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海芳
(中國人民大學 哲學院,北京 100872)
郭象“適性”而為思想中的萬物一體境界
牛海芳
(中國人民大學 哲學院,北京 100872)
郭象是魏晉玄學時期的重要哲學家。他提出了“適性”而為的理論,他認為事物是“自生”的,每個事物的“性分”是不可改變的,因此每個事物只能順自己的“性分”而為,而且也只用“適性”而為。郭象的“適性”而為思想中有很濃的萬物一體境界,體現了萬物相通相融,體現了事物間的一種共通感、一種責任、一種尊重和一種平等。
“適性”而為;萬物一體;相通相融;責任;尊重;平等
《世說新語·文學篇》注引《文士傳》載:“象字子玄 ,河南人 ,少有才理 ,慕道好學 ,記志《老 》、《莊 》,時人咸以為王弼之亞”,從這段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郭象的哲學思辨能力是很強的,有著很深的哲學素養(yǎng)。郭象提出了崇有論,建立了一個和貴無論思想相對立的思想體系,達到了魏晉玄學發(fā)展的高峰。而且郭象的逍遙思想和精神安頓思想對后來的宋明理學和儒釋道的三家合流都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對中國哲學思想和中國文化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在郭象的玄學哲學思想中,提出了很多重要的范疇,很多哲學命題。其中,“有”是一個最基本的概念,是他諸哲學理論的一個出發(fā)點。郭象認為,“有”就是世間存在的萬事萬物,也就是存在本身,世界除了“有”也就是萬事萬物本身以外,什么都不存在。郭象指出整個世界就是萬物自己在產生、發(fā)展和變化,不依靠任何的外在力量。這就是郭象提出的“自生”和“無待”理論?!坝小睘椤盁o待 ”中的“自生 ”,便為“獨化 ”。“獨化”理論是對郭象“自生”說和“無待”思想的一個總結。萬物是“獨化”的,同時也是“相因”的。但郭象指出“相因之功,莫若獨化之至”。因為郭象認為事物之所以“自生”——自己產生自己;“無待 ”——不依賴于外在;“獨化”——自己去變化都是和自己的“性分”相關的,是自己的“性分”所致。正是有了事物各自的“性”的區(qū)分和限定,才有了事物的“獨化”,才有了“相因之功,莫若獨化之至”。那么,什么是事物的“自性”呢?郭象認為“性”是一事物所特有的,“性”具有不可變性、特殊性及一定的限定性。正是由于事物“自性”的這些特性的存在使得事物的生生化化在呈現出必然性的同時也凸顯出了其偶然性的一面。有了同時也由于這種必然性,萬物便只能也只需做到“適性”,而有了偶然性,便有了自由,有了“逍遙”。這便是郭象的“適性”而為的理論。
在郭象的“適性”而為思想中,滲透著濃厚的“萬物一體”精神。從郭象的萬物之自“有”、“自生”、“無待 ”、“相因 ”、“獨化 ”的概念到事物之“適性 ”,無不體現著人與自然萬物、萬物與萬物之間的相通相融關系;無不體現著萬物、萬事生成、發(fā)展及變化的無目的、無意識的狀態(tài);體現著一種共通感、一種責任、一種尊重、一種平等;體現著萬事萬物自然而然的呈現;體現著“無心以順有”;體現著“雖在廟堂之上,然其心無異于山林之中”;體現著現實與超越的一種統一。
在事物由“自生”、“自有”到“無待”到事物之間的“相因”和“獨化”,都是取決于事物各自的“性分”。正如我們前面所反復提到的那樣,事物是在自己的“性分”的決定下存在、發(fā)展和變化的,而事物的“性分”又是事物自然而有的,具有自然性的特性,這樣,事物就都是處在我們共同擁有的自然界之中,都是自然界中的一份子。各種不同的事物共同構成了我們這個世界。所以,各個事物雖然不一樣,但所有事物作為自然界的一份子就有了一種相融于一體的關系。這種相融、相連就是“萬物一體”的一種表現。既然萬物都是大自然中的一份子,都是自然而成,也是各由己之性而自然地生生化化,那么萬物便是平等的,而平等也是“萬物一體”的一種表現。
在郭象的“無待”思想中也包含了這種萬物一體的精神。郭象在《莊子·逍遙游》注中說:故游于無小無大者,無窮者也;冥乎不死不生者,無極者也。若夫逍遙而系于有方,則雖放之使游而有所窮矣,未能無待也。郭象的“無待”思想是指不依賴于外在的某一種情況。事物所處的環(huán)境是一直在變化的,時而好時而壞;事物自身也是處在變化之中的,可以從小到大,也可以從生到死。然而正因為一切都是處在變化之中的,所以我們就應該做到“無待”,也就是以一種不執(zhí)著、順自然的心態(tài)來對待其他事物、對待這個世界。做到了不執(zhí)著,也就不糾結于過去和將來,也就能用發(fā)展的眼光看事物。這也是“萬物一體”境界的表現。
郭象認為萬事萬物是“獨化”的,但同時也是處在一種相互聯系的“相因”關系之中的。郭象說:“夫相因之功,莫若獨化之至也。故人之所因者天也,天之所生者獨化也。人皆以天為父,故晝夜之變,寒暑之節(jié),猶不敢惡,隨天安之,況乎卓爾獨化至于玄冥之境,又安得而不任之哉?”(《莊子·大宗師》注)郭象的“相因”思想認為事物都是處在一種相為于不相為的關系之中,也就是說,具體的每個事物都是在不依賴其他事物的環(huán)境和氛圍中發(fā)展的,事物之間沒有主觀意愿上的聯系。但在客觀上,不同的事物之間卻有著一種相為于不相為的關系。比如說,有對立的事物才會凸顯出彼此的存在,才會有自己和他物之分。唇和齒之間是獨立的存在,彼此并沒有主觀上的決定性的聯系,但在客觀上卻產生了唇亡則齒會寒的結果。萬物之間就是在這樣一種相為于不相為的關系中共同構成了世界這個整體。在這個整體之中,事物之間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這種相互聯系便是“萬物一體”的表現。
