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索爾仁尼琴:俄羅斯作家的歷史際遇與知識分子式的歷史思考

      2010-04-11 09:21:30張建華
      關鍵詞:尼琴索爾仁俄國

      張建華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北京 100875)

      思想與人物

      索爾仁尼琴:俄羅斯作家的歷史際遇與知識分子式的歷史思考

      張建華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北京 100875)

      索爾仁尼琴是蘇聯(lián)時期著名的作家和持不同政見者的代表,在他的身上更多地體現了俄國知識分子的品德與個性。他以其曲折艱辛的歷史際遇以及深邃致遠的歷史思考,在 20世紀俄國知識分子思想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索爾仁尼琴;持不同政見者;俄羅斯;新斯拉夫主義

      在 20世紀俄國文學史上,索爾仁尼琴 (A.И.Coл жeн и ц ы н)以其鴻篇巨制及其國際影響毫無疑問地占據特殊的地位,乃至生前就被世人稱頌為“當代的列夫 ·托爾斯泰 ”(Л Т о л с т о й)。然而,或許是因為人們過于關注索爾仁尼琴的“偉大作家”的身份和“偉大作品”的影響,而忽略他的思想家身份。當索爾仁尼琴以 90高壽于 2008年 8月 3日離世之后,他的知識分子和偉大思想家身份才彰顯于世。這位自稱“生活在 20世紀的俄國知識分子”經歷了蘇聯(lián)和新俄羅斯兩個時代,他以其曲折艱辛的歷史際遇以及深邃致遠的歷史思考,在 20世紀俄國知識分子思想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一 創(chuàng)作歷程與政治際遇

      索爾仁尼琴于 1918年 12月 11日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市。他的父親在其出生前就戰(zhàn)死于德國戰(zhàn)場,他的母親是富有的烏克蘭庫班農民之女,接受過那個時代良好的教育,熟練掌握英語和法語,她以做速記員的微薄薪水維持了家庭簡單生活并撫養(yǎng)子女長大。1924年,索爾仁尼琴一家遷居到頓河畔羅斯托夫市,中學畢業(yè)后,他考入頓河畔羅斯托夫大學的數學物理系,1941年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他同時作為莫斯科哲學、文學和歷史學院的函授生①俄文為 Мо с к о в с к и йи н с т и т у т ф и л о с о ф и и, л и т е р а т у р ыии с т о р и ии м е н иН. Г. Ч е р н ы ш е в с к о г о。1931年在莫斯科大學哲學和歷史學系基礎上開設 ,教師計有教授 29 人 ,副教授 53人 ,助教 25 人。其中著名學者如阿巴托夫 (М. В. А л п а т о в)、巴濟列維奇 (К. В.Б а з и л е в и ч)、巴赫魯申 (С. В. Б а х р у ши н)、加爾金 (И. С. Г а л к и н)、波克羅夫斯基 (М. М. П о к р о в с к и й)、普列奧布拉任斯基 (П. Ф.П р е о б р а ж е н с к и й)等。該校校長是莫斯科大學哲學和歷史系原系主任馬諾索夫 (С. И. Ма н о с о в),1941年該校合并莫斯科大學 。1931-1937年在列寧格勒也開設了一所同名高校 (Л И Ф Л И)。這兩所高校培養(yǎng)了 32名研究生和 230位大學生。其中有一大批著名的蘇聯(lián)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家 ,如著名詩人馬奧洛夫 (Н и к о л а йМа й о р о в)、卡岡 (П а в е лК о г а н)、庫里奇茨基 (Ми х а и лК у л ь ч и ц к и й)、奧特拉達( Н и к о л а йО т р а д а)、納 羅 夫 恰 托 夫 ( С е р г е й Н а р о в ч а т о в)、烏 里 金 ( П а в е лУ л и т и н),歷 史 學 家 兼 作 家 涅 米 羅 夫 斯 基 ( А. И.Н е м и р о в с к и й),哲學家 和 文 化 學 家 波 緬 拉 茨 (Г. С. П о м е р а н ц),文 學 家 巴 赫 姆 茨 基 (В. Я. Б а х м у т с к и й)、加 里 別 林 (В. А.Г а л ь п е р и н)、帕別爾內 (З. С. П а п е р н ы й)、阿諾索娃 ( Н. А. А н о с о в а),外交家謝苗諾夫 (В. С. С е м е н о в)。,堅持著自己的文學愛好。衛(wèi)國戰(zhàn)爭爆發(fā)后,索爾仁尼琴應征入伍炮兵部隊,因作戰(zhàn)有功,獲得衛(wèi)國戰(zhàn)爭二級紅星勛章,后軍銜升至大尉。

      1945年 2月厄運襲來,索爾仁尼琴因在書信中寫了批評蘇聯(lián)領導人的話,被蘇軍偵察機構逮捕關進著名的盧比揚卡監(jiān)獄,罪名是“從事反蘇宣傳和組織反蘇組織”,后根據俄羅斯聯(lián)邦刑法第 11款被判處 8年監(jiān)禁,先后在西伯利亞和哈薩克斯坦的多個集中營中服刑,這些終生難忘的經歷成了索爾仁尼琴系列集中營作品的素材。1953年 2月 13日,索爾仁尼琴重新獲得自由,但他被告知不允許回到莫斯科或列寧格勒,不得不在遠離大都市的偏遠城市——梁贊的一所中學里擔任數學教師工作。

