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序東 張仁剛
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及其在檢察實踐中的適用
□王序東 張仁剛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中央提出的治國理政目標。社會和諧的前提是法律的和諧,法律和諧的關鍵是立法、司法和執(zhí)法的和諧,檢察機關作為國家法律監(jiān)督機關,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從刑事政策的概念入手,探討了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歷史淵源、界定及其在檢察實踐中的適用,對于檢察機關如何運用好這一重要基本刑事政策服務于構建和諧社會提出了一些粗淺的看法。
構建和諧社會;寬嚴相濟;刑事政策
刑事政策是國家針對犯罪而采取的防治策略,是人類的理性思維在刑事領域的反映,是社會法制文明程度的體現。一個國家的刑事政策是否適時適度,是否科學合理,直接影響著懲罰和預防犯罪的整體效果,直接關系到社會和諧穩(wěn)定和國家長治久安。從和諧社會的理念和要求出發(fā),認真研究并準確適用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對于有效預防控制犯罪、高效服務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刑事政策是隨著國家、階級、犯罪、法律的產生而產生的,具有悠久的歷史,但“刑事政策”的提法是近代才出現的。刑事政策是國家或執(zhí)政黨基于本國犯罪現象和犯罪原因的科學分析,依據本國犯罪態(tài)勢制定的,依靠其權威推行的,通過指導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實現懲罰犯罪和預防犯罪而采取的策略和措施的總稱。
刑事政策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合憲性。刑事政策必須符合國家憲法,不得與憲法相沖突,它的制訂必須以遵守憲法為前提,體現憲法精神。二是導向性。刑事政策反映國家對付犯罪的意志傾向,體現國家的刑事立法精神、刑事司法和刑事執(zhí)行趨勢,是指導和調節(jié)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刑事執(zhí)行的準則。三是宏觀性。刑事政策主要為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刑事執(zhí)行的運作提供宏觀性的方向指導和工作思路,懲治和預防犯罪的具體依據只能是刑法、刑事訴訟法等基本法律,刑事政策不能代替刑事法律。四是開放性。刑事政策是一個相對活躍的動態(tài)的開放系統(tǒng),它的存在和發(fā)展是一個不斷吸收外界信息、不斷適應和影響民主法治進程的過程,一個不斷自我調節(jié)自我完善內部結構的過程。五是綜合性。刑事政策主體和載體的層次性、對象和目的的雙重性、種類和手段的多樣性,充分體現了刑事政策的綜合性。六是時段性。刑事政策受所處政治經濟條件的影響,受社會環(huán)境和犯罪態(tài)勢的制約,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調處社會矛盾的手段不同,因而不同國家不同歷史背景下防治犯罪的策略也有不同,表現的刑事政策也就有區(qū)別。
刑事政策有基本刑事政策和具體刑事政策之分?;拘淌抡呤怯蓢一驁?zhí)政黨制定的,對一切犯罪及其他有關危害行為做斗爭,具有普遍意義的方針、策略和準則。它能夠長期指導全部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及其他有關活動,具有全局性和整體性的重要指導作用。如我國一直奉行的“懲辦與寬大相結合”就是基本的刑事政策,它具有三大特性即穩(wěn)定性、廣延性、主導性。具體刑事政策是國家或執(zhí)政黨制定的,針對特定時期、特定犯罪態(tài)勢及其危害行為的方針、策略和準則。它具有短期性、局部性的時空特點。如1983年以來的“嚴打”政策,對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犯罪分子堅持“從重從快”、“從重從嚴”的方針,都屬于具體刑事政策。
刑事政策是指國家為有效地懲罰和預防犯罪,依據犯罪狀況和犯罪原因而確定的,對犯罪行為和犯罪人運用刑罰或者其它規(guī)制手段的基本方略。我國刑事政策的發(fā)展經歷了一個從懲罰與教育相結合、懲罰到寬嚴相濟的漸進過程。
寬嚴相濟的思想在我國源遠流長。中國古代就有寬嚴相濟思想的記載。如,《周禮·秋官·大司寇》中即有:“刑輕國,用輕典;刑常國,用中典;刑亂國,用重典?!薄蹲髠鳌分杏涊d,鄭國子產執(zhí)政,采取寬猛相濟的政策。對此做法,孔子曾予以高度評價:“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事以和?!贝撕蟮摹短坡墒枳h》及其他一些立法、文獻中都有類似記載。
