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儀 林攸余
讓孩子了解:爸媽無法陪伴,不表示我們不愛他
媽媽的生活哲學
我是一個從孩童時代開始就活得很清楚的人,也許是一路記得成長過程的關系,小學時我發(fā)現(xiàn)自己與其他人產(chǎn)生了差異。當老師宣布郊游日期引起同學大聲歡呼,我只輕輕地回應:“喔,要去郊游?!敝辛诵—劜桓杏X驚喜、看到綜藝節(jié)目覺得極其無聊……都是一般小學生很少出現(xiàn)的反應。
活在大多數(shù)人都該有的情感之外,讓我時間更充裕、生活更積極,不知道什么時候,我開始告訴自己:“生命只要30年就夠多了。”“如果我只能活到30歲”從此成為我的人生座右銘,也幫助我不浪費生命。
在婚后2年多生下瓜瓜,思考習慣讓我從懷孕就做足假設:如果我只能活到30歲,那時候瓜瓜才5歲,萬一我離開人世,孩子怎么活?
奇怪的是當孩子出生,我雖然開心但并沒有異常興奮,雖然思考著未來的教養(yǎng)方式卻沒有任何不安。每每聽到嬰兒瓜瓜大哭大鬧,大人卻正在忙碌時,我沒有失去理智將正在劇烈哭鬧的孩子抱起來安慰,堅持使用“哭鬧調(diào)教法”讓孩子減少哭鬧情況。這時感覺心疼難耐、認為必須將孩子抱起來的人反而成了瓜爸,與瓜爸滿溢的父愛相比,讓我戲稱自己這時候并沒有母愛。
教養(yǎng)“粘度”相差甚大的緣故,我常覺得一歲多的瓜瓜比較愛爸爸,在沒有讓孩子餓到、冷到、尿布臟了不舒服到的前提之下,無論聽不聽得懂,我都選擇告訴孩子:“大人正在忙的時候,就算你哭,爸爸媽媽也沒有辦法來抱你。但是媽媽答應你,如果一有空就會來抱你,亂哭只是讓自己不舒服,你可以自己找玩具玩喔?!?/p>
也許每個孩子原本都如我兒時一樣,他們有思考感覺而且聽得懂大人的話,爸爸媽媽兩種不同的教養(yǎng)方式,使得瓜瓜在我身旁時像個可愛的小天使,自得其樂、獨立玩耍還發(fā)出咯咯大笑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但在瓜爸面前卻變身小惡魔,經(jīng)常痛哭流涕、粘膩不安,甚至常對爸爸大發(fā)脾氣、頤指氣使。
等到瓜爸再也受不了孩子的無理取鬧,重新調(diào)整教養(yǎng)孩子的方式后,我和瓜瓜終于出現(xiàn)母子連心、孩子能夠信任媽媽的良性循環(huán),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日久見人心”吧?因為我愛瓜瓜,才采行如此的教育方法,終于在不到兩年就讓孩子了解并樂意接納,孩子不但活得更有安全感與自信心,也清楚知道自己不是孤單的一個人,知道家人雖然并非隨時都在自己身邊,卻心系于自己。瓜瓜這種“安心自在的感覺”讓心中充滿著愛,這就是俗稱的“擁有安全感”,這些都讓瓜瓜能夠獨立勇敢、學會分享與樂觀生活。
爸爸的教養(yǎng)轉(zhuǎn)變
和瓜媽相差6歲,也許是年紀比較大的關系,我是一個從瓜瓜出生,就想將所有美好送給孩子的爸爸。但這樣的想法卻讓我吃足苦頭,不但孩子感受不到我的愛與付出,還變得暴躁易怒、不懂體諒也不懂事。我曾經(jīng)在異常忙碌時脫口而出:“爸爸現(xiàn)在沒辦法?!蔽野l(fā)誓自己如平時一樣的口氣,只是使用的句子不同了,竟在同一時間里弄哭兩個孩子。
這是在小地瓜1歲左右發(fā)生的事,那天因為我的拒絕,孩子們嚇得逃竄驚哭找尋媽媽的安慰,我開始思考究竟發(fā)生了什么錯誤?
為什么孩子對我予取予求不懂體諒,卻能體貼關心媽媽?為什么瓜媽明確的拒絕仍讓孩子輕哼兒歌離去,我一聲拒絕卻嚇得孩子四處逃竄?為什么我感覺好累?為什么我的一再付出卻看不見想象中的美好結果?
我終于發(fā)現(xiàn)自己長久以來教養(yǎng)上的盲點與迷思,我從來就沒讓孩子了解到爸爸不是圣人:爸爸也有忙碌和不方便的時候,無法陪伴或幫忙,并不表示我就不愛你們。
最終我發(fā)現(xiàn)自己不可能給孩子全世界的美好,因為自顧自的給予,到頭總是換來孩子更難生活的結果。那年開始,我終于如同對待自己的學生一樣,著重在生活自理、應對進退的調(diào)適,還有培養(yǎng)孩子充滿愛與關懷的樂觀,加強訓練孩子獨立并且快樂生活的能力。
當理想與現(xiàn)實合而為一
因為夫妻之間出現(xiàn)矛盾沖突的教養(yǎng)起點,讓我們最終取得中間的平衡點,研究出即使如同瓜爸一般父愛滿溢,也能輕松做到的快樂育兒法。
將生命的時間假設成短暫,并且引導正向且符合真實世界的平和態(tài)度,其實就像有些癌末病患到最后在想法上變得樂觀、行事有意義,并且積極造福社會一樣,到最后竟然還多活了幾年或奇跡治好了病痛。
“懂生活,生命就變成永恒。”父母都需要盡早教會孩子懂生活,就不需再擔心孩子是否安全感缺乏、抗壓性太低、又矮又瘦睡太少……這些孩子可以自己來改善的問題。(編輯/王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