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柳紅,李敏香,劉玉梅
(海南省農墾總醫(yī)院,???570311)
宮頸癌是婦科惡性腫瘤中最常見的一種。根治術是早期宮頸癌常用的手術治療方法,而膀胱功能障礙所致的尿潴留是宮頸癌根治術后最常見的并發(fā)癥。為有效防治此并發(fā)癥,我們改進了護理方法?,F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選擇我院 2006年1月~2009年12月接受宮頸癌根治術的住院患者 150例,年齡 35~60歲,妊娠 2~6次,均為宮頸癌早期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廣泛全子宮切除加盆腔淋巴結清掃術,既往無泌尿系統(tǒng)疾病史,無神經系統(tǒng)相關疾病,無化療、放療史。將 150名患者分為三組(A組、B組、C組),三組年齡、術式、分期間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方法:共同護理措施:術前 30min嚴格無菌技術操作下插入國產 14號一次性雙腔導尿管并固定,術后常規(guī)應用抗生素 7 d,每日會陰抹洗 2次,鼓勵并協助患者早下床活動,多飲水,保證每日尿量在 2000ml以上。第 5天始夾尿管 3~5h開放 1次,術后第 7天拔尿管前留取中段尿做檢驗。分組護理措施:①A組在共同護理措施基礎上,術后每日呋喃西林沖洗膀胱 2次,每日更換無菌尿袋,第 7天排空膀胱后拔除尿管。②B組在共同護理措施加 A組措施基礎上,增加護理干預。即術前3 d始至術后拔尿管前,指導患者行盆底肌肉訓練(分別取半坐臥位、坐位、站立位行尿道、陰道、肛門括約肌的收縮和舒張鍛煉,6~10 s/次);排尿中斷訓練;增加腹壓的訓練(患者屏氣,身體前傾,腹部收縮、放松,反復訓練)。所有訓練每次每項 5m in,3~4次/d。③C組在共同護理措施加 B組護理干預基礎上,改為每 3 d呋喃西林沖洗膀胱并更換無菌尿袋1次。第 7天排空膀胱后,用生理鹽水 500ml行膀胱灌注,協助患者蹲在便器上,抽盡尿管球囊液體,囑患者自主排尿,尿管隨同尿液一起排出體外。
觀察指標:觀察泌尿系感染發(fā)生率、下尿路不適癥狀及急性尿潴留發(fā)生率,記錄拔管第 1次排尿后及 24 h B超監(jiān)測殘余尿量。采用 SPSS 12.0統(tǒng)計軟件包分析,行χ2檢驗。
結果:C組患者拔管前的泌尿系感染率及拔管后下尿路不適癥狀低于 A、B組(P<0.05)。B、C組尿潴留發(fā)生率及殘余尿低于 A組(P<0.05)。
討論:宮頸癌行廣泛全子宮切除加盆腔淋巴結清掃術會損傷盆底神經叢,導致神經原性膀胱的發(fā)生。子宮及宮旁組織的切除游離導致膀胱的血管和支配膀胱的盆叢自主神經和下腹下神經損傷,使膀胱壁肌肉彈性受損,導致下尿路功能障礙。由于宮旁組織的切除,使膀胱尿道失去原有的組織支持導致膀胱尿道夾角和尿道長度發(fā)生變化,而膀胱尿道周圍創(chuàng)傷修復的瘢痕形成又加劇了這一變化。子宮及其周圍組織的切除使膀胱失去子宮的支撐作用,膀胱后傾,膀胱的輔助收縮肌力降低;陰道前壁的大面積膀胱被分離。局部不僅有神經損傷,還合并有膀胱血供受損,導致膀胱肌肉的收縮功能減弱。而排尿是在神經系統(tǒng)的作用下,受意識控制,依靠膀胱、陰道、盆底會陰及腹部肌肉的協調作用而完成。通過對會陰部位肌肉的鍛煉使支配膀胱的神經得到一定恢復;腹肌訓練增加了腹直肌的力量,增加膀胱外壓。
患者擔心尿管脫落、害怕傷口疼痛、不能進行功能訓練及害怕排尿疼痛等心理障礙,也是引起排尿障礙的又一因素。每日的訓練能減輕患者緊張、焦慮的情緒。術前術后的心理護理及健康宣教是執(zhí)行各項護理的基礎,更是患者能否堅持進行功能訓練的基礎;而拔尿管方法的改進,利用患者自行排尿的動力使尿管隨同尿液一起排出體外,避免了拔管時對尿道黏膜的摩擦和損傷;同時,尿液可沖去尿道中的細菌,可預防尿路感染,從而緩解了排尿困難而利于排尿。患者首次排尿成功,消除了對尿管的依賴心理,提高了自行排尿的信心,預防了拔除尿管后的并發(fā)癥;護理人員在在尿管的護理過程中,反復干預或無菌觀念薄弱,均可引起下尿路感染,而每3 d沖洗膀胱并更換尿袋一次,對患者的尿管干預減少,細菌進入膀胱的機會也減少,并減少了護士的工作量,使護士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宣教及心理護理,指導患者功能訓練。
目前臨床上,對于宮頸癌根治術后留置尿管的護理研究較多,但尿潴留仍是其術后最常見、最棘手的并發(fā)癥。為了使膀胱功能早日恢復,縮短留置尿管時間,減少尿潴留和感染,還需不斷改進治療及護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