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國內(nèi)科學論研究的一部力作
      ——評李醒民的《科學論:科學的三維世界》

      2010-04-11 20:42:56王榮江
      關鍵詞:科學文化研究

      王榮江

      (淮陰師范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江蘇淮安 223001)

      國內(nèi)科學論研究的一部力作
      ——評李醒民的《科學論:科學的三維世界》

      王榮江

      (淮陰師范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江蘇淮安 223001)

      李醒民先生的科學論研究專著《科學論:科學的三維世界》,在闡述科學一詞的源流、各種不同的有代表性的定義、主要研究對象——自然、重要副產(chǎn)品——技術(shù)等方面的基礎上,論述了如何“完整而準確地理解科學”;并就“作為知識體系的科學”、“作為研究活動的科學”和“作為社會建設的科學”三個方面展開深入而全面的論述。該書集資料性、研究性、學術(shù)性于一體,是國內(nèi)科學論研究方面百科全書式的權(quán)威著作和典范。該書的特色是“對作為整體的科學做跨學科的研究和多維度的透視”,并在科學觀上持一種批判理性主義真理觀。該書集中反映了作者在科學論方面的成熟思想,也充分體現(xiàn)了作者規(guī)范而嚴謹?shù)膶W術(shù)研究特點。該書的出版,標志著國內(nèi)科學論研究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李醒民;《科學論》;研究特色

      20世紀 80年代以降,國內(nèi)的科技哲學研究和進展,除了在傳統(tǒng)自然辯證法研究視閾內(nèi)延續(xù)外,主要是在譯介和研究西方傳統(tǒng)科學哲學(之后是技術(shù)哲學)方面有所推進。當然,隨著 20世紀末和 21世紀初在國內(nèi)對西方科學大戰(zhàn)、后現(xiàn)代科學哲學以及對科學的社會和文化研究的關注,學者開始更多地涉及對科學的社會和文化研究即科學論方面的研究。但總體上看,這方面的研究,譯介和評論的成果多,建設性和突破性的成果少。不過,近年來,這一情況有所改變,特別是李醒民先生《科學的文化意蘊——科學文化講座》[1]和《科學論:科學的三維世界》[2](以下簡稱《科學論》)兩部專著的出版,大大地或者可以說從根本上改變了原來的局面,將該領域的研究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關于《科學的文化意蘊》一書,筆者在《國內(nèi)科學文化研究 20年述評》[3]中有所涉及,本文只對《科學論》加以述評。

      該書是作者從 1999年底轉(zhuǎn)向科學論領域研究,積攢 10年的研究成果。按作者在《科學的文化意蘊》一書“自序”中的介紹,直到 2006年 10月,他才基本研讀完所搜集的材料,“共計閱讀外文文獻 200余本 (篇),摘譯筆記 20本,大約 140萬字;瀏覽中文書刊 260多本 (篇)”,還“把這些資料編成將近7 000條索引”并“分門別類”,在“思想脈絡大致理清、寫作框架大體搭建之后”才開始動筆[1]III。

      《科學論》一書的內(nèi)容除了“自序”和“跋”、“主要參考文獻”和“后記”外,主要包括導言“科學是什么?”、第一編“作為知識體系的科學”、第二編“作為研究活動的科學”和第三編“作為社會建制的科學”。在第一編中,第 1章論述了“科學知識的分類和統(tǒng)一”;第 2章論述了“科學理論的要素和結(jié)構(gòu)”,涉及科學公理、基本概念、基本假設、科學定律、科學事實、實驗檢驗、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等;第 3章論述了“科學理論的稟性”,涉及科學理論的經(jīng)驗性、合理性和臻美性;第 4章論述了“科學的客觀性和主觀性”,包括科學的主觀性、客觀性、二者的張力以及科學實在和科學真理等。在第二編中,第 1章論述了“科學研究的目的和動機”;第 2章論述了“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涉及科學研究活動的類別及其歷史變遷、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的定義及異同、為基礎科學的存在辯護和捍衛(wèi)純粹科學的理想;第 3章論述了“科學方法和科學思維”,第 4章論述了“科學創(chuàng)造和理論評價”。在第三編中,第 1章論述了“科學家和科學共同體”,涉及科學家及其角色特點、品德和秉性、心智、品味、風格、科學共同體以及科學自主、學術(shù)自由與計劃科學;第 2章論述了“科學精神氣質(zhì)或規(guī)范結(jié)構(gòu)”,涉及科學規(guī)范和默頓的科學精神氣質(zhì)、對默頓規(guī)范的探討和評價、科學中的精英主義以及科學與民主、自由和國際主義;第 3章論述了“科學進步和科學革命”,涉及近代科學的起源、科學進步及其動力、科學進步的模式或圖像、科學革命的實質(zhì)和語言根源;第 4章論述了“劃界問題和科學的伴生物”,包括劃界問題和科學劃界、形形色色的科學伴生物和偽科學或假科學等。

