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日落余暉盡,西山覓幽情
      ——清遺民行跡考論

      2010-03-23 14:22:34孫愛霞
      關鍵詞:遺民

      孫愛霞

      (天津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天津 300191)

      商、周易代之際,伯夷、叔齊因不食周粟而歸隱西山,成為后代遺民尊崇的對象,其“隱居不仕”的生存方式亦成為后世遺民廣為采取的一種生存方式。辛亥鼎革后,大部分清遺民也選擇了“隱居不仕”的生存方式,但其生存狀態(tài)不盡相同。

      一、 著述修纂

      以著書為事是部分清遺民隱居后的生活,如王樹楠,“值國變,隱居僻巷,終日著書[1];”秦綬章,“厥后遷居滬瀆,杜門著書,賓客罕覯其面,而江湖魏闕之思,往往形諸歌詠間[1]690。”又如章梫,“比遜位詔下,先生以景廟實錄修而未竣,糾二三孤臣續(xù)成之,始離都門。棲遲滬瀆,轉徙青島,復采掇古史,自夏少康迄宋高宗,成《旅綸金鑒》六卷[1]636;”羅正均,“未幾,丁國變,湖湘連歲大亂,伏一室堅卻羅致,撰述自遣”[2],所著有《船山師友記》、《左文襄年譜》、《王壯武年譜》、《官書拾遺》、《辛亥殉節(jié)錄》等書。再如劉錦藻,“君雖抗高節(jié),然負經世之志,郁不得施,頗欲垂空文存國故自效。當是時,國勢寖弱,海內人士竟言新政新學,詭诐之說亦雜出,君懼前典舊法漸即摧滅,慨然援馬貴與氏義例勒成一書,曰《續(xù)皇朝文獻通考》。其書起乾隆乙巳,迄宣統(tǒng)辛亥,輯為四百卷,凡典章、制度、朝政、民俗嬗變沿革之跡,宏綱纖目,昭著森列。逮丁國變,辟居青島,猶據(jù)一樓,孜孜網羅方矢,發(fā)揮墜緒,以寄其孤尚,可謂體大思精,憲章之統(tǒng)紀,纂述之隆軌者已。”[2]1110清遺民的著述涉及文史等多個方面,為后人提供了很多寶貴資料。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分清遺民中有蒐集、編撰歷代遺民資料之人,如陳伯陶隱居香港后輯成《勝朝粵東遺民錄》二卷、《宋東菀遺民錄》二卷、《補遺》一卷、《明季東莞五忠傳》等書,張其淦遁跡上海后編纂成《元八百遺民詩詠》、《明三千遺民詩詠》等。其實有關歷代遺民的書籍自明遺民開始大量編纂,如朱子素《歷代遺民錄》、李長科《廣宋遺民錄》、屈大均《高士傳》、戴笠《殉國匯編》等。明遺民通過對遺民資料的蒐集編錄,達到弘揚遺民精神的目的,而清遺民編纂歷代遺民錄或遺民史的意義不僅在于弘揚遺民精神氣節(jié),更是對自身的肯定。因為清遺民與明遺民雖都為前朝守節(jié)盡忠,但其所忠心的對象卻不相同:明遺民為之盡忠者為漢族建立的政權,而清遺民為之盡忠者為滿族建立的朝廷。由于清遺民忠于“夷狄”所建王朝,且民國取代滿清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朝代更迭,更是進步的共和制取代落后的封建制,因此導致清遺民的精神壓力較明遺民大很多。為了弘揚遺民精神、氣節(jié),更為了強調自身存在的合理性,清遺民才借編纂前代遺民資料來反省、肯定自身的價值,而有關元遺民的著述集中體現(xiàn)了這一點。

