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公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共存共強

      2010-04-10 05:56:43伍俊斌
      黑龍江社會科學 2010年1期
      關鍵詞:公民國家政治

      伍俊斌

      (中共廣東省委黨校科社教研部,廣州510053)

      論公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共存共強

      伍俊斌

      (中共廣東省委黨??粕缃萄胁?,廣州510053)

      公民社會是與政治國家相對應的分析范疇,是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契約文化為中軸,以尊重和保護公民基本權利為宗旨的社會自主領域。現代國家兼?zhèn)潆A級統(tǒng)治、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職能,其基本特征是政治性,核心是公共權力。公民社會與政治國家各有其局限性,公民社會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在:滋生極端個人主義、導致社會兩極分化,它不是民主政治的充分條件;政治國家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在:淹沒公民社會、背離公共利益、權力尋租以及政治合法性危機。公民社會與政治國家應建立起良性互動關系,以克服各自的消極方面,超越“零和博弈”走向“正和博弈”,形成雙向適度制衡和發(fā)展型互惠,形成政治國家能力強大、公民社會富有活力的新局面。

      公民社會;政治國家;局限性;互動

      公民社會理論在中國興起后,學術界存在著一種普遍的價值趨向——克服政治國家本位走向公民社會本位,即在公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關系中傾向于將公民社會視為積極的、正面的對象,而將政治國家看做消極的、負面的,需要遏制甚至克服的事物。前者成為自由、民主和解放的象征;后者則淪為束縛、專制和僵化的符號。本文力圖在厘清公民社會和政治國家的基本內涵的基礎上,考察公民社會與政治國家各自的局限性,進而探究推進兩者良性互動的機制。以期對正在形成熱潮的公民社會問題研究和中國公民社會健康發(fā)展有所助益。

      一、公民社會的由來與發(fā)展

      公民社會由英文詞組civil society翻譯而來。在漢語中,civil society有四種譯法,即民間社會、文明社會、市民社會和公民社會。這四個不同的譯名既反映了civil society一詞的復雜意蘊,也折射出使用者的特定取向?!懊耖g社會”最初多為歷史學家在研究中國近代民間組織時的使用。這是一個中性的稱謂,但在不少學者特別是政府官員眼中,它具有邊緣化的色彩。臺灣學界也多采用“民間社會”,它內含“民間對抗官府”(社會與國家二元對立)的化約論趨向?!拔拿魃鐣碧刂概c自然狀態(tài)相對應而不是與政治國家相對應的實體社會,它反映的是civil society的古典意義?!笆忻裆鐣笔亲顬榱餍械男g語,也是對civil society的經典譯名,它來源于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中譯本。但這一術語在傳統(tǒng)語境中帶有貶義,許多人事實上把它等同于資產階級社會,而且常把“市民”誤解為“城市居民”。“公民社會”是改革開放后對civil society的新譯名,這是一個褒義的稱謂,它強調civil society的政治學意義,即公民民主參與的政治功能和公民社會對國家權力的制約。目前不少學者交叉使用“市民社會”和“公民社會”這兩種用法,從經濟生活的層面偏好“市民社會”用法,從政治權利的層面偏好“公民社會”用法。

      公民社會從詞源上最早可以上溯至古希臘先哲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亞氏使用了koìn nìapolìtìké(政治社會或政治共同體)的概念。西塞羅于公元1世紀將其轉譯成拉丁文societas civilis,不僅意指國家,“而且也指業(yè)已發(fā)達到出現城市的文明政治共同體的生活狀況?!保?]125到14世紀,societas civilis被譯為英文civil society并沿用至今。早期自由主義思想家所使用的“公民社會”,其含義是指與自然狀態(tài)相對的文明社會或者政治社會,而不是指與國家相對的實體社會。在傳統(tǒng)自由主義時代,眾所周知的兩個相對概念不是“公民社會與政治社會”,而是“自然狀態(tài)與公民社會”,換言之,前國家人文階段的觀念主要不是受“公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相對概念的促進,而是為“自然狀態(tài)與公民社會”這兩個相對概念所提升[2]。

