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利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圖書館 北京 100102)
文獻資源共享已成為圖書館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目前,圖書館文獻資源共享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未取得實質(zhì)性的突破。共享合作的呼聲高,制度性的安排少;道義上的要求多,實質(zhì)性的約束少;共享合作的相關(guān)配套政策供給不夠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圖書館文獻資源共享實現(xiàn)的效率和效果。圖書館館際文獻資源共享已成為關(guān)系到優(yōu)化配置文獻資源、減少圖書館資源建設成本、增強圖書館資源保障水平的重大問題。筆者借鑒博弈論和公共物品理論,用公共物品供給的博弈模型對圖書館文獻資源共享進行博弈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實現(xiàn)圖書館文獻資源共享的制度安排。
圖書館文獻資源共享活動具備博弈論的基本要素,且文獻資源具有公共物品的屬性,這是本文研究的前提。
博弈論的基本要素有三:(1)參與人或者局中人(players) ;(2)他們可選擇的行動(action)或策略(strategies) ;(3)用局中人的贏利、贏得、得益或支付(payoffs)表示的所有可能的對局結(jié)果[1]29。圖書館文獻資源共享活動同樣具備上述3個要素:不同類型的圖書館是文獻資源共享活動的參與人,參與人在共享活動中都有可選擇的策略,每個參與人在共享活動中都有自己的收益。圖書館文獻資源作為一種智力文化資源,具備公共物品的屬性,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公共物品一旦被提供,就無法阻止用戶對它的使用,這是它的非排他性,而非競爭性是指一個用戶對公共物品的使用不會減少其他用戶對該物品的使用[2]。
為討論簡單起見,筆者將圖書館的行為看作一個靜態(tài)博弈的過程,暫時限于“二人”博弈,作出如下假設:
假設:①只有兩個行為主體:圖書館甲和圖書館乙,甲乙互有文獻需求且需求量相當;②圖書館擁有完全信息。完全信息是“各種對局情況下每個局中人的得益多少是所有局中人的共同知識”[1]182,即圖書館對各種對局情況下雙方的得益十分清楚。③主體的行為是對是否進行資源共享作出選擇,每一方有兩種選擇策略,一種是合作,另一種是不合作。
基本模型:假設圖書館甲從圖書館乙獲取10份文獻獲得的共享收益為100,同時圖書館甲為圖書館乙提供10份文獻需花費的成本為15,則圖書館甲將獲得的共享收益為85。若雙方都選擇合作,則雙方都可以獲得85的共享收益;若甲、乙雙方中一方選擇合作,而另一方選擇不合作時,那么選擇不合作的一方可以獲得的共享收益為100,選擇合作的一方處于不利地位,需向?qū)Ψ教峁┪墨I支付成本15,故其獲得的共享收益為-15;若圖書館甲乙雙方都選擇不合作,由于雙方無法從對方獲取所需的文獻,此時雙方獲益均為0。甲乙雙方的博弈矩陣如圖1所示。
圖1 文獻資源共享的博弈得益矩陣
博弈過程:先分析圖書館甲。對于圖書館甲而言,如果圖書館乙選擇合作,那么其最佳選擇為不合作,如果圖書館乙選擇不合作,那么圖書館甲也會選擇不合作,這樣不論對方如何選擇,圖書館甲都會選擇不合作。對于圖書館乙也是如此。博弈的最后結(jié)果是,圖書館甲和乙都選擇了不合作,而不是合作這個對社會整體而言更好的選擇。
分析:從上述得益矩陣可以看出,雙方都選擇不合作是圖書館資源共享博弈唯一的納什均衡①,但這種納什均衡是沒有效率或者說是低效率的,這種非合作博弈的結(jié)局沒有達到帕累托最優(yōu)②。
圖書館甲和乙各自追求最大共享收益的行為并沒有帶來最好的結(jié)果,雙方都只從自己得益多少出發(fā)考慮問題,力圖為對方提供更少的文獻或者不提供文獻,而希望從對方獲取更多的文獻,以獲得較大的共享收益。如果每個圖書館都想成為搭便車者坐享其成,那么就不會有圖書館愿意提供文獻資源。在沒有一定約束力的規(guī)范或制度的情況下,圖書館共建共享的積極性將大打折扣,而文獻資源的共享也將無法實現(xiàn)。
從整體角度看,圖書館文獻資源共享的最佳策略是雙方合作,最壞的選擇是雙方都不合作。如果不改變這種博弈條件,各圖書館都不會顧及整體利益,共同陷入不合作的僵局。
上述分析顯示出圖書館文獻資源共享的一種困境:一方面,圖書館之間相互合作是實現(xiàn)資源共享的必然選擇;另一方面,由于各圖書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與其他圖書館的合作又不具有可行性。如何調(diào)整博弈矩陣從而使圖書館之間達成合作進而實現(xiàn)資源共享是筆者要討論的問題。根據(jù)博弈論原理,納什均衡的策略組合是由所有參與人的最優(yōu)策略組成的,沒有人會主動選擇其他策略。即便所有參與人達成協(xié)議,但不構(gòu)成納什均衡,就不會長久實施下去。因此,圖書館界雖然在文獻資源是否共享上達成了一致共識,但圖書館之間真正實現(xiàn)合作并達到文獻資源共享還有一定的困難。筆者通過改變博弈收益得出新的博弈模型,促使各圖書館選擇最優(yōu)策略,從而改變均衡結(jié)果。