      從書的內(nèi)容不難看出,作者力圖從科學作為知識體系、作為研究活動和作為社會建制三個維度,勾勒科學的完整形象,按作者自己的話說:“對作為一個整體的科學做跨學科的研究和多維度的透視?!盵2]自序綜觀全書的內(nèi)容,作者確實做到了這一點,這也是該著作的一大特點。

      這里的“多維度”是一目了然的,而“跨學科”主要是指從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科學學、文化學等學科角度加以綜合研究并試圖給出科學的整體形象。我們知道,寬泛地講,對科學的哲學的、歷史的、社會學的以及文化學的研究,都可以概括在“Science Studies”這一主題下。有學者為了突出“在元層次上研究科學”把它翻譯為“科學元勘”[4]。從歷史時間順序看,這種元層次的研究包括,首先是邏輯經(jīng)驗主義肇始的科學哲學、以各種編史理論武裝起來的科學史,其后是走向成熟的科學社會學,然后是社會建構(gòu)論的科學知識社會學和文化建構(gòu)論的后科學知識社會學,及以“后現(xiàn)代理論為核心的科學批判”。李先生的“科學論”也是他針對“science studies”概念“核定的譯名 ”[2]自序。他認為,“在西方文獻中,science studies的本來意思是‘科學的文化研究和社會研究’”,但是“在科學知識社會學強綱領那里,更賦予其強烈的后現(xiàn)代主義色彩,乃至將其推向文化相對主義和社會建構(gòu)主義的極端”;而在該書中,李先生賦予該概念以新的含義——“對作為一個整體的科學做跨學科的研究和多維度的透視”[2]自序。從作者的表述中,我們不難看出,作者顯然關注到了西方學者對科學的社會建構(gòu)論和文化建構(gòu)論的研究,但他對這樣的研究持一種批評態(tài)度,并不贊同他們對科學理性形象的解構(gòu)。他不贊同社會建構(gòu)論和文化建構(gòu)論者將社會因素和文化因素作為主要因素來解釋科學理論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因為,這樣做可能有利于對科學的多維認識和理解,但它也帶來了對科學的歪曲和誤解,不利于公眾認識和理解科學,甚至對公眾形成誤導。在當代中國,緊迫的任務是為科學樹立一個正面的、理性的,當然也應是多維的、全面的整體形象。作者正是從“作為知識體系”、“作為研究活動”、“作為社會建制”三個維度并進行“跨學科”闡述,力圖給科學畫出一個完整的真理的形象。

      該著作的第二大特點是研究資料豐富、翔實,分析和論證具體、充分,觀點明確,集資料性、研究性、學術(shù)性于一體,是難得的百科全書式的學術(shù)專著。

      全書四部分的內(nèi)容長達1 303頁,洋洋灑灑近 120萬字;主要參考著作有 497種之多,其中外文文獻 (主要是英文文獻)達 175種。書中幾乎每頁都有多個腳注。筆者對導言共 118頁的腳注作了計算,所引參考文獻 236處,注釋68處,平均每頁有兩處引參考文獻,平均不到 2頁就有一個注釋。全書大概也基本如此。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對研究文獻的充分占有和深刻理解。

