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信息時代民族國家面臨的挑戰(zhàn)與出路*

      2010-04-13 15:10:08孫偉平
      山東社會科學 2010年9期
      關鍵詞:時空全球化民族

      孫偉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北京 100732)

      信息時代民族國家面臨的挑戰(zhàn)與出路*

      孫偉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北京 100732)

      馬克思指出,所謂政治權力,就是國家的權力。對于傳統(tǒng)的社會治理來說,國家作為整體性的存在物,作為傳統(tǒng)的獨占者和民族認同的對象,是當然的主體。但是,在信息時代、網絡社會中,情況發(fā)生了顯著的、甚至帶有實質性的變化,西方一些學者甚至提出了“民族國家終結論”、“國家主權過時論”、“國家主權消失論”。那么,究竟應該如何看待民族國家的地位、發(fā)揮民族國家的作用呢?這是新形勢下不容回避的重大課題。

      一、民族國家的“終結”?

      信息網絡技術的發(fā)展與廣泛應用,不僅為社會構筑了新的技術基礎,而且通過對經濟、政治和文化等的廣泛滲透,將社會拖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信息時代。世界的信息化浪潮在深刻改變世界的同時,還直接加劇了以經濟全球化為典型特征的全球化運動的迅猛發(fā)展。在信息化、全球化的交互作用下,地域或固定空間的重要性逐漸下降:一方面,整個世界被日益整合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整體,有人稱之為“地球村”;另一方面,各種反全球化、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多元認同、個性彰顯活動,又使傳統(tǒng)的統(tǒng)治和控制手段面臨挑戰(zhàn),民族國家似乎正被各種各樣的世界性橫向聯(lián)系和風起云涌的地方主義、社區(qū)運動所“撕裂”和“分解”。數字化專家尼葛洛龐帝幸災樂禍地說:“今天,每個國家的規(guī)模都不對,既不是小得足以本土化,又不是大得足以全球化?!雹倌岣鹇妪嫷?《數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譯,海南出版社 1996年版,第278頁?!霸谌蛐缘碾娔X國度掌握了政治領空之前,民族國家根本不需要經過一場混亂,就已經消失無蹤。毋庸置疑,國家的角色將會有戲劇性的轉變,未來將越來越沒有國家發(fā)展的空間?!雹谀岣鹇妪嫷?《數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譯,海南出版社 1996年版,第278頁。

      具體地看,在信息化、全球化時代,作為傳統(tǒng)的社會治理主體的民族國家所面臨的困境,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這實際上也是今日信息社會的顯著特點:

      第一,從信息網絡的起源和特性來看,它具有去中心化、自發(fā)性、共享性等特點,信奉自主、自由的價值理念,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信奉無政府主義,從而似乎天然地對政府集權式管理和控制持排斥態(tài)度。眾所周知,互聯(lián)網是一張無邊無際的大“網”,它由世界上各個國家、地區(qū)的很多局域網以及人們自主與之互聯(lián)的許多電腦所構成。在美國軍方當初構想它的時候,即奉行毛澤東的游擊戰(zhàn)略思想,設想采用沒有中心的離散結構,不設置擁有最高權力的中央控制設備或機構。也即無論哪一個“中心”、哪一條線路被破壞,它都可以通過其它網路,保持通信聯(lián)絡的通暢。作為一個自發(fā)組織、自動互連的信息網絡,后來雖然取得了爆炸式發(fā)展,但它仍然沒有“所有者”,也沒有核心的管理者。這個無邊無際的網絡不從屬于任何人、任何群體、任何機構甚至任何民族國家,因而也就沒有任何人、任何機構甚至任何民族國家可以完全左右它、操縱它、控制它、管理它。這種沒有中心、見不到管理者的四通八達的“網絡社會”,給人們的行為以前所未有的自由感。因此,這也給現(xiàn)實社會中民族國家那種分地域設卡、設點管轄、控制的管理方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戰(zhàn)。

