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釗
【摘要】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杰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和軍事家,史稱明太祖。明王朝建立之后,朱元璋面臨著許多嚴重的問題。戰(zhàn)火摧殘的社會經濟急待恢復,農民起義和斗爭仍在繼續(xù),尖銳的階級矛盾有待緩和,退居塞北的殘元勢力仍然企圖卷土重來;明政權中由于勝利臣驕將悍,爭權奪利,這些都是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障礙。他首倡以領八股文取士,使明代無數(shù)知識分子搖頭擺尾,死攻八股,至死不悟,范進中舉就是最鮮明的寫照。以八股取士的制度極大地束縛了人們的頭腦,扼殺了無數(shù)人的才華。這一制度后被清朝統(tǒng)治者繼承下來,成為束縛人民思想的桎梏。本文僅從明太祖朱元璋的詩、文、話的角度,來探討我國封建社會中不多見的杰出君主的人文情懷。
【關鍵詞】情感;朱元璋;明太祖;唐太宗;五事
自古盛世,但稱漢唐;其次明清。以人而論,但稱漢高祖、唐太宗,純以才略,論唐太宗尤在漢高祖之上。但是,讀明代諸家小說筆記,居然偏愛明朝,偏美朱元璋,不知是見事不明,抑有所為而寫呢?例如明正德年間海鹽董谷《碧里雜存》有一篇《本朝超越前代》曾經這樣說:“程伊川謂宋家超越前代者五事。余謂我朝超越前代者 略言七事……”此七事計為一、無后戚干政之禍;二、無外患之禍;三、無胡亂改元之弊;四、無黨錮之禍;五、避諱之制稍寬;六、無權臣擅權殺人之弊;七、無官伎制度。此文大約記于明景宗景泰年間,尚在明朝盛世。以后諸弊諸禍,作者均未及見。
又如劉仕義在《新知錄》也指出明朝超越前朝五事,這樣記載:“國朝超越前古五事,尊孔子,以先師而祀以天子之禮樂,一也;優(yōu)外戚,以厚祿而處以安閑之職銜,二也;政本有歸,無母后專制之失,三也;兵柄有統(tǒng),鮮悍將拒命之患,四也;金魚懸掛歌樓……禁官妓而嚴官箴,敦尚風化,五也?!币陨衔迨?等于其中三事與董谷所舉之七事相同,我們后代冷眼旁觀,均似不可靠。而明代之弊他又都未提及,或者當時尚未之見。
更令人不敢茍同的是金陵姚福所著的《青溪暇筆》,竟稱唐太宗不如朱元璋。他記宋濂諫阻明太祖觀放鷹之戲的事,認為明太祖從諫如流,君臣相得之美,謂“我太祖圣明天縱,固非唐太宗所能肖,然宋公之直誠,不在鄭公之下。”
把明太祖去比唐太宗,固然是小了不止一號,把宋濂比魏征,也是有一點兒薄古厚今。唐太宗與魏征之間的關系,又豈是明太祖與宋濂之間的關系所可比擬的呢?倒是姚福引述唐肅就明太祖因宋濂之諫而罷放鷹的應制詩,頗為可觀。詩中這樣說:“雪翮能追萬里風,坐令狐兔草間空;詞臣不敢忘規(guī)諫,卻憶當時魏鄭公。”(魏鄭公即魏征。)
朱元璋起自微賤,少即孤寒,依佛寺長大。古今傳說中,他的詩不少。有些詩有點兒文學氣質,而大部分都是草莽味,偶爾也有些英雄豪語。明清人諸種小,紛傳其事。例如他派楊文廣南征,贈以七律一首,載在《千家詩》中,而字句訛誤參差,連作者及題目都不對,莫衷一是,《千家詩》這樣記載:“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風吹鼓山河動,電閃旌旗日月高;天上麒麟原有種,穴中蟲蟻豈能逃(一說“成橋”),太平待詔歸來日,朕與先生解戰(zhàn)袍。”
朱元璋這首詩,算是比較正統(tǒng)的,勉強可以入選。其它的詩,也有文學氣味很濃的,不知是否他的創(chuàng)作。例如梁億《遵聞錄》這樣記載:“圣祖嘗有佳句云:‘鳥啼紅樹里,人在翠微中”,天下傳誦。這只是斷句,為什么未見全首?豈原來即是偶得的斷句呢?這兩句頗有文學氣質
朱元璋還有草莽英雄詩不少,明泗水張定在《在田錄》中這樣記載:“高祖游食四方,時嘗露宿山野,作詩自述云:‘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鞠躬不敢高伸腳,恐踏山河社稷穿?!敝煸坝钟小对伻铡芬皇走@樣記載:“東頭日出光始出,逐盡殘星趕殘月;騫(疑為‘驀字)然一轉麗中天,萬國山河皆照著。(疑為‘澈字)”這兩首詩,假如是他未達時所作,只能說他有帝王英雄狂熱病。如果是不成王,便是笑話。假如是他登極后所補作,那就是一種自我宣傳的神話數(shù)據,暗示他是真命天子,其它的人,不要妄動腦筋。
梁億在《遵聞錄》這樣記載:“太祖征陳友諒,王師至瀟湘,賦詩云:‘馬渡沙頭苜蓿香,片云片雨渡瀟湘;東風吹醒英雄夢,不是咸陽是洛陽。天葩睿藻,豪宕邁如此?!贝嗽娬f王師至瀟湘,筆者一時也無意詳考史實,朱陳曾否到過瀟湘,不得而知。此詩看起來很美,其實只有第二句不錯,三、四句扯到咸陽洛陽,很怪,可能意指帝都,兩人爭天下,爭帝都耶?
