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莉
(合肥師范學院政法與管理系,安徽合肥 230061)
尼采哲學反本體論的后現(xiàn)代主義傾向
周 莉
(合肥師范學院政法與管理系,安徽合肥 230061)
尼采被視為后現(xiàn)代主義哲學的先驅,與其哲學的反本體論傾向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尼采對本體論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認為本體論的基本范疇“上帝”、“靈魂、“物”等實體和“存在”本質(zhì)都是一種假設的、想象的存在,根源于人類理智的失誤和對自然現(xiàn)象的錯誤解釋,因而都是不存在的。在此基礎上,他認為,世界根本不存在一個最終實體、最高本質(zhì)或絕對原則,這個世界是不斷生成著的世界,是權力意志的世界。
尼采;本體論;存在;生成;權力意志
尼采被視為19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其哲學思想在整個西方哲學的發(fā)展過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他對本體論的深刻分析和批判,破除了人們長期以來對本體、本質(zhì)、普遍以及絕對的迷信和追捧,促使人們?nèi)ニ伎颊軐W未來發(fā)展的問題,對后現(xiàn)代主義哲學產(chǎn)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從而使尼采哲學具有濃厚的反本體論的后現(xiàn)代主義傾向。
“本體論”(ontology)又稱“存在論”,是希臘文“on”的復數(shù)形式“onta”與“l(fā)ogos”的合成詞 ,意思是關于“是”或“存在”的學問。當人類開始用理性的目光審視自然的時候,就萌發(fā)了對世界萬物的本原或本體的沉思。西方哲學的本體論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雖然從形式到內(nèi)容復雜多變,但是在對“世界是什么”這個形而上學最首要的問題上卻有著驚人的一致性。這種一致性突出表現(xiàn)在:致力于探究世界的最高本質(zhì)或最終實體,從而承認世界的絕對性和確定性。這種追求最終導致了“上帝”、“靈魂”、“物”等實體和“存在”這個哲學范疇,它們一起構成了本體論的最基本范疇。尼采對本體論的分析和批判首先表現(xiàn)在對這些最基本概念的否定和批判上。
關于“上帝”是否存在的問題,尼采把它歸入不可知的領域。因為在尼采看來,作為經(jīng)院哲學和近代形而上學的最高范疇——上帝,其實只是一種假設,它是我們“在解釋某種自然現(xiàn)象時所導致的一項錯誤”[1]259。上帝歸根結底是一種假設的存在,是人們基于宗教信仰而想象和捏造出來的原因,上帝的本質(zhì)就是虛無,它和實在沒有任何的關系。尼采進一步指出:“人在尋找一種原則,由此出發(fā)他便可以蔑視人了,——人構想了一個世界,目的是得以誹謗和玷污它。其實,人每次都向虛無伸出了雙手并且把虛無解釋為‘上帝’?!盵2]493由此看來,人們之所以接受“上帝”這個概念,除了宗教信仰方面的原因,也是出自于對權威的需要。他們把上帝當做無上的命令者和至高的權威來接受。當宗教的上帝信仰被揭穿為一個幻覺之后,習慣于仰仗上帝的人們于是產(chǎn)生了一種莫名的空虛感和缺乏感,因此在哲學的思考中就產(chǎn)生了相應的“上帝”這個實體,并且加以理論上的論證。這就是形而上學的“上帝”觀念的來源,它來源于弱者的生命意志對權威和命令者的需要。但是在尼采看來,對于強者來說,上帝則完全沒有存在的必要。所以,尼采認為“上帝死了”。
