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巖劉登堂徐一峰
返回抑制及其在精神分裂癥中的研究
李 巖1劉登堂2徐一峰2
人類視覺環(huán)境中的信息遠遠超過人腦處理能力,這就需要大腦提高搜索效率。返回抑制是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能力,在已經(jīng)搜索過的位置上再出現(xiàn)目標時,人們的反應會減慢。從而忽略不重要的信息,對重要的信息更快地反應。這種現(xiàn)象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即成為認知科學研究的熱點。而近20年來精神分裂癥認知癥狀越來越引起臨床醫(yī)師的重視,返回抑制是認知功能中注意方面的重要抑制成分,能夠量化檢查,而且方法簡便可行[1]。研究精神分裂癥返回抑制現(xiàn)象與正常人的差異,是精神分裂癥認知癥狀方面的重要發(fā)現(xiàn)。
①線索化:注意研究中經(jīng)常采用的一種方法。在靶目標出現(xiàn)之前,對空間某一位置先進行提示,稱為線索化該位置。線索有兩類,一種是無意義的,比如只是使該位置變亮一下,這種線索能自動捕捉到受試者的注意(外源性注意)。另一種是提供信息的,比如是一個箭頭,其方向指向靶目標很可能出現(xiàn)的位置,這使受試者會對靶可能出現(xiàn)的位置,形成一種預期而去注意(內(nèi)源性注意)。②SOA(stimulus onset asynchrony):線索開始呈現(xiàn)到靶開始呈現(xiàn)的時間間隔,是研究時所用的條件。③RT(response time反應時):靶開始呈現(xiàn)到受試者開始反應的時間間隔,是研究中要收集的數(shù)據(jù)。④返回抑制(inhibition of return,IOR):1984年美國Posner小組在注意定向研究中發(fā)現(xiàn),對空間某一位置線索化后,不僅立即出現(xiàn)易化效應(被試對其后在線索化位置出現(xiàn)的靶子反應快和/或準確);而且易化效應很快消失,SOA≥300ms后,出現(xiàn)抑制效應(被試反而對這個位置的反應慢和/或不準確)。這種抑制效應稱為返回抑制。⑤返回抑制的意義。當我們處在一片叢林中,會對已掃視過的位置反應慢,對跟掃視過的一棵樹特征一樣的其他樹反應慢;而新的位置或新的物體出現(xiàn)時就會引起我們的注意,從而及時覺察危險。抑制注意返回到已搜索過的位置或物體,就是返回抑制。Posner[2]的實驗程序非常實用而且簡單,可以用在正常被試和不同疾病人群,甚至動物中。所以返回抑制現(xiàn)象自發(fā)現(xiàn)以來25年,引起廣泛研究,對認知科學影響巨大。Posner最初的論文在SCI中被引用達1 075次。
①時間分布。返回抑制持續(xù)時間相對較長,一些研究中顯示SOA超過3秒仍有返回抑制效應存在。增加任務難度或進行Stroop干擾時,返回抑制出現(xiàn)時間延遲,即在SOA較長時才出現(xiàn)返回抑制效應[3]。②空間分布。在最初線索位置周圍返回抑制有大小變化梯度,距離線索位置越近返回抑制值越大。返回抑制的容量比較小,一般最多只能抑制4個或5個位置[4]。③類型。包括對位置的返回抑制和對客體的返回抑制?;谖恢玫姆祷匾种萍辞笆鰧υ谀骋豢臻g位置線索化后,對再出現(xiàn)在該位置的靶子反應減慢?;诳腕w的返回抑制是指對某一客體線索化后,即使客體運動到其他位置,仍能觀測到對該客體反應上的抑制。④實驗模式。a.線索-靶子模式:非常普遍。根據(jù)線索類型分為單線索、雙線索、多線索、同時多線索、on-off線索;根據(jù)任務類型分為覺察任務和辨別任務;根據(jù)靶子類型分為靜態(tài)和動態(tài)模式;b.靶子-靶子模式。目前主要集中在辨別任務及跨通道的研究中。
盡管返回抑制是在研究注意定向時發(fā)現(xiàn)的,但它與注意定向的關(guān)系一直存在爭論。人腦對一個刺激從覺察到反應,經(jīng)過感官接受刺激信息-注意系統(tǒng)選擇加工傳入-相應系統(tǒng)對刺激反應的過程。針對返回抑制到底抑制了認知加工的哪一個過程,有以下五種學說。①反應抑制學說。認為IOR與注意無關(guān),是線索化位置上的反應被抑制。注意一般影響對刺激的相對早期的感知加工,而IOR則與后期的反應階段聯(lián)系。IOR影響已被激活的刺激表征到反應。②注意抑制學說。IOR不是線索化位置上的知覺加工被抑制,而是注意被抑制,因為注意重新定向,減慢了對隨后出現(xiàn)在那里的靶子的覺察。③感知抑制學說。有趣的是,爭論了20余年后,新的電生理和影像學研究證據(jù)更支持最初對這個現(xiàn)象的推斷。IOR的機制與早期感覺通路有關(guān),對靶刺激的易化和抑制效應都是外周線索化引起的,IOR被位置和客體參照編碼,甚至觸覺和聽覺編碼。④最后一個學說則很有特色-注意動量學說。認為線索化和非線索化位置都受注意的影響,IOR是因為對離開注意路徑的位置上靶子的反應,要慢于對沿著注意路徑的位置上靶子的反應。它不是一種抑制,而是注意方向的重新確定[5]。上述學說各有論據(jù),對返回抑制機制的研究在爭論中不斷發(fā)展。
傳統(tǒng)的研究和爭論多以行為學結(jié)果作為證據(jù),近年來對返回抑制的研究主要是在電生理和神經(jīng)結(jié)構(gòu)水平進行,通過事件相關(guān)電位(ERP)和功能磁共振(fMRI)提供更直接的證據(jù)。McDonald等[6]記錄了返回抑制的ERP,SOA為500~700ms時,有效線索最早表現(xiàn)為潛伏期120-200ms晚成分加工負波。SOA為900~1100ms時,有效線索最早是P1成分,波幅小,但不影響N1和P2。Chica和Lupianez[7]側(cè)重觀察了返回抑制的ERP中的P1成分(反映早期感知加工)和P3成分(反映晚期加工),發(fā)現(xiàn)有效線索使P1、P3波幅降低(提示存在神經(jīng)元活動的抑制);且在易化效應時即有P1的降低(提示易化效應和抑制效應都是由線索引起的,支持IOR的感知抑制)。