懲罰與寬大相結合的政策,是我們黨和國家最早適用的一項重要刑事政策,最初是在殘酷的革命戰(zhàn)爭年代從對敵斗爭的角度提出來的,在總結多年來豐富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1979年《刑法》規(guī)定了懲罰與教育相結合的刑事政策,該法第一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針,以憲法為根據,依照懲辦與寬大相結合的政策,結合我國各族人民實行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即無產階級專政和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經驗及實際情況制定。為應對改革開放以后,社會變革引起的犯罪率上升問題,我國從 1983年開始,實行“嚴打”刑事政策,至 1997年修訂《刑法》第一條規(guī)定:為了懲罰犯罪,保護人民,根據憲法,結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具體經驗及實際情況,制定本法。刑事政策趨向以懲罰政策為主,“在 1997年《刑法》修訂中之所以刪除關于懲辦與寬大相結合刑事政策的規(guī)定,主要還是為了給嚴打刑事政策讓路?!盵1]隨著“嚴打”效果的日趨縮水,犯罪率不降反升現象的出現,實行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呼聲越來越高。特別是在國際動向漸趨個人自由維護、刑法漸趨人道化的當今世界,人權保障成為“當代刑法的鮮明主題之一”,[2]以懲罰為主的刑事政策有悖于國際刑事政策的發(fā)展趨勢。伴隨依法治國、保障人權入憲,1996年《刑事訴訟法》確立無罪推定原則,1997年《刑法》確立罪刑法定原則,實施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成為一種順理成章的選擇。
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和懲罰與寬大相結合刑事政策相比略有不同,后者包含首惡必辦、脅從不問、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立功折罪、立大功受獎的內容。[3]但是,其中脅從不問、抗拒從嚴等內容明顯與現行法律的規(guī)定相沖突,因而使用前者的表述相對科學。
正確理解寬嚴相濟刑事政策,需要科學界定兩個關鍵字:寬和嚴。“寬”是指寬大、輕緩。它來自懲辦與寬大相結合的“寬大”,可以分為以下四種情形:一是該輕而輕。即對于那些較為輕微的犯罪,處以較輕之刑。至于輕罪及其輕刑如何界定,則應根據犯罪的具體情況加以判斷。二是該重而輕。即所犯罪行較重,但行為人具有坦白、自首或者立功等法定或者酌定情節(jié)的,法律上予以寬囿,在本應判處較重之刑的情況下判處較輕之刑。三是司法上的非犯罪化。即在偵查、起訴、審判階段,對一些輕微的危害社會行為不以犯罪行為論處。四是非刑罰化。即宣判行為人有罪,但不限制其自由,而是將其置于一定機構的監(jiān)視之中。
“嚴”是指嚴密、嚴厲。它來自于懲辦與寬大相結合的“懲辦”。寬嚴相濟中的“嚴”首先是指法網嚴密。我國當代刑法學者儲槐植教授曾經提出“嚴而不厲”的命題,將“嚴”與“厲”分而論之,其中的“嚴”就是指刑事法網嚴密。刑事立法應盡量做到嚴密,以預防犯罪,防衛(wèi)社會。寬嚴相濟中的“嚴”還含有嚴厲之意。即指在罪刑均衡原則指導下,判處較重的刑罰,而不是指任意從重、加重處罰。
在寬嚴相濟刑事政策中,對于“寬”與“嚴”加以區(qū)分是基本前提。當然,寬嚴的區(qū)別本身不是目的,區(qū)別的目的在于對嚴重性程度不同的犯罪予以嚴厲性程度不等的刑罰處罰,并在寬嚴之間保持一定的協調關系。孔子所言“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事以和?!敝v的就是通過寬嚴之間相互協調,既不寬大無邊或嚴厲過苛,也不時寬時嚴,寬嚴失當,實現政通人和的效果?!胺缸飳怖娴奈:υ酱?促使人們犯罪的力量越強,制止人們犯罪的手段就應該越強有力。”[4]刑事古典學派代表人物貝卡里亞這番話充分表明了“犯罪是應該有區(qū)別的,沒有區(qū)別就會導致犯罪人犯較重之罪,有區(qū)別則能夠引導犯罪人犯較輕之罪”的思想。
綜上所述,關于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理解,應當概括為:當寬則寬,該嚴則嚴,寬以濟嚴,嚴以濟寬,寬嚴有度,寬嚴審時。當寬則寬是指對于一些輕微犯罪如初犯、未成年人犯罪,從寬處理。對于那些嚴重犯罪,應當嚴厲打擊、絕不姑息。但是,對于嚴重的犯罪如果具有從寬情節(jié),還是應適當從寬,這是寬以濟嚴。嚴以濟寬,罪是較輕的,但有從重情節(jié)如屬于累犯,也應予以從嚴。寬嚴有度,寬不是寬大無邊,嚴也不是隨意的。寬嚴審時指寬與嚴都不能離開一定的形勢,寬與嚴都必須根據不同的形勢來具體對待。
