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修雯
(江西財經大學,南昌 330013)
20世紀末以來,源于企業(yè)的知識管理理論和實踐逐漸被國內圖書館界所認知并追捧,大量的學術研究成果不斷呈現,圖書館知識管理理論研究領域達到了空前的繁榮。但在實際工作中,知識管理理論的可操作性不明顯。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應從圖書館知識管理的促成因素著手進行分析。
圖書館知識管理是以工作人員和讀者為主體,以知識信息為對象,以實現知識的價值和創(chuàng)新知識為目標,以知識增值和讀者需要為中心的管理。其重心是對圖書館所擁有的書籍、報刊、音像資料、數據庫等知識載體中附載的知識的管理,是對圖書館所掌握的知識的分析、綜合和創(chuàng)新利用,是超越知識載體形式的對知識信息的管理,是一種需要高度知識水平、知識能力、專業(yè)技能的管理[1]。
圖書館個人和群體所擁有的知識,包括知識、信息、技能、經驗等通過圖書館知識管理平臺實現了知識共享和知識增值,這也是圖書館知識管理所追求的價值和終極目標。如圖1所示。
圖1 圖書館知識管理概圖
圖書館知識管理的實現取決于工作實踐中的各個層面(或因素),如管理制度、文化建設、用戶服務、技術創(chuàng)新、人力資源建設、知識資源共享與交流等。在圖書館知識管理戰(zhàn)略指導下,各層面(或因素)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形成一個協調統一的有機體——圖書館知識管理平臺,對知識的共享、創(chuàng)新和利用產生促進作用。如圖2所示。
圖2 圖書館知識管理平臺結構圖
圖書館文化是知識管理中最根本的因素,是圖書館在長期實踐工作中所形成的并為大家所普遍遵守和奉行的價值取向、思想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也就是圖書館人的價值觀[2]。為促進知識共享和知識增值,圖書館有必要創(chuàng)建知識導向型文化,以知識的發(fā)現、創(chuàng)新、共享和應用為中心,鼓勵全館上下形成對知識愿意探索,持續(xù)學習并追求新知識的文化氛圍。
管理制度是圖書館文化的直接體現,與知識導向型文化一脈相承。知識導向型文化的形成必須有一系列相應的管理制度為基礎和保障,圖書館可以在已有的規(guī)章制度基礎上嘗試推行知識共享制度、崗位輪換制度。
知識共享制度分為內部知識共享和外部知識共享兩種。內部知識共享制度就是在圖書館內部建立知識交流和學習制度,如培訓、繼續(xù)教育等,有助于促進員工知識更新,提高技能;外部知識共享制度,如用戶培訓制度,有助于與用戶進行知識交流、共享,鞏固他們對圖書館的忠誠度,促進用戶服務的升級改進;與書商、電子設備商的合作交流制度,可以共享技術知識和市場信息,擴大知識資源;崗位輪換制度可以促進員工全面掌握相關業(yè)務知識和技能,增加個人知識存量,促進知識交流。[3]
圖書館知識管理的目的是通過將館內知識資產(包括個人和群體所擁有的知識、信息、技能、經驗等)轉換為改善服務效能的動力,以實現知識共享和知識增值。這一過程不僅需要所有員工的參與和協調,而且需要合理的組織結構作為其有效運行的載體。實際工作中可以嘗試推行網絡化結構模式,借助于信息技術,通過實現信息共享、經驗共享、操作自動化和控制智能化,減少組織層次,增強組織的靈活性和適應性,激發(fā)員工特別是知識型員工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提高整體工作質量和效率。
知識管理是一個以知識為導向、各部門整體協調、并行推進的動態(tài)管理過程,既要注重知識的收集、分類、儲存和利用,又要與圖書館的核心業(yè)務流程緊密結合?;谥R管理的業(yè)務流程重組是對圖書館運行機制的徹底改造,一方面要把“最大限度滿足用戶需求”為導向的管理理念與最新技術成果應用于圖書館管理和服務過程,另一方面又要從作業(yè)程序、組織結構、員工素質和圖書館文化等方面進行系統重建,運用信息技術重新配置傳統業(yè)務流程,適當推進業(yè)務流程電子化。
技術是知識管理活動的工具和現實手段。知識管理對圖書館管理技術和手段及相應的技術基礎設施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知識的產生、應用到價值實現過程的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的技術支撐工具。比如在知識產生、創(chuàng)造階段,往往需要大量的相關知識作為知識基礎,搜索引擎和數據挖掘就是這一階段典型的技術工具;新知識產生后,知識庫和知識地圖成為知識編碼的常用工具;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虛擬交流平臺,基于推送技術和電子郵件的知識推薦,基于瀏覽器的信息發(fā)布與瀏覽都是促進知識流動、知識共享和知識轉移的有效技術工具。另外,數據倉庫、群件(用于提供群體協同工作的軟件)、文檔管理(基于后臺數據庫的軟件系統)和專家系統等大量的技術工具和手段對知識管理的支撐也是很重要的;而集成這些技術工具的技術基礎設施自然也就成為圖書館知識管理的重要支撐。