      Civil society一詞的古典含義與其現代含義有著根本區(qū)別。黑格爾是第一個系統(tǒng)闡釋現代意義市民社會理論的思想家。他在《法哲學原理》中將市民社會作為政治社會的相對概念,并明確界分了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在黑格爾看來,市民社會是中介于家庭和政治國家之間的特殊性倫理范疇,它不再是與自然狀態(tài)相對的概念,而是同時與自然社會(家庭)和政治社會(國家)相區(qū)分的概念。其意指的市民社會由三個環(huán)節(jié)構成:“第一、通過個人的勞動以及通過其他一切人的勞動與需要的滿足,使需要得到中介,個人得到滿足――即需要的體系。第二、包含在上列體系中的自由這一普遍的現實性——即通過司法對所有權的保護。第三、通過警察和同業(yè)公會,來預防遺留在上列兩體系中的偶然性,并把特殊利益作為共同利益予以關懷”[1]203。顯然,黑格爾將市民社會研究的重心轉向了經濟活動領域——“需要的體系”,從商品經濟社會的社會關系本身出發(fā)來揭示現代社會的本質,但他把市民社會置于政治社會(國家)的駕馭之下。

      馬克思創(chuàng)立唯物史觀的道路是從批判黑格爾的法哲學開始的。他首先剔除了黑格爾將司法制度和警察組織等歸屬于市民社會范疇的不合理因素,著重糾正了被黑格爾顛倒了的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的關系,批判了黑格爾把現實關系頭足倒置的思辨唯心主義,指出“家庭和市民社會都是國家的前提”,“政治國家沒有家庭的自然基礎和市民社會的人為基礎就不可能存在。它們對國家來說是必要條件 ”[3]10–12。馬克思的市民社會,是指商品經濟社會直接從生產和生活交往中發(fā)展起來的社會組織及其構成的自主生活領域。

      綜觀西方思想史,公民社會觀念的演變可歸結為三次大的范式轉變:一是公民社會與自然狀態(tài)相對立,以商業(yè)化、政治化的城邦國家的出現為標志,主要體現在亞里士多德、西塞羅和早期自由主義哲學家的思想中;二是公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分離,始于早期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主要體現在黑格爾、馬克思等的思想中;三是公民社會指向文化系統(tǒng),始于壟斷資本主義時期,主要體現在葛蘭西、哈貝馬斯等的思想中。公民社會觀念的演變是對公民社會發(fā)展客觀歷史進程的反映。

      現代意義的公民社會是與政治國家相對應的分析范疇。按照現代社會政治哲學的觀點,公民社會可被界定為: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契約文化為中軸,以尊重和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為宗旨的社會自主領域;它是相對于政治國家而言,建立在現代化大生產和發(fā)達市場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成員的物質交往方式及社會自主的生存樣式。

      二、政治國家的歷史與現實

      盡管當代國家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了全球化浪潮的強烈沖擊,但國家仍然是分析和研究社會政治問題的基本單位。人民、領土和主權是構成國家的三要素。一般來說,人們主要在如下幾層含義上使用“國家”概念:一是作為地域概念的國家(country),是指特定地域之內的自然和人文的統(tǒng)稱單位。二是作為人口和民族概念的國家(nation),是指以人口和民族為基礎所形成的政治共同體。三是作為政治概念的國家(state),是指在一定疆域之內建立主權并通過一系列制度實施權威的公共權力機構。本文以第三種含義為基調,審視國家的歷史演變和當代形態(tài)。

      在漢語中,“國家”一詞最初由“國”與“家”兩個概念所合成。先秦時期,稱天子所治曰“天下”,諸侯所治曰“國”或“邦”,卿大夫所治曰“家”,“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即“國謂諸侯之國,家謂卿大夫之家”。這里的“國家”顯然偏重于疆域及其民眾,還不完全是一個政治概念。春秋時期,這個詞已經合用,孟子說:“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奔础疤煜聡摇币呀洺蔀槿藗兊某S谜Z,天下的根本在國,國的根本在家,家的根本則在于個人。后來,家的概念演化為家庭,“國家”一詞被沿用下來,用來表征一種政治單位。

