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開榮
(陜西科技大學體育部, 陜西 西安 710021)
高校體育課程是以增進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的一門必修課程,其教學目的已由原來的“身體的教育”轉變?yōu)椤巴ㄟ^身體而教育”,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增強學生體質,促進身體全面發(fā)展,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水平,養(yǎng)成良好的鍛煉習慣,而且還要將體育作為增進健康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傳授給學生,幫助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健體、學會審美、學會生活、學會創(chuàng)造,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學生個體的社會化.然而,目前高校體育教學仍存在許多不適應時代發(fā)展的問題,還沒有擺脫舊的思想理念的約束,無法提高其教學的有效性, 如缺乏對新課程的正確理解;“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念淡??;以書本內容為主,缺乏創(chuàng)造性;教學方法呆板,缺乏靈活性等,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 高校體育教師必須從自我做起,不斷更新理念,積極探索有效的教學途徑, 創(chuàng)建新型的體育課堂,推進體育教育的順利開展,促進高校體育教學目標的實現.
在教學領域中,積極有效的創(chuàng)新思維方式是推動體育教學改革的關鍵,特別是在體育教學不斷趨向于健康教學、快樂體育的形勢下,其重要性越來越引起體育教學工作者的重視.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當把新型的教學方法應用于教學中,才能更快地提高教學質量,獲得更佳的教學效果.體育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個性,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重視學生身心素質的提高.現行的體育觀念、教育內容、方法手段、教學評估和管理等都要在體育課堂當中體現新的教育思想.
新時期新型體育課堂應沖破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打破教學內容和形式上的封閉, 教師的思想要開放, 樹立新的教育觀、質量觀、人才觀,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 以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主, 立足于培養(yǎng)適應21世紀社會發(fā)展的人才.要有開放性的備課、開放式的教學, 形成開放的系統(tǒng), 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供豐富的信息土壤.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增加學生和教師對教材的選擇權, 這就改變了過去那種學生喜歡的內容不能上課堂, 而學生不喜歡的內容又不得不學的局面.在教學形式上將不再強調過多的模式化的東西, 而更多地注重體育教學的實效.在教師指導下, 應建立起自主探究的創(chuàng)新型學習方式和合作快樂的互動型學習方式; 在教學過程中要開放思維的空間, 激發(fā)創(chuàng)新的靈感,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要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留給學生自主發(fā)展的時間和空間,啟發(fā)學生的開放性思維.變被動為主動,在娛樂中掌握技術從而使身體得到鍛煉.
體育教學要突破傳統(tǒng)的單純注重知識、智力、體能的局限, 要把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放到重要的位置上.課堂教學要由只提要求、下命令向重情感過渡, 由強調苦學苦練向創(chuàng)造條件使學生樂學過渡, 由單向知識傳授向多向情感互動過渡,千方百計讓學生品嘗成功.課堂教學中要營造出愉悅氣氛, 給學生以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師要努力建立平等、友好、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良好師生關系, 要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思想,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fā).課堂上要把學習體育知識、技能和身體鍛煉建立在自身的愿望、需求和社會的責任感上,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使學生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及充滿歡樂、愉快的情緒, 使學生的個性受到尊重, 并得到充分發(fā)展,這樣才能縮短師生間的心理距離, 有助于教師當好“引導者”, 并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能.情感不僅具有動力價值, 而且具有精神價值、美育價值和信息價值.因此, 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情感的價值特性, 培養(yǎng)學生的品格情感.只有這樣, 才能激發(fā)起他們對體育學習的向往、知識的追求和能力的提高.
新型課堂要改“一言堂”為“群言堂”, 突出“以師為導”、“以生為本”的思想, 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熱情, 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要打破教師直接給結論, 學生進行單純的“聽——看——記——練”的教學模式, 形成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下, 學生自己去探索知識, 做到用耳聽、用眼看、用口說、用腦想、身體力行、親身體驗, 從而發(fā)現總結出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同時提倡聯系實際、聯系已有的知識結構, 質疑發(fā)問、探究性的學習, 對難點開展討論和爭鳴,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 讓學生能動地把握知識的內在聯系.此外,對學生的奇思異想應加以引導, 因為靈感和創(chuàng)造常常孕育在“異想天開”之中.體育課中應重視學生的“參與心理”, 激發(fā)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體育教學過程.總之, 體育教師在課堂上要扮演好組織者、引導者、幫助者、促進者的角色, 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能動學習, 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享受體育的樂趣.