IOR作為研究注意和空間認知的工具,在認知科學中廣泛應用。如在新生兒中研究注意定向機制的發(fā)育;在老年人中研究其衰退;在精神疾病或額葉損傷病人中研究其所涉及的腦區(qū)[8,9]。
返回抑制效應在精神分裂癥人群中的表現(xiàn)與患者類型和檢測所使用的程序模式密切相關(guān)。返回抑制自發(fā)現(xiàn)以來,國內(nèi)外學者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進行的返回抑制研究及其結(jié)果見表1[10-19]。
表1 國內(nèi)外對精神分裂癥返回抑制特性的研究
如表1所示,IOR在精神分裂癥病人中的研究結(jié)果有以下特點。①相對一致的證據(jù)有4個研究,分別為Posner&Cohen(1988)、Carter(1994)、Maruff(1995)、Wigal (1997),證實精神分裂癥病人的IOR存在視野不平衡性,即右視野返回抑制下降、左視野返回抑制上升。②不一致的證據(jù)中,均列出了其程序模式和病人類型的主要不同。a.程序模式對結(jié)果的影響。支持精神分裂癥病人IOR時程和大小正常的研究有Fuentes(1999)(其通過與語義啟動等模式結(jié)合,仍支持精神分裂癥存在IOR缺陷);支持精神分裂癥病人IOR延遲出現(xiàn)的研究有Larrison(2002),劉登堂、徐一峰(2008);支持精神分裂癥病人不出現(xiàn)IOR,即無返回抑制能力的研究有Huey(1994),Gouzoulis(2004、2006、2007)。由表中可見,在IOR正常和延遲出現(xiàn)的研究中,均應用了中心線索化(即線索返回模式,使被試注意回到中心注視點);在不出現(xiàn)IOR的研究中,均沒有使用中心線索化。b.病人類型中用藥與不用藥對結(jié)果的影響。僅4個研究在未用藥病人中進行,Carter(1994),Gouzoulis(2007),Sapir(2007),劉登堂、徐一峰(2008),但結(jié)果并不一致,有IOR正常也有不出現(xiàn)。在用藥還是未用藥病人中檢測,至少目前的研究未發(fā)現(xiàn)與IOR結(jié)果直接相關(guān)。c.Sapir在2001年檢測了中心線索化對結(jié)果的影響,認為中心線索化可以加快IOR,精神分裂癥病人的IOR缺陷較輕,容易被這種模式恢復。Sapir在2007年檢測了藥物對結(jié)果的影響,認為藥物對IOR的視野不平衡現(xiàn)象有影響,但對IOR的出現(xiàn)與否無明顯影響。
正如精神分裂癥在其他領(lǐng)域的研究一樣,其在IOR方面的研究結(jié)果也如此矛盾。目前的研究集中在病人是否用藥和有無中心再定向模式,對精神分裂癥病人IOR的影響。將來的研究還需要注意這個疾病的異質(zhì)性是其有關(guān)研究不一致的重要原因;適當增加樣本量;另外各研究應用的程序參數(shù)對結(jié)果的影響,如線索時長、SOA時長、靶刺激時長等。同時,目前已可以應用事件相關(guān)腦電位和功能磁共振等電生理和影像學研究,為精神分裂癥病人的返回抑制現(xiàn)象提供更直接的證據(jù)。
已有大量的研究證明,精神分裂癥的認知功能損害與額葉功能障礙有關(guān),是一個獨立的原發(fā)核心癥狀,不是疾病的后果而是疾病的基礎病理生理過程。它普遍存在,90%的精神分裂癥患者有至少1個認知維度缺陷,75%的患者有至少2個認知維度缺陷,而且發(fā)病前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甚至在未發(fā)病一級親屬中也有輕度癥狀,緩解期仍然持續(xù),比陽性和陰性癥狀更影響其預后結(jié)局[20]。而對認知癥狀中比如注意力缺陷的確定,臨床的客觀依據(jù)極為有限。返回抑制是認知功能的重要且可量化檢查的成分,研究精神分裂癥的返回抑制現(xiàn)象與正常人的差異,對其認知功能缺陷的判定有重大意義。盡管目前還處于現(xiàn)象學階段,但隨著認知神經(jīng)科學的發(fā)展,研究方法進入電生理和神經(jīng)定位水平,人們對機制的探索會更加深入。
1 Maylor EA.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 XI.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1985:189-204.
2 Posner MI,Cohen Y.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 X.UK: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Ltd,1984:531-556.
3 Dorris MC,Taylor TL,Klein RM,et al.Influence of previous visual stimulus or saccade on saccadic reaction times in monkey.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1999,81:2429-2436.
4 Berlucchi G,Chelazzi L,Tassinari,G.Volitional covert orienting to a peripheral cue does not suppress cue-induced inhibition of return.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2000,12:648-663.
