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沈煉之教授國立暨南大學五年的學術和任職經(jīng)歷

      2010-03-20 20:26:22
      關鍵詞:史地暨南大學建陽

      夏 泉

      (暨南大學文學院,廣東廣州 510632)

      沈煉之教授國立暨南大學五年的學術和任職經(jīng)歷

      夏 泉

      (暨南大學文學院,廣東廣州 510632)

      沈煉之是我國20世紀著名的歷史學家、教育家和翻譯家,也是我國法國史研究的重要奠基人,為我國世界史研究和中法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貢獻.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在國立暨南大學的五年學術與任職經(jīng)歷,是其早年學術生涯的重要一頁.其學術與任職經(jīng)歷表現(xiàn)為四個方面:一是擔任國立暨南大學文學院史地系教授;二是擔任國立暨南大學文學院院長和史地系主任;三是積極指導國立暨南大學學生的學術與社團活動;四是擔任國立暨南大學代校長.

      沈煉之;國立暨南大學;學術與任職經(jīng)歷;法國史研究

      沈煉之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教育家和翻譯家.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1943 – 1948年),他曾任教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遷址閩北建陽及抗戰(zhàn)勝利后復遷上海的國立暨南大學,先后任國立暨南大學歷史學教授、文學院院長兼史地系主任和代校長.本文擬根據(jù)上海檔案館所藏國立暨南大學檔案及其它有關文獻資料,主要對沈煉之在國立暨南大學這五年的學術和任職經(jīng)歷進行梳理.

      1 學術履歷與在世界史研究領域的主要學術成就

      沈煉之(1904 – 1992年),又名沈翔、味荔,浙江溫州永嘉縣人.1922年入燕京大學英語系學習.1926年7月畢業(yè)后赴法國留學,研習法語、西洋史、法國文化史和法國史.1933年獲里昂大學人文博士學位.學成后回國工作,先后任教于廣州、北平和南京的三所高校.1938年舉家遷至福建永安,曾主編抗日戰(zhàn)爭時期進步刊物《改進》月刊第5卷第12期至第6卷第12期①參見: 抗戰(zhàn)時期進步刊物: 永安出版的主要期刊雜志[N]. 永安報, 2004-02-09.,后在福建省教育廳先后任督學、秘書、科長和中學師資養(yǎng)成所所長.1943 – 1948年任教建陽國立暨南大學和上海國立暨南大學.1948年回溫州一所中學任教.1949年溫州解放后被任命為新成立的溫州市立中學校長.1951年底上調(diào)杭州,任浙江師范學院歷史系主任,后改任杭州大學歷史系主任.他還曾任浙江省人大代表、浙江省政協(xié)委員、浙江省歷史學會會長和中國法國史研究會名譽會長等職.代表作主要有:《法國革命史講話》、《簡明世界近代史》、《法國通史簡編》、《德國維護帝國憲法的運動》、《法國史》、《法國社會主義運動》和《蓋得派》等.其中的《法國通史簡編》與張芝聯(lián)所著的《法國通史》,被譽為迄今中國人撰寫的兩部最為系統(tǒng)的法國通史著作.

      在學術方面,沈煉之是我國法國史研究的重要奠基人.1978年5月,在上海舉行的中國法國史研究會籌備會議由沈煉之主持;次年在哈爾濱舉行的成立大會上,他被推選為名譽會長.沈煉之在世界史尤其是法國史研究領域的學術成就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翻譯了一大批有學術價值的法國史論著,如恩格斯的《1848年的六月起義》、法國著名史學家瑟諾博斯的《法國史》、《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史資料選編》(8期)、《法國工人黨的誕生》和《蓋得派》;二是撰寫出版了一批很有價值的法國史學術論著,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法國革命史講話》、《法國通史簡編》;三是積極組建中國法國史研究機構,培育法國史研究人才,加強中法學術交流.

