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富貴,熊焱生
(常州工學院,江蘇 常州 213002)
新媒體的界定,隨著媒體發(fā)展的階段而不同。新媒體的概念,最早由美國CBS廣播電視網技術研究所所長戈爾德馬克在1967年提出。當時的新媒體,是指區(qū)別于傳統(tǒng)印刷媒介的電子媒介,如廣播、電視、電影等形式。隨著網絡在全球興起及廣泛應用,基于計算機信息處理的在線網絡媒體和離線其他數字媒體成為當今新媒體主要形式。根據國內學者匡文波的觀點,當前新媒體是利用數字技術,通過計算機網絡、無線通信網、衛(wèi)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形態(tài)。新媒體形式,主要包括基于互聯(lián)網的新媒體、基于現(xiàn)代通信技術的新媒體、基于廣電模式的新媒體和基于衛(wèi)星技術的新媒體四種類型。與傳統(tǒng)媒體相比較,新媒體傳播更全面、快速、靈活,更有針對性,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滲透到社會生活各個領域。
數字技術的運用和互動性傳播是新媒體的本質特征。新媒體信息傳播所具有的即時性、開放性、個性化、分眾性、融合性以及信息的海量性、低成本全球傳播、檢索便捷等特征,是新媒體區(qū)別于傳統(tǒng)媒體的根本所在。綜合理論界的研究成果,新媒體的特點,主要包括:第一,新媒體打破了傳統(tǒng)媒體單一線性傳播模式;第二,新媒體突破了原有信息模式實體化束縛,實現(xiàn)了高虛擬性和高互動性相結合的傳播跨越;第三,新媒體實現(xiàn)了對信息內容高共享性和高個性化傳播目標的實現(xiàn);第四,新媒體造就了其連續(xù)性的信息內容議程設置功能。
為了解大學生的新媒體使用狀況,通過抽樣,我們以問卷調查形式對20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深入調查。在收回的200份問卷中,有效問卷193份。
問卷統(tǒng)計顯示,由于大學生自身條件以及所處環(huán)境的局限性,大學生所接觸的新媒體以網絡和手機為主,其他類型新媒體只有少量學生偶爾接觸,但沒有普遍性。因此本文僅以網絡媒體和手機媒體作為主要研究對象。
互聯(lián)網是大學生學習生活中的重要內容。隨著計算機硬件設備價格趨向平民化,以及網絡在高等教育中的廣泛應用,學生擁有個人電腦比例迅速提高。在接受調查的學生中,78.2%的受訪者擁有自己的電腦。學生上網主要目的是網聊、打游戲、查詢資料、看新聞、下載電影和網購。其中,網聊所占比重為67.9%,查詢資料占49.5%,下載電影和看新聞占36.3%。近半數上網者會玩游戲,但卷入程度不同。約40%的受訪者每天上網時間小于1小時,約40%的受訪者上網時間為2~3小時。54.9%的受訪者認為生活中離不開互聯(lián)網。
校園網是學校開展工作的重要信息平臺。學生通過校園網,可以了解學校重要工作開展情況,進行課程學習和交流互動。在被調查的學生中,偶爾上校園網或者經常上校園網的占83.9%,說明校園網在大學生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學生上校園網主要是完成課程作業(yè),查閱相關資料、成績以及學校相關通知,也有少數學生進入BBS論壇進行交流。
有58.5%的受訪者每月上網費在30元以下,33.6%的受訪者每月上網費為30~50元。也就是說,超過90%的受訪者每月上網費都不超過50元。38.8%的受訪者認為身邊的同學不會合理利用互聯(lián)網,40.4%的受訪者認為身邊的人能夠合理利用互聯(lián)網。
在193份有效問卷中,190人擁有手機,3人未填,說明在校學生幾乎人手一部手機。手機作為一種新媒體,主要功能是打電話、發(fā)短信、看信息、玩游戲。88.5%的受訪者會偶爾或經??词謾C,說明學生對手機依賴性較高,超過50%的受訪者會經??词謾C,依賴性極高。學生上課玩手機是目前學校普遍存在的問題。調查發(fā)現(xiàn),只有15%的受訪者上課時不玩手機,偶爾玩的占60%左右,24.4%的受訪者經常上課玩手機。有62.7%的受訪者在上課時開手機。由于學校有嚴格規(guī)定,絕大多數學生一般都設置在靜音或振動上。近半數的受訪者每月手機花費50~100元,39.9%的受訪者每月手機費用在50元內,花在手機上的費用約占受訪者每月消費的10%~15%左右。
新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非常深遠。本文主要從手機和網絡兩個方面,分析新媒體給大學生帶來的積極和負面影響。
1.網絡給大學生帶來的積極影響
網絡是一個相對開放的空間,擁有海量信息。通過網絡,大學生可以獲取豐富的社會信息,可以更全面深刻地了解社會;可以通過網絡獲取所需專業(yè)知識,拓展專業(yè)知識面,完成相關課程學習。由于網絡空間相對開放和自由,學生可以較為自由地表達思想和觀點,參與各種形式的社會交往活動,更好地學會如何扮演好社會角色。網絡交互平臺的多樣性,能夠讓大學生嘗試各種各樣的交流方式。網絡的虛擬性兼容性消除了學生顧慮,打破了傳統(tǒng)媒體環(huán)境下僅通過書信、電話等載體的交流方式或直接面對面的交流方式。此外,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和老師、同學進行交流溝通,開展學習和其他工作?,F(xiàn)在,很多班級都建立了班級QQ群,學生和老師可以在群里進行交流互動。
