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愛玲 廖錦漢 陳 懇 盧立菊 臧卓美 施瑯環(huán) 馮 荔
譚延闿(1880-1930年),字組安、組庵,號無畏、切齋,湖南茶陵人。曾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為國民黨元老,民國四大書法家之首,是民國史上一位特異的人物。1930年9月22日,譚延闿因突發(fā)腦溢血,在南京逝世。國民政府為他舉行了“國葬”。墓址位于南京中山陵園。譚延闿原墓由金山石建筑,美觀堅固,惜毀于“文革”期間,現(xiàn)墓為1981年重修。因其墓被毀至重修的記載較為模糊,為尊重歷史,厘清史實,中山陵園管理局組織人員對這段歷史,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調(diào)查和探尋,對在“文革”期間親歷相關過程的中山陵園管理局部分老員工李長富、劉維才、王長生、張富友、楊程久、趙發(fā)才、金學宏、胡德友、楊春宏、吳玉泗等十人進行口述采訪,形成本文。
譚延闿能文能武,堪稱全才,且處世豁達,為人寬厚,生前備受敬重,身后盡享哀榮。其一生重要影響之處體現(xiàn)在五個方面:一是他廣泛交游,待人寬容大度,在民國時期享有盛名,有“藥中甘草”之譽;二是頗能治軍,曾多次領軍征討,有“翰林將軍”之稱;三是擅長書法,為民國顏體第一人,時人以得其只字片紙為榮;四是喜歡詩詞,著有《祖盦詩集》、《慈衛(wèi)室詩草》、《祖盦詩稿》等;五是愛好美食,湘菜系列中的具有重要影響的“譚家菜”,即得益于譚延闿之推動。
譚延闿生長于官宦之家,少年時有“三湘才子”之稱。1907年組織“湖南憲政公會”,成為湖南立憲派首腦人物。辛亥革命時附和革命,長沙光復后三任湖南都督。1912年加入國民黨,任湖南支部長。二次革命中保持中立,被袁世凱免職。袁世凱死后,就任湖南省長兼督軍。1917年張勛復辟期間,授湖南巡撫,1920年下臺。1922年重新加入國民黨,積極追隨孫中山,赴廣州任大元帥府內(nèi)政部長、湖南省長、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軍長。他和孫中山的關系密切,后一度與汪精衛(wèi)合作,最后全力支持蔣介石。他曾就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等職。
1930年9月22日,譚延闿因突發(fā)腦溢血,在南京逝世。胡漢民有一副挽聯(lián)代表了當時大部分人對他的評價:“景星明月歸天上,和氣春風在眼中?!眹裾疀Q定為他舉行盛大的“國葬”,專門成立了國葬典禮辦事處,主席委員是宋子文,蔣介石主祭。
9月23日舉行大殮,停靈中央黨部。國民政府發(fā)布命令:所有南京各機關自是日起,京外各機關應自奉到電令之日起,下半旗三日,停止一切娛樂及宴會,以志哀悼。外交部函知各國公使悼念之意。
10月17日舉行移靈第一公園典禮。參加執(zhí)紼送殯者有蔣介石、胡漢民、吳敬恒、宋子文、蔡元培等眾多在南京的國民政府高官和社會各界知名人士。當時的國民政府中央各院部分別公祭譚延闿,全國各地國民黨黨部也召集黨員舉行公祭儀式,各大報紙紛紛進行相關報道。
舉行國葬的同時,國民政府為其撥??钚弈?,墓址位于靈谷寺東側(cè),占地300余畝。建筑紀念堂、祭臺、命令碑、紀念碑、紀念牌坊、龍池及石墓等,全部建筑由國葬典禮辦事處主辦,基泰工程司設計監(jiān)工。
譚墓全部建筑于1932年12月完成,1933年1月9日,舉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禮。
譚延闿的墓穴為金山石建筑,美觀而堅固。譚墓的設計一改通常陵墓程式化之布局常規(guī),墓道倚山構筑,曲折幽深,墓園利用泉石著勝、林壑深秀的自然條件,布置巧妙,盡顯江南園林風格,在陵園建筑史上獨具特色。
