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健
腹部開放性損傷19例診治體會
陳國健
目的探討腹部開放性損傷的臨床治療方法。方法回顧性分析2006年1月~2008年12月19例開放性腹部損傷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單純縫合3例,開放探查16例,陰性探查2例,二次手術2例,術后切口感染2例,感染性休克死亡1例,治愈18例,死亡率為5.26%。結論開放性腹部損傷,及時判斷是否內臟損傷、正確掌握手術時機和處理原則是治愈的關鍵。
腹部開放性損傷;手術時機;處理原則
腹部開放性損傷是臨床常見急癥,由于大出血及空腔臟器破裂造成腹部感染是主要的致死原因,因此,早期正確的診斷和及時適當?shù)奶幚硎墙档透共块_放性損傷病死率的關鍵[1]。我院自2006年1月~2008年12月共收治腹部開放性損傷患者19例,現(xiàn)將資料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腹部開放性損傷患者19例,男性16例,女性3例,年齡18~47歲。損傷原因:刀刺傷15例,其他金屬類刺傷2例,木竹類刺傷2例。單純腹壁穿透傷5例,合并腹內臟器損傷14例,其中胃腸損傷12例,肝脾破裂4例,腸系膜損傷2例,膀胱損傷1例。
1.2 治療方法 本組單純性腹壁縫合3例,剖腹探查16例,其中探查陰性2例,行小腸破裂修補10例,胃破裂修補1例,結腸1期修補1例,肝破裂修補1例,脾破裂切除3例,腸系膜血管結扎止血修補2例,膀胱修補1例。
術后死亡1例為感染性休克致死,死亡率為5.26%。術后2例切口感染延期愈合。18例痊愈出院。
3.1 診斷 詳細了解受傷過程和檢查體征是診斷腹壁開放性損傷的主要依據(jù)。腹壁開放性損傷診斷中需要認真考慮的是判斷是否有內臟損傷,多數(shù)患者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即可確定內臟是否受損,但仍有少數(shù)傷者的診斷并不容易。我認為通過詳細了解受傷史、重視全身情況的觀察、全面而有重點的體格檢查和進行必要的實驗室檢查,如發(fā)現(xiàn)下列情況之一者,應考慮有腹內臟器損傷:(1)早期出現(xiàn)休克征象者(尤其是出血性休克);(2)有持續(xù)性甚至進行性腹部劇痛伴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癥狀者;(3)有明顯腹膜刺激征者;(4)有氣腹表現(xiàn)或腹部出現(xiàn)移動性濁音者;(5)有便血、嘔血或尿血者;(6)直腸指診發(fā)現(xiàn)前壁有壓痛或波動感,或指套染血者。腹部損傷病人如發(fā)生頑固性休克,盡管同時有其他部位的多發(fā)性損傷,但其原因一般都是腹內臟器損傷所致。腹內臟器受到損傷,應先確定是哪一類臟器受損,然后考慮具體臟器。由于致傷原因及傷情的不同,腹部損傷后的臨床表現(xiàn)可有很大差異,肝、脾、胰、腎等實質性器官或大血管損傷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腹腔內(或腹膜后)出血,包括面色蒼白、脈率加快,嚴重時脈搏微弱,血壓不穩(wěn),甚至休克;胃腸道、膽道、膀胱等空腔臟器破裂的主要表現(xiàn)是彌漫性腹膜炎。其程度因空腔臟器內容物不同而異。通常是胃液、膽汁、胰液刺激最強,腸液次之,血液最輕。傷者有時可有氣腹征,爾后可因腸麻痹而出現(xiàn)腹脹,嚴重時可發(fā)生感染性休克。如兩類臟器同時破裂,則出血性表現(xiàn)和腹膜炎癥狀可以同時存在。對于一時不能明確有無腹內臟器損傷而生命體征尚穩(wěn)定的病人,嚴密觀察也是診斷中的一個重要步驟。觀察期間要反復檢查傷情的演變,并根據(jù)這些變化,不斷綜合分析,盡早做出結論而不致貽誤治療時機。
3.2 治療
3.2.1 手術指征 對腹部開放性損傷患者,手術時機的選擇尤為重要?;颊哒嬲念A后轉歸,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診斷和治療的及時性和有效性[2]。明確有腹內臟器損傷者,在做好術前準備的同時,應及時手術治療。對采取多種辦法未能排除腹內臟器損傷或在觀察期間出現(xiàn)以下情況時,應終止觀察,及時進行手術:①腹痛和腹膜刺激征有進行性加重或范圍擴大者;②腸蠕動音逐漸減弱、消失或出現(xiàn)明顯腹脹者;③全身情況有惡化趨勢,出現(xiàn)口渴、煩躁、脈率增快或體溫及白細胞計數(shù)上升者;④紅細胞計數(shù)進行性下降者;⑤血壓由穩(wěn)定變?yōu)椴环€(wěn)定甚至下降者;⑥積極救治休克而情況不見好轉或繼續(xù)惡化者。盡管可能會有少數(shù)傷者的探查結果為陰性,但腹內臟器損傷被遺漏,有導致死亡的危險。所以,只要嚴格掌握指征,剖腹探查所付出的代價是值得的[3]。
3.2.2 處理原則 結合本組病例,我認為開放性腹部損傷的處理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1)絕大部分內臟損傷患者必須盡早手術:病死率與傷后手術時間有密切關系,傷后2小時內得到及時就診者,90%可望治愈[4];(2)邊抗休克邊手術,特別是腹內實質性臟器破裂與血管損傷的大出血、休克,切不可寄希望于輸血、輸液會使休克好轉;(3)手術方式應選擇既安全又有效,損傷小而簡單易行的手術,如可以縫補的胃腸穿孔就不應切除;對結腸損傷較安全的處理方法為外置或造口術,而不可強求一期縫合或切除損傷腸斷而加以吻合;(4)手術探查要系統(tǒng)仔細、避免遺漏,如空腔臟器的多處穿孔,如遺漏一處未處理,手術等于失敗。本組有1例患者,因探查遺漏小腸穿孔,導致發(fā)生嚴重的感染性休克而死亡;(5)探查結束,應對傷情做全面估計,然后按輕重緩急逐一處理,原則上是先處理出血性損傷,后處理穿破性損傷;對于穿破性損傷,應先處理污染重的損傷,后處理污染輕的損傷;(6)手術要規(guī)范,遵循“保全生命第一,保全器官第二的原則[5]”。
[1]裘法祖,吳階平.黃家駟外科學[M].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2:1015-1019.
[2]黎治良.腹部創(chuàng)傷處理的進展[J].中華創(chuàng)傷雜志,2003,19(3):133-136.
[3]吳在德.外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424.
[4]劉志民,郭允希.傷腹部外科診療參考[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1994:232.
[5]黃潔夫.加強以腹部創(chuàng)傷為主的多發(fā)傷的救治[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1999,19(7):387.
10.3969/j.issn.1009-4393.2010.13.034
435004 湖北省黃石市第八醫(yī)院普外科 (陳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