2.網絡給大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
由于大學生對社會的認識程度有限,社會閱歷缺乏以及價值觀念不成熟,面對虛擬網絡環(huán)境及網絡龐雜信息,很多大學生并不能夠理性地甄別和判斷,網絡上一些不良信息或不良導向會導致大學生價值觀念模糊。另一方面,網絡可能導致大學生人際交往單一。由于網絡的便捷性,一些學生更愿意通過網絡平臺進行人際溝通和事務處理,導致學生脫離現(xiàn)實,不能很好地適應現(xiàn)實社會。此外,虛擬網絡環(huán)境,往往會給大學生帶來很多現(xiàn)實生活中無法實現(xiàn)的快感以及滿足感,與現(xiàn)實生活相比,少數學生更愿意在虛擬網絡世界尋求他們的理想生活,導致“網癮”、人格扭曲甚至網絡犯罪等問題。
1.手機給大學生帶來的積極影響
由于國內通訊市場快速發(fā)展,手機資費相對便宜,手機已經成為社會必要的聯(lián)系溝通工具。手機交流的私密性、便捷性和經濟性,讓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愿意使用手機進行溝通交流,滿足了大學生交際需要,提高了溝通效率。在手機眾多功能中,手機短信因資費低廉,信息傳遞快,成為大學生最樂于接受的方式。另外,絕大多數學生都喜歡中國移動套餐多樣、資費較低的“動感地帶”。學生可以通過手機進行信息查詢,比網絡更方便和快捷。
2.手機給大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
很多學生課堂上頻繁收發(fā)短信或玩手機,導致上課不專心,影響聽課質量和課堂氛圍。調查顯示,24.4%的受訪者經常上課玩手機,偶爾玩的占60%左右,只有15%的受訪者在上課時不玩手機。另一方面,大學生消費心理不成熟,消費缺乏理性。大學生每月手機消費約占生活費的10%~15%。由于大學生經濟上還不能獨立,這加大了家庭經濟負擔。此外,手機使用不當,可能影響大學生身心健康。大學生由于缺少社會閱歷和經驗,易于受外界思想影響,對問題的認識會產生錯誤和偏差。手機信息和網絡信息一樣,往往真假難辨,不良信息同樣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大學生的價值判斷。
1.以課堂為載體的思想政治教育
課堂教育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形式。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現(xiàn)在很多高校已經從“粉筆課本”教學時代轉變到“多媒體教學”時代。不過,目前的多媒體教學仍然停留在初級階段。很多高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上,只是將過去的板書改為PPT,授課方式往往還停留在傳授和灌輸,并沒有真正發(fā)揮多媒體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上,學生睡覺、交頭接耳、發(fā)短信、看課外書的情況普遍存在。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全員教育,合班上課比較普遍,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課堂管理難度,授課效果難以保證。
2.以第二課堂為載體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課堂是指教學大綱規(guī)定課程之外有組織的活動,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重點。第二課堂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如班會活動、社團活動、學生會活動、學校組織的有關活動等。通過第二課堂,可以潛移默化地將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積淀到學生身上,使學生在活動中受到教育。不過,目前開展第二課堂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待提高。學校組織的很多活動,雖然是針對全校展開的,但真正涉及到學生的實際數量還是很少的,而且一些活動形式和活動內容缺乏規(guī)劃和創(chuàng)新,活動往往流于形式,對學生吸引力小,教育價值難以體現(xiàn)。
3.以校園網絡為載體的思想政治教育
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高校都建立了校園網,并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重要陣地。不過,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板塊的主題不鮮明,形式較單一,創(chuàng)新意識淡薄,這一板塊往往是無人問津。因此,如何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真正參與進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一個課題。
