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伯琴,賈冬云,王 更生
(江蘇省蘇北人民醫(yī)院內科,江蘇揚州,225001)
原發(fā)性肝癌(HCC)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病情發(fā)展快、預后差。由于肝癌起病隱匿,絕大多數(shù)患者就診時多屬于晚期,并且多數(shù)合并肝炎、肝硬化等基礎疾病,所以手術切除率很低。目前醫(yī)學界在肯定的非手術療法中,首選肝動脈栓塞化療術(TACE)。但隨之而來并發(fā)癥的觀察及護理對提高手術后療效是十分重要的[1-3]。本科2006年8月至2009年6月對80例肝癌患者進行肝動脈化療栓塞,治療后配合精心護理,無1例死于介入后嚴重并發(fā)癥?,F(xiàn)將介入治療后的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本組原發(fā)性肝癌患者80例,男性61例,女性19例,年齡28~75歲,全部經 B超及CT檢查以及甲胎蛋白(AFP)等實驗檢查診斷為原發(fā)性肝癌。
經股動脈穿刺,導管插入肝固有動脈或腫瘤供血動脈,灌入藥物氟脲嘧啶(5-FU),順鉑,絲裂霉素10 mg,碘油10~20 mL。最初間隔時間1月左右,以后視療效和患者肝功能狀況調整。
治療后患者一般狀況得到改善,面色好轉,食欲提高,體質增強,疼痛減輕或消失。治療后并發(fā)癥:發(fā)熱65例(81.3%),嘔吐28例(35.0%),肝區(qū)疼痛 52例(65%),白細胞下降 24例(30.0%),肝功能損害21例(26.3%),消化道出血4例(5%),腎功能損害1例(1.2%),穿刺點出血1例(1.2%)。經采取預防、及時處理和精心護理所有病例均好轉后出院。住院時間4~21 d,平均7.6 d。
肝癌患者在化療栓塞術后多出現(xiàn)中等程度的發(fā)熱,大多在術后第2天出現(xiàn),體溫一般波動在38~39℃,持續(xù)1~2周恢復正常,可能與腫瘤組織壞死、機體的重吸收及栓塞劑的刺激有關。給予定時監(jiān)測,適當?shù)慕禍?如給予解熱鎮(zhèn)痛散、吲哚美辛栓等對癥處理。同時給予足夠水分。有研究表明,增加患者的攝水量,對減輕化療反應、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在肝動脈化療栓塞術后3 d內應保持攝水量在3 000 mL/d以上,鼓勵患者1周內都要多飲水,飲食中增加粥、湯和含水分高的水果、蔬菜,如果消化道化療反應嚴重,患者進食困難,應通過靜脈補充足夠的水分,這樣可以明顯降低術后發(fā)熱反應,且能增加患者術后舒適感,減少因發(fā)熱而引起的體能消耗[4]。
多在術后早期出現(xiàn),輕者表現(xiàn)為惡心和干嘔,重者嘔吐頻繁,吐出胃內容物甚至膽汁,這與介入過程中大量應用化學藥物及造影劑有關。一般于介入后隨即給予靜脈應用止吐藥物。有研究表明,如果沒有特殊情況,最好在肝動脈化療栓塞術后30~60 min內執(zhí)行靜脈應用止吐藥物的醫(yī)囑,對于心理過于緊張和預期化療反應明顯的患者,可以考慮將止吐藥物由治療醫(yī)師在化療栓塞前從導管直接注入[5]?;颊邍I吐時應將頭部偏向一側,以防嘔吐物誤吸入氣管或嗆咳及窒息,并需注意觀察嘔吐物的性狀、量,注意有無嘔血或黑便。在介入術后,不宜太早進食。進食時以含高維生素和易消化的清淡食物為主。上述癥狀于術后2~3 d可消失。
肝癌介入治療術后可出現(xiàn)右上腹肝區(qū)疼痛,一般在術后1~3 d出現(xiàn),3~5 d可自行緩解。疼痛的程度與栓塞的范圍有關,也可能與腫瘤的供血情況有關。栓塞可使80%~90%的患者腫瘤供血減少甚至消失而引起組織缺氧和水腫,致使肝包膜緊張而引發(fā)疼痛,常影響睡眠和食欲。對疼痛不能忍受者,適當給予鎮(zhèn)靜劑或止痛藥物止痛[6],有時波及右腰及肩部,患者可因肝區(qū)疼痛而出汗、胸悶、呼吸急促或緩慢,可給予常規(guī)吸氧。劇烈疼痛者應注意觀察腹部情況及全身情況,警惕腫瘤破裂出血及上消化道出血等并發(fā)癥。
