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國,張亞楠
(河南科技大學政治與社會學院,河南洛陽 471003)
對我國當前維護國家主權與安全利益的思考
張俊國,張亞楠
(河南科技大學政治與社會學院,河南洛陽 471003)
當前,我國在爭取和維護國家主權與安全利益方面,既面臨良好的發(fā)展機遇,又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民族分裂主義活動的不時抬頭與顯露,“臺獨”活動的日益發(fā)展與猖獗,海權安全和利益所遭受到的嚴重威脅與損害,都在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甚至牽動著全國安定團結的大好局面。在這樣的形勢下,開展有效的反對民族分裂主義斗爭、反對“臺獨”斗爭、維護國家的海洋權益和安全已經成為新的歷史階段的一項重大戰(zhàn)略任務。
國家主權與安全;國家利益;民族復興
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統(tǒng)一是一個國家安全利益的重要體現(xiàn)。對于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來說,維護好民族團結和國家領土完整統(tǒng)一是實現(xiàn)整個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局面的前提條件。就國際政治的視角來看,民族團結問題在國家安全利益中的地位至關重要,這是因為“少數(shù)民族問題解決得不好,國防問題就不可能解決好”,因此,“單就國防問題考慮,也應該把少數(shù)民族工作擺在很高的位置”。[1]同時,國家的領土完整統(tǒng)一也是考驗一個國家維持安全利益強度的主要標尺之一,因為它是從維護國家生存空間方面表現(xiàn)出來的國家利益。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一直十分關心民族地區(qū)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但由于這些地區(qū)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遠離內地的邊疆位置,再加上外國敵對勢力的滲透甚或插手,使得這些地區(qū)的民族分裂主義活動不時抬頭或顯露,尤其新疆和西藏地區(qū)顯得更加突出。
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上半期,在新疆搞民族分裂主義、搞獨立的主要有兩種人:一種是鼓吹泛突厥主義和泛伊斯蘭主義的極端宗教勢力,這股勢力曾經于1954年12月策劃了和田暴亂事件;另一種是打著三區(qū)革命傳統(tǒng)的幌子,喊著民族自決的口號,以蘇聯(lián)為靠山的民族分裂主義勢力,這股勢力于1962年策劃了“伊塔事件”和“5·29”反革命暴亂,組織了“東突厥斯坦人民革命黨”。[2]144由于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這些事件很快就被平息了下來。
20世紀60年代下半期至70年代,新疆民族分裂主義活動暫時處于比較平靜的狀態(tài)。這是由于這一時期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不僅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反對里通外國的斗爭,而且還成功地破獲了“東突厥斯坦人民革命黨”反革命集團案,這些都沉重地打擊了以蘇聯(lián)為靠山的民族分裂主義勢力,使他們在短時期內難以再聚集力量。再加上這一時期中蘇關系的惡化,蘇聯(lián)在中國北方陳兵百萬的同時,中國也加強了新疆的邊防。此外,在這一時期,蘇聯(lián)領事館已經被關閉,蘇僑協(xié)會也已經被查封,蘇僑已經被遣送,里通外國分子已經被揭露,蘇聯(lián)也難以給民族分裂主義勢力以實質性的援助。
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改革開放和撥亂反正政策的實行,“文化大革命”時期很多被關閉或拆除的宗教寺廟得以開放或重建,曾經被嚴厲禁止的宗教活動得以恢復。這樣的寬松環(huán)境以及境外敵對勢力對新疆的挑撥離間和破壞活動,民族分裂主義活動又開始活躍起來,并往往與非法宗教活動聯(lián)系在一起。從整體上來看,這一時期的民族分裂主義活動與以前不同的是:它已不是以蘇聯(lián)為靠山并喊著“民族自決”的口號,而是打著建立所謂的“東突厥斯坦共和國”、“伊斯蘭共和國”等旗號,具有民族分裂主義勢力與宗教極端勢力相結合的特點。[2]188