      元遺民為蒙古建立的元朝盡忠守節(jié),雖然歷史上關于元遺民的評價貶斥多于褒揚,如王夫之、錢謙益等人均有過批評元遺民的言論,但清遺民卻在元遺民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在對其評價中融入對自身的反思與肯定,這一點可由《元八百遺民詩詠》證明?!对税龠z民詩詠》是清遺民張其淦①關于元遺民的題詠集,并于題詩后附所詠遺民之資料,是清遺民關于元遺民最重要的著述。該書有多位清遺民的序跋與題詞,折射出清遺民對自身的反省與肯定。

      《元八百遺民詩詠》有三篇序言,分別為清遺民張學華、孫雄、高振霄所撰寫。這三篇序言充分肯定了元遺民的遺民精神、氣節(jié),折射出清遺民對自身的反思。如張學華序云:

      “嘗考有元一代,以蒙古入主中國。……順帝大去,仍主故土。一時耆獻如鐵厓、清閟、九靈、席帽諸君子,皆能貞介自守,雖以明主之雄猜,亦不為屈。夫綱常之義,自古為昭,既已委質為臣,在三之節(jié)有死無二。若其靦然異代,從復巧詞文飾,甚且反顏丑詆,豈為史筆所必誅抑,亦名教所不容也。世之論者或持種族之說,以曲為解,如元季諸賢獨非中原之志士耶?豫泉自辛亥后屏跡滬上,日唯以著述為事,思古傷今,感懷身世。此二十年中禍亂侵尋,元黃混色。茫茫天壤,以迄于今欲求如蔡子英之追隨故主而不可得,何其悲也!于是闡發(fā)幽潛,表彰忠義,其牢落不平之氣讬為詩歌,將質諸百世,以俟公論大明之日,此其作詩之微意也歟。”[3]

      張學華從儒家綱常倫理的角度駁斥了“種族”論者,肯定了元遺民“雖以明主之雄猜,亦不為屈”的遺民氣節(jié),指出這種遺民氣節(jié)不能以“種族說”屈之。由元遺民為蒙古所建之朝廷盡忠,張學華聯(lián)想到民國時清遺民的狀況,看到了遺民精神、氣節(jié)的缺失,所謂“以迄于今欲求如蔡子英之追隨故主而不可得”者。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張學華高度稱賞張其淦,指出其編纂《元八百遺民詩詠》的意義在于“闡發(fā)幽潛,表彰忠義”,在于警醒清遺民要一如既往地堅持遺民氣節(jié),堅決反對“種族論”。

      又如孫雄《元八百遺民詩詠》序云:

      “蓋君臣之分已定,絕無可以變更之余地。茍或變更,即自喪其人格,縱使援種族統(tǒng)系之說以飾非而炫眾,徒見其甘陷于亂賊而已?!纤瓮砻髟庖状?,遺民接踵而起。試舉一二以概其余。揮戈迴日、盡悴事國者,則如文文山、瞿稼軒;鑿壞肥遁、著書待后者,則如鄭所南、王而農。均為當時所矜式,后人所仰止。諸公之為此,非有種族統(tǒng)系之見也,亦以君臣之分已定,不容出爾反爾,坐視人鋼人紀之墜地也。是故,有元之遜荒,有清之禪讓,遺民亦復接踵而起,其用心亦與宋遺民、明遺民相同?!瓥|莞張豫泉提學同年,今之鄭所南、王而農也?!ト艿貢r室無居人,夷氛迫近,而《元遺民詩詠》及《明遺民詩詠》三編手稿均幸完好如故,殆由數(shù)千百遺民之英靈默為呵護,故免為炮火之燼,于是亦不可以不紀也。嗟乎,處今日大同之世,逎猶有持種族狹隘之見,謂有元、有清兩代雖能混一區(qū)宇,而終屬非我族類。凡在孑遺之民,不應效文山、稼軒、所南、而農之所為者,抑何所見之不廣歟。又何怪四維不張、九州分裂,極古今未有之奇變乎?!盵4]

