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勁松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成都 610064)
從馮燕到向中令
——由游俠而士紳的“忠義”之路
張勁松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成都 610064)
馮燕是唐傳奇中的豪俠,其俠舉為士大夫所褒獎。他們雖極力將馮燕式的俠義和儒家之“義”聯(lián)系,但馮燕以后的人生并無圓滿的交代,留下了一個歷史的懸念。宋人張齊賢所寫的《向中令徙義》,為“馮燕”式的豪俠提供了一個新的人生模式,即走向“忠君”報國之路,獲得士大夫的身份殊榮?!跋蛑辛钅J健钡囊饬x是將馮燕們完全士大夫化,成為搢紳的楷模。這種轉(zhuǎn)換是由宋代文人政治的價值取向所決定的。從馮燕到向中令象征了民間俠義的儒家化改造的完成。這種“忠義”對民間,特別是士大夫群體產(chǎn)生了難以估量的文化影響。
馮燕;向中令;張齊賢;宋代;士大夫;忠義
馮燕是唐代小說《馮燕傳》的主人公。馮燕故事的與眾不同主要在于其真實性和道德性。在唐傳奇中,《馮燕傳》情節(jié)較簡單,篇幅很短,但影響卻很深遠。馮燕殺張氏事件竟暗合了一種文化規(guī)范,即對儒家秩序的遵守。這是士大夫宣傳它的重要原因。唐后期中央集權(quán)受到藩鎮(zhèn)割據(jù)的挑戰(zhàn),士大夫急需一個效忠君主的理想典范,而馮燕的“俠義”之刀自然能夠贏得他們的心,故馮燕義舉很快被改造為表彰忠君和維護儒家統(tǒng)治秩序的傳奇。沈亞之為之作傳,贊其“殺不誼,白不辜,真古豪也”①。但馮燕未來命運會如何?沈亞之不可能做出交代。在“士大夫忠義之氣,至于五季,變化殆盡”的唐末五代的混亂中②,士大夫確實難以給他們推崇的義士提供一條理想的道路。這要到宋朝結(jié)束五代割據(jù)、實現(xiàn)文治,才能找到真正的方向。
馮燕故事在宋代除了曾布的《水調(diào)歌頭》外,并無其他的創(chuàng)作,而曾布的演繹亦無多少新意。但著名的士大夫張齊賢在其筆記《洛陽搢紳舊聞記》中記載了一則“向中令徙義”的故事,卻為我們解開馮燕命運之謎提供了線索。有學者注意到了其中和《馮燕傳》的相似性,但卻放過了其豐富內(nèi)涵和深刻的隱喻ⅠⅠ如王立的《雖受誘惑,義不容情——馮燕母題的深層亞文化倫理結(jié)構(gòu)》一文認為:“宋代此類傳聞的母題框架一仍其舊,只不過個別枝節(jié)有些許變化?!眳⒁姟蛾幧綄W刊》2002年第 2期。。從表面上看,這個故事和《馮燕傳》確有諸多相似之處,其一,所記都是真人真事,沈亞之聽劉元鼎語而“得傳焉”③。張齊賢“耳聞滕公之說甚詳,故書”④。其二,都有游俠與婦私通而又殺不義婦人的敘述。其三,都是對“義”的宣揚闡釋。其四,記錄者都是士大夫。其五,傳主都有豪俠的經(jīng)歷和行為。但若細心分析向中令故事的敘述方式和情節(jié)的安排,我們不得不說這是一個獨特的以宋代文人視角來重新演繹的“馮燕后傳”,它絕不是沈氏《馮燕傳》的簡單翻版?!拔覀儽仨毎岩粋€敘述的結(jié)構(gòu)和它從中汲取支持的思想觀念和歷史聯(lián)系起來”⑤。張齊賢想要表述的是一個游俠如何轉(zhuǎn)變?yōu)橐粋€按照儒家道德標準行事的士大夫 (搢紳)的歷程。同時,它也解決了有關(guān)馮燕未來的那個歷史懸念。