      在西方文明史中,國家概念的歷史演進更顯復雜。古希臘,人們用πολισ指稱類似于國家的政治單位——城邦。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城邦是公民的集合體,人只有在城邦中才能得到存在意義上的證明,“人類自然是趨向于城邦生活的動物(人類在本性上,也正是一個政治動物)”[4]。亞氏所說的城邦含義廣泛,它既指城邦的地域和人口,又指城邦中公民共同的政治生活,但他認為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是城邦的政治體制。西塞羅認為,國家是人民的事業(yè),但國家不是人民隨意聚合的集合體,“而是根據一致同意的正義原則結成的大量的人的集合體,是以公益為目的的合作關系”[5]173。值得特別指出的是,在西塞羅看來,國家之所以為國家,首先在于其統(tǒng)治的正義性,一旦國家失去其為之存在的目的——正義和公益,那它也就不再是國家,這就不自覺地提出了國家的合法性問題。

      在中世紀的基督教神學中,國家被視為世俗的城邦,與其相對的是上帝的城邦。二者的區(qū)別是善與惡的區(qū)別:上帝的城邦以神律為基礎,體現了真正的善,即基督教的善,它是基督的追隨者和真正的上帝的崇拜者的共同體;世俗的城邦被自戀所引導并根據圣經所說的肉體而生活,它鐘愛完全的獨立和自足,它是對上帝的背叛[5]208–209。

      文藝復興時期,從神學世界觀中擺脫出來的思想家們將國家看做人的創(chuàng)造物而不再是神的作品。馬基雅維里第一次在現代政治學意義上使用“國家”這個術語,他在《君主論》開篇寫道,“從古至今,統(tǒng)治人類的一切國家,一切政權,不是共和國就是君主國”[6]。他用stato(拉丁文為status)一詞來指稱一切國家,并作為不加區(qū)別地概括一切政體的總體名詞。他使國家具有一種獨立的價值,將國家視為追求特殊道德即“國家理由”的自治、世俗的王國。

      16世紀末,伴隨著民族統(tǒng)一國家的出現和中央集權君主制的誕生,開始形成了明確的國家主權觀念。博丹強調國家的主權屬性,他認為,沒有這種權力,國家就不復存在。博丹的主權理論是對政治權威進行系統(tǒng)分析的一個重大貢獻,它對推動政治統(tǒng)一和民族國家的形成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為通過國際法而互相聯(lián)系的由主權實體組成的現代國家體系奠定了基石。17世紀,國家的起源、政治合法性的基礎等重大問題成為焦點,社會契約論占據了思想舞臺的中心。霍布斯、斯賓諾莎、洛克、盧梭等人都對契約論的發(fā)展有過重大貢獻,盡管他們在許多問題上的觀點存在分歧,但他們都認為國家是人們自愿訂立契約的產物,只有經過人們同意,國家才具有合法性;公共權力源于個人權利,人們通過讓渡權利而產生公共權力組織——國家來保護個人的生命、自由和財產,并獲得某些公共服務。隨著近代政治哲學的發(fā)展,“國家”概念逐漸形成較為確定的內涵,即在一定的領土范圍內對其全體國民進行控制并擁有最高主權的一種特殊的社會組織形式,這也就是眾所周知的國家三要素的理論表述。①見《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國家”條。國家確切地指稱為一種政治機構(組織)和政治制度。