      孫雄,原名同康,字師鄭,晚號鑄翁。民國后,輯影舊都。與張學華一樣,孫雄也是從儒家倫理的角度駁斥“種族”論者。在孫雄看來,綱常倫理乃萬世不可變更之理,任何朝代更迭都應秉承此大義。如果因“種族”不同而不堅持君臣名分、綱常倫理,那就是自甘墮落于亂臣賊子之列。遺民的價值與作用在于“維世教而立人極關系之矩”,在于維護儒家倫理,這一點不因“種族”不同而改變。與張學華不同者,孫雄還直接肯定了清遺民之存在及其遺民氣節(jié),所謂“有元之遜荒,有清之禪讓,遺民亦復接踵而起,其用心亦與宋遺民、明遺民相同”者。由這篇序言可以看出,清遺民對元遺民之價值的高度肯定,以及對自身存在的反省與肯定。

      高振宵,字云麓,別署閑云。入民國后,寓居滬濱教授生徒,鬻書自給。他的《元八百遺民詩詠》序云:

      “民何以有遺也?記世變也。揖讓之變而為征誅也,傳賢之變而為傳子也。變也,非常也。世不能無變,于是有所謂易代者而遺民出焉。自采薇一闕播于人間,六百載之商祀亡於紂。而周興不能奪首陽餓夫之節(jié),取而滅之者,所以存?zhèn)惣o也。存?zhèn)惣o,所以存人心也。人心一日不息,倫紀一日不亡,斯人類一日不滅。……世衰道喪,寡廉鮮恥。義利之辨不明,衣冠之節(jié)不立。淪胥以鋪,載沉載浮,輾轉于涂炭而不知恤者,是賊民而已矣。惡睹乎所謂遺民者哉?東莞張?zhí)釋W遁荒海上,蕭焉感傷,恐倫紀之裂而人心之亡,爰為人類之憂,于是乎網羅舊聞,搜集畸零,發(fā)為詩歌,以類其事。已成《明遺民詩詠》三十卷,續(xù)成《元遺民詩詠》八卷。授而讀之曰:此《易》、《春秋》之精義微旨也,豈特發(fā)潛闡幽云爾哉!”[5]

      在這篇序言中,高振霄認為遺民的價值在于存“倫紀”、“人心”,而張其淦編纂《元八百遺民詩詠》的出發(fā)點在于“為人類憂”,正是為了維護“倫紀”、“人心”。高振宵沒有從“種族”的角度論元遺民,而是道出元遺民與伯夷叔齊一脈相承的實質,并指出民國社會遺民精神的缺失情況,高度評價了清遺民張其淦編撰元遺民詩詠的現(xiàn)實意義。這篇序言反映出高振宵內心對遺民精神的認同已凌駕于“種族說”之上,也折射出對自身遺民身份的認同。

      《元八百遺民詩詠》還有很多清遺民的題詩,如浦儒題詩:“何意乾坤剩此廬,滿城槐柳盡蕭疏。傷麟嘆鳳遺民在,一樹冬青夜著書。胡漢風霜臣節(jié)重,唐虞歲月主恩深。七編拯溺尊王意,默道蘭成作賦心?!标愘琮堫}詩:“百年縱有興亡判,一統(tǒng)何能種族分。翹首回看沙際月,捧心常作岫中云。生前祠錄羞微素,夢里衣冠拜俠君。闡發(fā)幽潛煩采筆,瑤篇浣誦挹清芬。”章梫題詩:“明代遺民已發(fā)皇(君有詠明遺民詩三編形世),上尋卻特有滄桑。至元運去歸沙漠,王保保存國朱亡?!边@些題詩高度評價了元遺民所體現(xiàn)出的遺民氣節(jié),并寓有不以“種族”論遺民精神的想法,亦暗含對忠于滿清王朝之清遺民的肯定。