“靈魂”一詞,在尼采看來同樣也是基督教的觀念。早在遠古時期,人們對肉體還沒有形成科學的知識,于是他們堅信夢境是真實可信的,進而形成了人的靈魂是可以脫離肉體而獨立存在的思想,這種思想后來演變成了對靈魂的追捧和信仰。近代許多哲學家所提出的“自我”、“主體”等等,同靈魂原子主義一樣,也都是以某種精神性的實體為前提的,其實質(zhì)都是一種虛構。雖然“主體”、“自我”是虛構的,但它卻符合人們?nèi)粘I畹男枰?這也是它得以廣泛傳播和長期存在的原因。尼采認為,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中更好地生存下去,就必須假定自己和他人在時間中具有統(tǒng)一性,而且自己對自己的行動會負責任;而社會機構對不負責的行為的懲罰強化了對“主體”的信仰。因此,所謂的“靈魂”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主體”、“自我”等都是社會生活的產(chǎn)物,它們與形而上學的真理沒有任何關系,在形而上學本體論上沒有真實性可言。
“物”這個實體,在尼采看來,不過是“主體”、“自我”的衍生物?!鞍褜τ谧晕摇獙嶓w的信仰投射于萬物——他藉此才創(chuàng)造了‘物’這個概念”[3]444?!拔锉旧怼⑽锏母拍顑H是自我即原因的信念的反映罷了”[3]456。既然“主體”、“自我”都是人們虛構出來的,那么,“物”這個實體當然也是不存在的。尼采認為“物”只是一個關系概念,物本身就是它的一切性質(zhì),而它的所有性質(zhì)都是一物作用于另一物所產(chǎn)生的,“假如我們不考慮一切關系、‘特征’、‘物’、‘活動’,那么剩下的也就沒有物了”[2]278。也就是說,只有在物和物的關系中才能體現(xiàn)出物的性質(zhì)及其存在。但是這些關系和特性都是人投射到世界上去的,是人按照自己控制環(huán)境和相互交往的需要主觀規(guī)定的,所以物的關系、性質(zhì)、結構都受制于主體的需要及其解釋。“有人認為事物本身就該具有特性,撇開解釋和主觀不談,這乃是徹頭徹尾的無聊假說。因為此說的前提乃是,解釋和主體的存在并不是基本的,而脫離了一切聯(lián)系的事物仍不失為事物”。[2]278至于“自在的組織”、“自在的結構”等,更是荒謬的概念。尼采進一步指出,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只是在為我之物的意義上使用“物”這個詞?!盀槲抑铩焙汀皩嵲谒侵铩焙翢o共同之處,當然不具有任何本體論的意義。至此,尼采聲稱我們已經(jīng)拋棄了物質(zhì)性,也就拋棄了一切形式的“物”的本體論。
至于“存在”范疇,尼采認為它是“上帝”、“靈魂”、“物”這三個實體的核心,但它也是來源于“自我”實體的,是從“自我”概念中引申和派生出來的。所以,“存在”也是一個空洞的虛構,沒有任何的真實性。它歸根結底是理性的謬誤、哲學家的想象,人們應當從形而上學本體論中予以廢除??墒?由于萬物有靈論的思維模式固定于語法之中,它至今仍被普遍的采用。在尼采看來,“存在”這個范疇表明了世界上存在著一個持續(xù)的、具有同一性的統(tǒng)一體,但這個統(tǒng)一體在現(xiàn)實中是不存在的。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說,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不斷生成的、變化的世界,從不同的視角去觀察就呈現(xiàn)出不同的方面,而每一視角又都有與其相反的視角與之相抗衡。所以,由這些不同的方面構成的總和是不協(xié)調(diào)的、非同一的,不可能形成所謂的統(tǒng)一體,作為統(tǒng)一體的“存在”當然是不可能在現(xiàn)實世界中存在的。
由此可見,所謂“上帝”、“靈魂 、“物”等實體 和“存在”這個范疇就其本質(zhì)而言都是一種假設和想象的存在,根源于人類理智的失誤和對自然現(xiàn)象的錯誤解釋,所以它們都是非實在的,是和實在沒有任何關系的虛無。尼采曾自豪的說過:“‘上帝’、‘靈魂’、‘拯救、‘彼岸’,這些東西都屬于概念,我可沒有為他們浪費過時間?!盵2]22在此基礎上,尼采進一步指出,世界根本不存在所謂的最終實體、最高本質(zhì)或絕對原則,世界的真相不是靜止的、確定不變的實體,而是不確定的活動、過程、沖動,是一種永恒的無確定性可循的流變。而且這種流變是周而復始的,呈循環(huán)往復狀態(tài),是永恒的輪回。從這個意義上看來,任何具有確定性、統(tǒng)一性、不變化、靜止的實體都不能夠成為世界的本體,否則便不能解釋不變化、靜止的實體何以能夠形成永恒流動的世界。于是尼采大聲宣布,上帝、靈魂、物等實體都不足以成為世界的本體。至此,尼采自認為消解了西方傳統(tǒng)形而上學本體論的實體硬核。在此基礎之上,他提出了“世界是生成的”這一具有后現(xiàn)代主義哲學傾向的新思想。