故事的開始,的確像一段《馮燕傳》的翻版,其略云:“向中令諱拱……年二十許,膽氣不群,重然諾,輕財慕義,好任俠,借交亡命,靡所不為。嘗與潞民之妻有私,后半歲,向謂所私之婦曰:‘多日來,不見爾夫,何也?’婦笑曰:‘以我與爾私,常磨匕首欲殺我,懼爾未得其便。會爾久不及我家,與鄰人之子謀,許錢數(shù)十千,召人殺之。會夫醉臥城外,鄰家子潛殺而埋之,懼為人覺,且潛遁矣?!蛟?‘鄰家子今安在?’婦人曰:‘在某所?!蛎軐ざ鴼⒅?回責所私婦人曰:‘爾與人私,而害其夫,不義也。爾夫死,蓋因我,我不可忍。’遂殺其婦人,擲首級于街市,……警巡者義之,且憚其勇力,不敢追捕。因亡命,會赦方歸?!雹薮斯?jié)與馮燕故事驚人的相似。但這不過只是全篇故事的序幕而已,敘述的重心其實在后面。向拱殺人雖遇赦而歸,卻讓“有節(jié)行”的父親擔憂,遂找藤公商量如何使兒子脫離俠道走上正道。并讓向拱去拜訪藤公,藤公勉其“無與非類同游處”。他遂從滕公之言,從此與游俠生活決裂,“自是,舊日豪俠徒侶,甘言謝絕之”。最終他托身于后周太祖的帳下,經(jīng)歷沙場征戰(zhàn)后,向拱成了向中令,也就完成了從俠客到士大夫的人生轉(zhuǎn)變。這才是本文及其作者想要表達的核心意圖。本篇題目《向中令徙義》的“徙”字是故事的靈魂?!搬恪闭?乃“牽移”和“轉(zhuǎn)移”的意思。而且就是《論語》述而篇中的“聞義不能徙”的“徙”之義⑦。向拱的后半生所為恰就是“聞義能徙”的典范。所移者何?“徙”俠為紳士,從民間“俠行”轉(zhuǎn)為儒家之最高理想“忠君報國”,這樣也就實現(xiàn)了從游俠到忠君儒士的人格轉(zhuǎn)變。宋代筆記中的稱謂是非常講究等級秩序的,對其所記人物,凡有官爵者大多稱其官爵名,本篇故事雖敘述主角向拱的一生,然作者意在突出“中令”二字,此即是官位,表示所敘主人翁乃是搢紳,而此身份地位乃是“徙義”的結(jié)果,這是很有深意的。這個故事不僅比《馮燕傳》長很多,且是苦心經(jīng)營的。對傳聞之事精心取舍,安排情節(jié),故波瀾起伏,頗具文學性。如“魁案落魄”儒生之事看似插曲,實則很有隱喻的味道。那不凡的儒生“筋力粗壯,狼虎人也”,暗示了其可能也曾是馮燕類的豪人。他對向拱的“禮接”象征了正統(tǒng)思想對游俠的主動感化和促其轉(zhuǎn)變。而向拱對儒生的“折節(jié)設(shè)拜”,說明他的內(nèi)心已經(jīng)傾向于儒門正道,故其父才斷定他“性易曉爾”。這樣,張齊賢以游俠浪子回頭最后成為朝廷功臣,圓滿解決了馮燕未來的那個歷史懸念。當一篇勛臣縉紳的贊語最后刻在向中令那光輝的墓志銘上時,一篇動人的“馮燕后傳”也就完成了。
唐代傳奇的馮燕之“義”雖符合儒家綱常禮教的思想,但馮燕形象畢竟還有俠客的身份,對于非常文人化的宋代政治來說,士大夫?qū)︸T燕的接受必須有一種新的改造,否則與其文化氣質(zhì)不相適應(yīng)。因此,張齊賢雖是寫向拱,但我們依然可以把它看作是馮燕命運的文化延伸。而這種延伸所建立的“向中令模式”,源于宋代文人政治所固有的歷史精神。
向中令的一生似可看作宋代士紳階層價值觀念體現(xiàn)的“文化文本”。詹姆遜說:“文化文本實際上被作為整個社會的寓言模式包括社會的表征和組成因素,如文學的‘人物’,在其他方面上被理解作組成因素的‘典型化’,尤其是作為形形色色的社會階級和階級團體的比喻。”⑧向中令故事的講述有二點值得注意。一是向之游俠行為被否定。向拱儼然又是一個周處自新的典型。這說明儒家始終認為游俠具有破壞秩序的威脅,行俠仗義對儒家的道德規(guī)范和統(tǒng)治秩序終究相沖突。這在北宋是一種普遍的價值取向。如張詠早年任俠,后對此卻諱莫如深,并流露悔意:“張詠幸生明時,讀典墳以自律,不爾,則為何人邪?”但其殺挾主惡仆一事卻得廣為流傳,就因為此舉維護了等級秩序。詩人王令,少時“倜儻不羈……人皆畏而服之”。但鄉(xiāng)里儒士滿執(zhí)中就告誡其所為非正道,王令遂折節(jié)讀書⑨。因此,向拱必然從游俠轉(zhuǎn)化為忠義之士。其二,向中令以“忠君報國”立蓋世之功,成為“洛陽搢紳”,既是其當年殺“不義”婦人的回報,也象征了宋代士人對皇權(quán)的依附和濃厚的忠君意識。整個故事演繹了從俠——士大夫文化人格的形成趨向,乃是士人實現(xiàn)人生理想的寓言模式。