      全書對問題的分析和論證是極為具體和充分的。如對科學定義的論述,作者先列舉從知識體系或?qū)W科的視角給科學下定義的、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示例進行分析,又列舉從研究活動或探索過程的視角給科學下定義的不同示例進行分析,然后再轉(zhuǎn)向列舉從社會建制或科學共同體的視角給科學下定義的不同示例進行分析,接著再轉(zhuǎn)到從三個視角同時觀照科學的定義的不同示例進行分析,甚至還列舉了那些試圖“借助科學的目的、特征、本質(zhì)、功能等對科學下定義”[2]22的有代表性的、包括一些從十分獨特的視角給科學下定義的示例 (如海德格爾、弗蘭西斯·培根、波譜爾、五四時期的中國學人陳獨秀、任鴻雋等),最后給出作者自己對科學定義的觀點。書中這樣的分析和論證比比皆是,如對科學理論要素的分析、科學方法的分析、科學共同體的分析等都是如此:充分地占有研究資料,詳細地分析和歸納研究資料,然后在此基礎上表達和論證自己的觀點。說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科學論并不過分,因為,這一領域幾乎所有的觀點和資料,讀者都可以從中獲得。

      從作者對問題的考察方式和論述特點,我們可以總結(jié)出作者學術(shù)研究的特色。

      如導言論述“科學是什么”。關于“科學是什么”的問題,前人從不同的視角給出很多的描述和定義。作者首先詳細地梳理了“科學”一詞的歷史源流 (導言第 1節(jié)),然后在列舉了前人給“科學”下的不同定義、在對這些定義給予歸納總結(jié)的基礎上給出自己的“科學”定義(導言第 2節(jié)),并試圖在后面內(nèi)容中加以展開論述。此外,作者還就“科學的主要研究對象——自然”(導言第 3節(jié))和“科學的重要副產(chǎn)品——技術(shù)”(導言第 4節(jié))進行論述,并在導言的最后一節(jié)即第 5節(jié)闡明“完整而準確地理解科學”。從表面上看,對“科學是什么”的問題,只要給出 1-2節(jié)的內(nèi)容,就可給出“科學”的正面定義,回答“科學是什么”的問題了;但這樣做并不能解決現(xiàn)實中人們對“科學”的誤解甚至曲解,因而也就不能真正解決“科學是什么”的問題。事實上,人們對“科學”的誤解和曲解都是與不理解“科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和科學與“科學的重要副產(chǎn)品——技術(shù)”的關系而引起的,作者正是通過對這兩個問題的梳理和闡發(fā),表述科學是什么和不是什么來達到對“科學是什么”的“完整而準確的理解的”。并且,作者還在更為開闊的視野和未來發(fā)展趨勢的意義上,引導讀者認識和了解科學。在導言的最后部分,作者引布朗的話說:“我們必須努力告訴人們,其中包括科學家自己在內(nèi),但告訴他們的不是更多的科學,而是更多的何謂科學,這樣一來他們就不再從狹隘的物質(zhì)進步的背景看待科學,而是從我們整個文化的更廣泛的與境來看待科學?!盵2]118可以說,首先對基本概念的歷史源流的詳細梳理,然后對已有相關文獻全面而細致的闡述和論證,再歸納總結(jié)出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和觀點并逐一展開加以論述,是李醒民先生學術(shù)研究的一貫做法。這是一種規(guī)范的、嚴謹?shù)膶W術(shù)研究傳統(tǒng)。它看似簡單、甚至古板,其實顯示了研究者強大的研究實力和水平。因為它是在對已有研究文獻的全面占有、深入研讀并做詳細歸納總結(jié)基礎上的進一步推進。于是,他的成果給讀者的感受是:歷史地展現(xiàn)問題的來龍去脈,充分而詳實的文獻分析和處理,全面而深刻的觀點展示和論述,從而讓讀者對問題有一個詳細、深入和全面的整體認識和把握。一切都一目了然??梢哉f,《科學論》就是一本國內(nèi)學習、認識和從事科學論研究權(quán)威性的百科全書,不論是一般讀者還是專業(yè)研究者,都可以從中找到想要的有關科學論研究的東西。