作為郭象“自生”說和“無待”思想的一個總結的“獨化”理論也是對“有”、“自生”、“無待”思想中包含的“萬物一體”境界的總結。萬事萬物順己性而發(fā)展變化即事物“獨”與“化”的必然性就內含了一種天然的與自然、與萬物的即整個世界間的融合,內含了一種平等和尊重,內含了一種與變化齊一的含義。郭象《莊子》注中多處流露出這種含義:
形與物夷,心與物化。(《莊子·山木》注)
芚然直往而與變化為一,一變化而常游于獨者也。
(《莊子·齊物論》注)與化為體。(《莊子 ·大宗師》注)
泰然而任之。(《莊子·大宗師》注)
然則體玄而極妙者,其所以會通萬物之性而陶鑄天下之化。(《莊子·逍遙游》注)
郭象的這些論述表明事物是時時刻刻處在變化之中的,事物的變化具有一種必然性。我們應順己之變化而變,同時也隨順萬物自己的變化而任萬物自己去變化?!叭找瓜啻?未始有極,故正而待之,無所為懷也?!?《莊子?山木》注)總之,就是要與變化一起變化。體天地,冥變化。(《莊子·大宗師》注)因此:
與變化為一,曠然無不適矣。(《莊子·大宗師》注)
玄同萬物而與化為體,故其為天下之所宗也。(《莊子·大宗師》注)
唯與時俱化者為能涉變而常通耳。(《莊子·山木》注)
夫圣人游于變化之途,放于日新之流,萬物萬化,亦與之萬化,化者無極亦與之無極,誰得遯之哉?!(《莊子·大宗師》注)
這種隨順萬物的變化的境界就是一種體現在過去與現在,歷史與將來的關系之中的“萬物一體”境界。夫禮義,當其時而用之則西施也,時過而不棄,則丑人也。(《莊子 ·天運》注)
夫先王典禮,所以適時用也。時過而不棄,即為民妖,所以興矯效之端也。(《莊子·天運》注)
當古之事,已滅于古矣,雖或傳之,豈能使古在今哉!古不在今,今事已變,故絕學任性與時變化,而后至焉。(《莊子·天道》注)
時移世移,禮亦宜變。故因物而無所系焉,斯不勞而有功也。(《莊子·天運》注)
“萬物一體”精神是萬事萬物內在地、非對象性地、自然而然地在一種無目的、無意識的狀態(tài)中形成相融相通關系的境界。這種無目的、無意識狀態(tài)是超越了目的與意識狀態(tài)的,是對原始的無目的、無意識狀態(tài)的升華?!叭f物一體”是自然而然地、非對象性地 ,便是對主客關系的超越,是對主客對立的統一。有了萬物一體的境界,萬物就都能自在地顯現出自己最真實的一面,而且事物之間就不會再有不平等,因而事物之間就會達到一種融合。有了萬物一體的境界,就不會失去自己,也不會讓他物失去他物之性。有了萬物一體的境界,我們會更包容彼此,更加相互友善。有了萬物一體的境界,整個世界就會實現和諧,現實和超越就會在不用心中得到統一。
[1]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教研室.中國哲學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2]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 (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3]湯用彤全集 (第四卷)[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4.
[4]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5.
[5]郭慶藩.莊子集釋 (諸子集成第三冊)[M].上海:上海書店,1986.
The realm of being of the same body of Guo Xiang’s theory of“Suit ing One’s nature”
N IU Hai-fang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Academy of Philosophy,Beijing100872)
Guo Xiang is a key person in the development ofWeijinMetaphysics.Itwas he who brought for ward the theory of“suiting one’s nature”.Guo Xiang pointed out the autogeny of things.He deemed the“l(fā)ife”of things is unchangeable.So all thingsmust suitone’s nature.We can feel the realm of being of the same body of Guo Xiang’s theory of“suiting one’s nature”.This realm reflects har mony,duty,respect and equality.
“suiting one’s nature”;being of the same body;har mony;duty;respect;equalit
B235.6
A
1673-9477(2010)03-0097-02
2010-09-18
牛海芳 (1978-),女,山西長治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哲學與傳統文化。
[責任編輯:王云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