朱元璋打天下,與劉邦極相似。朱元璋深知其情。明初建“帝王廟”于南京鳴山,廟成,祀歷代帝,太祖往祭,每人一爵,輪到劉邦時,多敬一爵,口中并說:“大哥得天下與朕同,多賜你一杯!”此語頗為有趣,也是草莽英雄本色,而且此兩句,又是白話實錄,最傳神。
明朝王文祿在《龍興慈記》中遮掩記載:“圣祖渡江,至太平府。不耐庵僧問詰不已。題詩壁上曰:‘腰間寶劍血星星;殺盡南蠻百萬兵;老僧不識英雄漢,只管刀刀問姓名。僧洗之去,題詩旁曰:‘壁上新詩不可留,欲留在此鬼神愁;慢將法水輕輕洗,洗出毫光射斗牛?!焙筇娌钊嗣茉L,錄詩進呈,遂不問。系曰:“神武英發(fā),玉音朗宣,鏟削不平,義之決;釋細故,宥釋細故,仁之寬?!蔽娜藷o恥,此處可見。朱元璋濫殺無辜,血跡斑斑,史不絕書。此次卻一時高興,赦了這和尚,真是天大儌幸,竟稱為“宥釋細故,仁之寬。”朱元璋而能稱仁,又何人為暴呢?
未經潤色的詩
明吳郡顧元慶在《夷白齋詩話》中這樣說:“高廟詠菊詩云:‘百花發(fā),我不發(fā);我若發(fā),都駭殺;要與西風戰(zhàn)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边@首詩,介乎“王”“寇”之間,成則為王者詩;敗則為草寇詩。構想卻不錯。
其實此詩也并非朱元璋所創(chuàng),而是抄襲而來。據傳唐末黃巢即曾有《落第后題菊花詩》一首,詩中這樣說:“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氣透長安,滿城盡是黃金甲?!?/p>
明太祖好做詩,也有點文才。曾有廣東人孫蕡,為翰林典籍,無書不讀,詩也高古,因為為藍玉題畫,株連被殺。臨刑作詩說:“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黃泉無客舍,今夜宿誰家?!彼篮?太祖見詩,曰:“有如此好詩,不覆奏何也?”遂并誅斬者。此事除了說明朱元璋好詩外,并說明他好殺,濫殺無辜,荒唐之至。
又比如朱元璋曾經撰寫《周顛仙人傳》一文甚長,足見他確實頗能文事。又如朱元璋讀《琵琶記》,極喜曰:“五經四書如五谷,家家不可缺,高則誠《琵琶記》如珍饈百味,富貴家其可缺耶?!?/p>
關于上記孫蕡詩,《隨園詩話》指為唐人逸話。現(xiàn)代人汪宗魯《古今名聯(lián)故事》又稱此詩為金圣嘆臨刑時所賦。恐以此處明人焦竑撰《玉堂叢話》所載為正確。
每次雨后見虹,筆者就想起小時候所聽說的一首詩:“誰把青紅線兩條,和風甘雨系天腰;玉皇昨夜排鑾駕,萬里長空駕彩橋?!甭犝f明太祖朱元璋微行遇雨,雨霽虹現(xiàn)。太祖口占前兩句,苦不得續(xù),旁有士人應聲續(xù)曰:“玉皇……”太祖喜,重用其人。據明海鹽董谷撰《碧里雜存》載,此士人即彭友信,攸縣人,因歲貢入京,獲此奇遇。
《碧里雜存》所錄為“和風和雨”而非“和風甘雨”;為“鑾輿出”而非“排鑾駕”,其余均同。董谷為正德年間舉人,少游王陽明先生之門,曾任安義漢陽兩縣令,頗有聲名。其所記當為正確,只是,明太祖此類做詩的花樣甚多,我懷疑是明代文士為他臉上貼金的。士人彭友信第二天即奉命為北平布政使云。
曾讀到清田北湖(田興二十一世孫)所撰《田興傳》,得朱元璋親筆自撰的致故友田興的信,極有情感,頗為難得。田興是山東青州府安邱人。少年時,軀干魁梧,體力過人,十八歲后矢志讀書,不從舉業(yè),任俠好義,貿遷江淮之間,所得悉以濟人。