      由以上所引序言、題詩可知,清遺民在元遺民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找到了自身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因此清遺民對元遺民不免“心有戚戚焉”,這也是眾多遺民為《元遺民八百詩詠》題詩、作序的原因所在。其實清遺民與元遺民在歷史境遇方面有很大不同:朱明代替蒙元是一家一姓之更替,民國代替滿清是先進共和制代替落后封建制。因此,清遺民在民國執(zhí)著于“君臣大義”、“綱常倫理”,在后人看來未免有不識時務之嫌。然而清遺民中間有人意識到了“共和制”的先進,如林紓曾滿心歡喜地期待共和的來臨[6]。但民初政局動蕩、戰(zhàn)亂頻仍,清遺民面對這樣的社會現(xiàn)實找不到解決的辦法,只能求諸于“綱常倫理”、“君臣大義”,緬懷逝去的王朝。于是,林紓轉而九拜崇陵,張其淦、陳伯陶等清遺民也只能著述修纂來排解內心的情感。

      二、 結社唱和

      結社唱和是清遺民遁隱后的又一種生活。由于結社需要遺老集中,單人無法進行,所以當時上海、青島、香港、澳門等遺老集中的地方出現(xiàn)了許多社團。上海的文學社團最多,如超社、逸社、麗澤文社、五角會、一元會、淞社、希社和詩鐘社等。天津則有須社、儔社,廣州有南園詩社,青島有“十老會”,云南有“同善社”,北京有“漫社”(1930年更名“賡社”),香港有“嶺南九老”,澳門有蓮峰陶社等。在遺老組成的社團中,逸社、超社比較有名,因為這兩個社團的遺民人數(shù)較多,雅集頻率較高。逸社成立于乙卯歲(1915),由瞿鴻禨發(fā)起,成員有“蒿庵、藝風、乙盦、伯嚴、修丈、旭莊、彊村、詒書、沈濤園、陳庸庵、王聘三、張黃樓”等[7]。逸社每月集會一次,屬于遺老文學社團中雅集頻率較高者。超社比逸社成立的時間早,集會頻率也較高。超社全稱超然吟社,成立于癸酉歲(1913),成員多是寓居海上的遺老,如“樊增祥、瞿鴻禨、陳三立、繆荃蓀、吳慶坻、吳士鑑、王任東、沈瑜慶、林開巗、梁鼎芬、周樹模”等[7]864。超社發(fā)起人是樊增祥,第一次集會在樊園,時間為癸丑歲(1913)二月十二日。超社集會頻繁,少則一月一次,多則一月三次。自癸丑(1913)二月至歲末,超社集會17次,遠遠超過逸社的雅集頻率。

      此類社團最大的特點是比較松散:第一,有組織者,無領導者。此類社團集會之時,推選一人主持,或輪流當值。如超社初集由樊增祥主持,第二集由陳夔龍主持,第四集則由周樹謨主持。又如逸社重舉后,陳夔龍、馮煦、余肇康、沈曾植等輪流主持集會。第二,每次雅集人數(shù)并不固定,集會時間亦不固定。例如,參加超社初集的遺民并未全部參加第二集,說明此類社團對成員沒有硬性的規(guī)定,是否參加集會,隨其興趣、意愿而定。再者,此類社團的集會時間并不規(guī)律,以逸社為例:1920年逸社前四集于每月十九日集會,第一集在二月十九,第二集在三月十九,第三集在在四月十九,第四集在五月十九。但第五集時間則在八月二十七日,陳夔龍《花近樓詩存有題》曰:“逸社第五集初擬六月二十四日為荷花作生辰,嗣因酷暑展期?!北緛砻吭乱痪?,卻因為天氣炎熱而推遲,由此可見集會時間有很大隨意性。第三,此類文學社團的產生帶有一定的隨意性。如青島之“十老會”,“癸丑之冬,避地青島。呂鏡宇尚書、周玉山、趙次珊、張安圃三制軍、劉云樵李惺園兩封翁、童次山觀察皆在焉。甲寅之春,陸鳳石相國自都門來,王石塢觀察自福山來,與余十人,皆老壽。周七十八,陸七十四,呂劉皆七十三,王及余皆七十二,趙、童、李皆七十一,張六十九,因相約為十老之會”[8]。由這段記載可知,“十老會”的成立帶有非常大的偶然性,毫無計劃性可言。

