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春曉,過計建,王昕煒
(無錫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消化內鏡室,江蘇無錫 214002)
食管黏膜下腫瘤是內鏡檢查時較常見的病變,由于病變表面覆蓋正常黏膜上皮,常規(guī)內鏡無法準確判斷其來源、性質和大小。使用超聲內鏡能在腔內對黏膜下腫瘤進行超聲掃描,了解其結構、大小及來源,還可根據(jù)超聲內鏡檢查結果決定進一步治療方案。為評價超聲內鏡對食管黏膜下腫瘤的診斷和治療作用,現(xiàn)收集無錫市第二人民醫(yī)院自 2006年 3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78例食管黏膜下腫瘤(ultrasonography,EUS)檢查的結果及治療方法,分析報道如下。
1.1 病例資料 78例患者中,男37例,女 41例;年齡 24~69歲。行常規(guī)胃鏡檢查時提示食管黏膜下腫瘤,其中上段 2例,中段 47例,下段 29例,內鏡下表現(xiàn)為圓形、類圓形或條狀隆起,表面黏膜完整、色澤正常,質軟,不同程度突入管腔。
1.2 術前準備及檢查方法 首先進行消化內鏡檢查,發(fā)現(xiàn)隆起性病變后再行超聲內鏡檢查。超聲內鏡為Olympus UM-200型,超聲頻率為12MHz。檢查前準備同胃鏡,患者取左側臥位,將超聲內鏡送入消化道腔內,在內鏡光學系統(tǒng)的指導下將超聲探頭置于隆起型病變處,注入脫氣水,采用注水法和水囊法進行超聲檢查。在獲得清晰的食管層次、腫瘤的超聲圖像后,凍結超聲圖像進行實時分析及診斷。
2.1 檢查情況 本組 78例患者經(jīng)超聲內鏡檢查, 71例為食管平滑肌瘤,來源于黏膜肌層或固有肌層,邊界清楚,包膜光整的低回聲梭形或橢圓形團塊,不向周圍浸潤生長,內部回聲均勻,其中 18例來源于食管黏膜肌層,53例來源于固有肌層;食管囊腫 4例,其聲像圖特征為食管的第 3層內存在境界清楚,邊緣平滑的無回聲區(qū),透聲性好。3例見腔外無回聲區(qū)壓迫食管壁,食管的 5層結構清晰,未見異常,考慮為腔外血管壓迫。
2.2 治療情況 在本組病例中,根據(jù)EUS結果,18例平滑肌瘤來源于黏膜肌層,均進行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在腫瘤部位的黏膜下注入 1∶10 000腎上腺素鹽水使病灶隆起,并與黏膜下層充分分離,用圈套器套住病灶,通以高頻電流順利切除,病灶均完整切除,無 1例出血、穿孔,切除腫物大小為 0.5~
1.5 cm,送病理檢查全部為起源于黏膜肌層的平滑肌瘤。術后 1個月胃鏡隨訪見切除疤痕形成,未見腫物;另 53例來源于固有肌層的平滑肌瘤,均經(jīng)外科手術治療,切除標本送病理,病理均示為起源于固有肌層的平滑肌瘤,腫瘤大小約1.5~3.5 cm。對 4例食管囊腫采用內鏡直視下穿刺抽液,然后注入少量硬化劑治療。
食管黏膜下腫瘤在常規(guī)內鏡檢查中并不少見,但由于腫瘤表面覆蓋正常黏膜,病理活檢不易獲得病理組織,所以對于黏膜下腫瘤的起源和定性診斷,常規(guī)內鏡與黏膜活檢往往難以取得滿意的結果,對隆起不明顯且范圍較大者,還需與壁外壓迫相鑒別。此外,體外B超由于腹壁脂肪的衰減、胃腸道氣體和骨骼的干擾,以及超聲探頭距離病變部位較遠等常無法獲得滿意的檢查結果。而超聲內鏡是一種將內鏡與超聲相結合的新型診斷技術,超聲內鏡的應用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超聲內鏡將超聲探頭安置在內鏡頂端,既可通過內鏡直接觀察體腔內形態(tài),同時又可進行實時超聲掃描,以獲得管道壁層次的組織學特征及鄰近臟器的超聲圖像,提高了內鏡和超聲的診斷水平。由于探頭可以接近病變,探頭頻率可大大提高,使圖像分辨率明顯提高,特別對表淺和細小病灶的顯示,遠優(yōu)于常規(guī)超聲檢查[1]。超聲內鏡能清晰顯示食管壁的層次結構,使用超聲內鏡對食道隆起性病變進行檢查,其層次結構與組織學結構及超聲回聲特點有明顯的對應關系[2],如囊腫位于黏膜下層,為境界清楚,邊緣平滑的無回聲區(qū),而腔外血管壓迫可見腔外無回聲區(qū)壓迫食管壁,食管的 5層結構清晰,未見異常。因此根據(jù)病灶的異常回聲與消化管管壁的關系,可以對黏膜下腫瘤或源于黏膜的病灶或消化管的外壓性隆起作出鑒別,還可根據(jù)其內部回聲特點對病灶進行定性判斷[3]。超聲內鏡除了能對病變的來源、性質和大小作出判斷外,還能根據(jù)其結果對病變進行治療。一般認為對來源于黏膜肌層的病變可進行內鏡下治療,而來源于固有肌層的病變,若行單純內鏡下切除,易發(fā)生穿孔[4]。本組對 18例來源于黏膜肌層的平滑肌瘤,均采用黏膜下注射生理鹽水圈套切除術,所有病變均順利切除,無 1例穿孔。手術中應用腎上腺素鹽水黏膜下注射可使病灶容易與黏膜下層分離并套切,減少出血和穿孔的機會。本組對 53例來源于固有肌層的平滑肌瘤,均行外科手術治療。超聲內鏡對病灶來源、性質能準確觀察,減少了治療的盲目性,減少了治療的風險。在超聲內鏡指導下對食管黏膜下腫瘤進行內鏡治療是一種安全、有效、創(chuàng)傷小和經(jīng)濟的治療手段[5]。
[1] 鄒曉平.上消化道超聲內鏡臨床應用[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2] 鄒曉平,許國銘,李兆申,等.超聲內鏡對上消化道黏膜下腫瘤診斷與鑒別診斷的價值[J].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2003,24(9): 976-978.
[3] Aibe T,Fuii T,Okita K,et a1.A fundamental study ofnormallayer structure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wall visualized by endscopicu Itrasonography[J].Scand JGastroenterol,1986,21(suppl 123):615 -618.
[4] 彭貴勇,代建華,房殿春,等.內鏡超聲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腫瘤診斷與治療中的價值[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6,23(2): 102-105
[5] 楊愛明,陸星華,錢家銘,等.內鏡超聲指導食管黏膜下腫瘤的黏膜切除術[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7,24(2):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