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教育環(huán)境的相對封閉性,教育手段的單一性,教育過程缺乏互動和交流,教育實踐活動缺乏等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新媒體的開放性、靈活性、互動性、便捷性等特性,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和途徑。因此,可以從四個方面著手,利用新媒體,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建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體平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手機等學生接觸度高的媒體,建立專門的網絡交流平臺和手機交流平臺,發(fā)揮新媒體優(yōu)勢。如,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網絡課程及天空教室,建立校園網思想政治教育論壇,針對學生思想動態(tài)和存在問題,及時開展一些活動,主動解決學生面臨的實際問題和困惑;班主任或輔導員可以針對班級情況,建立班級QQ群和手機群,通過這些交流平臺及時了解班級情況和學生學習思想動態(tài),幫助學生解決思想、學習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難。
2.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新媒體素養(yǎng)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師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教師應不斷加強新媒體知識的學習和應用,提高自身新媒體素養(yǎng)。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充分發(fā)揮網絡和手機功能,了解學生思想動態(tài),結合學生各自特性,加強師生交流,有針對性地去引導和教育學生,促使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在運用新媒體過程中,教育工作者要轉變思想觀念,新媒體不是洪水猛獸,只要合理利用好,就能發(fā)揮其價值。如學生上課玩手機是很多教師頭痛的問題,但是,我們曾經在課堂上設計了一個互動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通過手機查詢有關資料,進行課堂討論,效果非常好。
3.提高大學生的新媒體素養(yǎng)
面對浩繁雜亂的媒介信息,大學生需要獨立判斷信息價值。大學生由于思想認識的不成熟性和不全面性,可能會受到不良信息影響。所以,學校應該加強大學生新媒體素養(yǎng)的教育,讓學生全面正確認識新媒體。通過設計各種活動,引導學生正確理性地運用新媒體。同時針對少數學生在新媒體使用方面的問題,及時做好教育引導工作,避免產生更嚴重的問題。
4.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
前期調查顯示,通過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是多數大學生非常樂于接受的方式。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黨課、主題班會、社團活動中,應多開展一些實踐活動,如專題視頻觀賞、網絡論壇、網絡課程交流、手機信息互動等,豐富教育形式,提升教育實效。
在新媒體高度發(fā)達的時代,以互聯(lián)網為代表的新媒體,具有前所未有的社會影響力和應用潛力。在認真分析和研究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規(guī)律的基礎上,高校應高度重視和利用新媒體,趨利避害,揚長避短,緊跟時代步伐,貼近學生實際,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曹鳳才,田維飛.新媒體時代高校學生德育工作的思考[J].中北大學學報,2008(6):14-16.
[2]匡文波.“新媒體”概念辨析[J].國際新聞界,2008(6):66-69.
[3]楊狀振.中國新媒體理論研究發(fā)展報告[J].現(xiàn)代視聽,2009(5):11-16.
[4]張強,陳濤.2008年新媒體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研究[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09(2):90-93.
[5]廖祥忠.何為新媒體[J].現(xiàn)代傳播,2008(5):1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