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陽
我一定要用歌聲告訴觀眾,作為一個中國歌唱家,首先要唱出中國歌的美麗與韻味,才稱得上扎根這片大地。時代在進步,如果聲樂藝術總是一成不變,最后只能進博物館。
10月23日的上海大舞臺,人聲鼎沸,熱鬧非凡,“中國聲音·慶世博·廖昌永2010大型演唱會”正在這里舉辦,座無虛席的劇場里,始終熱烈的氣氛直到“安可”時到達“沸點”。
一連唱了十幾首歌,廖昌永把觀眾唱high了,也把自己唱high了。他脫掉了西服,隨手放在指揮休息的座椅上,激情唱響《紅旗飄飄》。滿場的觀眾們揮舞著紅色的節(jié)目冊,跳躍的紅色熱烈而醒目。激情至此,廖昌永索性又脫掉馬夾,歌唱時,配合大家一起揮舞起馬夾。這時,全場沸騰了。還沒等最后一個音落定,觀眾大聲叫著“廖昌永”……
臺上的藝術家顯然有些控制不住,這位來自四川農村,成名于上海的世界級聲樂藝術家含著熱淚,動情地對臺下的觀眾說:“我熱愛我的祖國,我愿意為祖國歌唱,為祖國人民歌唱,為你們所有人歌唱?!痹捯魟偮?《我和我的祖國》音樂響起,全場的觀眾都一起歌唱著,廖昌永雙膝跪地,傾注全部的感情演唱了這首經典之作。
“世博會期間,全球優(yōu)秀的藝術家都匯集到上海進行祝賀演出,堪稱一次世界性的藝術盛會。作為東道主,我覺得,上海的藝術家也應當對此有所表示。”廖昌永一直想要在世博會期間辦一場自己的演唱會。如今,他終于如愿以償。
從申博伊始的宣傳,到上海世博會主題曲《致世博》的演唱,廖昌永和上海世博從來也沒有分開過。早在2002年,懷胎十月的妻子即將分娩時,廖昌永卻要遠赴法國,為上海申辦世博進行宣傳演出。如今,這個名叫廖敏沖的“申博”寶寶,抱著海寶,唱著《茉莉花》,也來到了屬于她爸爸的舞臺上……
中國式美聲
廖昌永當天的演出除了經典的歌劇唱段之外,用美聲演繹民族歌曲與流行音樂也是一大亮點?!巴ㄟ^跨界作品能讓更多的大眾了解并愛上具有中國特色的美聲演唱,并由此逐漸進入到更為寬廣的古典音樂領域。”面對所謂的“亮點”,廖昌永如是說。從陜西風味的《山丹丹花開紅艷艷》、蒙古風情的《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等中國民歌,到俄羅斯民歌《喀秋莎》,以及《同一首歌》等流行歌曲,在廖昌永細膩、出色、精彩的演繹下,都顯得如此唯美,絲毫不因為聲樂的大帽子令人望而生畏。當晚的觀眾席上,不僅有廖昌永的老師、90多歲的周小燕,也有特意從外地趕來的歌迷,更有來自四川的老鄉(xiāng)……音樂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近萬人的劇場里,始終洋溢著濃濃的藝術氛圍與溫馨氣氛。
“我永遠不會忘記自己是農民的兒子,我也永遠不會忘記上海給予我藝術、做人成長道路上的哺育之恩,我更不會忘記我是中國的歌唱家,走到哪里,我都要唱出中國人的聲音!”面對《新民周刊》的專訪,廖昌永說話的興奮勁與此刻略顯疲憊的臉色形成鮮明反差,“我一定要用歌聲告訴觀眾,作為一個中國歌唱家,首先要唱出中國歌的美麗與韻味,才稱得上扎根這片大地。”
恰如周小燕所說的那樣:“廖昌永的成功絕不僅僅歸結于天賦或機遇,而是他下了功夫解決了很多唱美聲的人沒有解決好的問題——他不僅僅唱好西洋歌劇,更能唱好中國歌。最近有人問我,他怎么什么唱法、什么類別的歌都‘亂唱啊?我說,讓他唱!不管用什么方法,最重要的是廖昌永把中國歌的味道唱出來了?!薄爸袊兜馈笔墙陙砹尾雷畲蟮乃囆g追求。因此,多元化的曲風在這位世界一流的聲樂藝術家演唱會上出現(xiàn),絲毫不覺得奇怪。廖昌永表示,無論是西洋歌劇選段還是通俗歌曲,他所追求的都是要“傳達出濃濃的美感”。
事實上,這一探索與當年的一段際遇很有關系:有一次,廖昌永到國外演出,閑暇聯(lián)歡時,各國藝術家都唱起了各自的民歌,法國的、意大利的、俄羅斯的……輪到一位中國藝術家演唱了,他忸怩半天說:“我實在不會唱中國歌?!眻雒孀兊脴O為尷尬。此時,廖昌永一下站了起來:“我來唱中國歌?!边@一次的尷尬經歷,不由地讓廖昌永深思:他鉆研的歌唱藝術,到底是為誰服務的?美聲唱法只能演唱西方的歌劇嗎?盡管他先后獲得圖盧茲國際聲樂比賽第一大獎、多明戈世界歌劇大賽第一名和挪威宋雅王后國際聲樂比賽第一名,創(chuàng)造了中國歌唱家在世界權威音樂賽事連續(xù)奪冠的奇跡。然而,回到四川農村,奶奶卻對自己最心愛的孫子說:“你能不能唱一些讓我聽得懂的歌啊?”聞言,廖昌永更下定了決心:不僅要演歌劇,也要唱好中國歌,要把藝術歌曲唱進中國人的心里頭。