假如我們對采取合作策略的圖書館給予一定的經(jīng)費補貼(如補貼45),而對選擇不合作策略的圖書館采取一定的約束措施(如懲罰35),那么,如果雙方合作,雙方由原來的共享收益85變成實際共享收益130;如果一方合作,另一方不合作,那么合作方由原來的虧損15變成因為補貼還可以得益30,而不合作方由原來的收益100變成因為懲罰實際得益為65;如果雙方都不合作,則共享收益由原來的0變?yōu)?35。改變得益后的矩陣如圖2所示:
圖2 改變條件后的文獻資源共享博弈模型
在上述博弈模型中,(合作,合作)成為此博弈的納什均衡。無論對方采取什么策略,合作是圖書館甲和圖書館乙的最佳選擇,雙方最終都會選擇合作。因此,在上述收益約束下,雙方選擇合作后都沒有單獨改變策略的動機。其現(xiàn)實意義在于,雙方合作實現(xiàn)了文獻資源共享的最優(yōu)得益狀態(tài),并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
圖書館文獻資源共享的博弈分析揭示了個人理性和集體理性之間的矛盾,而“解決個人理性與集體理性之間矛盾的辦法,不是否認個人理性,而是設計一種機制(或進行相應的制度安排),在滿足個人理性的前提下達到集體理性”[3]131。制度的功能就是“為實現(xiàn)合作創(chuàng)造條件,保證合作的順利進行”[3]127。圖書館文獻資源共享聯(lián)盟或政府應當安排合理的制度來推動文獻資源共享多贏格局的實現(xiàn)。
文獻資源的共享成本關(guān)系到共享效率的高低。正如我們在圖1中看到的那樣:在文獻資源共享中,當一方合作而另一方不合作時,就會產(chǎn)生“搭便車”的情況。為避免因“搭便車”而放棄合作,建立文獻信息資源共享的成本分擔機制就很必要。圖書館文獻資源共享成本指的是“圖書館在建設文獻資源共享系統(tǒng)及該系統(tǒng)投入運行的過程中所投入的人、財、物等資源,包括人力資源成本、設備購置成本、信息處理成本、管理成本等”[4]。在設計成本分擔機制時,要體現(xiàn)公平、合理的原則。在公平原則的基礎上合理制定成本分擔的規(guī)章制度、客觀分析各館的共享成本,確保成本分擔的具體方案能客觀反映各館的情況。如果文獻資源共享的成本分擔不公平或者不同圖書館對共享活動的不同貢獻沒有得到認同和相應的公平對待,文獻資源共享也不可能真正實施和有效運行。
這種機制可以通過以下兩種形式實現(xiàn):一是對資源共享服務實行收費制度,由各圖書館共同認可的第三方機構(gòu)(如文獻共享聯(lián)盟)確定文獻資源共享的收費標準,然后由資源共享中受益的一方將費用支付給資源的提供方。二是由政府或文獻共享聯(lián)盟對資源提供方的共享成本給予一定數(shù)額的補償。
成本分擔機制的建立使得作為資源提供方的圖書館的共享成本支出能得到有效彌補,同時作為受益方的圖書館僅需支付一定費用就可提升自身的文獻資源保障水平。隨著文獻資源數(shù)字化、網(wǎng)絡化及數(shù)字圖書館建設進程的加快,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文獻資源共享成本將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5],這無疑會對圖書館文獻資源共享的實現(xiàn)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當然也存在著因為擁堵而帶來的額外成本。
按照博弈論的觀點,作為資源共享博弈的行為主體,各圖書館關(guān)注的都是自己的得益。由于在文獻資源共享中各圖書館自身實力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圖書館之間的文獻資源共享存在不平衡、不對等的現(xiàn)象,有的圖書館在資源共享中經(jīng)常是資源提供方,而有的圖書館總是資源共享的受益方,這就使得文獻資源共享活動中圖書館之間的合作關(guān)系存在一定的變數(shù),僅靠誠信或承諾很難維持長期的合作。因而要改善圖書館因付出與獲益不均衡而缺乏共享積極性的狀況,有必要設計有效的文獻資源共享的利益平衡機制,作出一種制度安排,把圖書館之間的合作建立在利益均衡的基礎上,以維持文獻資源共享活動中圖書館之間的長期、可持續(xù)的合作關(guān)系。
