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曦
傅志寰的人生履歷,如同中國的鐵路事業(yè)一樣壯麗多姿:18歲肩負重任,赴蘇留學;學成歸來后在株洲苦干23年,研制出“中華牌”韶山型電力機車;調(diào)任鐵道部期間,主持4次列車大提速,實現(xiàn)鐵路扭虧增盈,開工建設青藏鐵路,領導自主研發(fā)出時速高達321公里的“中華之星”動車組……所有這些背后,是無怨無悔的付出和對祖國熾烈而深沉的愛。
赴蘇留學
傅志寰是聽著汽笛聲長大的。1938年,他出生在哈爾濱一個鐵路工人家庭,父親是火車司機,家就在鐵路邊上。小時候,傅志寰常常和小伙伴們圍著火車轉,有時把釘子放在鋼軌上,火車軋過去,就做成了一把小刀;偶爾他也會跟著父親跑火車。久而久之,對鐵路產(chǎn)生了一種特殊的感情。一個夢想開始在他心中醞釀——
“父親是開火車的,我長大了要造火車。”
新中國的成立為傅志寰的夢想插上了翅膀。1955年,傅志寰報考大學,毫不猶豫選擇了蒸汽機車制造專業(yè)。由于成績優(yōu)異,被國家留蘇預備部錄取,獲得了赴蘇留學的機會。留蘇預備部成立于1952年,主要對即將赴蘇的學生進行語言培訓。
上世紀50年代的中國,人人都相信蘇聯(lián)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看蘇聯(lián)電影、讀蘇聯(lián)小說成為當時的社會時尚,到蘇聯(lián)上大學則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收到錄取通知書,傅志寰全家興奮不已,正在切菜的母親,激動得把手都切破了?!跋裎疫@樣的工人家庭,在解放前,根本沒有條件上大學,更談不上留學了o”傅志寰的人生由此轉折。
1955年,傅志寰揣著父母湊來的10幾塊錢、幾個雞蛋和饅頭,背著個洗臉盆,只身前往北京,進行為期1年的俄語學習。赴蘇之前,組織上告訴他,蘇聯(lián)已經(jīng)淘汰蒸汽機車,大學里不再開設這一專業(yè)了,建議他學習電力機車。傅志寰非常高興,“比原來專業(yè)高一個檔次,當然更好了口”1956年,18歲的傅志寰和一群同樣風華正茂的青年學生踏上了開往莫斯科的專列。
莫斯科時光
抵達莫斯科之后,傅志寰被分到莫斯科鐵道學院,學習鐵路電氣化專業(yè)。這所有著很長歷史的著名學校,師資是一流的。傅志寰至今對幾位老師記憶猶新:“數(shù)學老師講課從不帶講義,只是用粉筆在黑板上推導公式,非常精彩;電機學教授把枯燥的原理講得引人入勝;俄語老師經(jīng)常和我們聊天、講故事,周末還請我們?nèi)ニ抑凶隹汀?/p>
初到蘇聯(lián),傅志寰遇到的最大困難是語言,這也是當時中國留學生的普遍問題。為克服語言困難,傅志寰每天起早貪黑地苦讀,直到凌晨一兩點才睡覺。周末當俄羅斯室友們忙于舞會、聚餐時,他卻在自習室里研習課程。勤奮鉆研加上耳濡目染的熏陶,到大二時,傅志寰的俄語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各門功課全部優(yōu)秀,之后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當時中國留學生心無旁騖,一門心思地學習,因此被蘇聯(lián)同學戲稱為不懂生活的“面包干”。憶及此事,傅志寰不禁莞爾:“我們也想玩啊,但國家花那么多錢送你出來留學,如果不好好學點東西回去,怎么對得起祖國和人民的重托?”傅志寰表示,上世紀50年代國家并不富裕,每月卻給留學生500盧布,這些錢在國內(nèi)至少可以養(yǎng)活六七個家庭;留學生們都拼命考5分(蘇聯(lián)考試實行5分制),考不到5分,心情就很不好,甚至自責。
