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文化碰撞情境下的心理涵化

      2010-04-12 15:44:41
      關鍵詞:心理學跨文化群體

      譚 瑜

      (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北京 100081)

      文化碰撞情境下的心理涵化

      譚 瑜

      (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北京 100081)

      隨著國際與國內(nèi)多元文化間沖擊與交流的日益頻繁,文化碰撞情境下的心理涵化研究已成為學者越來越關注的重要課題。本文從跨文化心理學和文化互動心理學的視角,參照已有的相關研究理論及模型,探討了文化碰撞情境下心理涵化的產(chǎn)生、過程及適應結果,并提出了該領域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文化碰撞情境; 心理涵化; 涵化壓力; 涵化策略; 應激策略

      眾所周知,在國際化和全球化進程加速發(fā)展的今天,世界各國各民族間的政治、經(jīng)濟、科學、文化等各個方面的聯(lián)系、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企業(yè)外派人員、留學生、外交人員和移民等人數(shù)亦隨之與日俱增,這既給各國的發(fā)展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zhàn)。越來越多的學者已開始關注來自不同社會文化背景的人們在文化碰撞情境下將遇到的困難和沖突以及如何能夠實現(xiàn)良好的文化適應和個體發(fā)展等問題。本文試圖從跨文化心理學(Cross-cultural psychology)和文化互動心理學(Intercultural psychology)的視角,參照已有的相關研究理論及模型(如John Berry的涵化框架)來論述文化碰撞情境下的心理涵化問題。

      一、文化碰撞情境

      Thomas A在Culture standard in the international meeting一書中給出文化碰撞情境的定義,即“個體與來自不同文化的個體建立關系的情境”[1]。個體在該情境下將面臨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文化的沖擊,并經(jīng)由不同的方式完成不同程度的涵化,最終形成多樣的文化適應結果。除跨文化心理學外,文化碰撞情境多出現(xiàn)在文化互動心理學的研究當中,因此這里需要對以文化碰撞情境為基礎進行研究的心理學方向——文化互動心理學(intercultural psychology)的概念以及其與跨文化心理學(cross-cultural psychology)間的異同與聯(lián)系進行一個簡單的梳理。

      跨文化心理學是20世紀50-60年代興起于西方的一門心理學分支學科,重點在于研究不同文化群體之個體心理功能(如行為、情感、認知等)的異同;心理變量與社會文化變量、生態(tài)學變量和生物學變量間的關系,以及這些變量正在發(fā)生的變化[2]??缥幕睦韺W的研究目的在于將在某一特定文化中取得的心理學研究成果和理論應用到其他文化(異質文化)中去進行檢驗和修正,從而使得該理論和研究成果更具普適性,在更廣泛的世界范圍內(nèi)有效。簡言之,跨文化心理學追求的是建立普遍適用的、全球有效的國際心理學理論。文化互動心理學的研究同樣包含了對兩個或兩個以上文化群體的研究,它與跨文化心理學的主要差別在于:跨文化心理學的研究傾向于接受現(xiàn)存的已相對較穩(wěn)定的文化系統(tǒng);而文化互動心理學則是以文化碰撞情境(如多元文化社會)為基礎研究群體(社會文化)層面和個體(心理)層面的涵化過程及適應結果。顯然,文化互動心理學和跨文化心理學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Berry等人亦在其著作中將文化互動心理學視為“跨文化心理學的根本組成部分,且為時已久”[3]。他們提出一種理解這一概念的思考方法,即將文化互動心理學想象為心理學家在多元文化社會(眾多不同文化群體共同生活在一定的社會和政治框架下)中進行跨文化心理學研究。

      這里要注意的是,由于在文化碰撞情境下的研究對象來自生活在同一社會中的不同文化群體,因此他們就不能被作為某一個獨特的案例應用于跨文化心理學的比較研究中,而文化對于行為的影響來源也不能簡單歸因于參與其中的某一種文化。再者,類似的長期文化接觸的結果之一便是產(chǎn)生新的文化群體,因此文化互動心理學領域的研究(包括心理、行為等)不僅要考慮原有各文化群體,同時也要將隨之進化來的新文化群體納入研究范圍當中[4],這就使得該領域的研究,尤其是實證方面的研究,相當?shù)膹碗s和艱難。