我國多數(shù)肝癌患者術前合并有肝硬化,栓塞化療后引起肝細胞進一步受損破壞,多數(shù)為一過性肝功能異常,主要表現(xiàn)為膽紅素、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堿性磷酸酶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以彌漫性肝癌者改變最明顯。對于肝功能異常者術前術后給予護肝保肝治療,轉氨酶可慢慢恢復。鼓勵患者多飲水,3 000 mL/d以上,促進毒物排泄。多與患者溝通,多次反復行肝動脈化療栓塞治療的患者,可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總膽紅素升高及白蛋白降低,血清白蛋白1周左右出現(xiàn)下降,術后4周方可恢復。
原發(fā)性肝癌患者往往有脾亢,白細胞水平偏低。發(fā)現(xiàn)患者出現(xiàn)此情況時,及時給予升白細胞藥物、輸血治療,并做好患者的保暖、皮膚、口腔清潔,預防感染。
消化道出血為一種較常見的嚴重并發(fā)癥[7]。患者劇烈嘔吐和呃逆,引起胃底、食管曲張靜脈破裂、應激性潰瘍或抗癌藥物逆流,引起胃黏膜損害;中晚期肝癌患者,肝功能損害導致凝血功能障礙等,都可導致消化道出血。臨床表現(xiàn)為嘔血或柏油樣便、不同程度的血壓下降以及心動過速、四肢厥冷等。因此,為了預防術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發(fā)生,應在術前評估患者的肝功能分級、凝血機制及有無門脈高壓和消化道潰瘍史,術后及時處理發(fā)熱、嘔吐等化療反應,避免出血誘因,術后應用制酸藥物和胃黏膜保護劑可減少上消化道出血的發(fā)生。
股動脈穿刺部位出血是肝動脈化療栓塞術后最常見的并發(fā)癥,多發(fā)生在術后2 h之內,可能與壓迫止血不充分、凝血功能差、術后活動過頻有關。為了減少穿刺部位出血,除了給予加壓包扎外,還應在術前糾正凝血機制,血壓高時口服降壓藥使血壓平穩(wěn)后再行肝動脈化療栓塞,術前囑患者排空大便,防止因排便用力而誘發(fā)穿刺點出血。同時介入后要做到患者應平臥24 h,穿刺點用砂袋壓迫包扎6 h,患側肢體保持伸直勿彎曲,并觀察肢端血運情況、足背動脈搏動情況,如有出血立即用無菌紗布壓迫穿刺點上方一指處動脈,并及時更換敷料,保持穿刺部位干燥,防止感染。
經導管肝動脈化療碘油栓塞應用于肝癌的介入放射治療已有20多年的歷史,已成為因各種原因不能手術切除或不愿手術治療的中晚期原發(fā)性肝癌患者首選的治療方法[8-9]。通過對本組病例術后總結,觀察了TACE的常見并發(fā)癥,并探討了主要護理措施,對減少TACE并發(fā)癥和促進患者康復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程虎英,金洪燕.原發(fā)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療護理[J].黑龍江醫(yī)藥,2007,20(5):531.
[2]常啟佳.128例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療不良反應的護理[J].中華現(xiàn)代護理學雜志,2007,19(4):23.
[3]姬統(tǒng)理,杜錫林,李 剛,等.肝動脈化療栓塞術加經皮肝穿刺射頻消融術治療原發(fā)性肝癌56例[J].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2004,12(6):5402.
[4]羅莎莉,劉繼紅,謝永麗.肝動脈化療栓塞術后攝水量與體溫的關系研究[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3,20(12):4.
[5]羅莎莉,黃 芳,崔玉珍,等.肝動脈化療栓塞術前、后靜脈應用止吐藥物的臨床研究[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3,20(7):28.
[6]劉 旭.癌性疼痛的治療與護理[J].河北醫(yī)藥,1999,21(3):200.
[7]楔利宇,金銀慧,田 揚,等.介入治療肝癌患者的??谱o理[J].中外醫(yī)用放射技術,2000,11:41.
[8]楊業(yè)發(fā),程紅巖,徐愛民,等.TALE聯(lián)合 LPSE治療原發(fā)性肝癌伴脾亢的臨床研究[J].中華肝膽外科雜志,2003,9(3):150.
[9]黃愛梅,羅莎莉.肝癌介入治療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因素及其護理[J].護理研究,2005,19(9A):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