留蘇期間,傅志寰還親歷了毛主席在莫斯科大學發(fā)表演講的情景。毛主席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p>
“當時聽了毛主席的殷切期望,我們熱血沸騰,全場掌聲雷動。毛主席的話影響了我的一生?!备抵惧菊f。
經(jīng)過5年艱苦學習,1961年初,在蘇聯(lián)資深電機專家扎哈爾欽科的指導下,傅志寰以優(yōu)異成績通過論文答辯,論文題目即中國型交流電力機車。在準備論文過程中,他接觸到蘇聯(lián)許多先進的機車技術,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為日后自主研制中國電力機車做了鋪墊。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1961年夏天,傅志寰學成歸來。躊躇滿志的他,急切想把自己的知識奉獻給祖國。填寫工作去向時,他堅定地寫下“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到最艱苦的地方去?!焙髞肀环值叫陆M建的鐵道部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
報到之前,傅志寰回黑龍江看望父母。當時,他的母親罹患癌癥,并且已經(jīng)擴散,十分痛苦。得知兒子將去千里之外的湖南工作,老人家非常不舍,但很理解他的選擇。到了株洲之后,傅志寰每隔幾天就發(fā)一封電報詢問母親病情,直至8個月后母親離開人世。傅志寰至今記得與母親分別的那一瞬間,“當初我走出家門的時候,幾乎是一步一回頭。母親消瘦的面孔淌著淚水,眼睛里閃著憂傷。她的形象在我腦海里成了永久的記憶?!?/p>
當時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剛成立兩年,幾乎全是年輕人。條件非常艱苦,不僅沒有實驗室,連辦公室都是借用別處。據(jù)傅志寰回憶,那時20幾個一間辦公室,電話信號質(zhì)量很差,打電話聲音要非常大,對方才能聽清楚,一人打電話全屋都不得安寧。生活也十分困難,經(jīng)常吃不飽肚子,人們對糧食是“兩兩計較”。
不僅條件艱苦,技術上也困難重重。隨著中蘇關系的惡化,1961年蘇聯(lián)撤走了全部專家,再加上蘇聯(lián)電力機車設計中的固有問題,我國電力機車的試制工作遇到了極大困難。傅志寰回憶說,當時沒有技術,缺乏人才,沒有人告訴你怎么做,一切只能靠自己。
困難沒有阻擋住有志青年們前進的腳步。在那個激情燃燒的時代,大家憋著一口氣,不相信離開外國人就造不出自己的電力機車,于是奮發(fā)圖強,全力攻關。那時候,辦公室晚上燈火通明,傅志寰和同事們夜以繼日地研究、試驗。
傅志寰在蘇聯(lián)實習時開過電力機車,并拿到了副司機證,在實踐上比其他同事先走一步;加上在蘇聯(lián)培養(yǎng)的自主學習能力,設計實驗、動手能力很強。工作第四年,他被任命為研究所總體線路室負責人,后來又擔任研究所副所長,負責研究開發(fā)工作。
成為“帶頭人”之后,傅志寰的工作更加緊張、忙碌。一次他愛人上夜班,臨走前叮囑他回家照看兩歲的女兒。傅志寰滿口答應,后來卻由于實驗不順利把這件事忘了。半夜女兒找不到爸爸媽媽,嗓子都哭啞了……回想起來,傅志寰仍心懷歉疚。
功夫不負有心人。歷經(jīng)苦戰(zhàn),傅志寰和同事們先后成功研制出韶山1型、韶山2型、韶山3型、韶山4型機車,我國電力機車技術實現(xiàn)了大踏步飛躍?;厥走@段經(jīng)歷,傅志寰感慨頗深:“我們付出很多,但是無怨無悔。當時天上飛的是外國造的空客、波音飛機,地上跑的是奧迪、桑塔納等國外品牌汽車,但是在我們的鐵道上,奔馳的是中華牌,是我們的心血創(chuàng)造出來的韶山型機車……我們的付出得到了很大的回報,這個回報不是對個人的,而是對祖國、對中華民族的回報!”