      (2) 破緊逼防守困難,2分球投籃次數與搶斷球能力不足是中國男籃存在的突出問題,搶斷、快攻得分、二次進攻得分及失誤送分與世界水準的同一度較低,是重點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當代西方政治學界,馬克斯·韋伯把國家定義為建立在專業(yè)官員制度和理性的法律基礎之上的,作為壟斷合法暴力和強制機構的統(tǒng)治團體[7]。在韋伯看來,國家是一個具有自主性的獨立組織,他所強調的是國家對社會的作用而不是社會對國家的作用?;貧w國家學派繼承了韋伯這一傳統(tǒng),認為國家這種自主的結構具有自身的邏輯和利益,其利益并不一定與社會支配階級或政體中全部成員的利益相同或融為一體。近來興起的新制度主義為國家理論研究提供了一個新視角,它認為國家也是“經濟人”,是旨在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組織,它的行為由成本—收益的比較來決定。國家的性質與市場、企業(yè)等競爭性組織相似,其特殊之處在于它給社會提供的是最基本的制度框架和博弈規(guī)則。這些制度、規(guī)則的變遷和創(chuàng)新形成了歷史發(fā)展的過程,反過來也決定國家的興衰。新制度主義掀開了罩在國家頭上的神秘面紗,揭示了國家的某些基本屬性,但它同時回避了國家的階級統(tǒng)治職能。

      現代國家呈現出階級統(tǒng)治職能弱化、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職能強化的基本趨勢。馬克思主義國家觀在強調國家的階級性時,并不否認國家的社會性(公共性),即國家不僅僅是階級統(tǒng)治的機器,還具有一定的社會性。作為公共的政治機構,“國家是整個社會的正式代表,是社會在一個有形的組織中的集中表現”[8]。馬克思認為,國家職能“既包括執(zhí)行由一切社會的性質產生的各種公共事務,又包括由政府同人民大眾相對立而產生的各種特殊職能。”[9]即國家除了階級統(tǒng)治職能外,必須兼?zhèn)渖鐣芾砗蜕鐣章毮?。國家在根本上仍是一個政治范疇,其基本特性是政治性,實際指涉的是政治國家。政治國家的核心是公共權力,其階級統(tǒng)治、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職能都必須借助于公共權力才能得以實現。

      三、公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局限性

      在現實的社會政治生活中,公民社會與政治國家都存在著自身無法克服的局限性。

      1.政治國家的局限性

      第一,淹沒公民社會。國家權力的過度增長,即公共權力自身所具有的強烈排他性和擴張性的發(fā)展,使國家日益凌駕于社會上,形成國家與社會高度一體化的總體性社會結構。在此結構下,社會資源和公共權力高度集中,國家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結為一體,社會處于國家的嚴密控制之下,公共權力延伸至社會所有領域,它無所不及、無處不在,國家無須通過其他社會中介組織,而直接與個人發(fā)生關系,個人作為國家配置資源的被動接受者,無時無刻不在與國家直接打交道,個人生活幾乎完全取決于國家,公共權力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滲透社會生活,社會被高度國家化,形成所謂的社會超穩(wěn)定。從表象看,國家具有很強的社會動員和社會整合能力。但從效果看,它是一種代價沉重的結構,因為它通常會導致經濟停滯、政治窒息、社會封閉和人民愚昧。政治國家淹沒公民社會直接導致社會組織體系的嚴重削弱和蛻化、社會自我調控能力喪失,社會內部結構分化程度低下、分化速度緩慢,整個社會體系根本無法形成自我生存、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的運行機制和環(huán)境。在這種極強國家―極弱社會的模式中,國家也許能憑借其強大的控制力集中有限的資源,迅速達到經濟發(fā)展、社會政治穩(wěn)定的目標,但它肯定是短暫、低水平和不具有可持續(xù)性的。因為,當社會自主性無法發(fā)揮,社會主體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被壓抑和束縛時,不可能保持長久的生機和活力,不可能擁有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整個社會也就無法形成良性結構和實現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