如果說沈亞之筆下的馮燕基本上還是唐代貴族社會的“豪人”,那么向中令的形象就是一個游俠折節(jié)報國的成功士人——搢紳的楷模。早年游俠活動,特別是其殺私通婦人及鄰居子,只是作為他轉(zhuǎn)變的潛在素質(zhì)來表現(xiàn)。而“向于周祖,始盡服事之禮焉”,才是張氏記載這個故事暗藏的欲望,其中精彩的文學性敘述(如與落魄儒生事,遇盜等)都是為了能將向拱這個“真英雄士”的事跡流傳千古。張氏以向中令的人生模式作為士大夫人格的典范,已將馮燕式的任俠變?yōu)槭咳酥揖龍髧纳鐣詫嵺`行為的模范。“向中令模式”所反映的文化特質(zhì)就在這里。馮燕式的豪俠,在宋代士大夫的眼中,終究只是一種匹夫之勇,蘇軾《留侯論》嘗言:“古之所謂豪杰之士,必有過人之節(jié)。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以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⑩表達了一種儒士的精神傳統(tǒng),恰與本篇故事那位魁岸儒生相仿。向拱“詬責儒生。生但坐而不動。徐而言曰:‘爾何等類,敢漫罵若是。然吾幸被儒服,履儒行,若二十年前未識書時,爾虀粉矣”。這位儒生代表了“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之士,從一個常常拔劍而起的俠客,到被儒家道義所化,成為儒俠。狄青乃北宋名將,范仲淹很賞識他,即以“《春秋》、《漢書》授之,并戒曰:“將不知古今,匹夫之勇,不足尚也??梢娛看蠓?qū)渭兒牢涞姆锤辛恕?/p>
不過,對于宋代君臣,政治文化上更具特殊意義。因為在經(jīng)歷了唐末戰(zhàn)亂,藩鎮(zhèn)割據(jù),文士們忠于一姓王朝的思想逐漸淡化。像馮道連事四朝,并不以為恥,自號“長樂老人”??墒亲詮内w宋王朝建立以后,鞏固皇權(quán),消除長期的軍閥割據(jù),遏制五代以來走馬燈似的政權(quán)輪換,就成為最重要的政治考慮了。因此,一方面是開國君主非常獎勵和看重士人的忠義?!疤妗⑻谙轮T國,其偽命臣僚忠于所事者,無不面加獎激,以至棄瑕錄用,故徐鉉、潘眘輩皆承眷禮。故雖疏遠寇讎無不盡其忠力太宗在晉邸時欲收買大將田重進,田以“我只知有官家,誰敢吃他人酒食乎”?拒絕。太宗知道并未生氣后卻“極許之。另一方面,從太祖到真宗,通過完善科舉,擴大錄取數(shù)量,士大夫階層空前壯大。但北宋官僚和前代亦有區(qū)別。許倬云言:“士大夫的身份、地位是繼承而來的;然而到了宋明以后,士大夫的身份卻由科舉功名而來。士大夫通過文官制度成為政治力量的附庸。士原是中國最有獨立力量的社會群,現(xiàn)在卻附麗在政治力量上面。俸祿爵位既然只靠皇恩賜予,那么官僚集團對本朝的效忠也就大大超越前代。宋以前尚有權(quán)臣、閹宦篡位,弒君等事發(fā)生。而自宋代開始這種現(xiàn)象就幾乎絕跡了。即張載所謂“忠義既立,朝廷之本豈有不固?與此同時“國家秩序的觀念‘忠’,也在皇權(quán)合法性與合理性得到普遍認同后,成為籠罩性的倫理。如神宗時吳處厚就“嘗詣閣門上書,乞立程嬰、公孫杵臼廟,優(yōu)加封爵,以旌忠義。充分體現(xiàn)了士大夫?qū)χ伊x的強烈向往。
北宋不少士人尚遺唐人俠風,但最終都能將俠義與儒者的濟世安民的抱負結(jié)合起來。如兩河劍客張詠,少時,行俠仗義。又勤苦讀書,登第入仕后,成為宋之治郡名臣,特別他兩理蜀地,政績非凡,一直為士大夫所贊賞,甚至目之為宋興以來第一人。張齊賢“為布衣時,倜儻有大度,孤貧落魄”,與盜相交并受金帛之贈。齊賢后“四登兩府九尚書”。因此向拱的人生歷程實象征了從唐末到宋代士大夫社會性格的轉(zhuǎn)變。“向中令模式”所隱含的文化意義也在這里。
“向中令模式”象征民間俠義的儒家化改造,這對宋代官僚的影響無疑是非常巨大的?!跋蛑辛钊烁瘛苯櫴看蠓蜢`魂,由此形成的對皇權(quán)的忠誠和文化的皈依,在歷代王朝中很是突出。仁宗時劉太后聽政沒有發(fā)展成為唐武則天式的政治,實賴于當時宰臣對皇權(quán)的傾力維護。靖康之難,二帝北狩,金人立張邦昌,但卻得不到朝臣和民眾認可。時為御史中丞的秦檜上議狀所言之“趙氏傳緒百七十年,號令一統(tǒng),綿地萬里,子孫蕃衍,布在四海,德澤深長,百姓歸心。只緣奸臣誤國,遂至喪師失守,豈可以一城而決廢立哉!可謂宋士大夫的共同心聲,連金人也不禁“心嘉其忠”。這確實是宋代養(yǎng)士的最大效果。