20世紀90年代,在境外某些敵對政治勢力和當代極端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的滲透和影響下,民族分裂分子以“圣戰(zhàn)”為口號,建立各種暴亂組織,企圖用暴力手段進行分裂國家的陰謀。這些組織如“東突厥斯坦伊斯蘭黨”、“東突厥斯坦伊斯蘭改革黨”(后改名為“東突厥斯坦伊斯蘭真主黨”)、“東突厥斯坦伊斯蘭青年黨”、“東突厥斯坦伊斯蘭反對黨”等,都是打著“圣戰(zhàn)”的旗號大肆進行恐怖主義活動的宗教極端主義組織。警方查獲的“東突伊斯蘭黨”、“東突反對黨”等組織的綱領中明確提出,要“走武裝斗爭道路”、“在人口集中的地區(qū)制造各種恐怖活動”。他們編印的小冊子《我們的獨立是否有希望》毫不掩飾地宣稱要不惜代價在幼兒園、醫(yī)院、學校等場所制造恐怖氣氛?!皷|突”恐怖勢力策劃實施了一系列血腥的恐怖活動。他們制造爆炸,進行暗殺,襲擊警察和政府機關,實施投毒、縱火,建立秘密訓練基地,籌集、制造武器彈藥,策劃、組織騷亂和暴亂事件等。如1990年的巴仁鄉(xiāng)暴亂、1992年的“2·5”烏魯木齊爆炸案、1993年的新疆系列爆炸案、1996年的“斷橋趕漢”系列暗殺活動、1997年的“2·5”伊寧打砸搶騷亂等。[2]240-241
進入21世紀,世界呈現(xiàn)出多極化的趨勢,面對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在我國邊疆部分地區(qū)的民族分裂主義勢力、宗教極端勢力、暴力恐怖勢力同境外敵對勢力相互勾結,不斷制造不和諧事件或者恐怖事件,尤其是來自新疆和西藏地區(qū)的“東突”與“藏獨”勢力更為突出。他們已經成為影響我國民族地區(qū)安定團結政治局面和國家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東突”和“藏獨”已構成陰謀分裂中國的最大內在勢力。其次,境外敵對勢力利用宗教對我國進行滲透的活動正在逐漸加劇。
由此可以看出,民族分裂主義活動之所以能夠在我國產生和發(fā)展,既有內在原因,也有外在原因,但歸根結底內因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開展有效的反對民族分裂主義斗爭已經成為新的歷史階段的一項重大戰(zhàn)略任務。對此,我們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工作。
第一,必須高度重視民族地區(qū)的發(fā)展問題。我國的民族地區(qū),由于歷史、社會和自然條件等原因,長期以來已經造成了相當多的地方經濟發(fā)展落后與社會發(fā)育程度偏低的狀況。新中國成立以后,黨的歷代領導人雖然都對民族地區(qū)的發(fā)展問題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但這一地區(qū)的社會發(fā)展大業(yè)還任重而道遠。這正如江澤民所指出的那樣:“在一些貧困地區(qū),由于群眾生活非常困苦,潛伏著不少不穩(wěn)定的因素。如果社會秩序穩(wěn)不住,就談不上改革和發(fā)展……如果這些貧困地區(qū)特別是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和邊疆地區(qū)貧困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勢必影響民族的團結、邊疆的鞏固,也會影響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要有憂患意識。所以,加快貧困地區(qū)的發(fā)展步伐,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且是關系國家長治久安的政治問題,是治國安邦的一件大事。我們必須從戰(zhàn)略的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打好扶貧攻堅戰(zhàn)重大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意義?!盵3]
第二,必須高度重視民族地區(qū)的平衡和協(xié)調問題。一般來說,我國邊疆的民族地區(qū)都比較落后。在發(fā)展的速度和發(fā)展的成效上,它不僅與內地發(fā)達地區(qū)存在很大差距,而且在邊疆民族地區(qū)內部也同樣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因此,差距和不平衡已經成為影響邊疆民族地區(qū)的主要瓶頸。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只有充分發(fā)揮民族地區(qū)的優(yōu)勢,把民族地區(qū)的資源開發(fā)和社會經濟發(fā)展妥善結合起來,才能逐步改變民族地區(qū)經濟相對落后的狀況,使之同全國的經濟發(fā)展相適應;只有繼續(xù)貫徹落實幫助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以及老根據(jù)地、邊疆地區(qū)和其他貧困地區(qū)發(fā)展的各項政策,才能扶持這些地區(qū)的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只有國家和經濟比較發(fā)達地區(qū)對這些地區(qū)給予財力、物力和技術力量的支持,并采取有效措施,才能不斷增強這些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內在動力與活力。