      赫魯曉夫執(zhí)政后蘇聯(lián)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解凍”讓遠離政治和文化中心的索爾仁尼琴看到了生活和創(chuàng)作的希望。1959年,他用三個星期創(chuàng)作了《854號牢房》(Щ-854)②又名《一個囚犯的一天 》(О д и нд е н ьо д н о г оз э к а)。。隨后他鼓足勇氣,將作品委托獄友、文學家卡帕列夫 (Л.З. К о п е л е в)轉交給當時代表思想解放的《新世界 》(Hoв ы й м и р)雜志。雜志總編、著名詩人特瓦爾多夫斯基 (А. Т. Т в а р д о в с к и й)欣賞這部作品 ,他鼓勵索爾仁尼琴認真修改,并建議將書名更改為《伊 凡 ·杰 尼 索 維 奇 的 一 天 》(О д и н д е н ь И в а н а Д е н и с о в и ч а)減少敏感性以便出版 。特瓦爾多夫斯基將作品送給赫魯曉夫閱讀,兩周之后,《新世界》編輯部接到蘇共中央的指示,要他們務必在次日上午交給中央 23份《伊凡·杰尼索維奇的一天》,蘇共中央政治局討論后決定正式出版這部小說。1962年第 11期《新世界》雜志發(fā)表了《伊萬·杰尼索維奇的一天》,同期配發(fā)特瓦爾多夫斯基的前言,他指出“一個新的、獨特的,并且是完全成熟的巨匠進入了我們的文壇”。[1]1962年 12月 30日,索爾仁尼琴被蘇聯(lián)作家協(xié)會吸收為會員。

      索爾仁尼琴的作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刊登這部作品的《新世界》雜志在兩天之內被搶購一空,后來雜志出了兩版單行本,發(fā)行達 80萬冊。1963年 3月 10日的《真理報》報道,赫魯曉夫在克里姆林宮接見了索爾仁尼琴,他熱情贊揚了這部作品,稱:這是“一部從黨的立場真實地闡明那些年代蘇聯(lián)實際情況的作品”,這是一本“重要的書和需要的書”。③《真理報 》(П р а в д а).1963-03-10.1964年,索爾仁尼琴獲得了列寧獎章的提名。

      索爾仁尼琴在他的自傳體小說《牛犢頂橡樹 》(Б о д а л с ят е л е н о ксд у б о м)中 記錄 :“直 到1966年,赫魯曉夫還給我寄賀年卡。這讓我好不驚訝,因為此時我處于被捕的邊緣。也許他不知此事。”[3]但索爾仁尼琴完全不買貴為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曉夫的賬。他私下對朋友說:“我是被赫魯曉夫捧起來的,在他面前,我沒有行動的真正自由,我應當在對他和列別杰夫的態(tài)度方面永遠畢恭畢敬感恩戴德,盡管這對于一個從前的勞改營分子來說是可笑的,懷著一種人對人的感激心情,這種感情是任何政治上的公正所不能取代的?,F在,我擺脫了庇護,也就隨之擺脫了對他們的感恩戴德。”[1]

      1967年 5月,第四次蘇聯(lián)作家代表大會前夕,索爾仁尼琴給大會寫了一封公開信,要求“取消對文藝創(chuàng)作的一切公開和秘密的檢查制度”,遭到蘇聯(lián)政府的指責。這一年他被開除出蘇聯(lián)作家協(xié)會,他的作品被勒令從圖書館中撤走。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年索爾仁尼琴被蘇聯(lián)作家協(xié)會接受,就是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曉夫一句話的作用,而此時被開除也幾乎是新任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勃列日涅夫的一句話而致。蘇聯(lián)作家協(xié)會書記處書記蘇爾科夫 (Н. Д. С у л к о в)這樣對比地評價索爾仁尼琴和帕斯捷爾納克:“對于我們來說,索爾仁尼琴的創(chuàng)作比帕斯捷爾納克更加可怕:帕斯捷爾納克是個脫離生活的人,而索爾仁尼琴的氣質具有動態(tài)性、戰(zhàn)斗性、思想性,這是一個有思想的人?!盵3](PP.89-90)

      1968年,索爾仁尼琴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癌病房 》(Р а к о в ы й к о р п у с)和《第 一 圈 》(В к р у г е п е р в о м)在西方出版 ,招致蘇聯(lián)政府的強烈批判 。時任蘇共中央委員、蘇聯(lián)作家協(xié)會書記處書記的肖洛霍夫 (М. А. Шо л о х о в)攻擊索爾仁尼琴 ,“這是個瘋子,不是作家,是個反蘇的誹謗者”,索爾仁尼琴是“吃著蘇聯(lián)面包,為西方資產階級主子服務,并且通過秘密的途徑把作品送到西方的人”,是“蘇聯(lián)作家們要求除掉的典型疫病”。[3](P.76)