      清遺民成立社團的目的不外乎兩種:一是,閑暇無事,組社以自娛。樊增祥《超然吟社第一集致同人啟》有言曰:

      “孫卿氏曰:‘其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人不遠矣?!釋俸I显⒐?,殷墟黎老。因蹉跎而得壽,求自在以偷閑。本乏出人頭地之思,而惟廢我嘯歌是懼。此超然吟社所由立也。先是止庵相公致政歸田,筑超攬樓于長沙。今者公為晉公,客皆劉白,超然之義,取諸超攬。人生多事則思閑暇,無事又苦岑廖。閉戶著書者,少朋簪之樂;徵逐酒食者,罕風雅之致。惟茲吟社,略仿月泉。友有十人,月凡再舉。晝夜兼卜,賓主盡歡?;蚩v清談,或視書畫,或作打鐘之戲,或為擊缽之吟。即席分題,下起納卷。視真率之一蔬一肉,適口有余;若禮經之五飲五羹,取足而止。今卜于二月十二小花朝日在樊園為第一集,加未必來,抵亥始散。春在剪刀風里,柳色初黃;雪消熨斗坪心,草痕微綠。金鯽群游,聊堪養(yǎng)目;芳梅半落,猶可點心。天廚蘭橘之味,昨夢迷離;小齋勝柏之華,一時新凈。深衣入畫,翛然十竹之清風;一醉無名,特借百花之生日。先期柬約,單到書知?!盵7]553

      樊增祥所言道出成立文酒詩社的動機:借詩酒唱和,消閑暇歲月。這雖是超社成立之目的,但也是一些遺民社團的普遍特點。

      二是,同氣相求,排解抑郁之氣;相互慰藉,堅定隱淪之志。1912年,胡思敬在“一元會”上有言曰:“今日之亂,古之未有;今日避亂之方,亦古所未聞。諸子憂念故物,緬懷舊京,饘于斯,粥于斯,即當哭于斯,使四鄰聞之,知中國尚有人在也?!盵9]這段文字指出參加一元會的遺民因“憂念故物”、“緬懷舊京”而積郁一股不平之氣。胡思敬呼吁參加一元會的遺民要“哭于斯”,把內心的不平之氣抒發(fā)出來,使“四鄰聞之”。這當然是清遺民一廂情愿的想法,長歌當哭并不能挽回逝去的王朝,縱使“四鄰聞之”,亦是枉然。如果說參加“一元會”的遺民為了排解抑郁不平之氣,那么參加“十老會”的遺民則為了相互慰藉,為了堅定隱淪之志。十老會是遁跡青島的十位清遺民組成的社團,包括陸潤庠、勞乃宣、周馥等人。勞乃宣在《十老圖跋》中揭示了“十老會”的成立原由:“憔悴藪澤之中,而得同志多人相與勞苦慰藉,釋其遲暮之感,堅其隱淪之懷,比之盛世優(yōu)游,尤不易得也。讬諸圖畫,形諸詠歌,傳之將來,或猶足想見遁世無悶之遺風也乎。”[8]但這種集會對某些成員的出處進退并無決定性影響,有些遺民最終還是出仕了民國,因此易代之際能否堅定遁隱之志在自身,而不在外物之約束也。

      清遺民組成的社團繁榮了當?shù)氐奈幕?,是當?shù)亟幕囊粋€重要組成部分。

      三、 托身釋道

      托身釋道是改朝換代之際遺民隱居不仕的方式之一。元末明初時期,就已有人選擇“逃禪”的方式,如元遺民丁鶴年《逃禪室與蘇伊舉話舊有感》詩云:“不學楊雄事草玄,且隨蘇晉暫逃禪。無錐可卓香嚴地,有柱難擎杞國天。謾詫丹霞燒木佛,誰憐玉露泣銅仙。茫茫東海皆魚鼈,何處堪容魯仲連。”[10]這首詩表明“逃禪”的方式已經為元遺民所嘗試。清朝初年出現(xiàn)了大量“逃禪”的明遺民,據(jù)邵廷采《明遺民所知傳》云:“僧之中多遺民,自明季始也?!盵11]歸莊在《送筇在撣師之余姚序》中也說:“二十余年來,天下奇?zhèn)ダ诼渲牛?jié)義感慨之士,往往托于空門;亦有居家而髡緇者……”[12]