第三,必須高度重視民族地區(qū)的社會穩(wěn)定問題。眾所周知,穩(wěn)定是社會發(fā)展的必要保障。如果沒有一個穩(wěn)定的政治局面,就不可能從時間上和空間上為生產力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再好的愿望、再好的計劃、再好的方案也無法實施。因此,高度重視民族地區(qū)的社會穩(wěn)定問題是有力推進民族地區(qū)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進程的必然要求。“從當前來看,在發(fā)展、改革的過程中出現(xiàn)一些利益沖突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處理不好,這些沖突和矛盾很容易以民族矛盾、宗教矛盾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進而演化為具有敏感性的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民族地區(qū)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要力爭避免兩種不切實際的傾向:一是不顧當?shù)氐膶嶋H和人民群眾的承受力,急于求成,追求過高的經濟發(fā)展速度和過快的改革速度;一是過分夸大發(fā)展與穩(wěn)定的矛盾,將發(fā)展與穩(wěn)定對立起來,以犧牲經濟發(fā)展為代價換取表面上暫時的安定團結。這兩種傾向,從根本上講,都是既無助于發(fā)展又無助于穩(wěn)定的?!盵4]
臺灣位于中國大陸東南的海洋中,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東臨太平洋,北臨東海,南臨南海,既是中國最大的島嶼,又是中國的“東南鎖鑰”,因此,戰(zhàn)略地位極其重要。
其一,臺灣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極具戰(zhàn)略價值。臺灣位于中國海岸線的中間地段,北距鴨綠江口約900海里,南至南沙群島約800海里,既連接著東北亞與東南亞兩個戰(zhàn)略區(qū)域,又扼守著太平洋至印度洋的必經通道——馬六甲、龍目、巽他等重要海峽,是中國大陸出入西太平洋第一島鏈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同時,臺灣及其周圍地區(qū)還是中國的軍事要地,它與海南島相望,形成“雙目”,又與舟山群島相呼應,構成“犄角”。如果以臺灣為中心,就可以連接海南島和舟山群島南北兩要點,構成品字陣戰(zhàn)略海防線,形成掩護我國東南沿海的戰(zhàn)略縱深。況且改革開放以來,東南沿海的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經濟最為發(fā)達,而臺灣正好位于這兩個三角洲之間,所以,臺灣對該地區(qū)的海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雄踞臺灣一隅,便可威震四方。
其二,臺灣是中國通向太平洋的門戶。中國雖然有著漫長的海岸線,但中國大陸的海洋方向卻被緊緊地包圍在西太平洋的第一島鏈之內,實際上處于半封閉的狀態(tài)。這是由于在東海和黃海的外側不僅有日本本土四島和琉球群島的阻隔,而且南海已被東南亞各國所封閉,只有臺灣以東的部分洋面是我國能夠直接進入太平洋的唯一出海口,是中國走向太平洋的重要戰(zhàn)略通道??梢哉f,中國要想向太平洋發(fā)展,就必須沖出第一島鏈,而沖出第一島鏈的關鍵就是臺灣。所以,臺灣就是中國大陸通向太平洋的大門。
其三,臺灣海峽是中國南北海運的咽喉要道。臺灣海峽長約220海里,平均寬度約 90海里,是中國大陸沿海海上交通的咽喉要道,是聯(lián)系東海與南海的捷徑。中國的港口分布如果以臺灣海峽中部的泉州港為界,16個主要港口有10個在北部。中國四大外貿航線有3條需要經過臺灣海峽南下。因此,臺灣海峽的航運通暢對中國經濟發(fā)展和海外貿易的順利進行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其四,臺灣是中國的海防前哨。臺灣島面向大洋一側的海岸均為懸崖峭壁,無法進行大規(guī)模登陸,具有極為有利的自然防御條件。臺灣機場密布、港灣眾多,與大陸一側的港灣和機場構成十分有利的??哲娀鼐W,足以滿足任何一支龐大的艦隊駐屯、補給、修理、集合、疏散、隱蔽及訓練、演習之需要。由于臺灣與大陸近在咫尺,面向大陸一側地勢平穩(wěn),整個海峽均可通航,極易得到大陸的支援,形成穩(wěn)固的海防前線。[5]219-220
