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英
(河南理工大學基建處,河南 焦作 454003)
建筑外墻滲漏是目前較普遍存在的質量通病。滲漏部位通常造成內墻面返潮、出現(xiàn)水珠,使墻面裝飾發(fā)白、松散,甚至抹灰層脫落。這不僅影響了室內美觀,嚴重的還影響了房屋的使用功能,給住戶帶來了無盡的煩惱,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因此,認真分析外墻滲漏的原因,在施工中進行事前控制,有效預防或減少外墻滲漏現(xiàn)象的發(fā)生尤為重要。
通過現(xiàn)場調查發(fā)現(xiàn),框架填充墻滲漏主要發(fā)生在框架柱與填充墻交接處;剪力墻結構滲漏主要發(fā)生在墻底與樓板接茬處及外墻穿墻螺栓眼處;磚混結構滲漏主要發(fā)生在鋁合金窗周圍。通過查看施工記錄,經(jīng)綜合分析產生外墻滲漏的原因有以下幾點,為防止類似質量問題的產生,筆者針對各種原因提出了具體的預防措施。
(1)混凝土剪力墻層間接茬爛根處的滲水:由于墻體模板底部封堵不嚴或混凝土澆筑前的接漿處理不當,往往會造成墻體在層間接茬處產生爛根現(xiàn)象。這種爛根如果沒有很好地按要求進行處理,就會造成外墻的滲水。
(2)鋼筋混凝土框架填充墻的滲水:在磚砌體與混凝土柱及梁交接處由于兩種材料的線膨脹系數(shù)不同,而在施工中又未按規(guī)范或設計要求設置(或漏放)連接鋼筋,從而造成交接部位產生裂縫,使雨水在風壓作用下沿縫隙滲入室內。
(3)磚混墻體的滲水:砌體施工中水平灰縫不飽滿,垂直灰縫未灌滿或空頭縫,雨水容易透過抹灰層和墻體造成滲漏。磚墻砌筑前不按規(guī)范要求將磚預先充分濕潤,使干的磚塊很快吸收了砂漿中的水分,造成砂漿干縮裂縫,形成了外墻滲水的通道。
(1)剪力墻封模前派專人鑿除施工縫處的浮漿及疏松混凝土,用壓力水沖洗接茬表面,以確保新舊混凝土接縫的嚴密性,避免產生爛根現(xiàn)象。
(2)框架填充墻柱與墻交接部位按規(guī)范及設計要求預埋或后植連接筋,多數(shù)施工單位為了方便,大多采取植筋的辦法。但植筋必須確保質量,植筋孔內的浮灰必須清理干凈,植筋膠必須密實并在植入鋼筋后充滿植筋孔。另外必須按要求進行拉拔實驗以檢驗植筋質量。填充墻砌筑至接近梁、板底時,應留一定空隙,待填充墻砌筑完并應至少間隔 7 d后,再將其補砌擠緊。
(3)砌體灰縫應填滿砂漿。砌筑時控制灰縫厚度和砂漿飽滿平整度,水平及垂直灰縫砂漿飽滿度達 80%,并且不允許有干縫和瞎縫存在。為保證砂漿的飽滿度,采用“三一”砌筑法,豎縫采用擠漿法或加漿法。砌體砌筑前,材料提前 2 d澆水濕潤,使砌塊與砌筑砂漿有較好的粘結,并根據(jù)不同的材料性能控制含水率,輕質小砌塊含水率控制在 5%~8%,加氣混凝土砌塊含水率應小于15%,粉煤灰加氣塊含水率小于20%。
(1)窗框、窗扇材質差,強度不夠,因溫差產生嚴重變形,對角線偏差大于 3 mm,安裝后造成縫隙過大,從而導致滲漏。
(2)推拉窗密封條質量差,在溫差作業(yè)過早變形失效,從而無法阻擋雨水滲入,造成室內滲漏。
(3)窗框嵌縫不嚴密,嵌縫材料不符合要求(例如:在鋁合金窗框與墻體間的縫隙內用水泥砂漿嵌填,鋁合金型材與水泥砂漿的膨脹系數(shù)不一樣,而導致出現(xiàn)裂縫)
(4)外窗臺抹灰無排水坡度或抹成倒坡,雨水倒流向窗框并產生滲漏;滴水線或滴水槽不符合要求。