      第二,背離公共利益。從應然的角度看,政治國家產生和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公共利益,“正是由于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間的這種矛盾,公共利益才以國家的姿態(tài)而采取一種和實際利益(不論是單個的還是共同的)脫離的獨立形式,也就是說采取一種虛幻的共同體的形式?!保?]37–38政治國家的職能只能是提供公共產品、維護公共秩序、管理公共事務、促進公共福利、保障社會公正,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但在實踐中,政治國家背離公共利益的情況屢見不鮮,這充分說明政治國家有著與公共利益相脫離的自身特殊利益,政治國家并不會自覺追求和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第三,權力尋租。權力尋租活動是利用行政或法律的手段來阻礙生產要素在不同產業(yè)之間的自由流動、自由競爭,以維護和攫取既得利益。權力尋租活動賴以存在的前提是公共權力對市場交易活動的介入,尋租活動會使政府決策和運作受個人或者利益集團的擺布。由于政府的各項經濟決策往往以某種公共利益需要為借口而實際為某些利益集團服務,特殊的利益集團為逃避市場競爭、規(guī)避市場風險、實現高額壟斷利潤,而進行各種尋租活動,尋求政府保護。為了獲得這種租金,政府官員會想方設法地去利用種種特權尋求租金,這是所謂的政治創(chuàng)租和政治抽租。在這里,公共權力控制者實際上經常扮演雙重角色:一方面向尋租者出租公共權力以獲取租金;另一方面又通過公共權力處處設租,創(chuàng)造新的租金來源。權力尋租作為一種非生產性活動,并不創(chuàng)造任何新財富、增加任何新產品,只不過通過改變生產要素的產權關系,把部分國民收入裝進私人腰包。權力尋租會導致政府部門及其官員爭權奪利,產生腐敗,影響政府聲譽、增加廉政成本,導致社會資源浪費。

      第四,政治合法性危機。政治合法性是政治國家存在、穩(wěn)定、持續(xù)、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在社會變遷過程中政治國家始終會面臨不同程度的合法性危機問題,這種危機如果不能得到弱化、消解,而是逐漸加劇、激化,則會最終導致政治體系的崩潰。反之,若政治國家能有效地取得和維系其合法性,將有助于政局穩(wěn)定、政府運作和社會發(fā)展。

      (2)公民社會的局限性

      第一,公民社會有可能滋生極端個人主義。公民社會通過使個體擺脫封建專制或現代全能主義國家的束縛,確立個體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獨立性,使個人成為一切社會行為的主體,肯定個體的基本權利,釋放個人潛能,激發(fā)其創(chuàng)造性,體現鮮明的主體性價值追求。但公民社會的自發(fā)性也有可能滋生極端個人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把個人的利益、價值和自由置于他人或社會的利益、價值和自由之上,把自身作為目的,把他人或社會僅僅作為實現自身目的的手段,為了個人利益而不惜犧牲社會利益和他人利益。與極端個人主義的蔓延相伴隨的是集體感和社會凝聚力的喪失,由于把他人、集體、社會乃至國家看做是外在與個人甚至是與個人相對立的存在,人的社會性就被忽視和遺忘了。個人看到的只是自己,他是一個原子式的個人,他無所依靠、無所牽掛、無所寄托,其失落感、孤獨感、恐懼感與日俱增,并通過各種方式表現出來。個人主義使社會組織瓦解成一盤散沙,它使社會內人們共同的志趣和共同的利益匯集而成的社會團體,變成充其量只不過是一個沙礫堆。若從最壞的方面看,個人主義是一片被孤獨邪惡、以掠奪為生的人們所占據的熱帶叢莽。極端個人主義還信奉無政府主義,它反對任何形式的強制,特別是政治國家對個人生活的干預和支配。