      1970年,瑞典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決定將當年的文學獎頒給索爾仁尼琴,頒獎表彰“他在維護汲取于偉大的俄羅斯文學傳統(tǒng)中的道德力量”的巨大貢獻。蘇聯(lián)政府認為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此舉是“冷戰(zhàn)性質的政治挑釁”。1975年 12月,流亡國外的索爾仁尼琴才得以前往瑞典領取獎金。1973年 9月,索爾仁尼琴發(fā)出《致蘇聯(lián)領導 人 的 信 》 ( П и с ь м е в о ж д я м С о в е т с к о г о С о ю з а),正是這封信決定了他被驅逐而背井離鄉(xiāng)的命運。

      整個 60年代 (1964-1970),索爾仁尼琴專注于長篇小說《古拉格群島 》(А р х и п е л а гГ У Л А Г)的創(chuàng)作,1974年《古拉格群島》第 1卷在西方出版了英文版,作品在西方和蘇聯(lián)之間引發(fā)軒然大波。1974年2月 12日,蘇聯(lián)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宣布剝奪索爾仁尼琴的蘇聯(lián)國籍,2月 13日把他驅逐出境。同年 10月,美國參議院授予他“美國榮譽公民”稱號。他先到西德,后移居瑞士蘇黎世。1974年,在索爾仁尼琴的倡議下,成立了“俄國幫助被通緝者及其家庭社會基 金 會 ”(Р у с с к и йо б щ е с т в е н н ы йФ о н дп о м о щ и п р е с л е д у е м ы мии х с е м ь я м)。1974年 ,他主持編寫了蘇聯(lián)境外持不同政見者合作的文集《巨石之下》(И з- п о дг л ы б)。

      1976年索爾仁尼琴遷居美國。1969-1988年 ,他完成了 8卷本的鴻篇巨制《紅輪 》(К р а с н о е к о л е с о)。該書第 1卷《1914年 8 月 》和第 2 卷《1916年 10月》于 1971和 1984年由巴黎 Y MCA出版社出俄文版,第 3卷《1917年 3月》1986年在巴黎由 Y MCA出版社出版。

      在戈爾巴喬夫的全面改革和新思維的背景之下,“回歸文學熱”遍及全蘇,索爾仁尼琴的作品大量回歸蘇聯(lián)。1989年,蘇聯(lián)作協(xié)書記處接受《新世界》雜志社和蘇聯(lián)作家出版社的倡議,撤消作協(xié)書記處于 1969年 11月 5日批準的把索爾仁尼琴開除出蘇聯(lián)作協(xié)的決議,認為它是“不公正的、與社會主義民主原則相抵觸的決定”。1990年 8月 16日,蘇聯(lián)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宣布撤銷當年的決定,恢復索爾仁尼琴的蘇聯(lián)國籍。1990年《共青團真理報 》(К о м с о м о л ь с к а яп р а в д а)和《文學報 》(Л н т е р а т у р н а яraзeтa)第一次發(fā)表索爾仁尼琴的作品《我們怎樣安排俄羅斯:力所能及的思考 》(К а кн а мо б у с т р о и т ьР о с с и ю,П о с и л ь н ы е с о о б р а ж е н и я)。同年 ,蘇聯(lián)政府決定給索爾仁尼琴頒發(fā)列寧獎章,但被索爾仁尼琴拒絕,理由是:“我不能因為一本用幾百萬人的血寫成的書而獲得個人榮譽?!盵3](P.120)

      1994年 5月 27日,索爾仁尼琴在結束 20年的流亡生活后,回歸祖國。他選擇的回國路線是經由阿拉斯加飛到西伯利亞,到當年曾關押他的勞改營管理總局所在地馬加丹。他在演講中表示:“我到這里向這塊土地哀思,成千上萬的蘇聯(lián)人當年在這兒被殺害,并埋葬在這里。在今天俄羅斯迅速政治變革的時代,人們太容易遺忘過去的幾百萬受害者?!彼鳡柸誓崆僭谘葜v中主張:“離開精神凈化,不會有真正的民族和睦?!盵3](P.152)

      在返回莫斯科不久,索爾仁尼琴就于 1994年11月在國家杜馬發(fā)表人們期待已久的演講。他批評了當政的葉利欽總統(tǒng)及其政府,“俄羅斯今天在各方面都處于深重的大災難中,哀怨之聲遍布四野。政府未能履行對公民的責任,國家走向一條虛妄、艱難和曲折的道路……誰都沒想到,擺脫共產主義的出路竟充滿如此之多的痛苦……”這番話被與他曾經同屬蘇聯(lián)持不同政見者陣營,但政治觀點和政治理想南轅北轍的著名歷史學家羅伊·麥德維杰夫 (Р о йМе д в е д е в)稱為索爾仁尼琴唯一一次“擲地有聲的致詞”。[3](P.164)

