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娟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注重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為此,新課程倡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實現(xiàn)教學方式的轉變。
一、由重“教”向重“學”轉變
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的“教”是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教師過多強調語法,語言的組織,學生學起來難,而且與現(xiàn)實生活不太融合。因此學生學起來感覺枯燥、乏味,實用性不太強,沒有充分發(fā)揮英語作為一門語言的功能和價值。如今,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課改后的英語教材與學習、工作、生活的聯(lián)系非常緊密。我們可以從現(xiàn)實的生活中找到許多學生感興趣的東西,教師可以從這些興趣點入手,讓學生感覺到英語就在身邊。這兒不妨舉例來說一說:在上 Where are the jazz CDs? 這一課時,筆者抓住了學生對音樂(music)感興趣這一點,上課鈴一響,我戴著耳機,哼著音樂,快樂地走進教室。同學們一下被我這一特別的舉動吸引住了,都好奇地望著我,猜測老師聽的什么音樂,他們也想聽。于是我馬上提問 Can you guess what kind of music it is? 同學們積極參與“猜一猜”的活動。有的猜Classical music,有的猜 Dance music,有的猜 Pop music,我搖搖頭,最后大家都異口同聲地答道:“Oh! Jazz music!”。我笑了,接著我又問:“Would you like to listen?”“Yes!” 同學們都大聲地回答。我馬上設置懸念:“OK. Now we need to buy Jazz CDs. Where are the Jazz CDs?” 帶著這個懸念,我們進入了這一單元的學習。由此看來,從學生興趣點入手,構建開放式的教學氛圍是實現(xiàn)新課程中教師教學方式轉變的一個比較好的途徑。
二、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新課程倡導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揭示知識的發(fā)生過程,暴露知識的思維過程,從而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思維得到訓練,能力得到發(fā)展。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英語學科的教學方式應怎樣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呢?在筆者看來,應做到以下幾點:
1.創(chuàng)設情景,開展語言實踐活動。為提高英語學習效果,教師應想方設法為英語教學設置一個情景,讓學生能夠置身其中,用英語思維,在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下,進行語言實踐。在做中學,學中用,真正實現(xiàn)英語的價值。大家都知道,圣誕節(jié)(Christmas Day)是西方最隆重的節(jié)日,猶如我們的春節(jié)一樣。學生都知道圣誕節(jié),但對它缺乏具體的了解。怎樣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這一節(jié)日,掌握有關這一節(jié)日的知識呢?筆者在教這一課時,改變了以往直接給學生結果的這一方式,而是讓學生置身于圣誕節(jié)節(jié)日氛圍中,在裝扮圣誕樹的活動中去進行語言實踐。課前,和幾個學生一起把教室裝點了一下,貼上彩紙,掛上氣球、彩燈等,讓教室充滿節(jié)日的氣氛。上課時,把全班分成四個小組,每個小組一顆圣誕樹,然后讓他們各自裝扮自己的圣誕樹。在裝飾的過程中,他們會主動探究、合作學習,運用decorate,Christmas ball,Christmas card;put a star on the top of the tree;pass Christmas lights around the tree等詞和短語交際,還會想盡辦法發(fā)揮小組各個成員的優(yōu)勢,為小組服務。這樣,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參與到了學習裝飾圣誕樹的活動中,而且各盡所能,相互幫助。那些平時覺得自己學習困難的學生也顯示出了自己另一方面的優(yōu)勢,他們感覺到自己也有閃光點,也能為小組服務、添彩,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筆者也參與到活動中,與學生一起動手、動口,同時幫助、引導他們學習,和他們一起置身情景中練習口語,開展語言實踐活動。
2.把學生當作課程資源。大多數(shù)的老師都不敢相信學生,總是自己講得多,擔心學生這沒有學會,那沒有掌握好,不敢把機會交給學生。實際上,我們教師必須轉變一個觀念,那就是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學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課程資源。教師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評價者,而不是什么都在學生之上的傳授者的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都要求教師從傳統(tǒng)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脫出來,這些方式也是教師可以充分發(fā)揮的無形資源。本文前面所舉的 《Christmas Day》一課的教學方式就充分地體現(xiàn)了老師相信學生,把機會交給學生,給學生一個充分施展能力,發(fā)揮自我的空間這一教學特點,各組的表演真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結果表明:同學們通過這樣的方式對所學的知識掌握得很好,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合作也十分愉快,他們也懂得了探尋知識的方法。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完全達到。這樣的教學方式難道不好嗎?
教學是一門學無止境的藝術,需要我們不斷地反思與提煉。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應本著“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的理念,在教學中不斷完善優(yōu)化自己的教學,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向著“更好”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