      2 沈煉之在國立暨南大學的學術和任職經(jīng)歷

      國立暨南大學的前身暨南學堂1906年創(chuàng)校于南京,1927年在上海升格為國立大學.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自1937年8月至1941年12月,學校在上海租界堅持辦學,但面臨日軍與汪偽政權的雙重壓力.1941年6月,國立暨南大學在福建建陽設立分校;1941年底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國立暨南大學于次年初整體南遷建陽.抗日戰(zhàn)爭時期,福建省會內(nèi)遷閩中偏西的永安(現(xiàn)屬福建省三明市所轄)長達7年之久,沈煉之與許多思想文化界的知名人士云集于此從事抗戰(zhàn)文藝學術活動.1941年9月,其《法國革命史講話》正式出版,這是中國學者撰寫的第一部法國大革命史專著.此外,他還兼任福建省研究院教授,翻譯了十余部學術論著,撰寫了大量論文.國立暨南大學遷至建陽后辦學舉步維艱,師資尤其缺乏.1943年8月,經(jīng)國立暨南大學文學院中文系方光燾教授推薦、何炳松校長同意,沈煉之應聘到建陽國立暨南大學任教,接盛敘功教授之后任史地系主任①參見: 王駕. 學會作熔爐, 馬列育新人: 回憶暨大史地學會[C] // 福建中共建陽縣委黨史研究室: 暨南大學在建陽. 福建: 中共建陽縣委黨史研究室, 1991: 125-126.,任教國立暨南大學五年.在此期間,他的主要學術和任職經(jīng)歷表現(xiàn)在如下四個方面:

      2.1 擔任國立暨南大學文學院史地系教授

      當時文學院有教師41人,其中教授12人,如方光燾、許杰、盛敘功和魏應麒等.作為一名歷史學教授,沈煉之到國立暨南大學后,主要從事法國歷史文化與西洋史的教學研究與翻譯工作.他“首先開的一門課是‘西洋思想史’,深刻批判中世紀西歐封建神學思想,對啟蒙運動時期的一些思想家作了歷史的肯定,又揭露其階級實質(zhì),深受同學歡迎.”①沈煉之還“講授法國史和西洋文化史,……繼續(xù)研究法國歷史和文化,翻譯和出版了《羅曼·羅蘭傳》([英]威爾遜著,上海文化出版社1947年初版)等多部著作,成為名揚海內(nèi)的知名學者.”[1]戰(zhàn)爭時期生活極為艱苦,即使擔任教授也住茅屋,經(jīng)常跑警報.抗日戰(zhàn)爭勝利,國立暨南大學于 1946年復遷上海之后,沈煉之不再兼任行政職務,而是專為文學院外國語文系學生講授法文等課程②.在1947 – 1948年期間,當時兼任國立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的譚其驤在學校宿舍里曾與沈煉之有認識來往③參見: 劉新粦. 抗戰(zhàn)勝利前后母校概況[C] // 廣州暨南大學華僑所: 暨南大學校史資料選輯: 第二輯. 廣州: 暨南大學華僑所, 1983: 13..李壽雍 1946年接任國立暨南大學校長后,對何炳松主政大學期間所聘請的一些教授進行打擊、排擠或解聘,1948年沈煉之憤然離開國立暨南大學返回家鄉(xiāng)溫州一所中學任教.

      2.2 擔任文學院院長和史地系主任

      當時文學院還下設有外國語文系、中文系和教育系,學校則還設有理學院、商學院.1944年9月至1946年夏,作為文學院院長、史地系主任,沈煉之被校長何炳松聘任為文學院主任導師兼史地系主任導師①參見: 國立暨南大學. 關于??埔陨蠈W校導師制綱要、聘任導師及導生分組原則等文件[R]. 上海: 上海檔案館, Q240-1-67.,負責指導16名本科生的操行②參見: 國立暨南大學. 關于導師導生名冊及導師分組表等[R]. 上海: 上海檔案館, Q240-1-61.,包括指導學生的學習、品行與課外活動.當時學校在校學生1 069人,國立暨南大學實行的導師制對學生的成長是有利的.

      作為文學院院長、史地系主任,沈煉之還經(jīng)常參加國立暨南大學的一些重要會議、積極參與學校的管理工作,為學校的發(fā)展苦心謀劃、建言獻策.如:1944年10月20日,何炳松校長主持召開國立暨南大學第六次談話會,沈煉之參加了會議,并被推薦為中國航空建設協(xié)會特別委員.同年10月至12月期間,沈煉之參加了第七次至第十次談話會.1945年初發(fā)生“驅逐盛敘功、許杰風潮”后,1月6日至2月間,沈煉之曾一度擔任學校代教務長.在3月至5月間,他參加第十二次至第十七次談話會.6月22日,他參加第十九次談話會.7月27日,他參加第二十次談話會[2]574-577.1945年1月3日,參加在何炳松校長公館舉行的國立暨南大學臨時校務會議,討論“驅逐盛敘功、許杰風潮”后的善后事宜.1945年6月28日,參加1944年度國立暨南大學第二次校務會議.1944年10月27日、1945年4月6日,參加何炳松校長主持的部分負責教學人員會議③參見: 國立暨南大學. 校務會議記錄: 1942 – 1946[R]. 上海: 上海檔案館, Q240-1-32..上述談話會、校務會議和教學會議均由何炳松校長主持,參加人員有教務長、訓導長和總務長及文理商三學院院長等,是當時討論決定國立暨南大學重要事項的會議,沈煉之是以文學院院長身份與會的.