(1)窗戶型材要滿足有關行業(yè)技術標準,達到固定耐用。窗戶制作偏差應滿足有關質量要求。
(2)墻體預埋件的數(shù)量、規(guī)格必須滿足設計要求,安裝固定牢靠,嚴禁距離過大或預埋松動,或者在磚墻上采用射釘,因經(jīng)常開關振動,易在窗框處產生空鼓和裂縫。
(3)鋼窗框與墻體之間用 1∶2水泥砂漿分層嵌填密實;鋁合金窗框與洞口墻體之間應采用柔性連接,其間隙可用礦棉條或玻璃棉氈條、聚氨酯PU發(fā)泡劑等軟質材料分層填塞,縫隙表面留 5~8mm深的槽口,用密封材料嵌填、封嚴。
(4)外窗用型材拼裝處以及緊固螺栓孔處也必須用密封膠密封,窗框下檻要留設足夠多的排水孔,保證雨水進入下檻能順暢排出。
(5)在窗楣上做滴水槽,寬度和深度均不小于 10mm;室外窗臺上做出向外的排水坡,坡度不小于 10%,抹灰時窗臺面上的流水坡上口,要縮進窗框,并做 20mm的圓弧,下口做滴水線。
(1)對于各種施工孔洞修補,未將孔洞內部用濕磚和砂漿嵌鑲嚴密,因此雨水往往沿外墻而流入這些堵塞不嚴的灰縫中,形成流水通道,從而進入室內而造成滲漏。
(2)對穿墻螺桿的孔洞往往僅在做外墻粉刷時從孔的兩端塞入部分砂漿,中間大部分是空的,外粉層在孔洞部位裂縫時,雨水就會穿過孔洞流入室內。
(3)空調及排風預留洞留設時沒有向外的坡度。
(1)腳手架眼的封堵:用 C20細石混凝土嵌實;或采用兩塊半磚內外對應鑲砌,砂漿必須飽滿擠出,其磚面比墻面略收進 5~10mm,再用 1∶3水泥砂漿將磚面粉平修齊;或里側采用半磚滿漿砌實,外側用 C20細石混凝土分兩次嵌實,第一次補成斜角,第二次修平。
(2)混凝土剪力墻穿墻螺桿孔的封堵:在穿墻螺桿孔洞兩側鑿成喇叭口,孔洞內用膨脹砂漿塞滿,然后在兩側喇叭口用防水砂漿封口;或采用膨脹水泥填嵌并在外側用防水密封膏封閉。
(3)空調及排風預留洞必須按要求設置向外的排水坡。
(1)在進行外墻飾面施工時,在分格縫部位將分割木條直接粘在基層上,木條過干,抹灰后啟木條時容易把底部素漿粘掉,使分格縫處磚基層外露,磚淋水后內墻返潮。
(2)橫向分格縫處阻水流,多雨天時橫分格縫處長時間積水,雨水會沿不飽滿的砌縫或孔隙滲入墻內。
(1)對有分格要求的墻面,彈分格線時應盡量避開砌體灰縫及砌體與混凝土圈梁交界縫,使灰縫與分格縫錯開。
(2)窩嵌分格縫木條應提前浸透水,啟條時不會粘漿,取條后對縫內再仔細檢查一遍,槽內如有空隙要鑿去空鼓部分,清理和澆水濕潤,用 107膠水與水泥填補或修嵌,嵌縫要求密實,嵌好后縫表面比抹灰面凹進 5mm。
(3)外墻分格采用PVC塑料分格條,把分格條留在抹灰面內,PVC分格條具有不用取出、不吸水、線條平滑規(guī)則、不積水等優(yōu)點,可以防止外墻分格槽內滲水造成外墻開裂。
(1)突出墻面的水平構件沒有按要求做好排水坡度,造成倒泛水和積水,雨水不流向室外而流向墻體,從而透過抹灰層及墻體形成滲漏。
(2)水平構件與墻體交接處有裂縫。
(1)窗臺、陽臺、雨棚、遮陽棚等應用水泥砂漿抹光,并抹出流水坡度,以免倒泛水或積水。同時還要做好滴水線槽,并在與墻面交接處,沿墻用水泥砂漿粉出 12 cm高的線腳,或在陰角處用水泥砂漿抹一小圓角或三角。
(2)認真做好陽臺、雨蓬懸挑結構的鋼筋隱蔽驗收,防止由于鋼筋施工錯誤(上層受力鋼筋放到下層)或上層鋼筋受人為踩踏嚴重變形而造成板與墻交接處的裂縫。
(1)飾面磚工程中飾面磚通常是靠面磚背面滿刮水泥砂漿(或水泥漿)粘貼上墻的,它靠手工擠壓面磚,粘貼砂漿不易全部擠滿,尤其面磚的 4個周邊(特別是 4個角)砂漿不易飽滿,以致留下滲水空隙和通路。