      第二,信息網絡所具有的超地域性、數字化或虛擬化等特點,極大地沖擊著傳統(tǒng)的時空觀,強烈地模糊了傳統(tǒng)的民族國家的邊界,使人們的日常活動成為具有跨國跨地域、超時空意義的行為??死锼固崮取じ衲釈I科 -科奇科斯卡指出:“計算機革命給世界人民生活帶來了深刻的變化。在網絡空間中,沒有傳統(tǒng)意義上的疆界。這里的疆界,以及世界范圍內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將越來越根據個人滲透網絡世界的能力大小來界定。”①克 里斯提娜·格尼婭科 -科奇科斯卡:《計算機革命與全球倫理學》,載特雷爾·拜納姆、西蒙·羅杰森主編:《計算機倫理與專業(yè)責任》,李倫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年版,第319頁。信息網絡具有“數字化”、“非實體化 (虛擬化)”、超地域性等特點。虛擬的電子時空具有某些人認為的“無地點特性”,根本不存在明確的物理疆界,不存在明確的國界或地區(qū)界限。這典型地體現(xiàn)在大量虛擬家庭、賽博族群、虛擬社區(qū)、虛擬企業(yè)、虛擬農場、虛擬城市、甚至虛擬國家等的出現(xiàn),以及大量超地域性的虛擬實踐與交往活動的崛起。而且,網絡的連接面極其廣泛,傳輸速度快,搜集、處理信息效率高,人們的活動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大為縮小,或經常意識不到或無需意識到處于哪一時空域。人們在網絡上打交道的只是一個個站點或網址,在網絡上跨國、跨地域發(fā)布或調閱信息,并不需辦理所謂出入關手續(xù)。由于網絡的四通八達,某處被禁止的信息和服務,可以易地進入網絡,或改頭換面以另一種形式進入網絡,因而現(xiàn)實社會中常見的制約人們行為的主權國家及其管理機構都不再擁有以前的權威。對于虛擬的電子時空、跨地域性的虛擬實在活動,其管轄權究竟屬于哪個擁有固定空間領域的民族國家?很難準確確定,事實上也導致了不少管轄權爭議。因此,這一切極大地模糊了傳統(tǒng)的民族國家的邊界,動搖了以固定空間領域為基礎的民族國家和所有組織的既有形式,常常令試圖“有所作為”的民族國家或相應的其他組織異常尷尬。

      第三,“世界在空間和時間上被壓縮”,人類社會組成了一個即時互動、利害攸關的社會;各個地域、各個民族國家之間彼此分隔的封閉自守狀態(tài)日漸被打破,跨地域、跨國界活動不斷增加,世界范圍內全方位的聯(lián)系、溝通、交流與互動不斷加強。基于現(xiàn)代信息技術和交通系統(tǒng)的革命,自然時空對信息交流和人員交往的阻隔日益被打破,全球各地彼此之間的時空距離被壓縮,“地球村”正在形成,過去遙遠的“他者”正在成為“我們的全球鄰居”??ㄋ固刂赋?“在全球經濟里,全球能夠變成一個單位而以即時或是在選定的時間里運作?!雹诼~爾·卡斯特:《網絡社會的崛起》,夏鑄九、王志弘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3年版,第119頁。居住在地球上任何地方的人,都可以即時與其他地方的人互相聯(lián)系、交往互動;可以借助通訊衛(wèi)星傳輸的信號或網絡,即時了解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正在發(fā)生的事件 (如文體活動、宗教儀式、政治領導人講話、甚至戰(zhàn)爭)。人們還可以乘坐各種交通工具,方便快捷地到達地球的任何地方工作、學習或旅游,人員的流動性及頻繁度不斷提高,資金、技術、商品等的流動速度、強度、廣度等方面更是史無前例。在這一背景下,一系列跨國界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組織,如聯(lián)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貿組織、北約、歐盟、東盟、非統(tǒng)、以及數萬個跨國企業(yè)呼風喚雨,日益活躍。他們不斷增強的作用,跨越了民族國家傳統(tǒng)意義上的疆界,超越了民族國家相互隔離的界限、個性、差異,甚至對民族國家的地位和主權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zhàn)。烏爾利?!へ惪酥赋?“全球化描述的是相應的一個發(fā)展過程,這種發(fā)展的結果是民族國家與民族國家主權被跨國活動主體,被它們的權力機會、方針取向、認同與網絡挖掉了基礎?!雹蹫鯛柪!へ惪?《什么是全球化?》,祖爾卡姆出版社 1997年版,第28—29頁?!坝捎谌蚧沟脟遗c社會之間在它們的所有范疇內都出現(xiàn)了與此相對的、多種多樣的、縱向與橫向聯(lián)系。以前把民族國家與社會當作地域上用邊界相互隔離的組織與生活單位,現(xiàn)在這種基本設想結構不斷崩潰。全球性說的就是:民族國家與民族社會單位的破裂,一方面是民族國家單位、民族國家活動主體,另一方面是跨國活動主體、跨國認同、跨國社會空間、跨國形式與發(fā)展進程,兩者之間形成新的力量對比、新的競爭關系、新的沖突與相互關聯(lián)?!雹転鯛柪!へ惪?《什么是全球化?》,祖爾卡姆出版社 1997年版,第46頁。

