空間,從1∶6.8升值到1∶6.46;到2012年還有1.2%的升值空間,升值到1∶6.38?!ㄗ髡呤侵袊ù髮W商學院教授、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