      1998年,在索爾仁尼琴 80歲生日之際,他謝絕了葉利欽總統(tǒng)頒發(fā)的圣安德烈勛章,并稱他“不能從一個將俄國帶入當今災難的最高權威那里接受獎賞 ”。[4]在普京 (В. В. П у т и н)總統(tǒng)執(zhí)政之后,索爾仁尼琴與政府的關系有所緩和。索爾仁尼琴一改他過去在蘇聯(lián)時代乃至在葉利欽時代對執(zhí)政者的批判態(tài)度,對普京執(zhí)政給予了高度評價。2007年 6月 12日,普京高調地為他祝壽,并親自去索爾仁尼琴的寓所為他授予俄羅斯人文科學最高級別的國家獎章。普京總統(tǒng)強調要恢復俄羅斯人的道德基礎、榮耀以及國際尊重。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普京試圖恢復俄羅斯文化在俄羅斯生活中至高無上的地位,并且將大眾媒體置于政治上附和的地位。普京把索爾仁尼琴和利哈喬夫 (Д. С. Л и х а ч е в)視為俄羅斯思想大師 ,奉為堅持俄羅斯理想的楷模。普京稱索爾仁尼琴是“為人民、祖國以及自由、正義和人道主義理想真心奉獻和無私服務的榜樣”。[1]從 2006年起,俄羅斯開始整理出版索爾仁尼琴全集,在 30卷文集出版之際,索爾仁尼琴表示:“文學首先應該對人類負責,在這個意義上來說作家是不自由的。作家的自由體現在對創(chuàng)作的探索當中,他時時刻刻都承擔著責任。這樣的文學在俄羅斯曾經長期存在,將來依舊會存在。”[1]

      索爾仁尼琴于 2008年 8月 3日在莫斯科去世,享年 90歲,3天后在莫斯科頓斯科修道院以東正教儀式厚葬。隨后在俄羅斯科學院禮堂舉行了大型的紀念儀式,到會者有原蘇聯(lián)總統(tǒng)戈爾巴喬夫、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俄羅斯科學院院長奧西波夫 (Ю. С. О с и п о в)、莫斯科大學校長薩多夫尼奇 (В. А. С а д о в н и ч и й)、前總理普里馬科夫(Е. М. П р и м а к о в)等人。當天俄羅斯總統(tǒng)梅德韋杰夫簽署了《關于建立索爾仁尼琴永久紀念碑的 法 令 》 ( О б у в е к о в е ч е н и и п а м я т и А. И.С о л ж е н и ц ы н а)。他致信索爾仁尼琴的遺孀索爾仁尼琴娜 (НaтaлbяCoл жeн и ц ы нa),稱“索爾仁尼琴的道路是一個真正戰(zhàn)士的路,經受了一切形式的磨礪和艱辛”,他“對祖國和同胞充滿了無限的愛”。后來,普京亦向索爾仁尼琴娜發(fā)電報,稱:“自亞歷山大·伊薩耶維奇去世忽已一年,在此期間,我們越來越意識到祖國的文學和文化和全俄羅斯遭受了巨大的和無法彌補的損失。亞歷山大·伊薩耶維奇·索爾仁尼琴是擁有多方面才華、百科全書般的知識和堅定靈魂的人,是真正的俄國知識分子,是地球上真正的人,他豐富的創(chuàng)作和思想遺產將永遠在俄羅斯文學和我國編年史中他占據特殊地位?!盵5]俄羅斯教育部宣布設立索爾仁尼琴助學金以資助大學生,莫斯科市政府宣布將用索爾仁尼琴的名字命名莫斯科的一條街道。為舉辦索爾仁尼琴去世周年紀念活動,普京總理于 2009年 7月 28日接見來訪的索爾仁尼琴娜,表示:“再過幾天,我們將迎來亞歷山大·伊薩耶維奇·索爾仁尼琴去世一周年。今天我愿意重溫一下我們當時和亞歷山大·伊薩耶維奇討論過的話題——對他作品的‘宣傳 ’(п р о п а г а н д)或是‘研究 ’(и з у ч е н и е) ……”索爾仁尼琴娜立即打斷了普京的講話:“研究更好些,比宣傳好?!庇谑?在俄聯(lián)邦政府網站(www.government.ru)的記錄稿《普京會見索爾仁尼琴娜》中,寫明“研究索爾仁尼琴的文學遺產。”[5]

      二 “新斯拉主義者”還是“民族主義者”

      索爾仁尼琴的價值觀的核心是傳統(tǒng)主義和保守主義,他經常自稱自己是生活在 20世紀的“19世紀俄國人”。1970年瑞典文學院頒獎詞中也特別強調“他在維護汲取于偉大的俄羅斯文學傳統(tǒng)中的道德力量”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貢獻。索爾仁尼琴的文學創(chuàng)作和政治理想的意義,就在于其對俄國文學傳統(tǒng)和文化傳統(tǒng)的繼承,在于其始終堅持的“道德力量”和“俄羅斯思想”。從索爾仁尼琴創(chuàng)作的小說、政論著作中可以發(fā)現,他的世界觀同樣是保守主義的,他不僅繼承了俄國知識分子的道德批判傳統(tǒng),繼承了 19世紀俄羅斯思想的集大成者——斯拉夫主義思想傳統(tǒng),而且繼承了 17 世 紀 的 俄 國 分 裂 教 派 ( с е к т а н т ы或р а с к о л ь н и к)情結 。