臺灣本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本無什么問題可言,但由于內戰(zhàn)期間國民黨蔣介石集團敗逃臺灣,美國不甘心其支持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在大陸失敗的事實而插手其中,造成中國人民解放臺灣的障礙,致使中國人民未能將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的愿望完成,這即構成了臺灣問題。按理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始終以改革開放為強大動力,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取得成就的基礎上,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新的偉大成就。在這樣的條件下,解放臺灣并不是什么特別困難的事情,但事實上,由于兩大現(xiàn)實因素的存在使得解決臺灣問題的斗爭變得日益復雜和撲朔迷離起來。
其一,“臺獨”因素。在蔣介石父子主政臺灣時期,“海峽兩岸之間雖然關系緊張,而且有時兵戎相見,但是海峽兩岸之間都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堅決反對‘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那時,臺灣當局對內宣布‘臺獨’為非法組織,堅決禁止‘臺獨’活動,對外堅決拒絕所謂‘劃峽而治’的建議,并在外交場合盡力避免形成‘兩個中國’的局面。因此,那時雖然沒有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但臺灣‘獨立’的危險并不大”。[6]283在李登輝主政臺灣時期,臺灣當局“對‘臺獨’采取縱容和支持的政策,島內的‘臺獨’活動逐漸公開化、合法化,各種‘臺獨’組織紛紛建立,活動的形式也從言論逐步發(fā)展為行動”。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各種“臺獨”組織進行了名目繁多的分裂活動。在這一時期,“李登輝的‘一個中國’政策開始發(fā)生變化。在李登輝的精心策劃和推動下,臺灣當局在兩岸關系定位、‘內政外交’上分裂傾向日趨明顯,從‘一國兩府’到‘一個中國、兩個對等政治實體’;從‘階段性兩個中國論’到‘中華民國在臺灣’;從‘一中一臺’到公然提出‘兩國論’,挑戰(zhàn)‘一個中國’原則,臺灣當局在分裂國家的道路上越走越遠”。[7]197在陳水扁主政時期,“民進黨當局在爭取連續(xù)‘執(zhí)政’過程中,更是打著‘認同臺灣’和‘民主’、‘改革’等旗號,竭力進行‘去中國化’、‘文化臺獨’、‘臺灣正名’等‘漸進式臺獨’活動……臺灣當局謀圖通過所謂‘憲政改造’實現(xiàn)‘臺灣法理獨立’,也就是妄圖以所謂‘憲法’和‘法律’的形式,改變大陸和臺灣同屬于一個中國的現(xiàn)狀,把臺灣從中國分割出去?!_獨’分裂勢力及其活動,嚴重威脅著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嚴重破壞和平統(tǒng)一的前景,嚴重損害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成為破壞臺海地區(qū)乃至亞太地區(qū)和平穩(wěn)定的現(xiàn)實威脅”。[7]342這是最終解決臺灣問題現(xiàn)實困境的內在因素。
其二,美國因素。在冷戰(zhàn)時期,美國在亞洲積極謀求建立以“遏制共產主義擴張”為目標的共同防御體系。基于此,美國與日本通過《美日安全條約》結成牢固的軍事同盟,不僅將臺灣視為“不沉的航空母艦”,而且把臺灣作為遏制中國大陸的戰(zhàn)略前沿。1979年,中美兩國建立了正式的外交關系,雖然美國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全中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終止了與臺灣之間的外交關系,并且公開宣稱對臺灣實行“三不政策”,即不支持“臺灣獨立”,不支持“兩個中國”或者“一中一臺”,不支持臺灣加入任何必須是主權國家才能參加的國際組織,但是美國政府又通過了《與臺灣關系法》。該關系法“從法理上確定了美臺之間的非官方關系,美國也由此在這一框架下開始了對海峽兩岸的雙軌政策”。正因為如此,“臺灣問題已成為了中國與美國之間的國際問題,成為美國遏制中國的有力工具,成為影響中美關系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的最大障礙”。[5]234