資源系統是知識管理的基礎,有效的知識管理需要得到圖書館資源(包括人力和物質)的廣泛支持。首先,是高素質人力資源的支持。知識型員工是知識的活載體和創(chuàng)新體,圖書館知識創(chuàng)新、管理和基于知識的價值創(chuàng)造都依賴于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其次,是各種資產、資金的投入與支持。圖書館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建立網絡平臺等先進的技術基礎設施,配置數據庫服務器、應用服務器、交換機、集線器等技術硬件;員工知識資源積累、知識共享以及書籍、會議設施、音像、借閱服務等各種與知識管理相關的物質投入都是知識管理的必要保證。
圖書館工作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操作性,但目前國內圖書館知識管理研究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研究成果實用性不強,缺乏可操作性。我們在探討這個問題的過程中,應適當吸收和借鑒先進的實踐經驗,以此指導所在館從理論到實踐的升華。本文主要以康奈爾大學圖書館和新加坡國家圖書館理事會為例,介紹知識管理實施過程中的一些做法。
圖書館知識管理的關鍵是營造一個不斷創(chuàng)新與知識共享的環(huán)境和氛圍,倡導和培養(yǎng)館員的自立、自強、進取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螤柎髮W圖書館的知識管理實踐就是建立在厚重的知識共享文化上。館員無論從事行政管理、藏書管理、參考咨詢還是技術服務工作,均被要求扮演知識管理者這個新角色。這一角色有幾重含義:(1)是知識管理開發(fā)者,與師生更緊密地合作,共同設計、組織和維護更廣泛的數字資源;(2) 知識管理集成者。通過整合課程和研究項目方面的信息資源和服務,為完成大學的教學和研究任務發(fā)揮更積極的作用;(3)知識管理教育者。向師生傳授信息技能,以便他們懂得如何組織、保存和分享他們各自的信息資源;(4)知識管理研究者。運用圖書館和信息科學以及新的數字技術,創(chuàng)造新的組織方法(元數據)、檢索方法及儲存(保存)方法。這四重角色聚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強有力的知識管理團隊。[4]
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構建知識共享型圖書館文化,要求圖書館的管理思想、服務意識和決策程序能夠得到全體員工的認同,營造尊重知識和知識共享的內部環(huán)境。可以實踐性地舉辦一些活動,如館內學術交流會、技能培訓班、演講會等,使員工在交流中實現隱性知識的轉移和共享;建立知識共享機制,鼓勵員工個人的智力成果與他人分享,使知識由個體向群體自由流動,提高整體業(yè)務素質和技能。
長期以來,圖書館按工作職能、業(yè)務流程和文獻載體形式等劃分的組織結構已經與知識經濟的發(fā)展不相適應,應重新設計并建立適應現代信息技術發(fā)展,有利于知識交流和應用,以知識為基礎的組織結構,優(yōu)化業(yè)務工作流程,把工作重心放在“以讀者為中心、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資源開發(fā)、信息咨詢、知識庫、用戶培訓等項目上,使知識管理成為可能。
2002年康奈爾大學圖書館進行了結構重組,成立一個用戶咨詢、研究與信息服務部(IRIS),集成了藏書、咨詢、指導、存取和存儲等幾大功能,將學科專家的專業(yè)知識聚合起來,積極參與藏書建設、教員聯絡、參考咨詢、培訓指導以及研究和發(fā)展項目,幫助用戶實現在線借閱、查詢的目的。ILLiad資源共享管理軟件[5]允許用戶通過互聯網實現自助服務,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圖書館的所有借出、借入和文件交付,實現日常館際互借功能自動化;20個分館全部提供電子館藏,只要聯網,學生們可以隨時隨地獲取所需的電子文檔和資料;學科館員有了更多的時間從事知識管理、參考咨詢和教育指導工作。例如他們和新聞學教授、技術專家合作,設計出一個旨在創(chuàng)造和存儲學習對象的系統,就一門與學習對象有關的研究生課程進行合作,使圖書館處理新型數字資源的程序得以改進。