      作為一種隱居不仕的方式,托身釋道亦為某些清遺民所采納,如李瑞清,“宣統(tǒng)三年,武昌亂起,江寧新軍亦變,合浙軍攻城。自總督張人俊以下,官吏咸潛遁。瑞清獨留不去,仍日率諸生上課如常。布政使樊增祥棄職走,人俊電奏以瑞清代之。急購米三十萬斛,餉官軍、助城守,設平糶局,賑難民。城陷,瑞清衣冠坐堂皇,矢死不少屈。民軍不忍加害,縱之行,乃封藩庫,以鑰與籍囑之士紳,積金尚數(shù)十萬也。自是為道士裝,隱滬上,匿姓名,自署曰清道人,鬻書畫以自活?!盵13]又如謝甘盤,“辛亥之亂起,會有土寇群伏且襲劫,市民惶懼,君聯(lián)營隊商團為備,躬橫刀負槍,往還穿衢巷中,人莫識其為朝官儒者也。國變后,易道士服,匿姓名,號曰亦叟,以所居園名亦園也。”[2]955吳受福,“國變后,易道士冠。旋悲觴子,郁郁遂卒?!盵14]

      這部分清遺民雖托身釋道,內心卻懷有強烈的“故國”之思,如李瑞清辛亥后“伏居數(shù)歲,節(jié)概凜然,尤于故君、故國之思纏綿肺腑,陰求遂其志業(yè)。疲奔走,韜難阻不悔,益自喜。往者余與陳君仁先卜居,鄰道人,每乘月夕。相攜立橋畔觀流水,話興亡之陳跡,撫喪亂之靡屆,悼人紀之壞散,落落吊影,仰天唏噓,死生離合幾何時,魂魄所依不能忘也?!盵2]1034李瑞清辛亥后雖易道服,仍心系“故國”、“故君”。民國政府數(shù)次攬其入仕,李瑞清都堅辭不赴:“瑞清,有清之罪臣也。偶漏天網,茍全首領,偷處海隅,鬻書作業(yè),尚何面目珥筆奉冊從諸君子后乎?久已黃冠為道士,不復愿聞人間事矣。”[15]或曰,清道人確已看破紅塵,不復問世間事?非也。李瑞清拒民國之邀,卻受遜帝之聘:“丁巳五月,復辟事起,授學部左侍郎。沿江諸道兵大起。事復寢,公憤懣不可終日?!盵16]至此,李瑞清為黃冠之志可以明了。李瑞清托身道家以全其臣節(jié)的做法,得到友朋的認可與稱賞。如李瑞清去世后,釋道階的挽詩有云:“八大山人原非僧,梅花道人豈好道。黃冠托跡以求志,不降不辱臣節(jié)保。道人畫超黃石齋,道人書過倪鴻寶。即論藝事巳足傳,何況正氣塞蒼昊。求仁得仁死何恨,我痛山頹心如擣。”[15]170釋道階,俗名許常踐,法號道階,又號八不頭陀,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僧人。他的詩道盡李瑞清辛亥后心志,乃知者之言。又如吳受福,同李瑞清一樣,雖易道冠,卻心系“故國”。“故國”之思直到生命終結亦未曾消弭,沈曾植有詩云:“沈沈病榻終何語,郁郁剛腸老不移。從此報忠祠外路,茫茫白骨望何之?!边@是沈曾植悼念吳受福的詩作,指出易道冠后的吳受福至死都未改變對“故國”、“故君”的忠誠。再如姚文棟,“方辛亥之秋,國禍始作,君知事不可為,即奉母避世于南翔之別墅,閉戶寂處,不改正朔,不棄發(fā),不廢衣冠。袁世凱欲羅致君,俊以朝服,詣明倫堂攝影與之,以明不可屈,又慮其將復我也,乃寄身僧寺,至世凱死而后歸?!盵1]731據(jù)此可知,易代之際姚文棟不剪辨,不易清朝衣冠,欲以遺民終世。但袁世凱卻延攬其入幕,為了躲避袁世凱的征聘,姚文棟不得已才寄身寺廟。如此,既可避禍,又可全其“不事二主”的心志。由此可見,這部分遺民托身釋道是為全其“不事二主”的心志。