新的體育教學觀提倡一種“場合驅動評價”,它避免了目標教學模式刻板、僵硬的形成性評價, 使教學一直在氣氛濃厚的情境中進行.在體育課教學中, 教師應經常運用評語的方式,即時評價學生掌握技術技能的程度.例如在學生練習中或結束時用“好”、“很好”、“不錯”、“好棒”、“真聰明”、“真不容易”、“相信自己”、“再試一試”、“堅持一下”等詞語進行激勵性評價.以準確量化的方式,即時評價學生掌握技術技能的程度.例如,給學生即時反饋其跑的時間、投擲的遠度、跳過的某一高度或遠度、力量性練習的次數等, 這樣讓學生隨時掌握自己的學習情況, 提供超越自我的激勵評價.經常把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結合起來, 既有客觀指標的反映, 又有教師對學生技巧掌握程度的評語,如支撐跳躍、跨欄跑、跳高、跳遠等;經常運用暗示評價給學生帶來某些心理上的亢奮,例如在練習中指定某一學生做示范表演, 將學生重新編組,對一些學生增加練習內容或難度,而對另一些學生降低練習要求.教師以某種動作(如鼓掌、點頭、拍拍學生肩膀等)或用表情(凝視、皺眉、沉默、不理等)表示贊賞或不贊賞.在新型體育教學過程中, 應改變過去單一評價、終身評價為學生互評、自評、師生的共同評價,注重過程評價.
由于個體差異及興趣愛好不同、教育環(huán)境與教育方式不同,使得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也有較大的區(qū)別,使得學生在一起學習很難,也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很難把握這個尺度.分層教學模式的實施,使得這一難題得到了解決.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讓水平相對高一點的同學做技術水平高一點的練習,要求也要相對高一點,使得他們有更多的提高空間,而不是讓他們去學最基本的練習.而水平相對低一點的同學則要學習基本的練習,這樣他們也不會有跟不上的感覺,老師可以給他們布置有針對性的練習,使他們真正掌握所學的技術,盡快趕上好的同學,好的同學則有一種被老師認同的感覺而變得自信,更加激發(fā)了學習的興趣.
大力加強師德建設,是充分挖掘高校體育課功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首先,體育教師不僅要傳授體育知識技能,而且要加強人格修養(yǎng),在授課中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其次,現代師德意識意識還包括體育教師應以發(fā)展學生潛能為己任,使體育課的視野從智力領域擴展到非智力領域,從表層的泛化教育過渡到重視學生個體多方面潛能的挖掘,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促使學生在體育成績提高的同時養(yǎng)成體育鍛煉的自覺行為.
隨著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體育教師更需要提高其綜合素質能力,一是應具有創(chuàng)新的思維能力,要把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滲透到體育教學的環(huán)節(jié)之中;二是應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和較強的自學能力,既有扎實的專業(yè)基礎理論及廣博的相關學科知識,又有熟練的基本技能與獲取運用知識探索未來的能力;三是應具有運用現代科教技術的能力.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為現代教育帶來了更多更新的教學手段和技術,以信息傳播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為代表的多媒體技術已經在體育教學中得到了廣泛運用,通過運用信息傳播技術進行學生健康狀況的監(jiān)測、反饋和評價,既能夠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鍛煉身體,還可以獲得最新的體育教學資料,不斷地更新教育知識,指導教學工作,提高教學水平.
終身體育已越來越被人們認同,為了更好地實現這個目標,在課程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方法的更新上都要遵循這一目標.實踐證明,學生本身對體育學習內容還是非常有興趣的,從而可以激發(fā)他們對體育學習的積極性,推動他們在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習中取得好成績.作為教師,要在教學中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運動興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取得進步,并認識到體育帶來的好處,從而樹立終身體育的思想.美國教育家費雷塔科有一句話:“只有教師擁有教學過程中以自己獨特方式尋找自己的道路的時候,教育才有可能成為藝術,才會有高質量”.新課程要求教師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更多地從生活實際出發(fā),從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入手,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探索新的方法,以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只有這樣,體育教學才能更加有聲有色,充滿活力.
參考文獻
[1] 王章明.潘慧炬.如何建構有特色的體育教育專業(yè)課程體系[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10):1 395-1 397.
[2] 曾世華. 1997~2002年中華武術套路研究的動態(tài)及展望[J].體育學刊,2004,(1):24-26.
[3] 胡美蘭.高師武術教學中學生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6):820-821.
[4] 楊 牧. 高校體育教師在新形勢下教學觀念的轉變[J].貴州體育科技,2009,(3):61-62.
[5] 李成業(yè). 新體育課程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J].中國校外教育,2010,(2):1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