      分裂教運動 (р а с к о л ь н и ч е с т в о)始發(fā)于 17世紀中期 ,它是因東正教會大牧首尼康 (Hи кoн)強制推行宗教改革而引發(fā)的社會反抗和思想反抗運動。尼康控制的教會和沙皇政府對分裂派進行了殘酷的迫害。分裂運動對俄國社會發(fā)展影響巨大而且持久,培育了社會面廣泛的反教會和反政府的意識,而分裂派思想對俄國知識階層的影響更為重大。索爾仁尼琴自 20世紀 60年代中期遭受政治壓制之后,就開始以長髯、粗衣、憂郁、寡言的形象面世,而這正是 18-19世紀的分裂教派的典型形象。

      索爾仁尼琴在 1973年《致蘇聯(lián)領導人的信》中提出要靠“還沒有被尼康歪曲的、沒有被彼得大帝搞成枯燥無味的俄國正教”來建立俄國人的精神家園,主張以“純凈的”西伯利亞為俄國發(fā)展之基地。他在《古拉格群島》第 2卷中重點描述位于蘇聯(lián)北部的索洛維茨修道院,并配上許多歷史照片做了濃墨重彩的描述。歷史上索洛維茨修道院正是分裂教派的“圣地”和“北方崇拜”的象征和眾多分裂教派的殉難地。

      在蘇聯(lián)時代,索爾仁尼琴所代表的持不同政見者派別群體人數甚少,但以極其鮮明的保守主義政治理念獨樹一幟,20世紀 70年代索爾仁尼琴曾與代表持不同政見者的“西方派”的薩哈羅夫 (А. Д. С а х а р о в)發(fā)生了激烈爭論 ,焦點在于如何看待俄羅斯文化傳統(tǒng)和如何看待西方文化。薩哈羅夫評價索爾仁尼琴 1973年的《致蘇聯(lián)領導人的信》中充滿了“反民主的、民族主義和‘危險有害’的內容”。“我必須表示我寫這篇文章是因為我不同意索爾仁尼琴的立場。但從另一方面講,索爾仁尼琴信的公布是一個重要的社會現象。是一個按照原則自由討論的事實。盡管索爾仁尼琴的一些觀點和世界觀在我看來是錯誤的,但仍然是在現代悲劇世界中為爭取人類價值斗爭的巨人?!盵3](P.89)

      索爾仁尼琴在 2001年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二百年在一起 》(Д в е с т ил е тв м е с т е)中也展現了他的保守主義和民族主義的政治理念,書中描寫俄國人和猶太人共處的歷史,內容明顯包含反猶主義的內容。因此,猶太族學者馬克·杰奇(Ма р кД е й ч)、伊哈南 ·彼得羅夫斯基 ——施杰爾 (Й о х а н а нП е т р о в с к и й- Шт е р н)都提出了強烈的批評意見。弗拉基米爾 ·沃依諾維奇( В л а д и м и рВ о й н о в и ч)評價 :“索爾仁尼琴的書《二百年在一起》又臭又長,而且謊言滿篇。”[6]

      索爾仁尼琴對俄羅斯的最大鄰居中國始終持不信任態(tài)度,將中國視為潛在的敵人。1994年剛剛回歸祖國的索爾仁尼琴在多次演講都表達過這樣的思想:俄羅斯政府忽略了遠東,而聽任中國人去占領,如不采取措施,遠東乃至整個東西伯利亞都應充滿黃種人。

      索爾仁尼琴繼承了 19世紀斯拉夫派的思想,對西方文明始終采取強烈抵制和批評的態(tài)度。他認為:“歷史悲劇在于,正是俄羅斯人本身消滅了自己的過去,也就消滅了自己的未來?!盵1]他在1973年《致蘇聯(lián)領導人的信》中提出,“西方世界和全部西方文明”正在走向“總崩潰”,但它并非由于蘇聯(lián)的成功,而是由于其自身的危機所致。其一是追求“無止境的經濟進步”導致災難,他因此主張“經濟增長不僅不必要,而且有害”。其二是城市化,他認為當時蘇聯(lián)城市人口比例占到一半,這已經是“反自然”“反人性”的,尤其是上百萬人口的大城市更是禍害。其三是意識形態(tài)化,尤其是馬克思主義。與當局強調蘇聯(lián)是馬克思主義堡壘的說法相反,他認為這種“反宗教的無神論”在西方信者眾多,在俄國其實沒人相信,只是當局在把這種“西方的邪惡”強加于俄國人民。索爾仁尼琴認為如果不改弦更張,蘇聯(lián)將會因為“追隨西方文明”而崩潰。