      與明遺民中逃禪之人相比,清遺民托身釋道的數(shù)量較少,這與清遺民所處的社會背景有極大關系:

      (1) 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晚清為清遺民遺留下了遁世空間——租界。在中國,租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產物,是帝國主義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強行在中國獲取的租借地,多集中于沿海城市,如天津、上海、香港、廈門、青島等地。租界除不具備治外法權外,享有很高的內部自治管理權,部分租界甚至享有立法權,如此便出現(xiàn)了“國中國”的現(xiàn)象。辛亥革命爆發(fā)后,這些租界仍然存在,且是相對安定的地方,據(jù)《鄭孝胥日記》載:“拔可言,雖居租界內,亦防匪黨干涉?!盵17]這則日記證明租界在當時是革命黨勢力所不及到之處,是較為安定的避難場所。而且在租界內,只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還可得到租界巡警的保護,如鄭孝胥日記有云:“有自稱‘民國團’投書毒署者……午后,又得一函,言已決議暗殺。乃使大七持二函示巡捕房。夜,有西捕桀芬來察情形?!盵17]1359又如:“昨夜,桀芬斯來詢日來平靜否?!盵17]1369據(jù)此可知,租界可以給清遺民提供較為安定的居住環(huán)境,成為亂世遺民較理想的隱居之地。

      (2) 共和民國為清遺民提供了相對寬松的生存空間。與明遺民所受的高壓相比,清遺民并沒有受到來自民國政府的鎮(zhèn)壓,表現(xiàn)于兩方面:第一,“優(yōu)待條件”保證了清室皇族的合法存在。對于封建王朝而言,保留前朝“余孽”是不可能的事情,例如滿清王朝建立后對前明王朝的皇族未嘗不除之而后快。但共和制民國卻保留了遜位小朝廷,連帶忠于遜位小朝廷的遺民也成為一種合法的存在。第二,對于發(fā)飾、衣冠沒有強制性要求,尤其是沒有與生死聯(lián)系起來。明遺民中逃禪者較多與清朝統(tǒng)治者“留發(fā)不留頭,留頭不留發(fā)”的高壓政策有直接關系,為了避禍、生存,一些人不得不托身釋道。武昌起義爆發(fā)時,剪辨成為革命的象征。當時的革命黨也會強制剪掉遺民的發(fā)辮,但是否剪辨還是看本人,亦沒有與生死聯(lián)系起來。如陳三立就曾遭遇革命黨欲強制剪辨的事情:“陳猶辮發(fā),嘗至張園,有革黨欲強剪之;伯嚴叱曰:‘必至若于捕房,囚半年乃釋!’其人逡巡逸去?!盵17]1417陳三立不肯剪辨,革命黨人亦不再采取更激烈的方式,這足以證明清遺民在發(fā)飾、衣冠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權。另外,民國成立后,政府對于不剪辨的遺民亦沒有強制措施,甚至還聘請拖著發(fā)辮的遺民辜鴻銘、王國維供職于北大、清華,這證明民國政府對遺民政策的寬容性。正是清遺民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較明末清初時寬松很多,造成了托身釋道之人數(shù)量的減少,這也是社會進步的一個反映。

      清遺民的生存方式有多種,隱居不仕是其中最為普遍的一種。在隱居不仕的背后,隱藏著清末民初士人種種復雜的心態(tài),因此考察清遺民的生存方式、生活狀態(tài)對于研究民初士人心態(tài)有重要作用。

      注 釋:

      ①張其淦(1859—1946),字汝襄,號豫泉,東莞篁村人。光緒十八年(1892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為庶吉士。民國初,遁跡滬濱。原安徽巡撫朱家寶任直隸督軍,曾多次邀請他出掌該省財政,張其淦均婉辭不就。1915年,袁世凱醞釀稱帝,擬封他官爵,亦力卻之,終日以撰述為樂。

      [1] 卞孝萱,唐文權.辛亥人物碑傳集[M].北京:團結出版社,1991:707.