      第二,公民社會有可能導致社會兩極分化。在政治國家宰制公民社會的同質性、整體性社會中,人們的全部社會活動,包括從事物質生產、滿足物質利益的活動都由政治國家安排,并受到嚴格的規(guī)約與控制,這必然導致對個性的壓抑、對物質利益的漠視和對社會活動的束縛。公民社會從政治國家中擺脫出來,賦予了人們的個體性以全面發(fā)展和伸張的權利,激活了人們對物質利益的欲求,并為其實現物質利益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眾多的機會。物質利益原則是推動市場經濟活動的重要動力,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之一。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yè)投入市場經濟的主要目的就是獲取最大利潤,實現物質財富的不斷增長,效益、利潤是衡量市場主體的主要指標。這種利益機制和利益評價體系必然會從根本上改變同質性、整體性社會對物質利益的漠視,激發(fā)人們追求物質利益的熱情。市場經濟作為公民社會的基礎逐漸生成和不斷強化公民社會的自由意識和平等意識,市場經濟要求每個進入市場參與市場活動的主體自由地進行選擇、自主地進行判斷、平等地進行交換。但市場經濟和公民社會所倡導的是起點平等和機會平等,它們有可能導致結果的不平等乃至社會兩極分化,且它們自身解決不了這些問題。貧富懸殊的問題、兩極分化的問題,并不是市民社會出現問題時發(fā)生的,它恰恰是自由市場社會運轉良好時產生的“正常”現象,是市民社會所固有的現象,一方面是財富的積累增長,另一方面是勞動階級的依賴性和匱乏的愈益增長,正所謂貧者愈貧、富者愈富,這是市民社會所固有的限度。

      第三,公民社會不是民主政治的充要條件。關于公民社會與民主政治的關系,傳統(tǒng)理論認為公民社會是民主政治建立的邏輯起點、社會基礎和發(fā)展動力,公民社會的成長必然導致政治民主化,即公民社會是民主政治的充要條件。但公民社會的實踐和當代學者的研究表明,公民社會與民主政治的關系遠非一種簡單的正相關,兩者的關系十分復雜,它至少可以概括為兩個層面:一是公民社會是民主政治的必要條件。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公民社會是制約和監(jiān)督政治國家的重要力量;公民社會促進政治參與;公民社會孕育民主的政治文化;公民社會維護民主政治的穩(wěn)定。二是公民社會不是民主政治的充分條件。公民社會可能只是軟弱的獨立;存在反民主的公民社會組織;公民社會有可能與政治國家進行政治交易。

      四、推進公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良性互動

      既然公民社會和政治國家都有其局限性,那么在處理兩者的關系問題上就不能把兩者簡單地對立起來,以其中一方為本位,遏制另一方,而應該探究揚兩者之長,避兩者之短的有效途徑。失去控制的公民社會和干預過度的政治國家都會導致發(fā)展的失敗。公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有序發(fā)展互為條件,如果國家在制定和執(zhí)行政策方面保持連貫性,公民社會組織就能更有效地影響國家政策?;钴S的公民社會,實際上往往會加強而不是削弱國家的能力;沒有什么比一個虛弱的、毫無生氣的國家對公民社會的發(fā)展損害更大了,在非獨裁的環(huán)境下,國家在培育健康公民社會的過程中能夠發(fā)揮其應有的價值。公民社會和政治國家之間彼此需要,并且從兩全其美的角度看,他們能夠并行不悖地發(fā)展,而不是以對方作為發(fā)展的代價[12]。尤其是在大多數發(fā)展中國家,社會自主性缺失和國家權威性不足的問題同時存在。在國家與社會的關系上必須警惕兩種傾向:一是無視國家的基礎是社會,盲目崇拜國家權力,國家權力向社會過度擴張,甚至國家取代和吞并社會的集權或極權主義模式;二是片面強調社會決定國家,過分凸顯國家的消極意義,鼓動社會對國家的盲目抵制和對抗,這最終會導致無政府主義、社會失序和政治動蕩。發(fā)展中國家公民社會建構的目標模式只能是公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良性互動,即超越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的二元對立,建立兩者間相互制約又彼此合作、相互獨立又彼此依賴的有機統(tǒng)一關系。這種關系既能保證公民社會的相對獨立性和自主性,又能充分發(fā)揮作為社會總體和根本利益代表的政治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有效的協(xié)調和控制,最終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強國家―強社會”。