      索爾仁尼琴的思想與俄國歷史上的斯拉夫派是一脈相承的。不論是在蘇聯(lián)國內生活時期,還是在僑居美國時期,還是在重返俄羅斯之后的晚年時光里,他始終強調珍惜俄羅斯文化傳統(tǒng),始終沒有放棄對俄國獨特發(fā)展道路的堅持,以及對俄羅斯民族的“精神優(yōu)越”的鼓吹,在這樣的時代語境下對傳統(tǒng)斯拉夫主義的核心進行闡釋和發(fā)展,索爾仁尼琴無疑需要一種比霍米亞科夫( А. С. Х о м я к о в)、達 尼 列 夫 斯 基 ( Н. Я.Д а н и л е в с к и й)、陀 斯 妥 耶 夫 斯 基 ( Ф. М.Д о с т а е в с к и й)、索洛維約夫 (С. М. С о л о в ь е в)等“老斯拉夫主義者”具有更多的勇氣和自信。

      索爾仁尼琴甚至對于在其人生最困難時期收留他的美國社會政治制度同樣持不妥協(xié)態(tài)度。1976年,索爾仁尼琴剛一踏上美國的土地,就在美國工會發(fā)表了演講。他激烈指責美國資本家“為了賺錢可以完全喪失良心”,他們?yōu)榱伺c極權統(tǒng)治者做買賣而不顧道義,與蘇聯(lián)領導人共同制造了慕尼黑式的“緩和”騙局,蘇聯(lián)政府殘酷鎮(zhèn)壓持不同政見者使用的高端技術手段都是美國資本家提供的。索爾仁尼琴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勝利,是大多數歐美民主國家和極權國家蘇聯(lián)合作打敗了德意日極權國家,其本質是與虎謀皮、不過是“聯(lián)合一個魔鬼打敗另一個魔鬼”罷了。這一切都歸結于美國資本家和美國政府沒有原則、輕諾寡言,索爾仁尼琴因此號召美國“工人階級”起來抵制“利欲熏心的資本家”把美國引入歧途。索爾仁尼琴應邀在哈佛大學發(fā)表講演《分裂的世界 》(Cе п а р а т и с т с к и йм и р),對西方的拜金主義、實用主義和自由主義進行了抨擊。他說:“真相多數是讓人不愉快的,幾乎總是逆耳的,而我今天的演講也將是逆耳的。”他拒絕了西方的信仰,他并不認為西方民主適合于其他國家,他警告道,西方國家將其他國家的失敗歸咎于沒有實行民主制度,這是一個錯誤。他稱美國陷入了庸俗的物質消費主義泥潭。他譴責美國政府和美國社會在越南問題上“草率”投降,還痛罵美國音樂實在難聽。他的演講立即在美國引起軒然大波,美國媒體稱索爾仁尼琴是一個“忘恩負義的老頭”。美國總統(tǒng)福特 (Gerald Rudolph Ford)準備接見索爾仁尼琴,熟悉國際政治和蘇聯(lián)政治的國務卿基辛格 (Henry Alfred Kissinger)勸告福特總統(tǒng)停止這個危險的舉動,因為“索爾仁尼琴是一位偉大的作家,但他的政治觀點對其他追隨他的持不同政見者是一個打擊。……接見他不僅會冒犯蘇聯(lián),而且還助長一些人的氣焰,他們贊同索爾仁尼琴對美國及其盟友的觀點”。[7](P.2)福特總統(tǒng)因此取消了與索爾仁尼琴的會面計劃。

      在 1999年出版的《坍塌的俄羅斯 》(Р о с с и яв о б в а л е)中 ,索爾仁尼琴表達了自己對強勢的西方文化的進攻與俄羅斯文化軟弱無力的回應的擔憂,“俄國正在知識精英和西方,尤其是美國面前下跪”,“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擴大是向俄國施壓的西方陰謀”,“俄國社會將毀滅;再過一個世紀,字典里俄國這個字眼就可能慘遭刪除……”。[7](P.12,15,69)

      2006年 4月,索爾仁尼琴接受了《莫斯科新聞 》(Мо с к о в с к и ен о в о с т и)的采訪 ,他表示對北約大規(guī)模東擴以及中亞和烏克蘭等國發(fā)生的顏色革命的極度擔憂,他認為:“北約組織有步驟和持續(xù)性地發(fā)展著自己的軍事機構,在歐洲東部和在從南部包圍俄羅斯大陸。顏色革命得到公開的物質和精神支持,北大西洋組織在中亞的利益得到離奇的推進,所有這些已經毫無疑問地說明了,正在形成對俄羅斯的全面包圍,然而是失去自己的主權?!盵8]

      索爾仁尼琴保守的斯拉夫主義思想和極端的俄羅斯民族主義思想受到了薩哈羅夫等人的批評,也引起國際學術界的普遍關注。美國著名的俄國史專家理查德·派普斯 (Richard Pipes)在2008年 8月 7日索爾仁尼琴去世后,在接受英文版《莫斯科新聞》(TheMoscow T imes)的采訪時評價了索爾仁尼琴的政治和歷史觀點,“索爾仁尼琴賦予了蘇聯(lián)共產主義災難在西方的責任。他確信地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歐洲之根源,但是他任何時候都沒有提出問題,即:為什么在其他的歐洲國家沒有走向古拉格,而是走向社會國家。他帶著憤怒推測,列寧主義和斯大林主義的根源在于俄國的過去。他的俄國歷史知識是膚淺的和充滿浪漫主義的傷感。在指責西方是帝國主義之后,他好像一點都不知道他的祖國對于居住非俄羅斯人的區(qū)域的不可思議的擴張歷史,”甚至他否定了沙皇俄國存在書報檢查制度和判處持不同政見者服苦役,當然,荒唐之極?!边@位最有學術資格對俄國歷史和現實發(fā)表意見的美國歷史學家的最后的評語是:“索爾仁尼琴是俄羅斯保守傳統(tǒng)中的一員,一個現代版的陀斯妥耶夫斯基?!雹堋赌箍菩侣劇罚═heMoscow Times),莫斯科:2008-08-07.

