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萍 康衛(wèi)紅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石嘴山第二人民醫(yī)院 (石嘴山 753000)
潰瘍性結腸炎是以結腸的潰瘍性炎癥為特征的慢性疾病,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腹瀉、粘液或膿血便,里急后重及腹痛等,病程緩慢,常反復發(fā)作,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上單用西藥治療,只能控制急性癥狀,且易反復發(fā)病,中藥灌腸現(xiàn)已成為目前普遍使用的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有效方法[1]。而灌腸方法是否科學是疾病療效的主要因素,故筆者通過改良傳統(tǒng)保留灌腸方法,取得良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均為住院病例共 90例,按入院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 45例,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腹瀉、粘液便或粘液膿血便、腹痛,病情輕重不等,呈反復發(fā)作,糞便檢查排除感染性腸炎,有典型的結腸鏡檢查表現(xiàn)。其中治療組男 25例,女 20例;平均年齡 36.2歲。對照組男 26例,女 19例;平均年齡 36.7歲;平均病程 5~ 8年。兩組年齡、性別、病程均無顯著差異(P> 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 兩組均采用中藥生地榆、敗醬草、馬齒莧、半枝蓮各 30g,白及 20g,水煎 200m L,每晚 1次保留灌腸,7d為 1療程。根據(jù)病情可連續(xù) 2~ 3療程。治療組在中藥灌腸液中加入 2%利多卡因 5mL,肛管插入深度為 20~ 25cm,并采用點滴式保留灌腸法。對照組只用中藥煎劑,按照傳統(tǒng)技術操作規(guī)程,插入肛管長度 15~ 20cm,采用中藥灌入法,其余方法均按保留灌腸方法操作。
療效標準 治愈:臨床癥狀消失,大便 2次 /d,為成形軟便,無膿血、腹痛緩解,腸鏡檢查腸粘膜恢復正常;有效;癥狀顯著減輕,大便次數(shù) 3~ 4次 /d,為成形軟便或糊狀便,腸鏡檢查粘膜較前明顯改善;無效:治療前后臨床癥狀和腸鏡無改善或無明顯改善。
治療結果 治療組中藥保留時間 6~ 8h,對照組中藥保留時間 1~ 4h;治療組治愈 16例,有效 23例,無效 6例,總有效率 86.67%;對照組治愈 8例,有效18例,無效 19例,總有效率 57.78%。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兩組總有效率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
討 論 中藥保留灌腸是目前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常用的方法,實踐證明,中藥煎劑保留灌腸有明顯抑菌作用,對各種致病菌有較好的抑制能力[2]。中藥灌腸液中的敗醬草、馬齒莧、半枝蓮清熱解毒消炎,半枝蓮除具有抗炎作用外,還具有抗腫瘤作用,可防止病灶癌變;生地榆、白及有止血,促進粘膜愈合功效,臨床以灌腸方式給藥,藥物直接作用于或直接通過腸粘膜、淋巴管、血管吸收,作用快,效果好。為使藥液能充分吸收發(fā)揮藥效,在灌腸液中加入 2%利多卡因,可利用利多卡因表面麻醉減少腸蠕動,消除排便反應,便于藥物保留。此外,腸道是肌性器官,對壓力反射敏感,人體直腸長度約 12~ 16cm,肛管長約 4cm,肛管和直腸的長度約 20cm[3],結腸比直腸長,容量大,當藥液在直腸內(nèi)積聚 150~200mL,直腸壓力> 55mmig時,直腸壁感受器即產(chǎn)生強烈興奮,通過神經(jīng)反射產(chǎn)生便意引起排便反應[4]。在生理狀態(tài)下(除排便時和排便前)直腸前段總是空的,常規(guī)方法保留灌腸插入肛管 15~ 20cm,甚至只插入 10~ 15cm,藥液正好流入直腸或乙狀結腸下段,引起排便反射,而使灌腸液很快排出體外,影響了治療效果。治療組將肛管插入 20~ 25cm,其肛管所達位置在乙狀結腸內(nèi),藥液在腸內(nèi)存留時間明顯延長,增加了藥液的吸收,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采用點滴式中藥灌腸,因藥液滴入緩慢,對直腸刺激輕,也不易引起便意,患者感覺舒適,易延長藥液在腸腔的保留時間,增加了腸壁對藥液的吸收能力。故改良中藥保留灌腸方法,藥物保留時間長,吸收充分,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這與中藥保留時間愈長療效愈佳的研究結果相一致。
[1] 丁喜坤,李 娉,王 爽.中西藥灌腸治療頑固性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臨床分析 [J].中國肛腸病雜志,2006,06(7):34-35.
[2] 丁喜坤 ,李 娉,王 爽.中西藥灌腸治療頑固性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臨床分析 [J].中國肛腸病雜志,2006,06(7):41-43.
[3] 張立平.普通外科學 [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8:460-461.
[4] 李鴻勛.生理學 [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