      第四,在全球范圍內,多樣化、多層次主體的相互依存度不斷提高。在信息化、全球化條件下,許多區(qū)域性或國際性問題需要不同國家、地區(qū)協(xié)調、合作解決。不同主體之間的關系與聯(lián)系,無論在空間上還是在時間上都更加緊密。經濟活動在世界范圍內的相互依賴最為典型。由于全球市場和國際分工體系的全面形成,資本、技術、勞動、商品、服務在全球自由流動,任何一個國家、地區(qū)、企業(yè)都必須依存于這一全球體系。人們的學習、生活、娛樂、休閑也越來越依賴于全球物流,越來越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密切相關。約翰·湯姆林森將全球化稱之為“復雜的聯(lián)結”,認為“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依存構成了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特征,而全球化指的就是快速發(fā)展、不斷密集的相互聯(lián)系和互相依存的網絡系統(tǒng)”。①約翰·湯姆林森:《全球化與文化》,郭英劍譯,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2年版,第2頁。赫爾德認為:“全球化就是指人類組織規(guī)模的變革或轉變,使得遙遠的共同體相互聯(lián)系,并在全世界擴大權力關系的影響力?!雹诖骶S·赫爾德:《全球盟約——華盛頓共識與社會民主》,周軍華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5年版,第1頁。吉登斯則指出:“全球化使在場和缺場糾纏在一起,讓遠距離的社會事件和社會關系與地方性場景交織在一起”,③吉登斯:《現(xiàn)代性與自我認同》,趙旭東等譯,三聯(lián)書店 1998年版,第23頁。雙邊或多邊交往與聯(lián)系加強。

      第五,全球同質性不斷增強,一些共同的全球性觀念正在形成,并對民族國家及其權力的正當性提出質疑。市場經濟體制、民主政治模式、法治治理模式等等,日益在全球范圍內獲得認同與普及。與經濟、政治、法律等領域的全球化相呼應,思想文化領域也正在發(fā)生深刻變遷?;谑澜缛蚧M程的深入,基于一系列全球性問題,基于主體際的相互交往、溝通和合作,一些深層次的思想文化觀念正在逐步形成。例如,面對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遭遇的問題,如臭氧層的大量消耗、全球變暖、酸雨、海洋污染、熱帶雨林的減少、沙漠化、多樣化物種的消失、水資源危機、能源危機、糧食危機,等等,生態(tài)、環(huán)保、節(jié)能、綠色等越來越成為“普遍性觀念”,為越來越多的文化和民眾所認同。在環(huán)保主義的沖擊下,民族國家的行為受到輿論的強大制衡,甚至政策權力也面臨限制。這正如卡斯特所說:“對這個星球的環(huán)境的全球管理,民族國家也面臨其正當性的限制,最終將面臨其權力的限制?!雹苈~爾·卡斯特:《認同的力量》,夏鑄九、黃麗玲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3年版,第305頁。至于恐怖主義、數字化犯罪等的全球化,更是大大地改變了全球治理過程,事實上把許多民族國家架空了。