新中國建立以后,中國共產黨人一直帶領全國人民致力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大事業(yè)之中。經過建國后60多年,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社會實踐,中國的綜合國力已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改善,但離中國共產黨人提出的到本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fā)達國家的水平還有一段距離,離真正擔負起一個負責任大國的重任還有一段路程要走。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到目前為止還未擁有作為一個地區(qū)大國最起碼的海權。而要達到這個目標的第一個臺階就是統(tǒng)一臺灣??梢哉f,“統(tǒng)一臺灣是世界發(fā)給中國參與世界事務的第一張資格認證書”。[8]這是因為:
第一,改革開放以來,東南沿海的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發(fā)展最快,數(shù)十個現(xiàn)代化大城市依次排列在約18000公里的海岸線上,是中國經濟、科技、文化的重心,承載著中華民族崛起的希望。而臺灣正好位于這兩個三角洲之間,因此,臺灣對該地區(qū)的海防起著無法估量的作用。臺灣不回歸祖國,中國的海防就是不完整的,東南沿海經濟區(qū)的安全也就得不到充分保障。[6]83
第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貿易的大部分物資轉運以及進口的糧食、礦產品和出口物資都要經過臺灣海峽。如果臺灣不統(tǒng)一,一旦這一海上交通線被“一個分裂的、武裝的臺灣,或者與其他國家結盟的臺灣”所控制或切斷,中國的對外貿易和進出口物資將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第三,如果以臺灣為中心,以一千里為半徑,向太平洋作一個扇形延伸,可建立一個具有相當戰(zhàn)略縱深的防御網,對于接近中國海岸線的敵對勢力,可提供早期預警以及積極防御的戰(zhàn)略態(tài)勢。但是如果臺灣不統(tǒng)一,中國大陸東南部的半壁河山將會失去一個有利的戰(zhàn)略緩沖區(qū)。
第四,無論在冷戰(zhàn)時期還是在經濟全球化的當今時代,以美國為首的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出于他們自身國家利益的考慮,都把中國作為其潛在的對手。對此,他們已經利用西太平洋海域一些特殊島群的戰(zhàn)略地理位置,建立了多道防御圈和眾多的軍事基地,而中國海軍要出入太平洋和其他水域,必須首先沖破第一島鏈的束縛。而臺灣是中國沖破第一島鏈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掌握了臺灣島也就有了通往“第二島鏈”的有利航道及走向遠洋的便捷之路,也就能有效扼控東海與南海間的咽喉戰(zhàn)略通道。反之,中國隨時有可能被這條島鏈封死。[9]
由此可以看出,“在兩岸依然存在隔閡的今天,且不說整個國家經濟利益受到損害,國防利益應得的便利蕩然無存,本來屬于內政的臺灣和臺灣海峽問題,竟然成為美日等國阻撓中國崛起的利器,臺獨勢力求諸國際力量支持的籌碼,自然也是壓在中央政府和全國人民心頭的一塊疙瘩”。[10]可以說,臺灣問題已經涉及到新中國的核心利益,它不僅關系到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而且也關系到國家生存發(fā)展和民族尊嚴,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統(tǒng)一臺灣就成為中國人民維護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所在。
中國作為一個臨海大國,由于歷史傳統(tǒng)、現(xiàn)實基礎和其他因素的影響與制約,海權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因此,確保海權安全已經成為當代中國樹立大國強國形象的重中之重。
南海問題主要是指近些年來由中國的海上鄰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文萊等東南亞國家侵占中國島礁、分割中國海域、掠奪中國資源而引起的海上主權和海洋權益方面的爭端與沖突。南海問題不僅關系到中國的領海主權和海洋權益,而且關系到中國的海上通道安全。其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