(2)外墻找平層一次成活,由于一次涂抹過厚,造成抹灰層下墜、空鼓、開裂、接槎不嚴實、表面不平整等毛病,成為藏水空隙、滲水通道。
(3)不少工程用普通水泥加水的凈漿作勾縫材料,不僅會增多 Ca(OH)2等水溶成分,而且硬化后的收縮率也大。凈漿硬化后,經(jīng)過時間變化,很容易在板縫部位產生裂縫或在凈漿與面磚之間產生縫隙。
(1)外墻面找平層至少要求兩遍成活,并且噴霧養(yǎng)護不少于 3 d。3 d之后再檢查找平層抹灰質量,在粘貼面磚之前,先將基層空鼓、裂縫處理好,確保找平層的施工質量。
(2)找平層應具有獨立的防水能力,可在找平層上涂刷一層結合層(聚合物水泥砂漿或界面處理劑),以提高界面間的粘結力。
(3)外墻磚接縫寬度不應小于 5 mm,不得采用密縫粘貼。勾縫應飽滿、密實。為使勾縫砂漿表面達到連續(xù)、平直、光滑、嵌縫密實、無空鼓、無裂縫的要求。應進行二次勾縫,即砂漿嵌縫后先勾縫一次,待勾縫砂漿“收水”后、終凝前再勾縫一次,為防止勾縫砂漿失水,墻面應噴灑養(yǎng)護不少于 3 d,并防止暴曬。
(1)結構施工時墻體的偏差過大,從而造成粉刷砂漿過厚引起粉刷層開裂起殼甚至脫落。
(2)粉刷前沒有充分濕潤墻面,使砂漿與墻體的粘結強度降低,造成粉刷層起殼或脫落。
(3)砂漿中的黃砂使用了含泥量較高的細砂,形成砂漿的干縮裂縫。
(4)砂漿攪拌時加水過多,使砂漿的孔隙率較高。
(1)當基層砌體垂直度超標造成抹灰層過厚時,必須采取分層多次處理。當抹灰層厚度大于 30mm時該部位要增加鐵絲網(wǎng)片并錨固可靠,分層抹灰至標準平整度。
(2)墻面基層的處理:對墻面粉刷層的基層要求認真清理,表面的灰渣、污垢和油漬應徹底清理干凈。如為混凝土墻面基層應進行拉毛,用鋼絲刷滿刷一遍,再澆水濕潤或涂刷混凝土界面劑或膠粘劑;對加氣混凝土墻面提前 1~2 d將墻面的浮灰、松散顆粒清洗干凈,在抹灰前涂刷 107膠素水泥漿;磚墻抹灰前,隔夜將墻面濕潤,保證抹灰層與磚墻間良好的粘接。
(3)嚴格控制砂漿的質量:抹灰用的砂子必須是中砂并要過篩,含泥量小于 3%。抹灰砂漿應具有良好的和易性,砂漿稠度的控制標準是:底層砂漿稠度 10~11 cm,中層砂漿 7~8 cm,面層砂漿 9~10 cm。
(4)砂漿抹灰必須分層進行,每層砂漿的厚度一般不超過 5~7mm。進行下層抹灰,必須在前層凝結硬化后,防止兩層砂漿粘結在一起造成較大收縮應力而導致抹灰層空裂,一般兩層相隔時間為 1d左右。
[1]王宗昌,方德鑫,王曉菊.建筑工程質量控制實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366-368
[2]徐君倫.住宅工程質量通病治理與對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8:352-354
[3]葉琳昌,葉筠.建筑物滲漏原因與防治措施[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7:200-202
[4]彭圣浩.建筑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2:1191-1192
[5]王宗昌.建筑工程質量通病預防控制實用技術[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yè)出版社,2007: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