譚延闿墓落成70多年來,引無數(shù)文人雅士和游客追思憑吊。然而在上世紀,譚墓無可避免地經(jīng)歷了兩次浩劫,一次是在民國時期,一次是在“文革”時期??箲?zhàn)前夕,國內(nèi)局勢混亂,譚墓祭堂前珍貴的銅鹿、銅鶴下落不明,祭堂內(nèi)陳列的諸多由各省捐贈的祭器也消失殆盡?!拔母铩逼陂g的破壞更是觸目驚心。1966年“文革”開始以后,以破除“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標榜的“破四舊”運動迅速波及中山陵園內(nèi)的歷史遺存和珍貴文物,譚延闿墓也未幸免。比如,當時的造反派敲掉了墓道兩側(cè)雕刻精致生動的石馬的嘴巴,墓前一塊珍貴的長方形漢白玉“九福圖”陛石四角的小石獅浮雕被砸毀。這些破壞痕跡至今我們在現(xiàn)場還能清楚看到。當時被毀最嚴重的是譚延闿的墓穴。
1967年秋,“文化大革命”進入“文攻武衛(wèi)”階段,當時中山陵園的造反派別主要有兩個:一派是“紅總”(又稱好派),另一派是“八二七”(也叫屁派),兩派對立。
造反派以“破四舊”名義,多次把矛頭指向譚延闿墓,尤其是南京體育學院的紅衛(wèi)兵組織更是直接針對譚墓,在其墓上貼勒令海報,限中山陵園“當權派”在三日內(nèi)破墓開棺。被逼無奈之下,為防止紅衛(wèi)兵“打、砸、搶”徹底毀壞譚墓,當時的中山陵園管理處便采取了“以退為進”的辦法,聯(lián)合南京市政公司有計劃地組織打開墓穴,這無形中為以后譚墓的恢復和保護奠定了基礎。
李希忠是當年中山陵園管理處領導人之一,在他的領導下,幾個工人前往譚延闿墓實施開棺。破墓開棺期間,李希忠一直吃住在現(xiàn)場,寸步不離。由于墓包砌筑嚴實,他們又請來棲霞區(qū)鉛鋅錳礦開采隊鉆探,小心翼翼地掀開墓包最外層的花崗巖石條。這些石條之后就一直散放在墓包周圍。
掀開花崗巖石條后,墓包里首先是厚厚一層用黃泥、糯米汁、柏油以及石灰等材料混合形成的堅硬保護層,年輕力壯的小伙子用洋鎬鑿一下,只有一點白印子,根本鑿不動,于是改用風鉆鉆探。大約進行了一周左右的時間,因墓包非常堅固,又決定用炸藥炸開。時任新果園園藝三隊生產(chǎn)隊長的王長生,被派在譚延闿墓爆破現(xiàn)場進行外圍守護,以防止外人進入墓區(qū)。負責內(nèi)部爆破的是時任新果園園藝二隊副隊長的李長富。當時出于本能的文物保護意識,開墓時還想看看墓里有什么陪葬物品并防止流失,炸藥用量不是很多,操作比較謹慎。
炸開譚墓保護層后,發(fā)現(xiàn)棺材外邊還有鋼筋水泥等保護層,就又在棺材東西兩邊各備了3包炸藥。棺蓋被掀開后,棺中頓時散發(fā)出特別濃烈的福爾馬林的味道。此時現(xiàn)出的譚延闿的棺材位置為南北向,遺體頭向北,腳朝南,挺硬著,沒有腐爛。
墓包正中的棺材下方有一個和地面水平的池子,池子長約1.6或1.7米,寬約0.6米,深約0.3米,池子內(nèi)盛滿福爾馬林,當時墓包打開后味道異常刺鼻,可以看到渾色的液體,體積更大的棺材就擺放在池子上面。棺材的木料是楠木的,很重,8個工人都難以抬動蓋板,后來這副棺材賣給了長江機械廠做模具。
破墓開棺后,可以清楚地看到棺材由內(nèi)到外有四層:第一層是用麻布油漆包裹起來的,很嚴密;第二層是鋼筋水泥層,很多交叉的鋼筋澆注上水泥膜,與棺材形狀一致,為長方體;第三層是粘土層,分別用篩得很細的黃泥土、糯米汁、柏油、石灰等材料混合組成,看上去有三到四層,每層各約十公分,形成堅硬的保護層;最外層是用花崗巖石條砌成的圓形墓包。
當時在場的人看到墓主譚延闿是個大個子,大頭,高顴骨,身穿白綢褲,斜襟長衫和馬褂,里面裹著紅色、粉紅色、白色、紫紅色、黃色等各種顏色的九層彩綾。其頭部枕在元寶形的凹槽式的枕頭上,開棺時枕頭破了,散落出亮閃閃的金銀沙。頭頸部位也放置有球狀的絹紙包裹的金銀沙,起固定頭肩的作用。手是黑色的,混亂中沒有看到手表,手腕上有戴手表的痕跡。左手有手帕一條,右手有扇子一把,口中鑲有金牙,身體上鋪有絲綢被,被上覆蓋著國民黨黨旗。棺內(nèi)還有絹質(zhì)地折疊的生辰八字。譚延闿口中的金牙被當時的于小叢(已故)敲掉,交給金學宏,后又轉(zhuǎn)交給王金鵬(已故)。