      此外,作為暴力機器,民族國家所持有的暴力在跨國恐怖主義和訴諸暴力的地方勢力等的挑戰(zhàn)下,在社會越來越抗拒長期使用暴力的民意大潮中,正在喪失其壟斷性。這正如卡斯特指出的:“全面監(jiān)控的力量遍及社會,國家的暴力壟斷性受到跨國的和不具有國家性質的社會網絡所挑戰(zhàn),而其鎮(zhèn)壓抗爭的能力則受到各自為政的社區(qū)主義和部落主義所腐蝕。盡管目前民族國家外表看來依然光鮮亮麗,但全世界人民身心依然受到禁錮,信息的力量穿梭其間并凌駕在國家之上;恐怖主義的戰(zhàn)爭跨越了國界,劃地為王的地方勢力劃破了法律和社會秩序的防線。國家雖然仍需借用暴力和全面監(jiān)控的力量,但卻不再是全面的壟斷或是以國家之名來操弄這些權力了?!雹萋~爾·卡斯特:《認同的力量》,夏鑄九、黃麗玲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3年版,第349頁。

      總之,在信息時代的全球化進程中,由于信息在全球范圍內的即時交流和共享,由于現(xiàn)代交通、通訊工具對時空的“壓縮”,由于自由市場經濟和資本不斷擴張的要求,更由于解決一系列全球化問題的迫切需要,全球正在被整合成為一個互相牽連的整體。同時,現(xiàn)代信息技術運用的超地域性和對虛擬時空 (電子時空)的建構,超越國家主權和邊界的跨國主體和跨國活動的急劇增加,包括國際上奉行霸權主義的超級強國的干預,直接對民族國家特別是弱小的民族國家的地位和主權產生了沖擊。擁有固定物理空間的民族國家及其組織形式受到多方面的、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民族國家的主權和權威逐漸弱化,逐漸喪失了以往對各種社會力量的掌控,正在淪為“無中心的虛體力量”⑥馬丁·阿爾布勞:《全球時代:超越現(xiàn)代性之外的國家和社會》,商務印書館 2001年版,第102頁。;正如卡斯特指出的:“全球化,在其不同的方面,削弱了民族國家的自主性與決策權力?!雹呗~爾·卡斯特:《認同的力量》,夏鑄九、黃麗玲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3年版,第301頁。同時,一種新的國際治理體系正在醞釀過程之中,一個全球性社會正在初步形成之中。在這種情況下,一些西方學者甚至提出了“民族國家終結論”、“國家主權過時論”、“國家主權消失論”。

      二、民族國家不可能“終結”

      雖然這類超國家主義論說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見解,社會信息化、全球一體化確實模糊了國家界線,跨國主體及其跨國活動確實在一定程度上侵蝕著民族國家及其主權的基礎,對民族國家及其主權構成了現(xiàn)實的挑戰(zhàn),然而,目前就斷言民族國家及其主權已經“過時”、將會“消失”,只能視為一種“理論上的狂熱冒險”。事實上,社會信息化、全球一體化對民族國家及其主權所提出來的仍然只是有限度的挑戰(zhàn)。

      首先,民族國家一直是推動社會信息化、全球一體化的主體。只要我們不懷偏見,就會很容易發(fā)現(xiàn),信息化并不是某一個超國家的“全球組織”主宰和推動的,而是由多元、多層次主體——如民族、國家、地區(qū)、(跨國)企業(yè)、各種 NGO組織或共同體 (包括國際組織)、以及許許多多個人——共同參與推動的。在社會信息化、全球一體化的同時,民族國家的地位和權力雖然受到了一定沖擊,但尚未受到實質性打擊,只是發(fā)揮作用的方式有所區(qū)別而已。正如吉登斯所說:“我們必須承認,世界體系不僅由國際經濟聯(lián)系以及國家間的互賴關系所塑造,而且也由全球的民族—國家體系所構建,這兩者中的任何一項都不可完全化約為另一項?!?/p>

      其次,民族國家是電子時空之秩序最重要的規(guī)范主體。脫離民族國家,電子時空尚不具有建立強有力秩序的能力。毋庸置疑,電子空間也需要法律規(guī)范和秩序。由于電子空間的超地域性,這種秩序的確應該是超地域性的,那么,誰來制定電子時空的法律、如何形成電子時空的秩序呢?超國家主義者對此語焉不詳。事實上,目前仍然是國家或以國家為基礎的國際組織在承擔這一使命。雖然電子時空具有超國界性,可畢竟電子時空中的責任人或行為主體存在于一定地理位置上,只有責任人所屬的國家才能實際行使對之的管轄權。當然,這需要國家在決策、管理方面適當轉型,并加強國際合作,但由于這方面存在許多問題,目前電子時空的管理確實問題重重,稱它是“犯罪者的天堂”或“無政府主義的樂園”也不為過。