      [2] 陳三立.散原精舍詩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981.

      [3] 張學華.元八百遺民詩詠序[G]∥ 張其淦.元八百遺民詩詠.中國臺北:明文書局,1991.

      [4] 孫 雄.元八百遺民詩詠序[G] ∥ 張其淦.元八百遺民詩詠.中國臺北:明文書局,1991.

      [5] 高振宵.元八百遺民詩詠序[G]∥張其淦.元八百遺民詩詠.中國臺北:明文書局,1991.

      [6] 孔慶茂.林紓傳[M].北京:團結出版社,1998:136.

      [7] 沈曾植著.錢仲聯(lián)校注.沈曾植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1:553.

      [8] 勞乃宣.桐鄉(xiāng)勞先生遺稿·十老圖跋:卷八[M].桐鄉(xiāng)盧氏??瘫?,民國十六年(1927).

      [9] 章開沅.辛亥革命與近代社會[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381.

      [10] 陳 衍.元詩紀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27.

      [11] 邵廷采.思復堂文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212.

      [12] 歸 莊.歸莊集[M].北京:中華書局,1962:240.

      [13] 趙爾巽.清史稿[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10201.

      [14] 徐世昌.晚晴簃詩匯[M].北京:中華書局,1990:7489.

      [15] 李瑞清.與趙次珊卻騁書[G]∥沈云龍.清道人遺集(“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本).中國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66.

      [16] 蔣國枋.臨川李文潔公傳略[G]∥沈云龍.清道人遺集(“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本).中國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388.

      [17] 鄭孝胥.鄭孝胥日記[M].北京:中華書局,1993:1354.

      猜你喜歡
      遺民
      清初遺民文學研究的一部力作
      ——評楊劍兵《清初遺民小說研究》
      試析幾處西周墓地中的殷周雜處
      西夏遺民研究的全新力作——《西夏遺民文獻整理與研究》評介
      西夏研究(2020年1期)2020-04-01 11:54:40
      西夏遺民余闕對魏晉六朝詩歌的接受
      西夏研究(2020年1期)2020-04-01 11:54:22
      西夏遺民文獻研究的全新力作——《西夏遺民文獻整理與研究》
      西夏研究(2020年1期)2020-04-01 11:54:08
      西夏遺民也兒吉尼與元末廣西行省的設置與維持
      西夏學(2018年1期)2018-04-29 09:07:30
      莫高窟第61窟甬道為元代西夏遺民營建說
      西夏學(2017年2期)2017-10-24 05:34:22
      高句麗滅亡后遺民的叛亂及唐與新羅關系
      蒙元時期金遺民研究——以金遺民的地域特性為中心
      入唐百濟遺民流向與連云港封土石室墓
      東南文化(2016年4期)2016-08-22 09:35:42
      鄂托克前旗| 陇川县| 津南区| 英山县| 怀柔区| 新宁县| 阿克陶县| 长垣县| 左贡县| 金湖县| 汉阴县| 内乡县| 陇南市| 武宣县| 崇信县| 西林县| 忻城县| 益阳市| 平利县| 凉山| 綦江县| 大化| 寿光市| 连平县| 柳州市| 清涧县| 军事| 泾源县| 泗洪县| 德清县| 阿城市| 乌兰浩特市| 珲春市| 乌兰察布市| 铜梁县| 报价| 临夏市| 肇州县| 封丘县| 牡丹江市| 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