      2.3 積極指導學生的學術與社團活動

      當時國立暨南大學學生的學術活動非?;钴S,文學院史地系學生成立了國立暨南大學史地學會.由于沈煉之是院系領導與史學名家,學生對沈煉之推崇備至,沈煉之也認真履行其傳道授業(yè)的職責.據(jù)史地學會會員王駕后來回憶,沈煉之非常關心他們的學術活動,“史地學會所有學術活動,他都準時到達,即使后來擔任文學院院長時也是這樣.他仔細聽取各種不同觀點的發(fā)言,有時也談談自己的看法,啟發(fā)同學們思考.平時,有些同學碰到問題登門請教,沈先生總是有求必應、詳加指導.”④參見: 王駕. 學會作熔爐, 馬列育新人: 回憶暨大史地學會[C] // 福建中共建陽縣委黨史研究室: 暨南大學在建陽. 福建: 中共建陽縣委黨史研究室, 1991: 126-127.

      從抗日戰(zhàn)爭勝利至復遷上海之前,建陽國立暨南大學德學生成立了壁報聯(lián)合會(簡稱壁聯(lián))等學生組織,當時兼任代校長的沈煉之被聘任為顧問.他對學生民主運動積極地進行關心、支持與指導,如在1946年1月4日壁聯(lián)舉辦的“招待顧問先生茶話會”上,沈煉之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學校壁報(壁聯(lián)主辦刊物——引者注)與社會刊物不同,學校壁報最大的目的在于表現(xiàn)學校的精神.”他希望“我們的壁報一方面能夠代表同學的意見,一方面能夠表現(xiàn)我們學校研究的風氣.”⑤參見: 以白. 顧問們的話[C] // 福建中共建陽縣委黨史研究室: 暨南大學在建陽. 福建: 中共建陽縣委黨史研究室, 1991: 247.他倡導學術研究,關心引導學生的健康成長.誠如他的學生戴敦復在其回憶文章中所稱,沈煉之先生“學識淵博,而為人更是忠厚誠樸、毫無架子.他愛生如子,極孚眾望,深受學生愛戴.”[3]

      2.4 擔任國立暨南大學代校長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國立暨南大學校長何炳松以主要精力忙于赴滬籌劃學校遷滬事宜.早在1945年3月21日,何炳松校長在第十三次談話會上,就國立暨南大學復遷上海問題要求各學院院長擬具各學院計劃①參見: 國立暨南大學. 關于校長何炳松同部分負責教職員談話記錄: 1943 – 1945 [R]. 上海: 上海檔案館, Q240-1-34..9月9日,何炳松校長主持1945年度國立暨南大學第一次談話會,沈煉之等與會,考慮到沈煉之的人緣和學術威望,會議決定在何炳松赴渝期間由沈煉之任國立暨南大學代校長.因無飛機可乘,何炳松無法赴渝只得折返建陽.9月30日,何炳松校長召開第三次談話會,指示組織國立暨南大學遷校委員會,由沈煉之任召集人,列席成員有教務長、訓導長、總務長及三學院院長,三學院代表各一人及學生自治會代表兩人[2]578.10月1日,何炳松離開建陽赴滬后,沈煉之受其委托主持學校工作.代校長是一件苦差事,當時學校工作處于動蕩中,一方面,要從建陽復遷上海,工作千頭萬緒,人心思變;另一方面,受國共內(nèi)爭影響,校園內(nèi)學生活動如火如荼,各種學生社團如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加之遷校工作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學校經(jīng)費緊張,沈煉之代校長可謂步履維艱.