      再次,雖然電子時空是超國界的,但是,多元、多層次主體都有其自身的利益、需要和個性化要求,都“打著自己的小算盤”,都力圖獲取最大利益,盡力避免可能的損失,他們似乎并不打算以“消滅自己”或放棄自己的特性為目標。這使他們對民族國家有所期望,或仍然需要民族國家保障其利益。眾所周知,現(xiàn)存的國際秩序是一個不平等的秩序,某些國家由于實際支配更多的資源 (包括信息資源)在國際秩序中處于更有利的地位,因此,對多數國家、地區(qū)的人民而言,失去國家保護的結果是失去保護自己經濟、文化和社會穩(wěn)定的最大屏障。即使是受益最大的發(fā)達國家 (如美國),為了保持領先地位,也公然叫囂“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并借助不公正的舊的國際秩序,處處遏制和打壓發(fā)展中國家,表現(xiàn)出或公開或隱蔽的利己性。而發(fā)展中國家基于現(xiàn)實的緊迫感和危機感,不得不想方設法維護自身的權益,有時甚至不惜高舉民族主義的大旗。正因為如此,在信息化、全球化進程中,各個民族、各個國家、各個地區(qū)還在更主動、更熱情、更執(zhí)著地彰顯自己,甚至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強調自己的主權、獨立性、自治權?!懊褡鍑以谶@歷史間隙里得以繼續(xù)存在下去,卻是因為其國土內的民族和人民,為免在全球化的狂風巨浪中失去避難所,而展開以國家為疆界的保護性的社群主義。”①曼紐爾·卡斯特:《認同的力量》,夏鑄九、黃麗玲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3年版,第355頁。一個基本的事實是,與全球化進程相伴隨,反全球化運動、文化本土化運動風起云涌,民族獨立、民族自治運動不但沒有停頓,反而不斷向縱深發(fā)展,呈現(xiàn)出風起云涌之勢。世界上的主權國家不是越來越少了,而是越來越多了。包括許多中小民族在內,要求自治的運動在全球化比較深入的西方如火如荼,愈演愈烈。同時,區(qū)域自治、地方自治和社群主義浪潮也不斷高漲,成為新的政治熱點。

      此外,科學技術本身只是人類的工具,它們本身并不是解構民族國家及其權力的決定性力量。甚至,“科技力量會特別加深根植于原社會結構和制度的趨勢:一個壓制型的社會運用新的科技力量會更加壓制,而民主參與型的社會借科技力量將政治權力分散化,并增加其社會的開放性和代表性。因此,新信息科技力量對權力和國家的直接影響是一個錯綜復雜的經驗事實?!雹诼~爾·卡斯特:《認同的力量》,夏鑄九、黃麗玲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3年版,第346頁。

      總之,國家是一個歷史范疇,它會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不斷改變自己的存在形態(tài),直至最后消亡。但是,國家不會單純由于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的應用而消失,而只會隨著信息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調整、重構,如適應網絡和電子空間的結構和運行方式,使自身網絡化;適應全球化趨勢,通過包括在國際組織中參與國際事務等方式發(fā)揮自身的作用;當然,也適應地方化趨勢,對自己的職能不斷加以調整。因此,信息資源在社會生活中重要性的增強,社會的信息化、網絡化、全球化,使民族國家倍受沖擊,但并沒有實質性地顛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理論。

      三、加強國際合作,塑造國際新秩序

      如果說,民族國家仍然是電子時空的主體,那么如何處理國家之間的關系,就成為一個新課題。畢竟,我們已經看到,在全球性電子信息網絡迅速發(fā)展的今天,過去形成的國家間關系已經不能完全適應變化了的現(xiàn)實。因此,在信息時代,有必要以民族國家為主體,加強國際合作,致力于形成新的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對此,有如下幾點值得注意:

      首先,維護民族國家的根本利益,推進社會信息化建設。電子時空的超地域性提出了建設和保護民族國家經濟、政治、文化利益的新任務。一方面,信息是最重要的戰(zhàn)略資源,但各民族國家占有和利用信息資源是不平等的,發(fā)展中國家對發(fā)達國家的信息資源過分依賴,可能導致本國的信息資源得不到很好保護,信息自主權受到危害。另一方面,由于電子時空的超國界性,各國人民有了一種全新的交流方式,這種交流方式很容易使人們忽略民族國家的存在。因此,必須確認獨立的國家主權和文化主權,樹立民族國家意識,發(fā)揮民族國家在電子空間的建設和規(guī)范化過程中的作用。信息政策必須強調信息自主,堅持信息事業(yè)的國家自主權,促進信息服務的協(xié)調發(fā)展,并通過信息法律保護信息安全和信息活動中涉及到的國家利益,以保證在信息活動中贏得總體的利益和主動,防止被動和受到危害。

      其次,維護電子空間的國家主權,反對形形色色的中心主義和霸權主義。近代以來,由于歷史的原因和工業(yè)化時代的遺產,當代世界籠罩著厚重的“西方中心主義”。西方文化在相當長時間內一直是世界文化的“先導”和“主流”,它唯我獨尊,幾乎成了“文明”的同義語和判斷文化“優(yōu)劣”的準繩。在“西方中心主義”者看來,只有奠基于古希臘羅馬文明基礎之上的西方文化才能代表人類文化的精華,其他民族的文化要么是“野蠻”、“蒙昧”的,要么就是不成熟的和不值得發(fā)揚的。在電子時空,在作為“公共語種”和“世界語”的英語霸權的推動下,他們對與其不同的異質文化橫加鞭撻,對其他民族和國家發(fā)動實質上的文化侵略。實際上,“文化”并沒有高下優(yōu)劣之分,各民族在自己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本民族文化和文明,它們適合某種特定的生產和生活習慣,并作為傳統(tǒng)相襲沿續(xù)下來,世界文化百花園才可能五彩繽紛、萬紫千紅。①參見宋元林、黃娜娜:《論網絡文化對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功用》,《湖南科技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

      再次,必須在堅持民族國家平等的前提下,加強國際合作。在跨地域、國家界限模糊的電子時空,各民族國家之間存在許多共同利益,這決定了在信息化發(fā)展中,各民族國家應該也必須攜手合作,維護如下應該共同堅持的原則:加大信息基礎設施投入,促進知識經濟的發(fā)展,推進全球信息化進程;保護和發(fā)掘各民族國家的瀕危文化資源,尊重文化多樣性,維護文化生態(tài)平衡;尊重各民族國家的信息自主權,加強信息交流,促進全球信息共享;共同制定網際法律規(guī)范,打擊跨地域性的數字化犯罪,構建電子時空新秩序。如果不加強國際合作,就很可能對超地域性、國際性趨勢越來越強的數字化犯罪等無能為力,無所作為。

      可以肯定,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和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民族國家之間的共同點還將會隨著信息化的發(fā)展進程而不斷增加。因此,在信息時代,世界各國的合作、共建也將體現(xiàn)為一個不斷拓展的社會歷史過程。

      (責任編輯:周文升 wszhou66@126.com)

      B0-0

      A

      1003—4145[2010]09—0015—05

      2010-08-02

      孫偉平 (1966-),男,哲學博士,昆明理工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價值論研究、唯物史觀研究。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 2007年度一般項目“信息時代唯物史觀的新發(fā)展”(07BZX005)的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時空全球化民族
      跨越時空的相遇
      我們的民族
      鏡中的時空穿梭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新舊全球化
      英語文摘(2019年6期)2019-09-18 01:49:16
      全球化減速:全球化已失去動力 精讀
      英語文摘(2019年5期)2019-07-13 05:50:24
      玩一次時空大“穿越”
      多元民族
      全球化陷阱
      商周刊(2017年8期)2017-08-22 12:10:06
      求真務實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大庆市| 七台河市| 松潘县| 淮阳县| 镇坪县| 威远县| 禹城市| 永吉县| 青田县| 平泉县| 正安县| 义乌市| 共和县| 康平县| 白银市| 周宁县| 山丹县| 潞城市| 乌鲁木齐市| 邹城市| 沧州市| 栖霞市| 富阳市| 青神县| 道孚县| 织金县| 阳山县| 靖边县| 化州市| 久治县| 阿城市| 北京市| 安福县| 甘谷县| 讷河市| 城口县| 阿瓦提县| 桦甸市| 合江县| 黑山县| 嘉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