      二、心理涵化

      文化碰撞情境下發(fā)生的涵化總體來說可分為群體和個體兩個層面。群體層面的涵化主要關注社會結構、經(jīng)濟基礎、政治組織等方面的變化;而個體層面的涵化則重點關注個體的價值觀、態(tài)度、文化認同等心理方面的變化。兩個層面的內(nèi)容密切相關,互相滲透。本文將著重論述后者,即個體心理涵化的發(fā)生、過程及適應結果。

      心理涵化是指個體在與其他文化群體的實際接觸中所經(jīng)歷的心理與行為上的變化,以及個體因參與其本身所在文化群體的涵化進程而導致的變化[5]。心理涵化層面頗多,依據(jù)自身對心理涵化于個體之難易程度的不同理解,心理學家們提出了多種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心理涵化相對來說是比較容易實現(xiàn)的心理和行為變化。可以通過行為轉換(behavioral shifts)[6]、文化習得(culture learning)、文化放棄(culture shedding)[7]和獲取社會技能(social skills acquisition)[8]等方式來達成。這類程度的心理涵化通常不會遭遇到明顯的文化沖突或心理壓力等消極因素,往往可以經(jīng)由簡單的行為變換完成對新文化情境的適應。具體點說,文化習得主要指學習適用于新文化情境的行為技能,如語言、穿著、飲食習慣等;文化放棄是指放棄一些在新文化情境中不再適用的舊文化情境中的行為技能,如社會規(guī)范、性別態(tài)度等[9]。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是吃飯時用筷子,而西方人用的是刀叉。那么當一個中國留學生到西方國家(比如美國),在就餐時很有可能學習并選擇使用刀叉,來符合當?shù)厝说牧晳T。一般情況下這一行為變化能夠自然快速的完成,不會造成心理上過多的壓力和反感。然而類似情況并不多見。事實上,大多數(shù)情況下的心理涵化是更加復雜和困難的。個體在文化習得和文化放棄的過程中往往會經(jīng)歷不同程度的文化和心理沖突,尤其是當社會資源匱乏或有限時,或當文化群體間的接觸充滿敵意時,個體將感受到更大的涵化壓力(acculturative stress)或文化震撼(culture shock),他們將基于自身特征和外在條件采取不同的應對策略,最終達成某種相對長期穩(wěn)定的文化適應結果。

      第二種觀點,與之相對,認為因情境變化的規(guī)模、速度等各方面的因素影響,涵化很有可能會給個體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以至于超出個體能夠應付和控制的能力,導致一系列嚴重的問題,如抑郁、焦慮、精神錯亂等心理疾病。該情況發(fā)生時,除心理學方法外,精神病理學方面的知識也須被納入探索解決方法的考慮范圍內(nèi)。

      第三種觀點則認為,事實上在多數(shù)情況下,個體在文化碰撞情境下雖會遭遇不同程度的涵化壓力,但仍能通過各種應對策略加以控制和克服,從而達成文化適應。關于涵化壓力問題,目前已存在多種研究。影響個體涵化應對策略的因素總體來講包括多種情境因素和個體因素。

      多種情境因素是指在研究個體心理涵化過程中,必須先了解其所在原社會(舊文化情境)和移居社會(新文化情境)的背景特征。將原社會中的政治背景、經(jīng)濟情況以及人口統(tǒng)計因素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可以作為判斷涵化中個體移民動機(推動因素、拉動因素)的自愿程度的重要依據(jù)。而移居社會中對于文化多元化的公眾態(tài)度、社會支持和國家政策等亦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涵化個體對于應對策略的選擇和實施,最終導致不同的文化適應結果。例如,支持文化多元化的社會往往會提供一個更為良好的新定居環(huán)境,個體在涵化過程中會更傾向于選擇整合策略(Berry等人提出的涵化四策略之一),從而更可能在新文化情境中感受到滿足感和幸福感,達到良好的文化適應結果。

      個體因素主要包括個體進入涵化過程之前所具有的以及在涵化過程中產(chǎn)生或獲得的兩個方面。

      首先,個體在進入涵化過程之前自身已具有的性格與心理特征對于他們的涵化經(jīng)歷和適應結果的影響同樣至關重要。特別是以下幾種因素:

      (1)年齡、社會性別和教育:Beiser等人的研究表明當涵化開始較早時(如學齡前),涵化進程一般會相對比較順暢;而當涵化發(fā)生在個體后期的生活階段時(如退休后,或是年老的父母移居國外與在當?shù)毓ぷ鞯膬号煌顣r),個體更容易經(jīng)歷到較大程度的文化沖突和心理沖擊,在涵化過程中所遭遇的風險(如焦慮、抑郁等)也會更大。至于造成這些現(xiàn)象的原因還需要今后進一步進行實證研究。另外,Beiser等人在該研究中還涉及到社會性別和教育程度的問題。有大量的研究數(shù)據(jù)表明心理涵化過程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遇到困難;而受過高等教育的個體在涵化中經(jīng)歷到的壓力會相對較低。這可能是由于教育作為一種個人資源能夠提高個體的問題分析和解決能力,而且教育往往與其他因素,如薪酬、職業(yè)地位等正相關。

      (2)移民動機:個體的移民動機是影響其涵化經(jīng)歷的另一重要因素。Richmond在1993年提出了一個關于移民動機的反應-前攝連續(xù)區(qū)間(reactive-proactive continuum),區(qū)間的一端為推動因素(如非自愿或強制性移民),另一端為拉動因素(如自愿移民)。Kim在對于動機、壓力和適應三者關系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不僅那些受推動因素影響而被動移民的個體會遭遇很多心理適應困難,那些擁有高度前瞻性的自愿移民也同樣遭遇到很多的適應困難,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后者對于其在新文化情境下的生活抱有太高或太理想化的期望,以至于現(xiàn)實讓他們失望時,導致了更大的壓力。

      (3)文化距離:除此之外,文化距離(cultural distance),即互相接觸的兩種或多種文化間在語言、宗教等等方面差異的程度,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文化間差異程度越大,涵化過程就越困難,適應結果就更傾向于負面。這是因為文化與文化間的差異越大,在涵化過程中所需要的文化放棄、文化習得就會更多,文化沖突會更頻繁,從而導致較差的適應結果。

      其次,個體進入涵化進程后也存在眾多會影響他們涵化經(jīng)歷和應對策略的因素。參與涵化進程的個體通常會對他們的涵化經(jīng)歷進行評估和判斷,從而將其定性為困難的或者良性的,有時甚至是機遇。這主要取決于這些心理和行為變化對他們而言的難易程度。當個體意識到他們在文化碰撞情境中面臨一系列不容易解決的難題時,他們會因自身條件和外在條件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涵化策略(acculturation strategies)和應激策略(coping strategies)。眾多的心理學家們對應激策略都進行過研究,并定義出多種類型:如問題取向的應激策略(problem-focussed coping)、情感取向的應激策略(emotion-focussed coping)、規(guī)避取向的應激策略(avoidance-oriented coping)等。在這些早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Diaz-Guerrero還提出了主動和被動應激策略。主動應激策略主要指個體試圖改變所在情境的努力;被動應激策略主要包含個體在情境中自我修正的努力??梢?,這些策略都只有在主流社會(或文化)對少數(shù)民族文化群體成員持肯定和包容的態(tài)度的情況下,才可能成功。反之,則后果堪慮。

      與應激策略互相對應的涵化策略是Berry等人根據(jù)涵化個體對其自身所屬文化群體和現(xiàn)所在主流社會的態(tài)度傾向(又稱雙維度,即保持原有傳統(tǒng)文化的傾向與和其他文化群體交流的傾向)區(qū)分得出的,共有四種,分別是整合策略(integration)、分離策略(separation)、同化策略(assimilation)和邊緣化策略(marginalization)。當個體既重視保持自身傳統(tǒng)文化又注重與其他群體的交流時,他們所采用的就是整合策略;當個體對兩者皆不重視,持無所謂態(tài)度時,就是邊緣化策略;當個體只重視保持自身原有文化,卻忽視或避免與其他文化群體交流時,是分離策略;當個體不愿意或放棄原有文化,卻經(jīng)常與其他文化群體交流時,則是同化策略。