元末至正初年,冬某日大雪,田興見朱元璋僵臥草堆中,已兩日未得食,便扶掖于旅舍,為備湯藥、具衣食,知其孤寒,乃攜與同行。而朱元璋又不善貿易瑣事,田興乃贈以巨款,使回臨淮。旁人竊笑:此人又窮又懶,終當餓死。
其后田興與朱元璋在汝穎淮淝一帶,又常相遇,過從更密,結為兄弟,田興長一歲,元璋稱之為兄。后來勸元璋起事,并助其打天下;為之薦入郭子興部,又為結交常遇春、胡大海等。助朱六年,建樹極多,但始終飄忽不定。朱元璋得南京,大勢底定。田興不告而別。
武三年,六合一帶虎患嚴重,獵戶也多受傷。州縣苦甚,懸重賞除之,久無應者。半載后,忽有人獨自空手入山,旬日間殺七虎,虎患盡除,而又不受酬。但以愛其山林幽靜,自結茅屋于山中,人均不知其姓名,但知為山東男子。事聞于明太祖,太祖大喜,曰:“此必吾兄田興也?!迸稍R田興之人密探之,果然。乃兩發(fā)詔書遣使迎接,興均不應。最后,太祖親寫一書命詹同再往。興乃布衣入見,相見極歡,暢敘累月,次年卒于應天。
田興因得太祖親筆信,頗感動才入京的,太祖信說:“元璋見棄于兄長,不下十年,地角天涯,未知云游之處,何嘗暫時忘也……雖然人之相知,莫如兄弟,我二人者,不同父母,甚于手足。昔之憂患與今之安樂,所處各當其事,而平生交誼,不為時勢變也。世未有兄因弟貴,唯是閉門踰垣以為得計者也?;实圩允腔实?元璋自是元璋,不過偶然作皇帝,并非一作皇帝,便改頭換面,不是朱元璋也。本來我有兄長,并非做皇帝便視兄長如臣民也。愿念兄弟之情,莫問君臣之禮,至于明朝事業(yè),兄長能助則助之,否則,聽其自便,只敘兄弟之情,斷不談國家之事,美不美,江中水;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再不過江,不是腳色!”
朱元璋的這封信,寫得頗有真感情,也非常誠懇,非常坦率。完全擺脫官腔架子,純以兄弟相稱。自古來廟堂文章,極少如此真摯感人的,尤其有幾處,又露朱元璋的草莽本色,如“皇帝自是皇帝,元璋自是元璋,不過偶然作皇帝,并非一作皇帝,便改頭換面,不是朱元璋也?!庇秩纭霸俨贿^江,不是腳色!”要如此,才能打動田興的心,喚起昔日的友情。真是好文章。
不過,朱元璋是玩政治起家的,豈有不重視政權的道理。這是明知田興無意做官、享朱元璋的福,更無意奪他的權,才更急于把他找來,替他裝點門面,效漢光武故事,制造好形象。事實上還是耍政治,把田興當工具,玩弄一次。要不然,為什么朱元璋后來竟以殺戮功臣,在青史留下壞名聲呢?反之,田興似乎也有點兒裝模作樣。因為既然不愿與朱元璋見面,又何不在打虎之后,尤其在第一次詔書來后,溜之大吉!何必等到第二次書,乃至最后的親筆書信呢?正如清人諷嚴子陵釣臺詩的話:“一著羊裘便有心!”
【參考文獻】
[1]《朱元璋》北方文藝出版社 2005.02版
[2]《平民皇帝朱元璋》毛佩琦 著 萬卷出版公司.出版日期:2008 年11月
[3]《朱元璋二十講》毛佩琦 著 萬卷出版公司.出版日期:2008 年11月
[4]《朱元璋傳(精裝)——中國歷代帝王傳記》吳晗 等編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198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