士人的“忠義”雖仍落實到忠君這個絕對的信仰上,但亦有擴大,即為朝廷而忠,為文化而殉難。米德說:“凡在社會圍繞君主組織起來的地方,同一國家中的人民彼此分離,只有在從屬于同一位君主這一點上他們彼此認同,于是,服從君主這種關(guān)系自然成為最重要的關(guān)系。只有通過這樣的關(guān)系,才能建立并保持這樣一個共同體。因此,“忠義”思想雖有利于皇權(quán)的專制,但同時也是一種積極的力量,特別是在成熟的官僚政治時代更是如此。《宋史·忠義傳》序云:“真仁之世,于是中外搢紳知以名節(jié)相高,廉恥相尚,盡去五季之陋矣。故靖康之變,志士投袂,起勤王,臨難不屈,所在有之。終宋之亡,忠節(jié)相望,斑斑可書。宋代士大夫持祿保位者固然不少,但臨難之時,忠義者確也很突出。兩《唐書》忠義傳所載不過幾十人,而僅《宋史·忠義傳》記載的士人竟達 270余人之多。而清萬斯同編《宋季忠義錄》所收達五百多人。特別是靖康之難和宋亡之時,殉難之士更為感人。如著名的李若水,被俘后說:“天無二日,若水豈有二主哉!吾不復顧家矣,忠臣事君,有死無二。金人入侵之時,全家殉難的士大夫還不多,但到元軍滅宋時,一門勇烈的士大夫就較多了,可見忠義思想的逐漸儒化的程度。如四川制置使陳隆之。淳祐元年,成都被圍,“部將田世顯承夜開門,北兵突入,隆之舉家數(shù)百口皆死”。德祐元年元軍入譚州,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李芾全家盡節(jié),幕屬茶陵顧應(yīng)焱、安仁陳億孫皆死。“潭民聞之,多舉家自盡,城無虛井,縊林木者累累相比?!爸覉缶鳌背蔀樗渭驹S多士大夫最后生命的自覺選擇。像這樣的一門忠義而死的士人在宋亡之時,可謂多矣。如果內(nèi)心沒有堅強的對忠義的文化信念的自覺認同,是很難做出這樣的舉動的。
從馮燕到向中令,民間俠客由任俠走向儒家的“忠義”,并完成了“義”與“忠”的融合,塑造了士大夫的社會性格。宋代士人真正實踐了“忠臣俠忠,則扶顛持危,九死不悔;志士俠義,則臨難自奮,之死誓靡它”的精神。兩宋三百二十余年,武功極弱,卻能維持很長的時間,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士大夫?qū)ν醭闹艺\和維護確是至關(guān)重要的一點。從馮燕到向中令,既是文化心靈的嬗變,也是歷史精神的延續(xù)。
[注釋 ]
①②汪辟疆:《唐人小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 199頁。
④⑥張齊賢:《洛陽縉紳舊聞記·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版,一編 2冊卷三第 174,171,173頁。
⑤薩義德著,李琨譯:《文化與帝國主義》,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3年版,第 91頁。
⑦《論語正義·諸子集成》,上海:上海書店,1986年影印本,卷八。
⑧詹姆遜:《詹姆遜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年版,二卷第 158頁。
⑨見吳說編《廣陵集·附錄》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⑩曾棗莊主編:《蘇軾文集·三蘇全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1年版,卷一 0一第 187頁。
I206.2
A
1003-8353(2010)01-0083-03
張勁松(1970-),男,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985”工程文化遺產(chǎn)與文化互動創(chuàng)新基地,中國俗文化研究所博士生,貴州大學科技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