      涵化策略的選擇與適應結果之間有著非常重要的聯(lián)系,心理學家們在眾多實證研究中發(fā)現(xiàn),整合往往是最為成功的涵化策略,邊緣化最差,同化和分離策略居中。Schmitz曾在研究德國的移民群體時指出,如果將個體長期的健康和幸福感作為判斷指標,則整合將是最為有效的涵化策略。他還指出,涵化策略與應激策略之間存在相互對應的關系。比如,分離與情感-規(guī)避取向的應激策略正相關,整合與任務取向的應激策略正相關,而同化則與任務-情感取向的應激策略正相關等。這些策略都對德國移民群體的健康結果產(chǎn)生了影響。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偏見、歧視與種族主義往往會對涵化個體的健康和幸福感產(chǎn)生深刻的負面影響。如何減少這些負面因素從而為文化碰撞情境下的個體提供更加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文化氛圍和社會支持,是文化適應研究中的重要課題。

      三、適應結果(Adaptation)

      群體或個體在經(jīng)歷了某段涵化過程后,會逐漸形成某種相對長期穩(wěn)定的適應結果(adaptation)。適應結果有好有壞,多種多樣。主要取決于上述涵化過程之前及過程中眾多因素的影響。比如,涵化個體與新文化情境更加契合的結果(當同化或整合策略被采用,而且主流社會愿意接受涵化群體與個體時),又比如,涵化個體與新文化情境更加疏遠,矛盾激化的結果(當分離、邊緣化等策略被采用時)。

      如前所述,涵化可分為群體和個體兩個層面,相應的,Ward及其同事將適應結果也分為了社會文化適應和心理適應兩個層面。心理適應結果主要包括涵化個體在新文化情境中的心理狀況、精神健康和個人滿足感等方面,主要應用壓力和精神病理學研究中的有關方法論進行分析。社會文化適應結果則主要是指涵化群體在新的文化情境下如何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在家庭生活、工作和學校教育等方面。兩者在實際情境中互相滲透、密不可分。另外,好的心理適應結果還可以根據(jù)一些個體性格變量和社會支持等因素加以預測。而好的社會文化適應結果可以根據(jù)文化知識、接觸程度和積極的群體間交際態(tài)度等預測。同時,兩者往往都可以經(jīng)由整合涵化策略和較短的文化距離預測出來。

      四、涵化研究的價值

      二十世紀以來,一來隨著國際間交流的日益頻繁,我國出國人員與外國來華人員人數(shù)激增,二來國內(nèi)各民族文化群體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多,從而產(chǎn)生了許多與文化碰撞情境下涵化相關的心理健康問題以及社會多元化取向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對國家人員整體素質的提高有著重要影響,同時也關系到整個國家的安定團結與和諧發(fā)展。因此,跨文化心理學中的涵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受到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學者的關注。

      首先,在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方面,國際留學生、移民、公司外派人員、駐外大使等已成為跨文化適應研究中的重點研究對象。眾多心理學家(如John Berry,Marshall Segall,Colleen Ward 等)都在這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多種相關理論模型和量表也應運而生并處于發(fā)展之中,雖然目前各理論模型和量表還存在結果不統(tǒng)一、適用范圍有待商榷等難題,但確實都有力地促進了該領域的理論發(fā)展和實證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在多元文化合作過程中,跨國公司占據(jù)了重要的位置??鐕緝?nèi)部存在的多元文化團隊為其發(fā)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但同時也帶來了機遇。如何管理好文化差異性資源并實現(xiàn)多元文化團隊的跨文化協(xié)同增效(Intercultural Synergy)是跨國公司取得成功的關鍵一環(huán),而跨文化心理學的涵化研究可以為其提供理論基礎和數(shù)據(jù)參考。