      三 我們怎樣安排俄羅斯

      在經歷了蘇聯(lián)時代的政治風雨、旅歐美時期的政治思考和新俄羅斯的艱難轉型之痛后,索爾仁尼琴在晚年基本停止了文學創(chuàng)作,而專注于政治思考和寫作。索爾仁尼琴認為 20世紀 90年代初以降的俄羅斯正處于歷史上第三個困難時期,第一個時期是 17世紀波蘭和土耳其勢力干涉俄羅斯和羅曼諾夫王朝的興起,第二個時期是從1917年的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

      《我們怎樣安排俄羅斯:力所能及的考慮》(1990)、《20世紀末的“俄羅斯問題 ”》(Р у с с к и й в о п р о с" кк о н ц уXX в,1994)和《坍塌的俄羅斯 》(1999)是他的“政論三部曲”。在三部著作中,索爾仁尼琴已經不再僅僅從自己生活陰影中尋找寫作素材,也不滿足于通過文學作品體現其思想觀點的間接手法,而是干脆直抒胸臆,對俄國歷史和現狀提出批評,對當政的權貴 (包括葉利欽和其他俄羅斯政治家)進行無情批判,他開出的“濟世良方”即是回到俄羅斯文化傳統(tǒng)中去,回到東正教傳統(tǒng)中,徹底擺脫已經毫無希望的西方文化和政治模式的誘惑,走俄羅斯自己的道路,較為集中地表達了他的“新斯拉夫主義”思想。

      2007年是 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90周年紀念日,當年 2月索爾仁尼琴為鴻篇巨制《紅輪》第 3卷寫的綱要式文章《二月革命反思錄》發(fā)表。索爾仁尼琴在文章中認為 1917年的二場大革命——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都是應該詛咒的“西化式”的革命,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同樣激進,前者直接導致了后者的結果。他再次主張珍視俄國的文化傳統(tǒng),反對激進式的革命和暴力。他同時激烈地批評了 90年代初以來,葉利欽政府的激進改革和大西洋主義,這篇文章得到了普京總統(tǒng)的高度評價,他甚至把該文作為文件發(fā)給政府官員們學習。

      索爾仁尼琴的三部政論著作中有三個貫穿始終的思想,其一是對人民的“自我管理”方式的倡導;其二是對俄羅斯民族特性的強調;其三是對西方文化的不妥協(xié)式的批判。他認為在俄國歷史上人民的自我管理已經成為一種極其有效的文化傳統(tǒng),應該加以繼承。他甚至重提老斯拉夫派的學術觀點,強調被人們誤解數 百 年 的 с а м о д е р ж а в и е不 應 該 理 解 為“絕對專制制度 ”(а б с о л ю т и з м а/Absolutism),而是人民“自 我 ”(с а м)加“管 理 ”(д е р ж а т ь)的 特殊方式。俄國的力量、精華和希望,全都積淀在俄國的深處和底部,只有從最基本的民族利益出發(fā),體現最普通人民的愿望,俄國的復興才有希望,俄國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獨特性和發(fā)展道路也才能得以彰顯。索爾仁尼琴認為歷史上的西方世界對俄國一直懷有敵意,而不愿意看到俄國的強大,總是千方百計地破壞它的威信并置它于危險境地。當今的西方世界仍然給俄羅斯民族構成了巨大的威脅,持續(xù)半個世紀的冷戰(zhàn)即是明證,而蘇聯(lián)解體之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待俄羅斯的所作所為更是說明了這一點。索爾仁尼琴認為從長遠來看,西方文化和西方文明本身已經完全衰敗和墮落,總是俄羅斯歷史發(fā)展“路標”不明之時發(fā)出誘惑,讓俄國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取向不時地左右搖擺,從而極大地影響到了俄羅斯人民族自信心的樹立以及俄國自主發(fā)展道路的開辟。

      當年與索爾仁尼琴有著極其特殊關系的原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曉夫的孫女、美國紐約新學院大學教授尼娜 ·赫 魯曉娃 (Н и н аХ р у ще в а)在2008年索爾仁尼琴去世后評價:“索爾仁尼琴的悲劇在于,盡管他在把俄國從獨裁統(tǒng)治中解放出來的過程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但是在俄國民眾獲得解放以后,除了責難他們,他就江郎才盡了。但是也許有一天我們俄國人民將會從我們虛假的夢想中解脫出來。那一天到來的時候,英勇的索爾仁尼琴,那個永不投降、永不遭到腐化的索爾仁尼琴將會恢復給我們。但是我們現在最為需要這個索爾仁尼琴,用彌爾頓失樂園描寫地獄的詩句來說就是:索爾仁尼琴‘這并非光明,而就要看得見的黑暗’?!盵2]在大多數人看來,赫魯曉娃對索爾仁尼琴的評說顯然是一種另類觀點。

