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善偉
把企業(yè)成功歸結于一種哲學,似乎令人難以理解,但這恰恰是日本京都陶瓷株式會社得以成功的最大奧秘。
稻盛和夫是日本京都陶瓷株式會社(現(xiàn)名京瓷Kyocera)社長、稻盛財團理事長、第二電電株式會社(原名DD,現(xiàn)名KDDI,目前在日本為僅次于NTT的第二大通訊公司)社長、關西塞爾卡勒公司會長、日本銥化學公司會長。
稻盛和夫出生在日本偏遠農村的鹿兒島。他從個家境貧寒的農家孩子、一個只有28名員工的小作坊主,成長為一個擁有6萬名員工的跨國集團的總裁、稻盛基金會理事長、日本通產省(部)產業(yè)技術審議會委員,被日本眾多的企業(yè)家視為當之無愧的精神領袖和人生楷模,并被譽為平成時代的“經營之圣”。京瓷集團史詩般的崛起,與稻盛和夫自己所開創(chuàng)的“敬天愛人”的經營管理理念是分不開的。
京陶成功的秘密
京都制陶成功的奧秘到底在哪呢?
原任京都制陶公司工會書記長的福井誠總結道:其一,因為有稻盛和夫這么一個稀有的哲學家:其二,公司中形成了對這個稀有的哲學家堅信不疑的風氣。
而大阪的企業(yè)家稻田二千武說:“京都制陶的成功,不在于有什么特別的技術,而在于有一種讓職工們都團結起來的哲學”。
把企業(yè)成功歸結于一種哲學,似乎令人難以理解。但這恰恰是京都制陶得以成功的最大奧秘。稻盛和夫說:“世間都認為京都制陶是靠技術而發(fā)展起來的所謂風險企業(yè)的代表,其實并非如此。我從來是花在培養(yǎng)心性上的時間,要比花在搞技術上的時間多出一倍。這就是京都制陶成功的關鍵。關于培養(yǎng)心性,我指的是‘以心為本的經營,即‘經營是圍繞如何在企業(yè)內部建立一種牢固的、相互信任的人與人之間關系這樣一個中心來進行”。
以愛、誠、和睦之心為基礎。稻盛和夫認為,無論是在人生中還是在事業(yè)上,要產生最佳結果,對事物的思考方法和心態(tài)都起著決定性作用,事業(yè)和人生成功的秘訣在于人心。對具有遠大理想并以卓越思維進行經營的人來說,等待他的是偉大的事業(yè)和巨大的成功。他認為,“愛”、“誠”和“和睦”這些詞匯所表達的心性是最重要的:把他人之喜悅作為自己之喜悅的心性就是“愛”;為社會和他人著想就是“誠”;不僅希望自己而且還希望周圍的人都始終幸福地生活之心就是“和睦”。誠+愛+和諧=敬天愛人。企業(yè)要具有永往直前的精神,要重視人力資源,提高技術能力,以高收益為目標,集中焦點,顧客優(yōu)先,具有遠大目標,在追求全體員工物質、精神兩方面幸福的同時,還要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作貢獻。只有人心和哲學才是完成偉大事業(yè)的原動力。所以,必須首先培養(yǎng)這種人心。
相互信任的同志式共同體。京都制陶創(chuàng)立之時,是一個只有28人的小企業(yè),可以說一無資金、二無設備,弱不禁風、前途渺茫;有的只是同仁們緊緊團結在一起的心。這個隊伍中的骨干力量,則是以稻盛和夫為中心的8名熱血青年。在稻盛和夫的號召下,這8人聚在一起,按照日本古時候武士們結盟的方式,寫了一張“誓紙”,人人在上面摁上血手印,然后一起發(fā)誓:從今以后,大家團結一致,為了公司的發(fā)展共同奮斗。正是這種“以血為證”、心心相印的鋼鐵同盟,成為日后推動京都制陶迅速發(fā)展的堅強核心和動力;正是從這種“血盟”關系中,形成了“相互信任的同志的共同體”這一企業(yè)精神。
不斷創(chuàng)造,反復探索。所謂創(chuàng)造性工作,并非僅指開發(fā)高技術。它指的是:從今天到明天,從明天到后天,天天開動腦筋闖新路,在公司的各個部門不斷地進行改進和改革。每個人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都要養(yǎng)成考慮如下問題--的習慣;有沒有比昨天更能提高效率的辦法?怎樣才能改進昨天的不足?
