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通洲
《地震中的父與子》(人教版第九冊)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文章,講述了1994年洛杉磯大地震過后,一位父親為了心中那個愛的承諾——“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歷盡艱辛、堅持不懈地救援等待生命轉(zhuǎn)機的兒子,歌頌了偉大而無私的父愛。父親堅持長達8小時的救助,像電影畫面般“精彩”。這一課的教學,筆者充分地運用讓學生品讀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對父愛進行解讀。
一、品讀“父親”的內(nèi)心
師:他挖了8小時。艱難、疲憊的8小時,危險和傷痛的8小時。面對一片廢墟和渺茫的希望,他心里只有一個念頭——
生:(齊讀)兒子在等著我!
師:因為他常對兒子說——
生:(齊讀)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師:他挖了12小時,艱難、疲憊、焦渴的12小時,危險和傷痛的12小時。面對一片廢墟和渺茫的希望,他心里只有一個念頭——
生:(堅定地齊讀)兒子在等著我!
師:因為他常對兒子說——
生:(語重心長地齊讀)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
評析:這一部分的教學設(shè)計,教師引導學生體會父親內(nèi)心世界。課文中“他挖了8小時、24小時、36小時”,看似平淡的數(shù)字,實則蘊含了濃烈的情感。師生反復地品讀,體會父親在挖掘過程中的艱難和執(zhí)著,可以幫助學生感受“父親”的內(nèi)心情感。
二、品讀“父親”的語言
師:(深情地)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請大家回顧前文。都有誰阻擋過他?讓我們再現(xiàn)當時的情境,好嗎?
師:他堅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廢墟走去。就在他挖掘的時候,有些人上來拉住他,說:“太晚了,沒有希望了。”
生:(齊讀)誰愿意幫助我?
(師指導生體會“父親”雙眼直直地的神態(tài)和內(nèi)心。讀好這句話。)
師:消防隊長擋住他:“太危險了,隨時可能發(fā)生大爆炸,請你離開?!?/p>
生:(齊讀)你是不是來幫助我?
(師指導生領(lǐng)會那是父親為了孩子而發(fā)出的懇求,甚至是哀求。)
師:警察走過來:“你很難過。我能理解,可這樣做,對你自己,對他人都有危險。馬上回家吧!”
生:(齊讀)你是不是來幫助我?
師:你仿佛看到“父親”怎樣的神態(tài)?
(生思索片刻后紛紛發(fā)言。)
師:人們搖頭嘆息著走開了,都認為他因為失去兒子過于悲痛。精神失常了。就這樣,他獨自一人在廢墟和瓦礫中,冒著生命危險,挖呀,挖呀。他挖了8小時——
生:(接讀)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土,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生的朗讀,因為有了情感的投入而變得深情。)
評析:這種情境再現(xiàn)式的品讀,引導學生對文中父親“語言”進行感悟。教師引導學生體會人物對話。想象人物的語氣、神態(tài),深刻感受文中父親因愛而執(zhí)著地救援兒子的行為。
三、品讀“父親”的形象
(屏幕出示: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師:請大家再次靜心地品讀這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師引導生揣摩“滿臉灰塵”、“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和“到處都是血跡”的形成原因,結(jié)合文中的動態(tài)描述進行想象。通過揣摩想象而感受文中語言文字的溫度,感受文中電影畫面般的質(zhì)感。)
師:他挖了8小時,在寒風吹拂的中午,人們會看到在地震后的瓦礫堆中——
生:(接讀)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師:12小時過去了,在夕陽照耀下的廢墟里,你們?nèi)匀豢吹揭粋€疲憊不堪但堅持不輟的身影——
生:(接讀)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師:24小時過去了,又一個黎明即將來臨,在仍很昏暗的廢墟瓦礫中,你會吃驚地發(fā)現(xiàn)——
生:(接讀)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
評析:教師通過電影剪輯式的引讀,把一幅幅動態(tài)畫面展現(xiàn)在學生們面前,使學生心中樹起一個偉大父親的形象。
以上教學環(huán)節(jié),分層次地品讀“父親”的內(nèi)心、語言和形象,引導學生的解讀走向文本的深處,達到“目視其文,心同其人”的境界。
(責編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