“美聲唱法往往很在意唱功和技巧,在小眾范圍內以專業(yè)的角度來欣賞是對的,但還是應該讓它貼近大眾,讓更多的人喜歡。我在演繹《山丹丹花開紅艷艷》和內蒙古、新疆等地的歌曲時,并沒有去想什么風格,也沒有刻意守住我是什么唱法,只是帶著最大的誠意去唱發(fā)自內心的歌聲。我覺得大眾的審美品位是不能低估的。只有唱開他們的心扉,你才會成為一個真正站在人群中的歌唱家。”廖昌永堅持,“如果中國作品缺少中國藝術家的推廣,那它就永遠發(fā)展不起來。”
對愛徒的這一大膽設想,周小燕可謂鼎力支持。她堅定地對廖昌永說:“你外國歌劇唱得再好,但如果中國歌唱得窩窩囊囊,中國文化照樣會被世人瞧不起?!痹谥苄⊙嗫磥?鋼琴可以彈肖邦,也可以彈《黃河》,但彈《黃河》的方式不應該與彈肖邦的方式完全一樣。廖昌永對此深受啟發(fā),“西方音樂和中國音樂屬于兩個系統(tǒng)。前者發(fā)源于教堂音樂,音色圓潤、發(fā)音松弛、聲音有彈性,有復調和聲,后者則起源于民間戲曲,包括川劇、粵劇、黃梅戲等地方戲,是單旋律的。融合的時候,要保證在字正腔圓的基礎上,去掉一些互相沖突的音色,從而形成一種‘中國式的美聲,或者可稱為‘中國式的歌劇?!?/p>
筆墨當隨時代
廖昌永的歌聲里,不僅有出色的聲樂技巧和細膩的感情,近來,更有難以描摹的畫面感。
事實上,與畫壇名家范曾的一段師生之誼為廖昌永打開了一扇全新的藝術大門。2008年春晚結束后,廖昌永曾和好友朱軍等人共赴一個聚會,席間與著名國畫家范曾先生相識,交談后很是投緣,結果范曾先生欣然收下了這名“關門弟子”。據(jù)廖昌永介紹,近兩年來,只要自己有空,就一定會攤開紙筆涂抹一番。每回去北京出差,他都會抽空去范曾老師家中,有時干脆住下來,“跟著老師早晨5點起床,6點看書,7點作畫”。
藝術本就是相通的。廖昌永告訴《新民周刊》記者,自己畫畫并不是為了好玩,在系統(tǒng)學習繪畫后,他自己在唱歌上的認識也一點點開始發(fā)生了變化?!爸?我在聲音上注重得比較多,現(xiàn)在一唱歌,腦子里全是畫面,感覺有了想象力,感性的東西不知不覺就流淌出來了”。如今他唱歌,浮現(xiàn)在腦海的,不再是技巧,而是畫面——《絨花》中的“一路芬芳滿山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中“我的心上人坐在我身旁”……而這種演唱時所特有的“畫面感”,也確實傳遞給了觀眾,打動著觀眾。
“最近我在看與傅抱石先生相關的書籍,他對中國山水畫的最大貢獻就在于提出‘時代在變,筆墨也要變,也就是石濤所說的‘筆墨當隨時代,絕不能簡單地拷貝。美聲本身是曲高和寡的一種藝術形式,古典、巴洛克、浪漫、寫實,音樂創(chuàng)作在變化,演唱者也應該根據(jù)作曲技法共同進步變化。中國文化是一種包容性很強的文化,同時又能夠堅強地保護自己。既然我已經學了美聲,就要將它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中。時代在進步,如果聲樂藝術總是一成不變,最后只能進博物館?!鄙頌橹袊魳芳覅f(xié)會副主席,上海音樂學院聲樂系主任的廖昌永感嘆,在中國,太多的職業(yè)歌唱家被禁錮在技巧中,反觀一些少數(shù)民族原生態(tài)歌手,從沒想過發(fā)聲技巧,拉出來就唱,自由抒發(fā)內心情感,聽來卻讓人想落淚,“說到底,歌唱還是要以情動人,絕不能滿足于復制而已。所以,我想成為音樂界的傅抱石。這是我的性格使然,并不是說我能有多么完美,可我永遠不會滿足。困難是一定存在的,但我希望自己所開拓的這一條道路,能在若干年后給后人一個啟發(fā)、借鑒抑或教訓。通過這些年的努力,通過這次演唱會的舉辦,我越發(fā)清晰自己未來的道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