利益平衡機制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利益協(xié)調(diào),使同一地區(qū)圖書館之間的利益達到合理分配;二是通過利益協(xié)調(diào),使不同地區(qū)(如發(fā)達地區(qū)和欠發(fā)達地區(qū))圖書館之間的利益實現(xiàn)合理分享。這種機制要求政府或共享聯(lián)盟要有適當?shù)恼吖┙o和利益補償。如我國東西部圖書館之間的合作,由于資源不對稱,這種合作關(guān)系中的動力必須來自政府或共享聯(lián)盟采取的適當?shù)姆绞浇o予的相應補償。
文獻資源共享活動中,圖書館之間的合作是一種互動行為?;邮切枰獥l件的,一是要有共享合作的激勵,二是要有對非合作行為的約束。
文獻共享聯(lián)盟或政府要強化對圖書館文獻資源共享合作的支持力度。共享聯(lián)盟或政府扮演的是一個具有公正標準的權(quán)威裁定者角色,是文獻資源共享合作關(guān)系的倡導者、資源共享合作政策的制定者、共享合作中各方利益的協(xié)調(diào)者。文獻共享聯(lián)盟首先要用政策手段對文獻資源共享的合作者給予鼓勵和支持,如對在資源共享活動中經(jīng)常作為提供方、貢獻較大的圖書館給予一定的政策優(yōu)惠等,同時對于積極推進文獻資源共享并做出一定貢獻的圖書館要通過相應的評價指標予以認可、鼓勵,以保護這些圖書館在共享活動中的積極性。其次,共享聯(lián)盟可以采取直接的物質(zhì)手段對共享活動中的合作者給予經(jīng)濟上的激勵。當然,這種激勵是建立在比較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基礎之上的。
通過圖1、圖2的比較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在沒有引入懲罰機制的情況下,當一方合作而另一方不合作時,由于不合作得到的收益高于合作時的收益,不合作是其最佳選擇。但是在引入懲罰機制后,當我們給予合作方一定的補貼而對不合作方采取一定的懲罰時,圖書館甲乙雙方博弈的均衡結(jié)果發(fā)生了變化:原本采取不合作策略的圖書館遵守共享規(guī)則后得到的收益要高于違反規(guī)則不合作時得到的收益,所以合作共享成為其最佳選擇。
上面的分析隱含這樣一個假設條件 :只有當圖書館遵守共享規(guī)則得到的收益(C)高于違反共享規(guī)則所得到的收益(B)與其受到的懲罰(S)之差,即C >(B-S)時,圖書館才會遵守共享規(guī)則。也就是說,一旦圖書館違反共享規(guī)則,我們對它的懲罰有一個界點, 這種懲罰既不能讓圖書館感到無關(guān)痛癢、達不到制約的目的,又不能懲罰得過重以致陷于不共享的困境。
事實上,我國圖書館文獻資源共享聯(lián)盟在初始階段有許多成員館參加,制定了共享目標,規(guī)范了成員館的義務,但由于共享約束規(guī)范的缺失,對于違反共享協(xié)議、不提供共享資源的圖書館沒有任何懲罰或約束措施,導致文獻資源共享難以深入開展。因此,為防止文獻資源共享中的機會主義行為,保障圖書館文獻資源共享可持續(xù)、深入的開展,需要建立一種行為約束和懲罰機制。這個機制的構(gòu)成要件有:文獻資源共享協(xié)議中要有明確的行為責任條款,包括各圖書館在合作關(guān)系中應遵守的規(guī)則、在違反資源共享協(xié)議條款后應承擔的責任;文獻資源共享聯(lián)盟要通過制定相關(guān)的規(guī)章制度對圖書館之間的合作關(guān)系進行規(guī)范,對共享活動中的非合作行為作出懲罰性的制度安排,對違反規(guī)則者予以一定的懲罰。當然,為增強懲罰實施的公正度及可信度,懲罰的實施需要引入第三方[6]。
注 釋:
①納什均衡是指相互作用的經(jīng)濟主體在假定所有其他主體所選策略為既定的情況下選擇自己最優(yōu)策略的狀態(tài)。
②帕累托最優(yōu)是指資源分配的一種狀態(tài),在不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情況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處境變好。
[1]王則柯. 新編博弈論評話[M]. 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3.
[2]曼 昆. 經(jīng)濟學原理:微觀經(jīng)濟學分冊[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9:233.
[3]盧現(xiàn)祥, 朱巧玲. 新制度經(jīng)濟學[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
[4]儲濟明. 圖書館文獻資源共享機制中的成本補償制度研究[J]. 圖書情報工作, 2009 (2):62-65.
[5]陳 亮. 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的博弈分析[J]. 情報理論與實踐,2004(6): 615-617.
[6]裴 雷. 信息資源共享實現(xiàn)與激勵研究[D]. 武漢: 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