刑事政策對于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活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對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國家安全具有重大的影響。要做好刑事執(zhí)法工作,必須要正確掌握和運用黨和國家的基本刑事政策。從目前的犯罪形勢和刑事司法系統(tǒng)的運轉狀況來看,我國面臨著這樣的局面:一方面,犯罪總量持續(xù)上升,重大犯罪尤其是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惡勢力犯罪、毒品犯罪、暴力犯罪突出,嚴重威脅了社會秩序,也使社會公眾的安全感降低;另一方面,司法資源的投入量與需求量的矛盾沒有得到解決,司法機構和人員超負荷運轉,刑事積案上漲,監(jiān)獄的擁擠程度加劇,重新犯罪率上升,一些罪犯出獄或假釋后犯下更嚴重的罪行。如果在打擊嚴重犯罪的同時,不對某些輕微犯罪實行寬松的刑事政策,刑事司法資源的供需矛盾還會進一步加深,刑事司法系統(tǒng)也有可能陷入惡性循環(huán)的困境?!皬闹卮驌簟钡膯蜗蜻\行,只會導致刑法的過分張揚;而一味地輕緩又會造成刑罰的乏力。因此,在控制犯罪問題上,越是加重打擊嚴重犯罪,越應放寬對輕微犯罪的監(jiān)控和處理。
“正確運用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對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犯罪活動嚴厲打擊,絕不手軟,同時要堅持懲辦與寬大相結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法律和社會效果?!备邫z院指出:“要認真研究在檢察工作中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司法政策的具體措施,在各項檢察工作中正確運用這一刑事政策,做到當寬則寬、該嚴則嚴,提高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的水平。一方面,要繼續(xù)貫徹”嚴打“方針,依法嚴厲打擊嚴重刑事犯罪,維護社會穩(wěn)定。不能把寬嚴相濟片面理解為一味從寬,從而影響打擊犯罪的力度,造成新的社會不和諧。另一方面,要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該寬的、能寬的,就盡量依法從寬。要著眼和諧,致力和諧,努力改進執(zhí)法方式,探索正確運用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新途徑、新機制。要研究制定對初犯、偶犯、輕微刑事案件和未成年人犯罪依法從寬的具體意見。通過檢察機關的各項工作,盡可能地減少社會對抗,盡可能地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促進社會的和諧。”[5]今年的“兩高”報告明確提出我國現階段實行“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其主要內容是:“堅持區(qū)別對待,對嚴重刑事犯罪堅決嚴厲打擊,依法快捕快訴,做到該嚴則嚴,對主觀惡性較小、犯罪情節(jié)輕微的未成年人初犯、偶犯和過失犯,貫徹教育、感化、挽救方針,慎重逮捕和起訴,可捕可不捕的不捕,可訴可不訴的不訴,做到當寬則寬。”,“寬不是要法外施恩,嚴也不是要無限加重,而是要嚴格依刑法、刑事訴訟法及相關刑事法律,根據具體的案件情況來懲罰犯罪,做到寬嚴相濟、罰當其罪?!焙喍灾褪沁m度寬容輕處小惡以感化輕案犯、依法從嚴懲罰大惡以震懾重案犯。因此我們認為,寬嚴相濟,區(qū)別對待,應該是我國現階段懲治與預防犯罪的基本的刑事政策。
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在對重罪實行“嚴打”政策的基礎上完善了對輕刑寬松的一面,滲透了罪刑相適應的原則、無罪推定原則、疑罪從無原則、從寬處理輕罪原則等內容;它的精神實質,就是要求我們對待不同的犯罪行為人,堅持區(qū)別對待的策略思想,該寬的寬,該嚴的嚴,寬嚴適度,寬嚴有據。寬嚴相濟刑事政策集中反映了黨和國家對司法工作的根本政治主張,蘊涵著符合司法規(guī)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深刻的政治要求,是刑事執(zhí)法的靈魂,它是我們黨和國家在長期同敵對勢力和犯罪分子進行斗爭中形成并逐步發(fā)展完善的,是長期歷史經驗的總結。