      總體地講,李先生在科學論方面的觀點可以歸結(jié)為“哲學的、兼容并蓄的批判理性主義”。

      首先,他的研究是哲學研究。他的文獻引述、觀點的論證和展開等,都能說明這一點。筆者在這里之所以要強調(diào)這一點,主要是針對當前國內(nèi)學術(shù)研究中的一種現(xiàn)象:雖然現(xiàn)在的學術(shù)研究有的已突破學科界限,在學科交叉和融合的視閾內(nèi)展開綜合研究,但也有不少人,不顧學科界限,無視學理規(guī)范,隨心所欲、想當然地論述問題,成了脫離學科軌道在天空中“自由飛翔”的孫悟空。這不是真正的學術(shù)研究。

      其次,他的研究是批判理性主義,并且是兼容并蓄的。書中隨處可見的、大量地引述和分析諸如波譜爾、愛因斯坦、瓦托夫斯基、皮爾遜、迪昂、彭加勒、內(nèi)格爾、勞丹、梅爾茨、莫蘭、薩頓、默頓、任鴻雋等人的觀點。他繼承了波譜爾批判理性主義的衣缽,但并不贊同波譜爾的強證偽主義,而是強調(diào)證實和證偽的綜合作用以及二者之間要保持必要的張力 (參見該書第 12章第 1節(jié)“劃界問題或科學劃界”一節(jié)的內(nèi)容)。在許多問題上,他都引述正反兩個方面的觀點,進行分析比較,然后綜合各家的觀點,給出自己合乎理性的綜合觀點。如在科學可否劃界問題上,他在分析各種正反觀點的基礎上給出自己的觀點:“雖然我們不能完整地定義科學,也不能完備地列舉科學性的充分必要條件,但是畢竟存在一些相對穩(wěn)定的綜合性標準,在一般情況下還是可以把科學與非科學、偽科學區(qū)別開來的……”[2]1252作者在科學劃界問題上,既堅持理性主義的可劃界觀,又不唯理性主義,是一種批判理性主義。顯然,他與波譜爾的批判理性主義不同,并不一味地反對非理性主義和后現(xiàn)代科學觀。他理性地分析和思考問題,批判地吸收別人的觀點,用事實和證據(jù)說話,不人云亦云,不標新立異。從書的內(nèi)容和研究方法看,李先生屬于傳統(tǒng)的科學哲學的理性建構(gòu)論者,他給讀者呈現(xiàn)的是正統(tǒng)的、理性的、正面的科學形象,并且是能與各種偽科學和假科學能劃清界限的真理形象。這對于公眾理解和認識科學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對科學的研究,過去有邏輯經(jīng)驗主義從科學研究成果——科學理論——的角度對科學知識合理性進行論證的傳統(tǒng)科學哲學;有從科學活動的外部社會條件對科學進行研究的科學社會學;還有現(xiàn)在從更為廣泛和多維度的視角對科學的社會和文化研究。雖然后面的研究是對前面研究的拓展和推進,但其主導思想還是在反對和否定前面的研究方式和方法的基礎上展開的,甚至擺脫了前面研究中的一些基礎的、本質(zhì)主義的原則。李先生的研究并不盲目遵從科學的社會和文化建構(gòu)者的激進做法,而是堅持科學研究的理性主義傳統(tǒng),從多個維度綜合給出科學的整體的理性形象。例如,在對“作為知識體系的科學”的研究中,作者堅持科學理論的真理形象,給出科學理論的理性合理性;在對“作為研究活動的科學”的研究中,作者強調(diào)“追究真理和訴諸證明構(gòu)成科學活動過程的本質(zhì)性的特征”[2]535,不贊同社會建構(gòu)論者所認為的科學活動的動機是“扎根于個人的和社會的興趣或利益”[2]571的觀點,雖然作者并不否定這方面的興趣和利益;在對“作為社會建制的科學”有關“科學進步及其動力”的研究中,作者堅持科學進步的“內(nèi)在邏輯”,認為科學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抵制‘外在的’社會政治和經(jīng)濟力量的結(jié)果,是糾正個體科學家的偏見、意愿和恐懼的結(jié)果”[2]1177;等等。