5 Franke C,Reuter B,Breddin A,et al.Response switching in schizophrenia patients and healthy subjects:effects of the inter-response interval.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2009,196:429-438.
6 McDonald JJ,Ward LM,Kiehl KA,et al.An 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 study of inhibition of return.Perception&Psychophysics,61:1411-1423.
7 Chica AB,Juan L.Effects of endogenous and exogenous attention on visual processing:an inhibition of return study.Brain Research,2009,1278:75-85.
8 周建中.返回抑制研究的新進展.心理科學,2003,26(2):326-329.
9 Bennett PJ,Pratt J.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nhibition of retur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1,12:76-80.
10 Fuentes LJ,Boucart M,Alvarez R,et al.Inhibitory processing in visuospatial attention in healthy adults and schizophrenic patients. Schizophrenia Research,1999,40:75–80.
11 Sapir A,Dobrusin M,Ben-Bashat G,et al.Neuroleptics reverse attentional effectsinschizophreniapatients.Neuropsychologia,2007,45:3263-3271.
12 Sapir A,Henik A,Dobrusin M.Attentional asymmetry in schizophrenia:disengagement and inhibition of return deficits.Neuropsychology,2001,15:361-370.
13 Larrison FA,Briand KA,Sereno AB.Delayed onset of inhibition of return in schizophrenia.Progress 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Biological Psychiatry,2002,26:505-512.
14 Gouzoulis ME,Heekeren K,Voss T,et al.Blunted inhibition of return in schizophrenia evidence from a longitudinal study.Progress 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Biological Psychiatry,2004,28:389-396.
15 Gouzoulis ME,Balke M,Hajsamou S,et al.Orienting of attention in unmedicated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prodromal subjects and healthy relatives.Schizophrenia Research,2007,97:35-42.
16 Gouzoulis ME,Shemirani M,Hajsamou S,et al.Deficient inhibition of return(IOR)in unmedicated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but not in patients in risk for psychosis.Europea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2006,16:373-373.
17 劉登堂,王彥,徐一峰,等.精神分裂癥返回抑制的研究進展.上海精神學,2005,17:171-174.
18 劉登堂,楊治良,徐一峰,等.急性期精神分裂癥返回抑制的時間進程.心理科學,2008,31(5):1049-1053.
19 吳彥,徐一峰,劉登堂,等.急性期精神分裂癥返回抑制時間進程的初步研究.上海精神醫(yī)學,2007,19:197-202.
20 Lupianez J,Klein RM,Bartolomeo P.Inhibition of return:twenty years after.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2006,23:1003-1014.
2009-09-28)
(本文編輯:武春艷)
1.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 200040;2.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精神衛(wèi)生中心 200030。通信作者:徐一峰,電子信箱hyyyyb @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