檢察機關既是刑事法律的執(zhí)行主體,也是刑事政策的具體實施者。在檢察環(huán)節(jié),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對于懲治犯罪,保障人權,維護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促進司法的公正高效,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1.擴大相對不起訴范圍。不起訴是新修訂的刑訴法賦予檢察機關的一項重要權力。根據對案件起訴或不起訴有無自由裁量權,可以將不起訴分為法定不起訴和相對不起訴。相對不起訴是指檢察官對于存在足夠犯罪嫌疑且符合起訴條件的案件,依其職權斟酌具體情形而作出的一種不起訴處分。它有利于節(jié)約訴訟成本,合理使用司法資源,將主要精力投入到更為嚴重的刑事犯罪案件的起訴中去,以提高訴訟質量和訴訟效率。然而,由于諸多因素的影響,不起訴制度在司法實踐中運行不暢,適用率較低,沒有發(fā)揮其應有的功能,更是將輕微犯罪人推入繁雜冗長的訴訟程序,使一些本可以通過其它非刑罰化措施得到改善的犯罪嫌疑人承受過多的訴訟負擔,遭受短期自由刑,甚至使犯罪嫌疑人產生仇視和對抗社會的扭曲心態(tài)。因此,要發(fā)揮相對不起訴對犯罪的預防、改造、震懾之功能,除了對符合條件的案件不作人為的限制比例而大膽適用相對不起訴外,還要擴大相對不起訴的適用范圍,將其范圍擴大到犯罪嫌疑人可能被判處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犯罪,對于未成年涉嫌犯罪、過失涉嫌犯罪以及初次涉嫌犯罪的案件不起訴裁量權的案件范圍擴大為犯罪嫌疑人可能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之刑罰,從而使檢察官在運用自由裁量權時有一個更大的空間,發(fā)揮更積極的作用,以利于實現有輕微犯罪的人悔過自新,減少主觀惡性,實現刑法之目的。
2.建立暫緩起訴制度。我國現行刑訴法規(guī)定三種不起訴類型,即絕對不起訴、存疑不起訴和相對不起訴。暫緩起訴制度,是指某些已經達到提起公訴標準的犯罪行為,基于犯罪嫌疑人的自身狀況、刑事政策以及訴訟經濟的考慮,通過設定一定的暫緩起訴期間暫時不提起公訴,在暫緩起訴期間終結時再根據犯罪嫌疑人的悔過情況等作出最后處理決定的一種訴訟制度。建立并適用暫緩起訴制度目前有以下幾點益處:首先,暫緩起訴制度符合刑罰個別化和輕刑化的刑事政策。其次,暫緩起訴制度是起訴便宜主義[6]在我國司法中的體現。最大限度兼取起訴法定主義和起訴便宜主義的長處,從而使訴訟程序更為合理和科學,是符合國際通行做法的,體現我國刑事法律與時俱進思想的一項制度創(chuàng)新,有利于實現刑罰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再次,暫緩起訴制度有利于經濟合理使用司法資源。刑事訴訟程序環(huán)節(jié)的減少縮短了訴訟時間,減輕了訟累,節(jié)省了人力、物力等司法資源,可以使檢察院和法院將主要精力投入到更為嚴重的刑事犯罪案件的起訴和審判中去,以提高訴訟質量和訴訟效率。最后,暫緩起訴制度有利于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為了從實質上限制刑罰的適用范圍,體現寬松刑事政策思想,檢察機關應當擴大不起訴范圍,同時盡快引進暫緩起訴措施。暫緩起訴作為一種介于“起訴”與“不起訴”之間的中間措施,實體上體現了刑罰經濟思想,程序上體現了起訴便宜主義。在實踐中,筆者認為可以從犯罪性質、犯罪情節(jié)、年齡、悔罪表現等方面考慮:一是在犯罪性質方面,屬于輕罪刑事案件;二是犯罪情節(jié)較輕,具有犯罪中止、自首、立功等情節(jié);三是平時表現良好,未受過刑事處罰,系初犯、偶犯;四是能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有悔罪表現,積極退賠或者協助挽回損失;五是能提供擔保或者交納保證金,具備幫教條件的。
3.引進刑事和解制度。我國現行的刑事司法是以國家起訴和對被告人判刑為主要模式的,這種模式不僅帶來監(jiān)獄壓力大、司法成本高的后果,而且嚴重忽略了被害人在刑事訴訟中所應具有的本體地位。因此,借鑒西方國家的恢復性司法的理念[7],引進刑事和解制度,對于貫徹“寬大”的刑事政策,不僅十分必要,而且切實可行。所謂刑事和解,是指犯罪發(fā)生之后,經由調停人使受害人與加害人直接商談,對刑事責任問題達成的協議,受害人一方不追究加害人一方的刑事責任,加害人一方則可能為此對受害人一方進行物質性賠償等。刑事和解制度給沖突雙方解決矛盾提供了機會,能夠有效地減少和鈍化矛盾,盡可能地減少法院判決后的消極因素,有助于在全社會增進和諧協調的社會關系。刑事和解制度在實體上能夠確保被害人的實質利益,避免加害人負面的標簽效應;在程序上提升了被害人在刑事追訴程序中之參與地位;在法理上合乎刑事追訴經濟原則,有利于提升加害人社會責任感,恢復法律秩序的和平。它旨在提升被害人和犯罪人的滿意度,降低再犯率,它與我國傳統(tǒng)的調解制度所蘊涵的“和為貴”的理念相一致。刑事和解是一項操作性強的準司法活動,它有三方面要求:一是在輕微刑事案件中,加害人做有罪答辯和雙方當事人自愿的情況下,可由當事人自行和解;二是當事人和解不得違反國家法律強制性規(guī)定、社會公德;三是當事人和解后,無論在任何司法階段,相應的國家機關都應以此作為撤銷案件的依據。