      據(jù)國立暨南大學檔案記載,1945年10月26日,沈煉之代校長主持國立暨南大學遷?;I備會議②參見: 國立暨南大學. 遷?;I備委員會會議記錄[R]. 上海: 上海檔案館, Q240-1-37..12月21日,他主持第七次談話會,報告理學院院長江之永奉何炳松校長電召赴滬協(xié)助辦理遷校事宜[2]579.次年1月26日,沈煉之因身心疲憊請求辭去代校長一職,懇請何炳松校長早日返校主持工作,他的辭職理由有四:“(一)因事繁任重,心力交瘁,實難支持;(二)學校經(jīng)濟情緒日感困難;(三)受政局影響,處理不易;(四)本校在遷移前各種重要事項及下半年人事等各種問題均無法解決.”③參見: 國立暨南大學. 偽教育部派江錦榮為會計室主任及教職員工去留來往信件[R]. 上海: 上海檔案館Q240-1-39. 關于經(jīng)費困難問題, 俞述翰亦稱, 抗戰(zhàn)勝利遷滬前, 沈煉之為代校長, “有些教師天天包圍代理校長討欠薪, ……在這樣困難的形勢下互相埋怨的情緒急劇增長.” 參見: 俞述翰. 何校長在建陽的日子[C] // 劉寅生, 謝巍, 何淑馨. 何炳松紀念文集. 上海: 華東師大出版社, 1990: 526.但辭職請求未獲批準,他只得勉力維持.

      1946年3月15日,沈煉之代校長召集部分教職員談話會,出席者有章洪楣、戚叔含、方岳、王書凱和陸倫章,主要討論遷校事宜[4].這時國立暨南大學正處于多事之秋.早在1946年2月2日,文學院福建籍教授魏應麒在解釋“傖父”一詞時,認為此二字之意就是上海人所講的“江北佬”,引起蘇北籍同學不滿,他們遂搗毀其家什,這又引發(fā)福州籍同學的對立情緒(魏是福州人).以上事件導致全校師生情緒緊張、振撼不安.這一風潮持續(xù)了一段時間,弄得兩派學生互不相讓、勢如水火.代行校務的沈煉之召開教員會議來解決這一紛爭.由于教員的意見不能一致,護校委員會所提的解聘魏應麒與開除學生程力夫的方案無法推行,引發(fā)了一些人的不滿,商學院院長周憲文、教務長王勤堉首先離校.沈煉之等看到情況緊張,難以處理,也紛紛離校.這時學校領導無人,情況混亂.為結束這一紛亂局面,何炳松校長遂指派陸倫章代行校長職務④參見: 陸倫章. 對暨南的幾點回憶[C] // 廣州暨南大學華僑所. 暨南校史資料選輯: 第二輯. 廣州: 暨南大學華僑所, 1983: 86..沈煉之自此不再擔任國立暨南大學代校長一職,結束了不堪回首的幾個月的代校長生涯,這對他來說實際上是一種解脫.

      3 余 論

      自1943 – 1948年,沈煉之任教國立暨南大學五年.作為一位著名的學者,他盡力于文教工作,以其著述與教學科研工作貢獻于社會.

      同時,沈煉之是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烽火中任教于國立暨南大學的,他除了擔任專職教授外,還擔任文學院院長及史地系主任與代校長等多種職務,可謂臨危受命.在任職期間,他恪盡職守,為國家培養(yǎng)了一批批高級人才,為高等教育事業(yè)做出了積極貢獻.據(jù)他的學生事后回憶,在任國立暨南大學代校長和復遷上海任國立暨南大學教授期間,他“不顧來自反動勢力的壓力,毅然站在絕大多數(shù)同學一邊,通過‘教授會議’形式,揭穿了極少數(shù)傾向反動的師生的陰謀,基本上統(tǒng)一了教師的看法,平息了一場幾乎引起嚴重后果的事件.復員回上海后,當反動派軍警憲特向暨南大學民主勢力開刀時,他曾在自己的宿舍里冒著特務前來搜查的危險,保護過三位進步同學.”①參見: 王駕. 學會作熔爐, 馬列育新人: 回憶暨大史地學會[C] // 福建中共建陽縣委黨史研究室: 暨南大學在建陽. 福建中共建陽縣委黨史研究室, 1991: 127.