偉大的創(chuàng)舉并非完全取決于受教育狀況和現(xiàn)有的技術水平,它是在經常鉆研、不滿足于現(xiàn)狀、不斷地改進和改革,在不為人所知的反復努力中產生的。正因為如此,京都制陶公司從制造電子陶瓷的零部件開始,逐步涵蓋了機械零部件、醫(yī)療、珠寶首飾等所有陶瓷應用領域。此外,他們的事業(yè)還向電子儀器、信息儀器、通訊儀器、光學儀器領域拓展。
京都制陶哲學的“宣教”
稻盛和夫用其哲學理念去教導員工,“培養(yǎng)”大家的“心性”,并將這些哲學理念化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企業(yè)精神。在公司內,還定期發(fā)行一本叫做“京都制陶哲學”的小冊子,每次都登載有關稻盛和夫講話、談話的內容,發(fā)給職工閱讀學習。
京都制陶每年都有很多各種名目的聚餐會,稻盛和夫每場必到。他一會兒向這個斟酒、一會兒同那個碰杯。然后神色專注地同每一個人交談,傾聽對方的煩惱、不滿和意見,請大家一起商量和出主意。在一派歡樂、自由、親切、融洽的氣氛中,稻盛和夫總是針對每一個人的煩惱和問題,大談他的人生哲學、企業(yè)哲學。如果發(fā)現(xiàn)某人對此并不心悅誠服,他就會同對方一杯杯地喝著酒,動著真情,無休無止地談下去,有時一直談到對方淚流滿面,而他自己也眼圈紅潤,泣不成聲。聚餐會往往一直持續(xù)到深夜,最后,稻盛和夫和大家一起站起來,互相搭著肩,高唱社歌《京都制陶之歌》,把氣氛推向高潮。此刻,“大家都是同條船上的伙伴”的強烈感情與意識油然而生。而這種感情與意識,正是京都制陶追求的“相互信任的同志的共同體”這一哲學理念。
命運共同體的建設。在稻盛和夫幾十年的企業(yè)經營實踐中,他最關心的是如何把他的公司建設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命運共同體”。在企業(yè)利益的“分配政策”上,他提出了“利潤三分”的主張,稅前的毛利要按國家稅金、企業(yè)積累、職工收入這三個部分來分配。在交納的稅金與企業(yè)積累大幅增長的同時,職工們的收入也可以不斷提高。
京都制陶除了按照日本公司的一般慣例,每年冬夏兩次定期給職工發(fā)獎金外,還在公司經營情況良好的時候,給職工發(fā)放臨時獎金。而另一項更具有重大意義的措施,是讓每名職工都成為公司的股東。在京都制陶創(chuàng)業(yè)35周年之際,稻盛和夫把他個人所有的股票拿出來,無償?shù)胤峙浣o職工們。在日本,實行“職工股份所有”的公司,并非絕無僅有,但把屬于自己私有財產的股票白送給職工,大概只有稻盛和夫一個。
這樣一來,京都制陶的員工大多持有相當數(shù)量的本公司股票。公司的發(fā)展、股票的升值,就直接意味著職工個人財產的增加。因此京都制陶的員工,名副其實地成為公司“共同體”的一員,與公司的同發(fā)展、同繁榮。
員工都是“工作狂”。在京都制陶,勞動、工作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每個職工都抱著“為了京都制陶這個同志集團,不惜把自己的人生賭出去”的奮斗心態(tài)、充滿責任感和使命感,把自己的全部熱情都投入到工作中去。
稻盛和夫總是教導說:“追求娛樂的人生是空虛的。人生只有一次,應在工作中去找到人生的貢獻、自豪和驕傲。這就是要把工作當作藝術,像一個藝術家那樣,為工作而迷戀而傾倒”。這樣一來,工作就不再是被強迫性的,而成為一種愉悅和快樂。
正是在這種企業(yè)精神之下,京都制陶形成了一種勤奮工作、拼命干活的風氣。在稻盛和夫的帶領下,全體員工都成了“工作狂”。每天從一大早干到晚上十點才下班;有時候為了趕工期,全廠會一下子從十點加班到晚上十二點。如果說日本人是以“工作狂”而著稱于世界的話,那么京都制陶則以“工作狂”而著稱于日本。
日本經濟界的巨星
日本的電話電報業(yè),以前一直是由名叫NTT(日本電話電報公社)所壟斷。稻盛和夫拿出創(chuàng)業(yè)家的氣魄膽略,在1982年創(chuàng)辦了第二電電株式公司。第二電電株式公司創(chuàng)業(yè)10年后的今天,企業(yè)已有員工8000千名、年銷售額達13700億日元,為日本通訊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今天,在日本的電視和報刊上,經??梢钥吹?、聽到稻盛和夫的身影和聲音,他成了創(chuàng)業(yè)者的楷模。
1984年,稻盛和夫拿出200億日元,設立了稻盛基金會,創(chuàng)辦了一個叫做“京都獎”的國際大獎。每年一次,在世界范圍內從“基礎科學”、“尖端技術”、“思想科學與表演藝術”這三大領域中評選出3位最有貢獻的人士加以獎勵,其獎金額是每人4500萬日元。美國《紐約時報》稱,京都獎是與諾貝爾獎平分秋色的世界大獎。
責任編輯:趙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