開棺以后不久,趙發(fā)才目擊譚延闿身上蓋著的絲綢被子已經(jīng)被拖出來摔到旁邊去了,現(xiàn)場人員把酒灑在毛巾上捂住鼻子和嘴巴,拖出譚延闿的尸體,放在了墓包下邊臺階西側(cè)的第二棵龍柏樹下面。
開棺當晚的9點左右,有四個人用木棍或是扁擔系以繩子,抬著譚延闿尸體往墓園下方走,尸體上覆有衣服,尸身保存完好,但是口中金牙已被敲掉,鞋子也掉了一只,并散發(fā)出一股股刺鼻的味道。他們一路將尸體抬到鄧演達墓東南角往新果園方向去的小路左側(cè)一個大坑內(nèi)。這個坑現(xiàn)在仍然可以看出當年遺留的輪廓。此處原是一個國民黨將軍的墓,趙發(fā)才曾參與扒開,當時墓內(nèi)有一具穿著國民黨將軍服的尸體存在。把墓清理后,陳守志和于小從(兩人都已去世)把譚延闿遺體放進去,并澆上汽油開始焚燒,由陳守志點火焚燒。由于澆的是汽油,點火瞬間,火勢很猛,陳守志的部分頭發(fā)、眉毛被燒焦了。譚延闿尸體焚燒過后,被就地填土掩埋。
自1967年秋至1981年,譚延闿墓的墓穴一直敞開著,墓包最外層的花崗巖石條散亂在四周,無人問津也未被修整過。
1979年,中央批準的統(tǒng)請字(1979)第33號文件指示:“對在辛亥革命前后,國民黨的一些知名人士,如秋瑾、黃興、宋教仁、譚延闿、胡漢民、朱執(zhí)信等的墳墓,如有破壞,也擬告有關地方予以適當修復?!?/p>
1980年,南京市園林部門從開放游覽的角度考慮,對譚延闿墓區(qū)內(nèi)的亭、榭、橋、路等進行了適當?shù)男迯?,但對譚墓本身未作修理。
1980年12月2日,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通知江蘇省委統(tǒng)戰(zhàn)部和江蘇省委對臺工作領導小組:“對譚延闿墓的破壞情況進行了解,提出修復計劃報省委審批,并告我們和國家文物局。爭取在明年十月前完工?!?/p>
1981年2月14日,江蘇省委統(tǒng)戰(zhàn)部和江蘇省委對臺工作領導小組聯(lián)合行文給江蘇省委和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請示修復譚墓的有關事項。根據(jù)中山陵園管理局文物處文物檔案提供的資料顯示,當時江蘇省財政廳撥款1.5萬元,由南京市園林處聯(lián)合中山陵園負責維修。
入殮譚延闿尸骨使用的是腰鼓型小口陶瓷壇,壇子高60-70公分,有蓋,金黃色底荷花紋,由當年在基建隊工作的馮文信(已故)、吳玉泗專程前往宜興陶瓷市場購買。復原維修的大致過程是,先到當年焚化譚延闿尸體的地方,將尸骨撿裝壇內(nèi),封閉壇口歸葬原址墓穴,再封土為圓拱型,并夯實,而后扎鋼筋澆注水泥,做成嚴實的拱殼,須彌座周圍以上的墓包最外面仍沿用原來的蘇州花崗巖石條覆蓋。
整個復原工程于1981年5月初開始,10月左右按時完工,歷時約半年。
譚延闿國葬情形
按歷史原貌修復后的譚墓,依然堅固美觀。其周圍古木參天,樹蔭蔽日,清靜幽雅,既有自然山林之趣,又富有文化內(nèi)涵。譚墓得到了中山陵園景區(qū)員工的精心管理和日夜守護,每年都有數(shù)百萬的游客來此觀光祭奠,每逢清明,譚墓祭臺上都會出現(xiàn)鮮花和水果,以供奉憑吊先人。
本文是中山陵園管理局課題組對“文革”期間親歷相關過程的中山陵園管理局部分老員工進行采訪后形成的文字材料。課題組以口述錄音、現(xiàn)場指認、座談會交流確認等形式,將錄音、影像等資料整理成文,并幾經(jīng)受訪者首肯、簽字確認后,才最終形成上述文本。經(jīng)過此次的調(diào)研,譚延闿墓在“文革”期間的歷史境遇及以后修復情況,得到了較為深入的調(diào)查和探尋。我們期待這些成果能對豐富譚延闿研究及其相關歷史研究有所裨益。
*本文是中山陵園管理局2009年度重點“軟課題研究項目”《關于文革期間中山陵園譚延闿墓境遇的探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