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加拿大特約記者 陶短房
剛在政變中獲得非洲國家尼日爾領導權的薩盧·吉博不過是一名排長,另一名政變領導人西馬雖然號稱是資格最老,軍銜也不過是上校。從軍銜上看,這些在大國中只能算中下級的軍官能獲得政變成功讓很多人感到疑惑,但實際上,這只是由于人們不熟悉非洲國家軍銜制度的錯覺。
由于非洲絕大多數(shù)國家有過被西方殖民的經(jīng)歷,因此大部分非洲國家的軍隊都采用英系或法系軍銜,其中法系軍銜的特點是將軍官分上、中、少、準四級,最低軍官為準尉,并設有總軍士長和軍士長這樣的高級士官軍銜;英系軍銜的特點,則是將官分上、中、少三級,最低軍官為少尉,準尉被劃入軍士等級,準將則被認為是既非將軍、也非校官的特殊軍官。
法系軍隊中,總軍士長是軍士的最高領導,在士兵和士官中享有崇高權威,因此前法國殖民地國家(如尼日爾)以及同樣設立此職務的非法系國家(如利比里亞),政變常常由總軍士長或軍士長發(fā)起;在英系軍隊中,并沒有從中樞到分隊的軍士管理體系,各級軍士是各基層分隊的骨干。
在非洲很多國家,軍銜并不像大國那樣完備,沒有設立元帥或者大將這樣的高級軍銜,因此上校這樣的軍銜實際已很高。在殖民時代,許多非洲國家的軍銜曾被刻意壓低,如阿爾及利亞、突尼斯的最高軍銜被壓低為少將;加納、尼日利亞等被壓低為準將。如今雖已獨立,但許多國家或因沿襲傳統(tǒng),或因軍隊規(guī)模太小,仍然沒有設高級軍銜。如阿爾及利亞,最高軍銜至今仍是少將;索馬里的最高軍銜一直是中將;岡比亞的最高軍銜是準將。此外許多國家規(guī)定有高級軍銜,但長期設而不授。如中非共和國規(guī)定有元帥、上將軍銜,但長期空缺,國防部長常常是準將甚至上校;尼日利亞規(guī)定最高軍銜為上將,但歷史上也僅僅出現(xiàn)過奧巴桑喬一位,中將、少將擔任國防部長、總參謀長是司空見慣的事。
非洲國家軍銜偏低,還與“軍銜與編制掛鉤”原則相適應。按照這些國家的規(guī)定,必須有“軍”或“師”這一級部隊編制才有中將,因為中將是軍長、師長的職務;如果該國軍隊規(guī)模只編制到“團”,那么只能出現(xiàn)上校團長。通常該國最高軍銜會比軍隊最高編制高出一級,如上世紀60年代尼日利亞軍隊最高編制起初是“團”,團長是上校、準將,最高軍銜就是少將;后來出現(xiàn)師的編制,師長為少將、中將,于是中將和上將也就先后出現(xiàn)。這是因為需要在各部隊上面構建一層最高指揮機構的原因。
由于軍事政變頻繁,非洲各國軍銜有時會顯得混亂隨意,如利比亞的卡扎菲以少校軍銜發(fā)動政變,上臺后即自己提升自己為上校;利比里亞的多伊以軍士長身份政變成功,在統(tǒng)治期間自己“連升三級”:由軍士長升將軍,由將軍升元帥,再由元帥升大元帥。20世紀以后,全球只有18個國家出現(xiàn)過元帥,其中非洲國家就占了5個(埃及、蘇丹、扎伊爾、烏干達、利比里亞)。當然也有“按章辦事”的例外。埃及前總統(tǒng)納賽爾發(fā)動政變時為即將提升上校的中校,當上總統(tǒng)后有時需要穿軍裝,他總是規(guī)規(guī)矩矩地佩戴中校(后來是上校)軍銜去指揮他的將軍們。
有升就有降。利比亞原本最高軍銜是中將,但1987年號稱現(xiàn)代化的利比亞大軍被乍得軍隊打得大敗,卡扎菲一氣之下把將軍軍銜廢除,從此利比亞最高軍銜就只能是上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