其一,島礁被侵占。在南沙群島 189個已命名的島、礁、灘、沙中,中國有效控制的島礁共有 11個(如永暑、華陽、南薰、赤瓜、東門、諸碧、美濟等),其中包括臺灣控制的太平島。越南、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都對中國領海提出過非分的要求,采取過非分的行動。他們?yōu)殪柟碳鹊美?使其侵占行為合法化,還在政治和外交上寸步不讓,堅持對南沙島礁擁有“主權”,并編造“歷史證據(jù)”和“法理依據(jù)”,強化其所謂的“有效管轄”。如越南已在其侵占島礁成立“長沙縣”,菲律賓在侵占島礁上成立“卡拉延市”,馬來西亞在所占島礁上開設了旅游區(qū)。在軍事上,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還不斷加強所占島礁的軍事部署和設施建設等。
其二,海域被分割。1994年《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正式生效以來,已經引發(fā)了世界各國爭奪海洋的新一輪斗爭。在劃歸中國的近 30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中,爭議區(qū)達 150萬平方公里。越南等國以所占島礁為基地,提出有利于本國的劃界方案,分割中國法定海洋區(qū)域,并將整個西沙和南沙海域劃入了自己的版圖。菲律賓在宣布黃巖島為自己的領土之后,把中沙群島附近的海域(20余萬平方公里)劃入自己的版圖。馬來西亞宣布的大陸架范圍把中國南沙南部海域 27萬多平方公里視為己有。印度尼西亞宣布的領海和專屬經濟區(qū),將中國傳統(tǒng)海域劃去 5萬多平方公里。文萊提出大陸架延伸要求,占中國海域 3000多平方公里。[11]187-190這樣就形成了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文萊、臺灣省、中國等六國七方的主權爭奪態(tài)勢。
其三,資源被掠奪。一些國家非法在中國東海大陸架上勘探油氣資源,在黃海海底進行石油勘探;在南海海域,周邊國家已打井 500多口,其中在中國傳統(tǒng)海疆線內近 200口,攫取中國大量油氣資源。中國海域內的大量魚類資源也遭到一些周邊國家的掠奪,年偷捕和掠捕量相當于中國的年漁業(yè)產量。[5]206
南海問題之所以出現(xiàn)是與南海重要的戰(zhàn)略位置、豐富的自然資源、大國勢力的介入、《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影響等有著密切關系的。
其一,南海的戰(zhàn)略位置。從地緣政治上講,南海居太平洋與印度洋咽喉地帶,是溝通亞、非、歐海運交通的要沖,也是中國同東南亞國家互相交流的唯一水道,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據(jù)統(tǒng)計,每年通過南海的各類船只平均 10多萬艘,平均每天270多艘。日本在該海域通航的貨物占貿易總額的 35%以上,其中進口原油占 85%以上。東盟國家經南海進出口貨物占這些國家總貿易額的 60%以上。中國通往國外的 39條航線中有 21條必經南海。
其二,豐富的自然資源。海洋資源包括島礁陸地動植物資源、海洋生物資源和礦產油氣資源。在南沙群島海域,26萬平方公里的熱帶漁場是中國最大的熱帶漁場,海洋生物 2850種以上。海底蘊藏著豐富的錳、鐵、銅、鈷等 35種金屬。島礁上還沉積著豐富的鳥糞磷礦。其中儲藏量豐富的玻璃砂礦、建筑石料等可以直接為工農業(yè)建設服務。石油和天然氣是南沙群島的重要資源。其中,位于中國傳統(tǒng)疆界的油氣沉積盆地 16個,面積 80萬平方米,油氣蘊藏量 450多億噸、天然氣達 8萬多億立方米。[11]187-188
其三,大國勢力的介入。美國是在南海海域活動最為頻繁的大國,也是挑起南海爭端的“幕后人”。南中國海問題已經成為美國防范、制約中國的整體戰(zhàn)略企圖中的新的斗爭焦點?!啊?·11’事件后,美國借反恐之機,重返東南亞,在南海周邊地區(qū)的軍事影響擴大。美國每年都要與東盟國家在南海海域舉行‘肩并肩’、‘卡拉特’等各種軍事演習,演習明顯有介入南海爭端的考慮。日本也以維護海上交通線為由推行‘南下’戰(zhàn)略,加強了與東盟國家的軍事交往與合作,企圖將軍事力量滲透到南海和東南亞地區(qū)。新的《日美防衛(wèi)合作指針》將南海包括在其‘有事’范圍內,使日本介入南海有了‘法律依據(jù)’。而印度、澳大利亞等國也開始介入南海問題,使南海爭端的國際背景更趨復雜。”[12]
