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江榮
(貴州航天醫(yī)院,貴州遵義 563003)
目前,中晚期肺癌尚無有效治療方法。2008年11月 ~2009年 7月,我們對 40例中晚期肺癌患者,于 CT引導下行125I粒子植入治療,近期療效好。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組中,男 29例、女 11例,年齡20~69歲,主要表現(xiàn)為咳嗽、咳痰、痰中帶血和胸痛,有吸煙史 24例,均符合原發(fā)性支氣管肺癌的診斷標準。其中鱗癌 17例,腺癌 13例,小細胞肺癌10例;臨床分期Ⅲa期 25例,Ⅲb期 15例。
1.2 方法
1.2.1125I粒子植入方法 先行 CT掃描,勾畫出腫瘤輪廓,將相關數(shù)據(jù)輸入計算機立體定位計劃系統(tǒng)(TPS)進行治療計劃設計。根據(jù)腫瘤靶體積的 3個互相垂直的直徑,采用TPS計算出粒子數(shù)及劑量。模擬實體腫瘤在處方劑量下的近似劑量分布,由此確定植入腫瘤的穿刺位置、方向(坐標)及植入粒子的數(shù)目。由穿刺點進行局部浸潤麻醉,在 CT引導下進行腫瘤穿刺,將125I粒子植入至預定位置。125I粒子植入端間距 10 mm,比肩距 15 mm,層間距 15 mm,照射劑量 50~65 Gy,放射源強度為 20~25 mCi。
1.2.2 療效觀察方法 治療 1個月后,根據(jù) WHO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穩(wěn)定 (SD)、病變進展 (PD),CR、PR、SD為有效。取患者空腹靜脈血 3 ml,測定血清癌胚抗原(CEA)、癌抗原 125(CA125)、神經(jīng)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細胞角蛋白 19片段(CYFRA21-1)[1],按試劑盒說明書操作。
1.2.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 SPSS13.0統(tǒng)計軟件。治療前后比較用 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組 CR 27例,PR 9例,SD 3例,PD 1例,總有效率為 97.5%。治療前患者血清 CEA、CA125、NSE、CYFRA21-1水平為(70.49 ±19.76)μg/L、(54.80±13.24)U/ml、(47.11 ±10.52)μg/L、(25.90 ±8.39)μg/L,治療后分別為 (41.55±12.13)μg/L、(36.63±11.82)U/ml、(29.91 ±8.47)μg/L、(12.07 ±5.23)μg/L。本組治療后與治療前比較,P均 <0.05。
125I半衰期較長,應用方便;能量較低,易于防護;植入后不易產(chǎn)生過熱點,不會損傷主要臟器。因此,125I粒子是目前用于癌癥組織間放療較理想的放射源。我們在 CT引導下植入125I粒子治療中晚期肺癌 40例,總有效率達 97.5%,且患者血清CEA、CA125、NSE、CYFRA21-1水平明顯降低。125I粒子植入,應根據(jù)腫瘤組織的體積、密度以及與鄰近重要臟器的關系合理布源[2]。本研究中,將125I粒子源植入患者病灶區(qū)或受腫瘤浸潤侵犯的組織中,通過微型放射源持續(xù)釋放低能量的 X射線及 γ射線,抑制和殺滅進入活躍期的腫瘤細胞,從而有效控制局部腫瘤的發(fā)展。由于單個粒子放射量小,放射距離短,因此在對腫瘤組織進行持續(xù)性、小劑量、長時間照射的同時,對周圍正常組織不造成損傷或僅有微小損傷,臨床應用較為安全、可靠。
[1]王國洪,萬文徽,劉波,等.四種腫瘤標志檢測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應用研究[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03,26(8):491-494.
[2]柴樹德,鄭廣鈞.CT引導下經(jīng)皮穿刺種植放射性125I粒子治療晚期肺癌[J].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2004,13(4):291-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