      實現公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互動,從公民社會的向度看,其功能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形成對政治國家的制度化、規(guī)范化制衡,使自身免受政治國家的超常干預和侵犯,發(fā)揮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與防止專制和極權主義的屏障作用。創(chuàng)造一個具有實質自主性、獨立性和自我管理的社會空間是公民社會發(fā)揮其“獨立之眼”功能的基本前提。由眾多生機勃勃的社會團體組成的公民社會,構成一種有別于物質性基礎設施的社會基礎設施(social infrastructure),社會基礎設施的發(fā)展可以有效地把社會需求同國家權力聯(lián)結起來,也可以為國家提供更為有效的制度能力,以幫助國家確定其政策目標并推進其政策目標的實行[13]。二是培育多元利益集團,多方式、多渠道表達其利益訴求和實現政治參與。這為建立民主政治提供強大動力,并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利益集團是一定利益主體向國家明確表達利益訴求的有組織的自治性團體,它是市場經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在一個國家如果某個利益集團或者某幾個利益集團結盟對社會起支配性作用,那么它隨時都有可能陷入專制統(tǒng)治之中。多元利益集團形成和利益表達與政治參與渠道的多樣化不僅有助于提高決策的準確性和有效性,而且能促進公民社會的健康發(fā)展及其與政治國家關系的良性化,從而維護社會秩序和政治穩(wěn)定。一個缺乏利益表達和政治參與渠道的簡單政治體系在傳統(tǒng)社會有可能是穩(wěn)定的,但在社會轉型時期或變革時期則多是短命的,由于國家政治制度化程度很低,對政府提出的要求很難或不可能通過合法渠道予以表達,也很難在政治體系內得以調節(jié)和綜合。因此,政治參與的急劇增長會引起政治不穩(wěn)定[11]60。在一個分化程度高的現代化政治體系中,多元利益集團普遍形成了利益表達和政治參與的暢通渠道,它們維系著公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良性雙向互動,有效避免了兩者間的激烈對抗、內耗甚至兩敗俱傷。在此類政治體系中實行一種多行為主體的政治管理過程,公民社會中的私人機構、非政府組織能夠同公共機構一樣參與某些必要的公共管理事務,成為公共管理的行為主體之一。三是不斷增強自身的理性化品格,減少導致兩極分化、階層對立和社會動蕩的因素。公民社會組織應在法治的規(guī)約下致力于為其成員和社會提供服務,而不是與國家展開對抗,公民社會組織之間要協(xié)同合作、互相監(jiān)督,克服無政府主義傾向,積極進行有序、規(guī)范的政治參與。公民社會組織的成熟程度是判斷公民社會發(fā)展程度的核心指標。

      實現公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互動,從政治國家的向度看,其功能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承認公民社會的相對獨立性,為其發(fā)展提供較大的合法活動空間。公民社會的發(fā)展本身就體現著國家權力向社會的回歸,體現著還政于民的過程,公民社會組織在法律范圍內享有廣闊的自主活動領域。由公共權力主體自覺的培育和塑造出一個監(jiān)督和制衡自身的他物,這是政治國家必須破解的現實悖論。公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互動以兩者職能邊界的合理界分、兩者相對自主性的形成前提。唯有具有相對自主性的社會才可能有真正意義的公民社會,才可能正常運轉、發(fā)揮自身功能;同樣,唯有具有相對自主性的國家才能擺脫特定社會勢力的掣肘,從而真正作為社會的“公器”代表和維護絕大多數人的利益。二是培育公民社會的主體意識、自由意識、競爭意識和法治意識,增強公民社會的理性化、自主性品格和自我管理、自我調節(jié)的能力。國家應創(chuàng)設和保護一個開放的公共領域,在這一領域中,公民作為政治行為主體能夠自由討論國家政策和評價國家行為。公共領域作為民主決策基礎的功能的充分發(fā)揮,對于國家的未來發(fā)展而言,無疑將增強其政治合法性。國家通過規(guī)范和調控公民社會組織間的關系,防范和懲治其相互攫取權力而轉嫁責任的有損于社會整體利益的行為。三是確立公民社會的普遍性法律規(guī)則,協(xié)調和仲裁公民社會自身所無力解決的矛盾和沖突,盡力克服其消極性。國家可以通過法律手段取締那些非法的組織,也可促使民眾自動放棄這些組織,或者這些組織通過自覺改造的方式符合法律規(guī)范,但國家權力不能逾越其界限,侵害個體基本權利和合法的公民社會組織的自主性,不能直接干預公民社會的內部事務。國家在公共治理中扮演催化劑和促進者的作用,它只掌舵而不劃槳。四是增強政治國家自身的能力和權威。公民社會需要的并不是一個守夜人式的“弱國家”,而是一個有限且有效的政府。它必須擔負起維護社會穩(wěn)定、引導經濟發(fā)展與保障公民安全、健康和福利的責任,對于公民社會無力解決的問題,如社會公正、環(huán)境保護、國民教育等,國家必須主動予以解決。這是國家保障社會秩序、增強社會整合能力和提升合法性權威的重要途徑。國家能力的提升和國家目標的實現有賴于公民的自愿合作和對權威的自覺認同。社會變遷時期的政治國家需要形成富有彈性且趨向現代價值目標的政治體系,以調適舊的社會變量和現代化所尋求的新社會變量。政治體系應具有相當的開放度,可充分吸納各類形成規(guī)模的政治訴求,對公民社會實施制度化、程序化和法制化的管理,而不是非理性的規(guī)約。