其四,《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影響。根據(jù)《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guī)定,沿海國家的管轄海域,可以從 12海里的領海拓展到從領海基線起的200海里寬度的專屬經濟區(qū)和大陸架。假使擁有一個不起眼的小島,便可擁有以它為圓心,12海里為半徑,面積達 1590平方公里的領海,進而有了以它為圓心,以 200海里為半徑,面積達 441562平方公里的專屬經濟區(qū)。由于《公約》作為妥協(xié)的產物,再加上《公約》只確定了劃分海洋的基本原則,所以,《公約》的許多規(guī)定比較籠統(tǒng)和含糊,這不僅導致在劃分各國間的海洋界線時難免出現(xiàn)爭端,而且當兩國或多國的領海與經濟專屬區(qū)相重疊時,在劃分、保護和開發(fā)海洋的問題上,也容易使不少國家卷入對海洋上島嶼、礁石、陸架的空前激烈的爭奪甚或發(fā)生沖突。[5]45南海問題便是這一沖突的具體表現(xiàn)之一。
其一,南海航道是未來中國經濟發(fā)展的生命線。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發(fā)展日益與世界經濟的發(fā)展聯(lián)系在一起?,F(xiàn)在的中國確實已經離不開世界,當然當今的世界也真的離不開中國。當前,中國的對外依存度大大增強??梢哉f全球的重要海上航線都有中國的對外貿易船只在航行,所有重要的海峽水道都有中國的對外貿易的船只航經。這說明海洋航道已經成為中國未來經濟發(fā)展的生命線,而南海正好位于中國進出口貨物必經海洋航道的樞紐位置。也就是說,中國與東南亞、南亞、西亞、非洲以及歐洲等地來往的海上航線都經過南海諸島海域。這樣,南海就成為確保中國能源和貿易安全的生命線所在地。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必須確保南海的航運權益。否則,一旦中國的南海海運被卡住,就等于扼住了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咽喉。
其二,南海資源是未來中國經濟發(fā)展的血液與命脈。資源問題已經成為 21世紀困擾整個世界的頭等大事。由于陸地資源正面臨著日益枯竭的危險,所以,探尋和利用海洋資源已成為世界各國解決經濟發(fā)展過程中資源短缺問題的一條主要途徑?!?1世紀中國的崛起也離不開海洋,我國是一個 13億人口的大國,人均占有陸地面積僅為0.008平方公里,遠低于世界 0.3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長期以來,我們用占世界 7%的耕地養(yǎng)活了占世界 22%的人口。到本世紀中葉,中國的人口將達到 16億,人口以每年上千萬的速度增長,而耕地卻以每年 500多萬畝的速度萎縮。中國在南海擁有的海域超過 260萬平方公里,這些藍色海洋國土正是中華民族復興的物質資源所在?!币虼?中國能否擁有對南海的主權和權益,將直接關系到 21世紀乃至更久遠未來的中國經濟是否具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與水平。
其三,南海地緣位置是未來中國經濟發(fā)展的安全屏障?!昂Q蠹仁菄业陌踩琳弦彩峭鈦砬致詣萘Φ奶?。海洋的安全和穩(wěn)定直接關系到我國的根本利益。中國近代的民族危機均是先出現(xiàn)于海洋上。自 1840-1940年的一百年間,帝國主義列強從海上入侵中國達 470余次之多,較大規(guī)模的入侵達 84次,入侵艦船達 1860多艘,入侵兵力達 47萬人??v觀歷史和現(xiàn)實,海防與一個沿海國家的興衰有著內在的聯(lián)系。鄭和早就指出:‘一旦他國之首奪取南洋,華夏危矣?!瘜τ诋斍暗闹袊?南沙是我國南部安全的重要屏障,有效地控制南沙及其相關海域,能使我國防御縱深增加上千公里,對于我國抵御強敵入侵、維護陸地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盵13]
總之,新疆西藏地區(qū)的穩(wěn)定、臺灣的統(tǒng)一和南海海權的安全都是我國當前在爭取和維護國家利益實踐方面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認識和了解這些問題,其目的就在于“要增強憂患意識,始終居安思危,保持清醒頭腦,充分估計前進道路上種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困難和風險”,[14]并以此為契機,不斷完善國家安全戰(zhàn)略,健全國家安全體制,高度警惕和堅決防范各種分裂、滲透、顛覆活動。唯有如此,才能為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提供強有力的安全保證。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1.
[2]朱培民.中國共產黨與新疆民族問題[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四大以來重要文選選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30-2031.
