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利琴行是香港琴行一哥,除了代理和售賣名廠鋼琴及各種樂器、搞音樂班,還兼營音響工程、廣播及錄音制作等,每年營業(yè)額幾億元(港幣,下同),多年來通過買物業(yè)投資,資產達幾百億。
90歲的通利琴行創(chuàng)辦人李子文及81歲妻子孫文英,最近與幾名在公司身居要職的子女關系緊張,5月更發(fā)生母親與子女互封保險柜事件,震動公司上下。
母女互封保險柜
通利琴行是全港最大的樂器專門店,通利琴行主席兼董事總經理李子文已年屆90,妻子孫文英是高級副主席及董事亦已81歲,但兩人健康良好,名義上雖已將營運大權下放給其中4名子女,包括長女蘇芳、三子敬章、六子敬天及小兒子敬成。4人皆是董事,與李子文夫婦共6人組成董事局。
不過,通利內部消息指,李子文夫婦近日與幾名身居公司管理層的子女關系轉為緊張,5月13日下午,更發(fā)生孫文英與李蘇芳互封保險柜事件。
5月中,有人召鎖匠到通利辦公室,更換存放公司鋼印房間的門鎖,由李老太的秘書在旁監(jiān)工。換鎖被持有該房間門匙的長女李蘇芳阻止,李老太的秘書代擬封保險柜通告,李蘇芳亦用透明膠紙封保險柜,并在膠紙簽名以防保險柜被打開。
李蘇芳實時質問秘書為何要換鎖,對方說是李老太的意思,有人懷疑此舉是想取得房內保險柜中的鋼印,于是李蘇芳命令鎖匠將新鎖拆掉,換回舊鎖。
換鎖不得要領,李老太的秘書于是代擬封保險柜通告,更用印有“通利琴行”字樣的膠紙貼在保險柜表面,如有人打開保險柜,通告便會毀爛。李蘇芳亦不甘示弱,用透明膠紙封住保險柜的鎖匙位及門邊,更在通告和門邊膠紙簽上多個名字,以防保險柜在不知情下被打開。
通利規(guī)定,任何人開保險柜取用集團任何公司的鋼印,必須經董事局批準,究竟為何要換門鎖?這些疑問至今仍是個謎,而負責財政大權的李敬成也沒有正式召開董事會批準取鋼印。不論如何,鋼印事件已令母女關系緊張。
公司4000萬疑被調走
消息人士透露,李老太5月用通利琴行的支票,開了4張合共4000萬元支票,收款人是她本人。
“由于這筆巨額支出未經董事局同意,4張支票被其他家族成員扣起,不能過數,令李老太盛怒,現事情仍在拉鋸中?!毕⑷耸糠Q,通利規(guī)定無論大小面額的支票,必須有“三人組”的簽名,即李氏夫婦兩個簽名外,再加一個銀行認可的簽名。4張被扣起的支票,另一個簽名屬于資深財務總監(jiān)吳潔儀?!袄钐鋈恍枰?000萬元,是借給人?買物業(yè)?送給家族成員還是其他借調用途?她都未向董事局交代?!?/p>
通利內部消息指,李氏夫婦原本與蘇芳、敬章及敬天攜手打理香港通利業(yè)務多年,直至2006年,李敬成從加拿大返港,出任財政總裁、通利集團副主席及董事,通利管理層旋即出現微妙變化。
李敬成剛加入香港通利,實時重聘吳沽儀。她之前曾在通利打工,負責財務,2002年辭職轉行做保險經紀,2006年重投通利,薪金暴漲之余,職位亦更上一層樓,出任資深財務總監(jiān),直屬上司是李敬成。李敬成雖執(zhí)掌財務大權,卻從不簽署公司支票,全由吳代勞。
子女覺不尋常
公司發(fā)生的另一宗不尋常事,同樣涉及吳潔儀,據悉這個“三人組”,早前簽發(fā)文件指示銀行開一張Standby LC(備用信用證),將2400萬元從香港通利,調到上海李氏名下的公司,事前同樣沒有開董事會通過,做法令其他子女費解。