      本書也有缺憾,就是對后現(xiàn)代科學和科學知識社會學及其當代發(fā)展涉及不多。不論是從原來的科學論的概念看,對科學的社會和文化研究應是科學論的題中應有之義;還是從作者對科學論所作的新的詮釋——“對作為一個整體的科學做跨學科的研究和多維度的透視”看,這方面的內(nèi)容都應是不可或缺的。即使他的《科學的文化意蘊——科學文化講座》一書彌補了對科學的文化學維度的研究,但也沒有更多地涉及后現(xiàn)代科學和科學知識社會學的當代發(fā)展。也許,這與作者對相關的理論和觀點持一種反對態(tài)度有關,這與他的“批判理性主義”的學風也是一脈相承的。不過,作者在該書的自序中對該問題也有交代。他說,除了科學“內(nèi)維”(知識體系、研究活動和社會建制)的三個維度,他本想在書中增加科學的“外維”即科學的社會維度,包括科學與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與倫理、科學與宗教、科學改革和后現(xiàn)代科學等內(nèi)容的,但由于篇幅和時間的關系,只好暫且作罷,留待以后處理。

      科學的形象可以作很多維度的刻畫和討論,學術(shù)上不能設禁區(qū)。但作為存在于社會現(xiàn)實生活中的學人,應該有自己的社會責任心并努力塑造好科學的形象。筆者喜歡并贊賞李先生給我們樹立的批判理性主義的科學形象和表里如一的負責任的學人形象。文如其人,人有知識分子的獨立人格,有為學問而學問的信念、追求和成果,此乃中國之幸、民族之幸和知識分子之幸也!那些身在高位、拿著納稅人高俸的所謂的專家學者,如果只顧追逐個人名利而不顧現(xiàn)在的社會情勢、人們的生活和環(huán)境安全,混淆視聽,顛倒黑白,在有意和無意之間,成了利益集團的旗手和幫兇,必將被釘在人類文明的恥辱柱上而遭后人的唾棄!

      以上的認識,只是初讀該書的一些直觀體會。該書的學術(shù)價值和實踐意義,可能會隨著人們對它的深入閱讀以及在科學論的教學和學術(shù)研究中不斷凸現(xiàn)。無論如何,它都是當前國內(nèi)科學論研究的一部力作,標志著國內(nèi)科學論研究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1] 李醒民.科學的文化意蘊——科學文化講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李醒民.科學論:科學的三維世界 [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3] 王榮江.國內(nèi)科學文化研究 20年述評[J].自然辯證法通訊,2011(1).

      [4] 劉華杰.關于“科學元勘”的稱謂[J].科技術(shù)語研究,2000(4).

      N031

      A

      1007-8444(2010)06-0747-04

      2010-08-26

      2009年度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科學文化學研究”(09ZX010)。

      王榮江 (1963-),男,江蘇宿遷人,教授,博士,主要從事科學哲學和科學思想史研究。

      責任編輯:仇海燕

      猜你喜歡
      科學文化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科學大爆炸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誰遠誰近?
      科學
      科學拔牙
      霍林郭勒市| 汉源县| 突泉县| 宝清县| 泸水县| 绥德县| 遵义市| 扎鲁特旗| 浦县| 陈巴尔虎旗| 定结县| 明星| 天等县| 新泰市| 芦山县| 谢通门县| 吉隆县| 土默特右旗| 朝阳区| 武安市| 墨竹工卡县| 禹城市| 南木林县| 阜康市| 米易县| 平阴县| 沙洋县| 晴隆县| 遂昌县| 南郑县| 阳曲县| 民乐县| 将乐县| 阜新| 康平县| 闵行区| 张家港市| 黑龙江省| 肥东县| 北宁市| 安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