尼采是從與“存在”相對應的“生成”來理解世界的?!吧伞笔悄岵墒澜缬^念的一個基本出發(fā)點。這個世界就是不斷生成著的世界,一切都是生成。那么,這個世界為什么是沒有開端、又沒有終點的生成呢?這就涉及到尼采所謂 的“往昔無限”的理論內(nèi)容。尼采認為,過去的時間是無窮無盡的,沒有止境,這表明生成不可能有一個開端或起點,既然生成還沒有開始,那么它當然不可能是一個已經(jīng)形成的現(xiàn)實的事物。其實,說生成不是一個已經(jīng)生成的事物就等于說它也無法最終定型,也就是說生成也不可能有一個最后的終點,它永遠處在不斷的形成過程中。事實上,事物總是處于尚未形成的狀態(tài),如果它能夠生成的話,它早就已經(jīng)成為它所生成的東西了。換句話來說,由于往昔是無限的,如果生成有一個最終的形成階段的話,那么它早就應該到達這一階段了。實際上,說生成如果有一個最終的形成階段,那么它早已達到這一階段,就等于說生成如果有一個開始的階段那么它始終沒有離開這一初始階段是一樣的。如果生成最終可以變成某種東西,為什么它不在很久以前就變成這個東西呢?如果它是已經(jīng)形成的某種東西,那么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尼采認為,如果宇宙可以恒久不變,如果在它整個的進程中有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存在”時刻,那么它將切斷與生成的任何關系,那么我們將再也無法思考或觀察任何一種形式的生成。因此“更確切地說,人們根本不應允許有任何存在物在場——因為,有了存在物,生成就失去了價值,并且馬上成了無意義和多余”[4]433。由此可見,尼采認為這個世界就是不知滿足、不知厭倦、不知疲勞的生成,所謂的“存在”是不可能存在的。由此可見,生成和永恒回歸是尼采哲學的出發(fā)點和根本點。
尼采強調(diào)從生成的觀點來理解世界,但這并不等于他完全否認了存在。尼采批判和否定的是和“生成’相對應的傳統(tǒng)形而上學所宣揚的“存在”。事實上,尼采本人堅信生成本身的存在。他雖然從根本上否定了世界的運動存在著一個最終的目的狀態(tài),但是又肯定了“生命在生成內(nèi)部的相對持存”。讓我們再次回到尼采的“往昔無限”理論。尼采認為,時間的隧道是由無限多個具有連續(xù)性的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構成的,那么往昔如何在時間中得以形成?此刻又如何能夠在時間中消逝?在尼采看來,流逝的時間如果不同時既是已經(jīng)過去的,又是現(xiàn)在的和即將到來的,它將永遠不會消逝。如果此刻不是積極主動地去流逝,而是等候著另一個此刻的降臨來迫使自己消逝,那么通常意義上的過去將永遠無法在時間的隧道中形成,而且這一此刻也不會消逝。所以,一個時刻為了能讓其他的時刻消逝,必須同時既是現(xiàn)在和過去的,也是現(xiàn)在和將來的,也就是說這個時刻必須同時與過去和將來共同存在。既然每一時刻都同時是過去的、現(xiàn)在的和將來的,那么這個時刻和自身作為現(xiàn)在、過去與將來的綜合性關系奠定了它與時間中其他時刻的關系基礎。這就是尼采所說的“生成內(nèi)部的相對持存”。事實上,時間在任何一個具體時刻都是既存在又不存在的:如果沒有單個時刻的“相對存在”,我們就無法認識具體的個別事物;相反,如果沒有時間的生成和流逝,我們就無法去把握和認識作為整體的世界。于是尼采進一步指出:生成與存在并非截然不同,也不是完全對立的。生成中有存在,存在中有生成,生成是絕對的,存在是相對的,任何一個時刻只要肯定了自身的生成和流逝也就肯定了自身的存在,即:“生成之在”。因此,世界是一個綜合,即生成與在生成中得到肯定的存在的綜合。當然作為傳統(tǒng)形而上學反叛者面目出現(xiàn)的尼采,自然反對傳統(tǒng)的本體論,但是尼采所反對的存在是指嚴格意義上的存在,即傳統(tǒng)形而上學所主張的絕對的、固定不變的實體的存在。既然世界的真相是沒有確定性可循的變動不居的生成過程,那么作為靜止的固定不變的絕對的實體又如何能夠成為世界的本體呢?在如何理解這一觀點上,尼采突出的是生成的觀點。于是尼采取消了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最終實體、最高本質(zhì)、絕對原則的合法存在,卻又以生成的觀點表述了一種新的形而上學思考——權力意志隆重出場了。
