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勝林 董耀榮 上海市中醫(yī)醫(yī)院心內(nèi)科(上海 200071)
近年來,我們采用益氣溫陽、活血利水中藥強心方結(jié)合西藥常規(guī)療法治療收縮性心力衰竭(簡稱心衰)心腎陽虛、血瘀水停證,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總結(jié)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選擇門診病人共 18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 90例,其中男性 51例,女性 39例;年齡最大 82歲,最小 36歲,平均年齡 68.2歲;病程最短 1月,最長 15年,平均病程 6.7年;心功能 II級22例,心功能Ⅲ級 32例,心功能Ⅳ級 36例;基礎(chǔ)心臟病屬于冠心病 45例,擴張型心肌病 10例,高血壓性心臟病 26例,心臟瓣膜病 9例。對照組 90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 42例;年齡最大 76歲,最小 38歲,平均年齡 64.25歲;病程最短 2周,最長 14年,平均病程 6.2年;心功能Ⅱ級 20例,心功能Ⅲ級 37例,心功能Ⅳ級33例;基礎(chǔ)心臟病屬于冠心病 45例,擴張型心肌病 9例,高血壓性心臟病 26例,心臟瓣膜病 10例。兩組從病因看,以冠心病為最多,其次是高血壓性心臟病,與國內(nèi)報道一致[1]。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輕重以及原發(fā)疾病等方面進行均衡性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 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修改后的Framingham心力衰竭診斷標準及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心功能分級標準制定[2]。
中醫(yī)辨證標準參照《中藥新藥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臨床研究指導(dǎo)原則》[3]制定。心腎陽虛、血瘀水停證的標準。主癥:①心悸、氣短、動則加重;②畏寒肢冷;③水腫,腰以下腫甚;④舌胖大暗淡、紫暗或有齒痕、瘀斑;⑤脈沉弱、沉弦、弦緊或沉澀。次癥:①脅下痞塊;②動則喘甚,甚則喘息不能平臥;③咳嗽,痰多稀薄:④口唇青紫:⑤尿少或便溏。具備主癥①②③三項及任何其他主癥或次癥的一項即可確診。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要求休息,限制鈉鹽攝入,給予吸氧、擴張血管、抗凝、強心、利尿、選擇使用血管緊張素轉(zhuǎn)換酶抑制劑及β受體阻滯劑等常規(guī)綜合治療,合并心絞痛、心律失常、高脂血癥、高血壓病、糖尿病者分別予對癥治療。治療組加服自擬強心方,藥物組成:附子、桂枝、鹿角片、桃仁、川芎、補骨脂各 10g,肉桂 6g,黃芪 15g,黨參、太子參、葶藶子、豬苓、茯苓、車前子、車前草、大腹皮各 15g,女貞子 30g等。1d1劑,水煎服。療程均為 4周。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臨床研究指導(dǎo)原則》[3]評定:心衰療效評定(Lee氏心衰計分法):顯效:治療后積分減少≥75%以上者;有效:治療后積分減少在 50%~ 75%者;無效:治療后積分減少不足 50%者;加重:治療后積分超過治療前積分。
心功能療效判定 按 NYHA分級方法,評定心功能療效。顯效:心衰基本控制或心功能提高 2級以上者;有效:心功能提高 1級,但不及 2級者;無效:心功能提高不足 1級者;惡化:心功能惡化 1級或 1級以上。
中醫(yī)證候療效判定 顯效:主次癥基本或完全消失,治療后證候積分為 0或減少≥70%;有效:治療后證候積分減少≥30%,<70%;無效:治療后證候積分減少不足 30%;加重:治療后積分超過治療前積分。
表1 心衰療效比較
治療結(jié)果 兩組患者心衰療效比較 表 1結(jié)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 86.6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2.22%,P<0.05,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兩組患者心功能療效比較 表 2結(jié)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 78.89%,對照組總有效率為 61.11%,P> 0.05,兩組療效相當。
表2 心功能療效比較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 表 3結(jié)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 90.0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 61.11%,P<0.01,兩組有顯著差異,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表3 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