      [1]傳記索引:亞歷山大 ·伊薩耶維奇 ·索爾仁尼琴( Б и о г р а ф и ч е с к и йу к а з а т е л ь: А л е к с а н д рИ с а е в и чС о л ж е н и ц ы н)[EB/OL].http://www.hrono.info/biograf/soljenic.html.

      [2]赫 魯 曉 娃. 預 言 家 和 政 委 ( Н и н аХ р у щё в а, П р о р о к и к о м и с с а р ы)[EB/OL].http//www.project-syndicate.org/commentary/khrushcheva35/Russian.

      [3]薩 拉 斯 基 娜.亞 歷 山 大 ·索 爾 仁 尼 琴 (С а р а с к и н аЛ. И.А л е к с а н д рС о л ж е н и ц ы н.)[M].莫斯科 :青年近衛(wèi)軍出 版社,2008.

      [4]葉卡捷琳娜.索爾仁尼琴拒絕獎章 [N].生意人日報( Е к а т е р и н а Д. С о л ж е н и ц ы н н е п р и н я л н а г р а д ы.//К о м м е р с а н тdaily),1998-12-15.

      [5]普 京 會 見 索 爾 仁 尼 琴 娜 ( П у т и н о б с у д и л сН а т а л ь е й С о л ж е н и ц ы н о й)[EB/OL].http://www.government.ru/content/governmentactivity/presscenter/soob% 5Fpress/ archive/2009/08/03/9835322.htm.

      [6]弗拉基米爾·沃依諾維奇.索爾仁尼琴:一個笨伯[N].俄羅斯集 市 ( В л а д и м и р В о й н о в и ч: С о л ж е н и ц ы н, н е д о с т а т о ч н о у м н ы йч е л о в е к//Р у с с к и йб а з а р)2004-03-02.

      [7]索 爾 仁 尼琴. 坍 塌 的 俄 羅 斯 (С о л ж е н и ц ы н А. И. Р о с с и яв о б в а л е)[M].莫斯科 :思想出版社 ,1999.

      [8]扎拉耶夫.日落:索爾仁尼琴論俄國在現代世界中的地位( З а р а е в М. С у м е р к и б о г о в, А л е к с а н д р С о л ж е н и ц ы н о м е с т е Р о с с и ивс о в р е м е н н о мм и р е.)[EB/OL]http://www.evreyskaya.de/archive/artikel_238.html.

      Solzhenitsyn:A Russian W riter's Historical Spellof Fortune and HistoricalReflections of Intelligentsia

      ZHANG Jian-hua

      (College of History,BeijingNor mal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Solzhenitsyn w as a distinguished w riter and leading dissident of the form er Soviet Union.From him,w e can understand about Russian intellectuals'personality and m oral character.W ith his complicated historical experiences and profound historical reflection,he enjoyed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ideological history of the20th century Russian intellectuals.

      Solzhenitsyn;dissident;Russia;N eo-Slavophilism

      K51

      A

      1674-2338(2010)06-0052-07

      2009-12-20

      教育部 2006-2009年“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計劃資助”(NCET)項目“蘇聯(lián)政治文化譜系研究”階段成果。

      張建華 (1962-),男,黑龍江省哈爾濱人,歷史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世界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俄國 (含蘇聯(lián)時期)思想文化史、中俄關系和俄國漢學史。

      山 寧)

      猜你喜歡
      尼琴索爾仁俄國
      俄羅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亞·伊·索爾仁琴
      麻煩的朋友我不嫌
      百家講壇(2014年17期)2014-02-11 11:52:28
      麻煩的朋友我不嫌
      百家講壇(2014年14期)2014-02-11 11:52:21
      在俄國歷史中理解歷史俄國
      俄羅斯提出俄國式的二元政治模式
      索爾仁尼琴的羅曼史
      《20世紀俄國史》前言
      巨變
      意林(2009年12期)2009-02-11 11:09:12
      1874年俄國兵役制度的改革及其實施
      軍事歷史(1989年1期)1989-08-20 06:46:10
      鲁甸县| 洛扎县| 绥滨县| 黑山县| 南溪县| 台南县| 甘孜| 郁南县| 千阳县| 石城县| 滨州市| 岐山县| 合水县| 通山县| 蓬安县| 太谷县| 沧州市| 子长县| 双桥区| 河津市| 榆社县| 东方市| 高唐县| 潮安县| 商河县| 大关县| 娱乐| 海宁市| 育儿| 东阳市| 临桂县| 双辽市| 兴隆县| 威远县| 天柱县| 迁西县| 绿春县| 肇庆市| 万宁市| 祁门县| 桦甸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