尼采是在詮釋“世界是生成的”這一觀點時而找到權力意志的。權力意志是尼采對生成的根源、動力的一種解釋。歷來傳統(tǒng)的形而上學都設置一個最高的存在者,并把它作為世界運動的終極原因和支配萬物的最終目的,以此貶低“生成”的價值。尼采的權力意志思想則肯定了“生成”的價值。讓我們來看看尼采對世界的具體描述:“世界就是:一種巨大無比的力量,無始無終,一種常住不變的力量,它不變大變小,永不消耗,只是流轉易形,而總量不變:……是一種無所不在的力,或各種力量浪潮的匯演,亦多亦一,此起彼伏,像自身吞吐翻騰的海洋,永遠在流轉易形,永遠在迥流,以千萬年為期的迥流,以各種形態(tài)潮汐相間,從簡單的涌向最復雜的,從最近的、最硬的、最冷的涌向灼熱的、最野的、最自相矛盾的,然后再從豐盈返回到簡單,從矛盾的糾纏回到和諧的快樂,在這種萬化如一、千古不移的狀態(tài)中自我肯定、自我祝福,作為必然永恒回歸的東西,是一種不知滿足,不知厭倦,不值疲勞的交易?!盵5]7可以看出,尼采認為世界是一個永遠在流轉易形的、變動不居的世界,“一切過去,一切還來,永遠轉著存在的輪子。一切凋謝,一切變化,永遠流著存在的年光”[6]220。這個世界是無始無終的,作為世界無處不在的力變幻不息,永恒地復歸?!啊@是權利意志的世界——此外一切皆無!你們自身也是權利意志——此外一切皆無!”[4]701
尼采是從身體的角度來理解權力意志的。權力意志 ,德文為“Der Wille zur macht”,英文譯為“the w ill to power”。在此,權力意志應被理解為力與力的關系。尼采的權力意志既處于他哲學的中心,也處于身體的中心。尼采認為任何事物都被各種各樣的力所占有、控制,每一種力都與其他的力相互聯(lián)系,它要么支配其他的力,要么被其他的力所支配。界定身體的正是這種支配力與被支配力之間的關系。在身體中,低等的被支配力不會因為服從或被高等的支配力支配而與后者沒有了區(qū)別;相反,服從是被支配力所具有的一種性質(zhì),它與權力息息相關。當然,低等的被支配力也絕不會因為服從高等的支配力而讓出自己所擁有的權力。而處于優(yōu)勢的支配力則是要主動地追求權力,侵吞、占有、征服和支配是它的基本特征。如此一來,共處于身體中的支配力與被支配力一直在不斷地相互對抗、相互斗爭,服從和支配就成了斗爭的主要形式。因此,權力意志是一種包容性的差異關系,它包含著兩種截然不同性質(zhì)的力:處于統(tǒng)治地位的支配力和處于服從地位的被支配力。權力不應該從一元和單向的角度來判定,也不應該從壓抑的維度來考察。在尼采這里,權力并不意味著監(jiān)禁、壓迫、否定和阻攔,也不意味著控制、占有和支配。權力其實是兩面性的,它是事物之間復雜多變的斗爭形式的一種稱謂,它指涉著力與力之間的能動關系。當尼采說世界就是權力意志時,“他使我們的注意力離開物質(zhì)、主體、事物而將這種注意力轉向這些物質(zhì)間的關系”[7]179。因此,在尼采看來,世界就是差異的、多元的、能動的、支配的和反動的各種各樣的力之間的關系以及這些力之間的相互纏繞和斗爭。而支配力和被支配力在質(zhì)和量上都存在著根本的和絕對的差異,因而可以斷定,權力意志并非鐵板一塊,它更不是穩(wěn)定的和呆滯的;相反,它是一個變易、流動、生成、競賽的戲劇。世界就是這樣一個永遠在不斷地變易、生成著的舞臺。據(jù)此,尼采認為生成既不是向著一個終極目的的運動,也不是完全沒有性質(zhì)的變化,而是(借用海德格爾之語)作為存在者的基本性質(zhì)的權力意志自我支配的運動。具體地說,可以把生成理解為無數(shù)權力中心尋求增加其力量的運動以及其間力量關系的不斷確定。“一切現(xiàn)象,一切運動,一切發(fā)展生成,都是在確定程度和力的比例的關系,是斗爭……。”[4]260把生成理解為權力意志的運動,也就是把生成理解為力量關系的確立,二者其實是一回事。這同時也從另一方面證實了權力意志的提出源自于其生成的觀點。