消息人士指,李氏夫婦近年與李敬成感情要好,“敬成自小留學加拿大,婚后與太太和兩名兒子在溫哥華居住,每次回港處理公司業(yè)務,都會住在父母家,可能因此與父母建立深厚感情?!?/p>
據悉李敬成在溫哥華South Granville高尚住宅區(qū)的豪華大屋,原屬李氏夫婦名下,但近年已轉讓給李敬成和太太Doris。他近日更有意在港買樓,估計是鋪路正式回流香港。
不過,李敬成處理公司事務的手法,卻似乎令父親與長女李蘇芳發(fā)生爭拗。據了解,李家早年在新加坡買了個房子收租,每月租金用作支付銀行按揭供款,銀行每隔一段時間,便會更新按揭擔保人數據,每次更新均須通利董事局6名成員,簽署會議紀錄通過。
可是最近一次,有人不知何故扣起會議紀錄,以致銀行催促,為此李蘇芳寫了封信給父親投訴,但是李子文卻回了封“最后通牒”斥責她,更警告隨時調整她的人工,令父女關系更趨惡劣。
為免龐大家產惹紛爭,李子文在上世紀90年代成立家族基金,將名下全部財產物業(yè)撥歸基金所有,通利琴行花的一分一毫,皆來自該基金。據悉李氏家族由父母到子女到孫兒,三代都是家族基金受益人。
“李氏夫婦最近的連串舉動,令子女們感到疑惑,不禁擔心家族基金是否穩(wěn)健?。消息人士說。
樂器王國代理日本琴起家
通利這個百億樂器王國,由1951年從上海移居香港的李子文創(chuàng)立,通利英文名Tom Lee,就是他英文名Thomas Lee的縮寫。
李子文1953年成立通利行,最初經營紡織、絲綢進出口貿易,與樂器行業(yè)毫不相干。后來與朋友合伙售賣自制鋼琴、口琴、小提琴等樂器,豈料友人因虧空而人間蒸發(fā),李子文無奈中接過“爛攤子”。完全不懂樂器的他,由零開始學習樂器制作和經營管理,并將通利行改名為“通利琴行”。
上海嘉定縣南翔出生的李子文,上世紀50年代才來港,廣東話不太靈光,但精通日語、韓語,英文水平極高,對子女管教甚嚴,跟他們溝通喜用英文書信來往。子女早已習慣不論公、私事,都以書信回復父親,兩代關系似老板與伙計,多過父母和子女。
上世紀60年代,在日本還未出名的YAMAHA,二戰(zhàn)后想打開亞洲市場,來港找當時最老字號的曾福琴行做代理,但老板曾福見港人反日情緒高漲而拒絕。相反,李子文卻視之為商機,覺得YAMAHA的琴比德國琴平六七成,認為可吸引本地人買琴,便簽約成為他們在香港的代理
直至上世紀70年代中,香港經濟起飛,但通利的顧客主要是外國人,當時賣三四千元一座的日本琴,似乎無法打入本地市場,李子文于是想出搞音樂班,正好YAMAHA在日本創(chuàng)出一套提高小朋友對音樂興趣的課程,他將課程獨家代理來港,吸引市民買樂器回家,成功令通利闖出名堂,帶挈生意額急升。現時香港音響市場每年營業(yè)額逾10億元,通利約占1/3。
李子文是老派上海人,多年來認為買鋪較實在,可免捱貴租,因此在上世紀60至80年代買人大量鋪位,單是尖沙咀通利琴行總部,占了金馬倫里逾30個鋪位及單位約9成面積,價值已屬天文數字;連同通利家族擁有的另外50多個物業(yè),資產總值合共幾百億元。(編輯/唐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