[4]李紅梅.中國共產黨民族地區(qū)現(xiàn)代化思想及實踐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255-256.
[5]曹文振.經濟全球化時代的海洋政治[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6.
[6]曹峻.全球化與中國國家安全[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7]李松林,楊建英.中國共產黨反分裂反“臺獨”斗爭及經驗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張文木.世界地緣政治中的中國國家安全利益分析[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308.
[9]牛江紅,劉錫濤.淺談臺灣的軍事戰(zhàn)略地位[J].井岡山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9(5):105-107.
[10]孔志國.中國海權面臨挑戰(zhàn)[J].中國經濟周刊,2010(1):56-57.
[11]倪世雄,王義桅.中美國家利益比較[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
[12]王瑋.地緣政治與中國國家安全[M].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2009:158-159.
[13]宋海洋.南海問題與中國海權[J].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09(6):68-71.
[1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七大以來重要文選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814.
Several Issues of Securing Sovereign Rights and National Security Interests in China
ZHANG Jun-guo;ZHANG Ya-na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Science,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471003,China)
At present,China is facing good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nd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in safeguarding our national sovereignty and security interests.The occurrence of national separatist activities,the gradual development and rampancy of“Taiwan independence”activities and the serious threat and damage sea power security and interests suffered are all affecting the excellent situation of national stability and unity directly or indirectly.Therefore,facing with this situation,to carry on effective struggles towards national separatist activities,“Taiwan independence”activities and to maintain the country’s marine rights,interests and security have become a major strategic task of the new historical stage.
sovereign rights and security;national interest;national revitalization
D618
A
1672-3910(2010)05-0040-07
2010-05-19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09BDJ003)
張俊國(1962-),男,河南洛陽人,博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