4.確立辯訴交易制度。辯訴交易制度又稱認罪協調制度,是指在刑事被告人就較輕的罪名或者數項指控中的一項或幾項作出有罪答辯以換取檢察官的某種讓步,通常是獲得較輕的判決或者撤銷其他指控情況下,檢察官和被告人之間經過協商達成的協議??梢?辯訴交易達成,控方將作出酌定不起訴,或減輕指控罪,或減少指控罪名數或提出從輕處罰的量刑建議等,被告人自然就能夠獲得不被指控,或被減少犯罪指控,或得到較輕處罰的判決。這不僅能鼓勵被告人認罪,而且有利于被告人真誠悔罪,痛改前非,重新做人;被害人也可以得到心理上和物質上的滿足。辯訴交易制度的實質是在“絕對公正”無法正常實現的情況下,退而求其次,追求更加現實的“相對公正”[8]。當然,辯訴交易制度是一項綜合性的、務實性的制度。從其實行條件來看,不僅需要相應的制度和程序支持,如證據交換、量刑建議等制度的實行,而且需要更新訴訟觀念、調整訴訟原則,如當事人主義[9]、起訴便宜主義等。從其本身的制度設置來看,這不僅涉及被告人放棄獲得公開審判的權利和獲得無罪宣告的權利,而且涉及檢察機關在追訴犯罪方面作出一定的讓步是否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受害人利益。
5.擴大簡化審和簡易程序適用。被告人認罪案件簡化審和簡易程序,既節(jié)省刑事司法資源、提高司法效率,又有利于被告人權利的保障,減少刑事司法程序對被告人的不良影響。因此,“兩高一部”于 2003年 3月 15日發(fā)布了《關于適用普通程序審理“被告人認罪案件”的若干意見 (試行)》和《關于適用簡易程序審理公訴案件的若干意見》。我們要把這兩個《意見》的貫徹實施作為落實“寬大”刑事政策的重大舉措。在具體辦案中,對符合法定條件的公訴案件,能夠適用簡易程序或者可以簡化審理的,要積極主動建議人民法院適用;對于被告人及辯護人提出建議適用簡易程序或者簡化審理的案件,經審理認為符合條件的,應當同意并向人民法院建議適用。鑒于目前簡易程序只適用三年以下案件,筆者建議對應判處三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被告人認罪的案件也可以適用簡易程序。
1.適用的對象。一是從行為角度看,“嚴”的適用對象是嚴重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犯罪,主要包括:①嚴重危及公民人身、財產安全的犯罪,特別是暴力犯罪,如殺人、強奸、搶劫、綁架、販毒等案件;②聚眾性犯罪,如武裝叛亂、暴亂罪、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聚眾沖擊國家機關罪等;③部分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如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劫機劫船、涉槍犯罪以及造成嚴重后果的過失犯罪,如重大責任事故罪、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等;④有組織犯罪,主要是恐怖組織犯罪和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⑤邪教組織犯罪;⑥貪污賄賂犯罪。近年來,這些犯罪的數量持續(xù)上升,對社會的危害日益嚴重,群眾對此反映比較強烈,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穩(wěn)定。二是從行為人角度看,“嚴”的適用對象是嚴重危及社會穩(wěn)定的犯罪人,主要包括職務犯 (利用職務便利進行犯罪的國家工作人員)和累犯。職務犯由于其主體的特殊性、其行為侵犯社會關系的多重性及對職務的違背性等,表現出更廣泛、更嚴重的社會危害性,而且,職務犯對社會的不良示范作用較之其他犯罪人更大,因此,要“從嚴治吏”。而累犯,我國歷來將其作為懲治的重點,現行刑法也對累犯專門作了修訂,刑法第六十五條由原來的三年修改為五年內再犯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是累犯,表現了我國對累犯從嚴懲治的決心。
2.適用的方式。一是實體上“依法從重”。所謂“依法從重”是指依法對嚴重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犯罪和嚴重危及社會穩(wěn)定的犯罪人加大打擊力度,依法予以從重懲處。具體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刑事政策導向的“從重”。根據社會治安的實際需要,對適用對象在政治上和法律上給予超出一般犯罪或犯罪人的否定評價;另一方面是實際處罰意義上的“從重”,即在相對確定的法定刑的范圍內適用較重的刑種或較長的刑期。二是程序上“依法從快”。所謂“依法從快”是指在法定的程序下,在法定期限以內,對適用對象及時審查、及時起訴,以達到有效地追究犯罪、證實犯罪、打擊犯罪的效果。如對于被告人犯數罪的案件,如果主要罪名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的,次罪中據以定罪量刑的證據在法定的期限以內無法查清的,以主要罪名起訴,無法查證的次罪不予認定;對于共同犯罪的案件,如果同案犯在逃,但現有的證據足以證明在案犯犯罪事實的,就應對在案犯起訴,決不能久拖不決。