總之,否定世界的本體性,否定最終實體、最高本質(zhì)、絕對原則的存在,是當代西方反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一個基本出發(fā)點。尼采哲學的反本體論傾向導致了后現(xiàn)代哲學家也認為世界是不斷生成的,不可能存在一個確定不變的靜態(tài)的永恒實體,進一步否定了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本體論。
[1] 尼采.尼采文集·悲劇的誕生[M].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
[2] 尼采.權力意志[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3] 尼采.尼采文集——偶像的黃昏[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5.
[4] 尼采.權力意志[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5] 尼采.權力意志[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
[6] 尼采.蘇魯支語錄[M].徐梵澄,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7] 薛曉源,金惠敏.尼采的幽靈[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Post-modern ist Influence of Anti-on tology of Nietzsche’s Philosophy
ZHOU Li(Department of M anagement and Political Science,Hefei N orm al University,Hefei 230001,China)
Nietzsche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p recursor of post-modernist philosophy,w hich is related w ith his inclination of philosophical anti-ontology.Nietzsche made a tho rough analysis and criticism on ontology,thinking that the basic concep ts of ontology such as“God”,“Soul”and“Material”and the nature of“existence”are all assumed and imaginary existence,w hich are rooted in the human’s mental m isunderstanding and misinterp retation about natural phenomenon,but actually they are non-existent.Based on it,he maintained there is never the final entity,sup reme nature or absolute p rincip le in thisworld.Theworld is the one w hich is constantly generative,the one of w ill and power.
Nietzsche;existence;generation;w ill and pow er
B516.47
A
1674-2273(2010)05-0026-04
2010-06-16
安徽省高校青年教師科研項目(2006jqw121)
周莉(1977-),女,安徽淮北人,合肥師范學院政法與管理系講師,哲學碩士。
(責任編輯 陶有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