      其次,就我國國內(nèi)而言,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以及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和國家政策的支持,一方面,少數(shù)民族與漢族的日常交流和聯(lián)系正日益頻繁,很多少數(shù)民族人口紛紛來到各大城市求學和工作,他們在這些漢族文化占主導地位的地區(qū)所面臨的心理適應問題引起了社會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另一方面,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產(chǎn)生的大量農(nóng)民工流動人口與他們打工所在地區(qū)的居民間態(tài)度、文化和認知等的差異也引發(fā)了一些文化和心理適應問題,這些問題關系到我國經(jīng)濟的持續(xù)發(fā)展和社會的安定團結。我國目前已存在部分基于該領域的研究,如王宏印的《跨文化心理學導論》,萬明鋼的《文化事業(yè)中的人類行為-跨文化心理學導論》,鄭雪的《跨文化治理心理學研究》,張海鐘的《中國城鄉(xiāng)跨文化心理學芻議》等著作文章為中國城鄉(xiāng)跨文化心理學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框架。但是,誠如余偉和鄭鋼在其著作中指出的:“我國學者在文化適應上所做的研究一般很少考慮到個體在新文化環(huán)境中所產(chǎn)生的情緒適應和心理健康問題。因此從社會現(xiàn)實問題出發(fā),采用理論探索為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式,堅持多元思考的模式研究文化適應問題是非常必要的。一旦心理學及跨學科的文化適應理論和實證方法被引入這一研究領域,必然對我國的文化適應研究以及人口安全研究產(chǎn)生長遠的影響。”

      [1]Thomas A.Culture standard in the international meeting[M].Fort Lauderdale:Breitenbach,1991.

      [2]Berry J W,Poortinga Y H,Segall M H,et al.Cross-cultural psychology: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nd ed.)[M].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2 -3.

      [3]Berry J W,Poortinga Y H,Segall M H,et al.Cross-cultural psychology: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nd ed.)[M].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345 -346.

      [4]Berry J W,Poortinga Y H,Segall M H,et al.Cross-cultural psychology: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nd ed.)[M].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345 -346.

      [5]Graves T D.Psychological acculturation in a tri-ethnic community[J].Southwestern Journal of Anthropology,1967,23:337 -350.

      [6]Berry J W.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In H.C.Triandis& R.Brislin(Eds.).Handbook of cross- cultural psychology.Vol.5.Boulder,CO:Westview,1980:211 -279.

      [7]Berry J W.Acculturation and adaptation in a new society[J].International Migration,1992,30:69-84.

      [8]Furnham A.,Bochner S.Culture shock:Psychological reactions to unfamiliar environments[M].London:Methuen,1986.

      [9]Berry J W,Segal M H,Kagitcibasi C.Handbook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M].Vol.III.Needham:Allyn & Bacon,1997:298 -302.

      [10] Berry J W,Poortinga Y H,Segall M H,et al.Cross-cultural psychology: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nd ed.)[M].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369 -371.

      [11]冉 杉,Hora Tjitra.跨文化行為心理學-文化取向心理學第四方向[J].心理學探新,2008(2):21-24.

      [12]余 偉,鄭 鋼.跨文化心理學中的文化適應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2005,13(6):836 -846.

      B 84-05

      A

      1672-6219(2010)06-0096-04

      2010-09-26

      譚 瑜(1984-),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跨文化心理與教育研究。

      [責任編輯:劉自兵]

      猜你喜歡
      心理學跨文化群體
      通過自然感染獲得群體免疫有多可怕
      科學大眾(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12
      超越文明沖突論:跨文化視野的理論意義
      爆笑心理學
      爆笑心理學
      “群體失語”需要警惕——“為官不言”也是腐敗
      當代陜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02
      爆笑心理學
      爆笑心理學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寫作
      藝術評論(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跨文化情景下商務英語翻譯的應對
      關愛特殊群體不畏難
      中國火炬(2012年8期)2012-07-25 09:29:50
      卓资县| 敦化市| 吴桥县| 府谷县| 万年县| 库伦旗| 正宁县| 扬中市| 水富县| 兖州市| 宁夏| 手机| 武义县| 巴楚县| 嘉义市| 靖安县| 香港 | 壶关县| 昌黎县| 盈江县| 昌吉市| 北安市| 博爱县| 全州县| 康乐县| 乌拉特前旗| 马公市| 中阳县| 嵊州市| 鹤壁市| 武冈市| 仁寿县| 平昌县| 红河县| 石泉县| 额敏县| 池州市| 乌拉特后旗| 新田县| 南安市| 冀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