3.適用的原則。一是遵循罪刑法定原則。必須嚴格按照刑法規(guī)定的犯罪構成要件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而不能因為“嚴”的需要隨意定罪。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要慎用司法解釋,無論是擴張解釋還是限制解釋,都不能違反刑法規(guī)定的基本意圖。二是遵循罪刑均衡原則。必須嚴格按照刑法規(guī)定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責任,做到罪刑均衡,尤其是要正確適用“從重”情節(jié)?!皬闹亍北仨殘猿忠浴耙婪ā睘榍疤?在政策和實際操作上嚴格把握,慎重運作。在政策上,既要嚴格控制和明確界定“從重”的具體范圍,又要慎重對待和具體把握“從重”的幅度。在實際操作上,“從重”必須嚴格限定在法定量刑的幅度以內,并且“從重”處罰的幅度應視具體情況而定。三是遵循正當程序原則。要嚴格按照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辦案,不能為了“從快”而人為地縮短甚至取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權益的行使期限。
總之,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的全局出發(fā)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適應了我國改革發(fā)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構建和諧社會,核心是建設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F代和諧社會存在復雜的社會分工,需要運用法律規(guī)范來組織、調節(jié)社會關系和調整人的行為。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jiān)督機關,既是和諧社會的主體,又是和諧社會的建設者,要全面忠實地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監(jiān)督職責,應當確立現代司法理念,通過發(fā)揮.自身職能,為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1]陳興良.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研究 [J].法學雜志,2006,(1).
[2]趙秉志.刑法評論 (第 7卷)[M].法律出版社,2005.
[3]楊春洗.刑事政策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4]貝卡里亞 (意大利).論犯罪與刑罰 [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
[5]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賈春旺 2006年 11月 22日至 25日在重慶市考察調研時的講話.
[6]汪建成.論起訴法定主義與起訴便宜主義的調和[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0,2.
[7]李忠誠.關于恢復性司法方案中的幾個問題[J].
[8]陳光中.中德不起訴制度比較研究 [M].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P168.
[9]徐靜村.刑事審判模式之比較與改革 [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D924
A
1008-8091(2010)01-0106-06
2009-11-30
山東省寧陽縣人民檢察院,山東寧陽,271400
王序東 (1974- ),男,山東肥城人,寧陽縣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在職法律碩士,主要研究領域:檢察領域、司法制度。
楊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