主持4次大提速
1984年,傅志寰離開了奮423年的電力機車研究所,調(diào)任鐵道部科技局,先后擔任總工程師、局長。1991年,
傅志寰出任鐵道部副部長,先后分管工業(yè)、科技等工作。期間,他的主要心血都投入到客車提速工作上。
火車提速的想法在傅志寰心中由來已久。1981年傅志寰在德國進修時,乘坐在時速200公里的列車上,風一樣的呼嘯聲使他深受刺激——同期我國列車最高時速只有100公里。隨著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人們對交通工具速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當時,公路、民航迅速崛起,火車速度明顯落伍,鐵路客運市場份額持續(xù)下滑,原先的“鐵老大”被一些人稱為“夕陽產(chǎn)業(yè)”。
傅志寰深刻意識到速度是綱,多次提議力抓提速。經(jīng)過縝密研究和反復論證,1995年鐵道部部長辦公會議作出決定,在繁忙干線進行提速試驗。傅志寰受命領導研制時速160公里的機車車輛,同時負責組織提速試驗。
經(jīng)過不懈努力,不到兩年時間,傅志寰領導研制的電力機車和客車便結出了碩果——1997年1月5日,傅志寰親自坐鎮(zhèn)駕駛室,機車在北京環(huán)行線上行駛速度一舉達到212.6公里/小時!司機室里一片歡騰。當晚,從不喝酒的傅志寰與大家一起開懷暢飲……
相對于高速機車研制,組織提速則更為復雜、更為系統(tǒng),工作量也更大。事實上,在此之前,傅志寰已經(jīng)推動了對廣深線(廣州-深圳)的提速改造,使該線路成為我國第一條時速160~200公里的鐵路,積累了一定的經(jīng)驗。
傅志寰組織鐵路提速,主張花小錢辦大事,少投入多產(chǎn)出。當時,建設一條單線鐵路每公里需要投入2000~2500萬元,改造則只需100萬元。為此,傅志寰將主要工作集中在利用新技術對現(xiàn)有鐵路進行改造,既節(jié)約了大量資金,同時加快了工程進度。
在研制高速機車成功后,1997年4月1日零時,中國鐵路開始實施第一次大面積提速,京廣、京滬、京哈三大干線最高時速達到140公里/小時,當年鐵路客運量就有很大提升。提速,風險自不待言。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傅志寰承受了比別人更多的壓力和責任。有人提出,就不提速,還老出事故,提速后死了人誰負責?一些朋友也勸傅志寰“三思”。傅志寰卻堅定地說:“風險肯定存在,但不能畏懼風險。風險可以通過采用新技術、加強管理加以化解。鐵路再不提速,火車就沒人坐了?!闭沁@份膽量與魄力,才有了中國鐵路史上一次又一次激動人心的大提速。至今,鐵路大提速已經(jīng)多年,由于措施到位,安全情況很好,沒有因提速造成旅客死亡的事故。
此后,傅志寰又先后主持了1998年、2000年、2001年3次大提速。范圍從東部干線延伸到中部、西部地區(qū),提速網(wǎng)絡覆蓋了全國大部分省區(qū)。大提速從根本上扭轉了我國客車速度長期在低水平徘徊、不適應市場需求的局面,鐵路運輸重新煥發(fā)出勃勃生機。
目前,我國自主創(chuàng)新研制的時速200公里、300公里的動車組已在京滬、京沈等線上運行,傅志寰對此感到欣慰。
主持修建青藏鐵路
1997年8月,年近六旬的傅志寰被任命為鐵道部黨組書記;7個月后又擔任鐵道部部長。上任伊始,主持建成高速鐵路試驗線——秦沈客運專線;在他的領導下,自主研發(fā)的“中華之星”動車組試驗時速高達321公里。全國鐵路營運里程達到7.2萬公里。
截至1998年,鐵路網(wǎng)已遍布全國,唯獨西藏不通鐵路,嚴重制約了西藏的發(fā)展,也成為傅志褒的一塊心病。在他的積極推動下,鐵道部提出了由青海省格爾木到西藏拉薩的建設方案,并得到了中央領導的認可。2001年6月29日,青藏鐵路開工典禮在格爾木和拉薩兩地舉行。青藏鐵路開工后,傅志寰前后7次踏上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視察工作,對工程建設進行現(xiàn)場檢查、指導。2008年,青藏鐵路正式通車,成為造福青藏高原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和全國人民的幸福路。
2003年3月,65歲的傅志寰離開了辛勤耕耘42年的鐵路戰(zhàn)線,轉至全國人大財經(jīng)委員會工作,并擔任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lián)誼會副會長。
傅志寰說:“從50年代我們這批留蘇學生算起,60年來,新中國的留學生已有了好幾代人,特別是改革開放后,中國的海外留學人員已近140萬,這是一個很大的群體,分布在各個國家。我們應該盡力把這股力量凝聚起來,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能量,為國家和民族多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