      公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互動是二者間雙向的適度制衡關系,是發(fā)展型的互惠關系。透過這種互動,雙方都能較好地抑制和克服各自的消極方面,使公民社會所維護的特殊利益與政治國家所捍衛(wèi)的普遍利益形成符合社會總體發(fā)展趨勢的動態(tài)平衡,超越二元對立和單向度思維的“零和博弈”,走向良性互動的“正和博弈”,形成政治國家能力強大、公民社會富有活力的新局面。

      [1] [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2] N.Bobbie.Gramsci and the Concept of Civil Society[A]//.J.Keane,ed.Civil Society and the State[C].Verso,London/New York,1988:79-80.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 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7.

      [5] [美]列奧·施特勞斯,約瑟夫·克羅波西.政治哲學史:上卷[M].李天然,等,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6] [意]尼科洛·馬基雅維里.君主論[M].潘漢典,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3.

      [7] [德]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下卷[M].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730.

      [8]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1.

      [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32.

      [10] 胡偉.合法性問題研究:政治學研究的新視角[J].政治學研究,1996,(1):15-16.

      [11] [美]塞繆爾·P.亨廷頓.變動社會的政治秩序[M].張岱云,聶振雄,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

      [12] [美]托馬斯·卡羅瑟斯.市民社會[J].薄燕,譯.國外社會科學文摘,2000,(7):35.

      [13] Xu Wang.Mutual Empowerment of State and Society:Its Nature,Conditions,Mechanism and Limits[J].Comparative Politics,1999,Vol.31:234.

      D0

      A

      1007-4937(2010)01-0027-07

      2009-10-12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階段性成果(06F02)

      伍俊斌(1978-),男,湖南新化人,副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哲學博士,從事政治哲學、政治學原理和公民社會研究。

      〔責任編輯:王雅莉〕

      猜你喜歡
      公民國家政治
      論公民美育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當代陜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政治攀附”
      當代陜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純”
      當代陜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過硬,必定不可靠——政治體檢不能含糊
      當代陜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隱私保護也是公民一種“獲得感”
      十二公民
      電影(2015年4期)2015-11-29 07:32:17
      抚松县| 荆州市| 岑溪市| 秀山| 中卫市| 关岭| 临沧市| 惠来县| 张家港市| 弥渡县| 阜南县| 温泉县| 五寨县| 茂名市| 武山县| 科技| 日照市| 吉隆县| 罗源县| 文安县| 通化县| 杭锦旗| 巴彦淖尔市| 仙居县| 万荣县| 斗六市| 潼关县| 永嘉县| 宜兴市| 天等县| 竹溪县| 罗源县| 化隆| 仙居县| 泌阳县| 马公市| 淮安市| 罗山县| 教育| 镇宁| 磐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