      他對國立暨南大學抱有濃厚的感情,且老而彌篤.1989年,他欣悉一批國立暨南大學學子在編寫《暨南大學在建陽》一書,遂為該書題詞:“閩北山區(qū),崢嶸歲月.民主運動,震撼東南.”并與暨南校友張立、王正平共同撰寫《追思何校長柏丞先生》一文刊于該書.他在文中深情地追憶道:“我們與何校長相處都不超過四年.但他的治學為人、高風亮節(jié)、音容笑貌,似在眼前.”1990年,國立暨南大學校友在上海舉行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學家和編輯學家何炳松老校長誕辰一百周年研討會,沈煉之又撰寫了《憶柏丞先生》一文,在文中他深情回憶了在國立暨南大學任教的那些難忘歲月:“曾先后擔任史地系主任、文學院院長,并兩度受柏丞先生(即何炳松—引者注)之托代理校長.……連畢業(yè)文憑都由我署名發(fā)給.我只能兢兢業(yè)業(yè),依靠全校師生,努力做好工作.”[5]

      總之,1943 – 1948年五年的國立暨南大學學術和任職生涯,既有歡愉和收益,也有無奈和苦悶,這些都已在沈煉之先生身上、在其心靈深處烙下了深深的印記,并成為其早年學術與任職活動的重要一頁.

      [1] 樓均信. 沈煉之和中法文化交流[J]. 杭州大學學報, 1995, (4): 73-78.

      [2] 房鑫亮. 何炳松年譜[C] // 劉寅生, 謝巍, 房鑫亮. 何炳松論文集.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90.

      [3] 戴敦復. 何校長, 我們永遠記住您[C] // 劉寅生, 謝巍, 何淑馨. 何炳松紀念文集[M]. 上海: 華東師大出版社, 1990: 488.

      [4] 劉方. 何炳松在暨南大學和東南聯(lián)合大學校長任內(nèi)的資料輯錄[C] // 劉寅生, 謝巍, 何淑馨. 何炳松紀念文集.上海: 華東師范出版社, 434.

      [5] 沈煉之. 憶柏丞先生[C] // 劉寅生, 謝巍, 何淑馨. 何炳松紀念文集. 上海: 華東師范出版社, 1990: 445.

      Five-year Academic and Administrating Experience of Professor Shen Lianzhi in National Jinan University

      XIA Quan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China 510632)

      Shen Lianzhi, a famous Chinese historian, educator and translator in the 20th century, was an important founder of the research on French history in China. He had made remarkable contributions to the Chinese research on the world history and Sino-French cultural exchange. His five-year academic and administrating experience in National Jinan University in the mid and late 1940s was very important in the early period of his academic career. His academic and administrating experience in this period included: working as professor of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geography with the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National Jinan University; as head of the college and dean of the department; as tutor of the students’ academic and social activities; and as acting president of the university.

      Shen Lianzhi; National Jinan University; Academic and Administrating Experience; Research on French History

      K825.81

      :A

      :1674-3563(2010)04-0045-06

      10.3875/j.issn.1674-3563.2010.04.009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從xuebao.wzu.edu.cn獲得

      (編輯:朱青海)

      2009-08-13

      夏泉(1966- ),男,湖南臨澧人,博士,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教育史

      猜你喜歡
      史地暨南大學建陽
      教育部史地教育委員會述論(1940—1943)
      近代史學刊(2021年2期)2021-12-02 08:35:48
      《歷史地理研究》推出“史地研究云講堂”線上講座
      2016年“紀念魯迅逝世80周年暨吳越史地研究會成立80周年”全國學術研討會
      “派系撕裂校園”:暨南大學驅長風潮研究(1933—1934)
      近代史學刊(2017年2期)2017-06-06 02:25:25
      2016年中國新聞史學會學術年會在暨南大學成功舉辦
      建陽:多措并舉開展產(chǎn)業(yè)扶貧
      紅土地(2016年11期)2017-01-15 13:46:19
      建陽區(qū)革命遺址修建紀念碑(亭)
      紅土地(2016年6期)2017-01-15 13:45:59
      從夾山到余睹谷——遼天祚帝播遷史地考析
      建陽 建陽區(qū)在書坊鄉(xiāng)開辦中專班老區(qū)群眾自家門口拿文憑
      紅土地(2016年9期)2016-05-17 04:31:44
      建陽渾頭林:深山里的一首歌
      阿拉善左旗| 乾安县| 潼关县| 来安县| 福鼎市| 闸北区| 琼结县| 舟山市| 醴陵市| 视频| 中宁县| 辽阳市| 镇平县| 荣昌县| 镇雄县| 固原市| 疏勒县| 关岭| 昌平区| 铜山县| 岱山县| 探索| 沧源| 麟游县| 凤山市| 山阳县| 开远市| 雅安市| 谷城县| 金溪县| 茌平县| 长寿区| 依安县| 义马市| 海伦市| 象州县| 昌乐县| 开原市| 延川县| 墨竹工卡县| 兴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