兩組患者左室射血分數(shù)比較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進行心臟超聲檢查,觀察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的變化。表 4結(jié)果顯示,治療前兩組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均顯著提高(P<0.01),組間有顯著差異(P<0.05),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表4 左室射血分數(shù)比較
討 論 在祖國醫(yī)學傳統(tǒng)文獻中沒有心力衰竭相對應(yīng)的病名,但根據(jù)其臨床表現(xiàn)及發(fā)病特點,可歸于中醫(yī)的胸痹、喘證、痰飲、水腫、心悸等范疇。一般認為,心力衰竭的病機總為本虛標實,本虛為氣虛陽虛,標實為血瘀水停,心氣虛是心衰早期的主要病理特征,而血瘀水停是心衰晚期由于氣虛陽虛帥血無力所引起的[4],病位在心、脾、肺、腎 ,氣、血、水相互為患[5,6]。楊氏認為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早期表現(xiàn)為心氣不足,進而陽氣虧虛、氣虛血瘀,本虛貫穿疾病的始終,標實為某一階段的兼癥[6]。董氏認為心陽氣虛損為本,瘀血阻滯、水液滯留為標[7]。曹氏認為氣虛血瘀為心衰的基本病機,氣虛可進一步發(fā)展為氣陽兩虛、陽氣虛脫和氣陰兩虛,血瘀證可進一步發(fā)展為兼有水濕內(nèi)停、痰濁內(nèi)阻,而導(dǎo)致虛實交錯,變化為多種證候[8]??梢娦臍馓撔年柼撃瞬≈?瘀血、水飲、痰濁為病之標。臨床也證實溫陽利水法治療心力衰竭療效肯定[9]。
我們經(jīng)過多年臨床實踐,認為無論何種心臟病引起的心力衰竭,均始于心氣虛而漸至心陽虛,心之氣陽虛是心力衰竭的始動機制。心氣心陽俱虛則鼓動血液無力,致使血流遲緩或淤滯形成瘀血?;驓怅杻商撍菏в跍鼗璨?留聚體內(nèi)形成水飲。當瘀血與水飲形成后,更加戕害心氣心陽,使之更虛,病程日久累及于腎,心腎俱虛,病情更加嚴重,終至形成本虛標實的心力衰竭。治療宜益氣溫陽,活血利水為大法,方用自擬強心方:由附子 ,桂枝 ,肉桂 ,黃芪 ,黨參 ,太子參 ,鹿角片 ,葶藶子 ,桃仁 ,川芎 ,補骨脂 ,女貞子 ,豬苓 ,茯苓 ,車前子 ,車前草,大腹皮等組成。本方由真武湯、五苓散加減化裁而來,方中附子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之功,上助心陽以通脈,中溫脾陽,下補腎陽以益火,為方中之君藥?!侗静輩R言》記載:“附子,回陽氣,散陰寒……附子乃命門主藥……凡屬陽虛陰極之候,肺腎無熱證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甭菇菧匮a肝腎、補益精血,補骨脂溫補脾腎;女貞子補益肝腎之陰;桂枝溫化水濕;肉桂補火助陽,又能通血脈;黃芪、黨參、太子參益氣,黃芪還有利水作用,黨參、太子參兼能生津;葶藶子瀉肺平喘、利水消腫;桃仁、川芎活血化瘀;豬苓、茯苓、車前子、車前草、大腹皮利水消腫,車前子、車前草又有清肺化痰的作用,大腹皮兼有下氣寬中的作用。
諸藥合用,共奏益氣溫陽,活血利水的作用,經(jīng)臨床多年應(yīng)用,確有緩解癥狀、提高生活質(zhì)量、延長壽命的作用。
[1] 王曉利 ,白 靜,蘇顯明.老年心力衰竭 242例誘因分析[J].陜西醫(yī)學雜志,2000,29(1):62.
[2] 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分會.慢性收縮性心力衰竭的治療建議 [J].中華心血管雜志 ,2002,30(1):7-23.
[3] 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dǎo)原則 [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 ,2002:77-85.
[4] 李 柏,王愛成.中醫(yī)論治充血性心力衰竭研究概況[J].天津中醫(yī)學院學報.2000.19(1):55-56.
[5] 梁君昭,夏均青,劉文勝,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西醫(yī)研究進展 [J].陜西中醫(yī) ,2002,23(2):185-188.
[6] 楊曙光.晚期心力衰竭的診斷與治療進展[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1999,10(2):95.
[7] 董泉珍.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心力衰竭的探討[J].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1996,(12):745-748.
[8] 曹雪濱,王士雯,黃河玲,等.充血性心力衰竭中醫(yī)辨證分型與心功能的關(guān)系 [J],新中醫(yī),2002,32(2):37-39.
[9] 鄭 軍.溫陽利水法治療慢性心力衰竭 48例 [J].陜西中醫(yī),2005,26(2):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