新技術應用給圖書館帶來了深刻變革,人力資源管理被放置在很重要的位置。新加坡國家圖書館理事會(NLB)很重視知識型館員的知識更新和技能提高,每年花費相當于員工工資預算的4%用于各類員工培訓。在NLB不斷推行知識管理的過程中,館員的角色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
作為信息管理者,館員要能夠預測公眾的信息需求,有針對性地提供相應服務;為滿足不同用戶群的需求,需要對所搜集的信息資源進行持續(xù)地評估、編輯和整理;作為教育者,他們承擔了教育職能,方式包括館內開設用戶基礎教育和信息能力培養(yǎng),館外舉辦各種講座等,為讀者查詢信息,開展學術研究,使用電子數據庫和網絡資源提供指導。[6]
現代信息技術為圖書館知識管理的實現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但對圖書館來說,找到適合本館發(fā)展的技術平臺,推出新的服務項目卻非常必要。新加坡國家圖書館理事會(NLB)開發(fā)的E-library Hub系統,是集目錄檢索、電子圖書借閱、參考咨詢等功能于一身的數字化圖書館,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用戶對數字資源和網上服務的需求。
(1)NLB的館員們根據學校教學大綱收集相關的網上資源,圍繞所涉及的課題整理大量的輔導材料,建立專門的學生虛擬社區(qū)(SVC),幫助學生在基于課題式的學習環(huán)境中更好地利用圖書館的各種資源。
(2)針對用戶在借還書時排隊時間長的抱怨,NLB從3M公司購置一批自動借還書機器,使讀者能夠自己借還資料,既可以節(jié)約他們的排隊時間,又緩解了圖書館借還臺人力的不足。
(3)2002年NLB成為世界上首個全面部署Infra-紅外線技術RFID的圖書館系統,帶芯片的館藏超過900萬種,涵蓋書籍、雜志、樂譜、激光唱碟、數字影像光盤和錄像帶等,真正實現讀者自助借還,無形中拓展了圖書館在線可借閱資料的數量和種類。[7]
康奈爾大學圖書館和11個其他研究機構創(chuàng)建了“數字圖書館聯盟(DLF)”,以分享專業(yè)技能和研究成果,并為那些缺乏大規(guī)模數字圖書館平臺的研究機構提供最佳支持。數字圖書館聯盟的實現途徑:確認數字化館藏和網絡存取的標準,協調圖書館在使用電子信息技術方面最先進的研發(fā)活動,幫助啟動圖書館需要但又無法獨立開發(fā)的項目和服務。參與協作數字參考服務(CDRS),使館員能夠利用網上的最新信息以及其他圖書館所擁有的豐富的印刷型館藏(其中大部分未上網),為研究人員提出的問題提供最好的答案。借助于從CDRS中獲取的經驗和知識庫的支持,2002年與華盛頓大學合作,啟動“在線聊天咨詢”項目,使用戶能夠從這兩所大學圖書館的參考館員那里實時提出問題并得到答案。[8]
圖書館知識管理工作實踐過程中,觀念更新是基礎,就是要改變文獻收藏和被動服務為知識共享和知識創(chuàng)新及主動服務;人力資源管理是核心,積極推動館員角色轉換,實現作為信息管理者和教育者的雙重職能;知識創(chuàng)新是目標,通過圖書館內部知識的創(chuàng)新,推動社會知識和科研成果的創(chuàng)新;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為知識共享、信息快速傳遞提供支撐。
[1]石向實,劉 晨.圖書館知識管理[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18-19.
[2]劉昆雄.基于信息營銷的我國圖書館業(yè)務流程重組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4,(5).
[3]汪克強,古繼寶.企業(yè)知識管理[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5.270-271.
[4][8]紀 真.康奈爾大學圖書館知識管理實踐初探[J].圖書情報工作,2005,(2):85-89.
[5]OCLC亞洲太平洋地區(qū).ILLiad更有效館際互借服務的單一界面.OCLC(the Word’s Libraries Connected)[EB/OL].http://www.oclc.org/asiapacific/zhcn/illiad/2009-06-18.
[6][7]付立宏,紀 真.新加坡國家圖書館理事會(NLB)知識管理實踐探微[J].圖書館雜志,2005,(10):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