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培存
郁達夫的《故都的秋》通過對故都的秋清、靜、悲涼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故都的秋的眷戀、哀婉之情。文中的景、事、語、人無不含情,無不深情。
一、有情之景
先說秋花秋草吧。文中寫道:“說到了牽?;?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使作陪襯?!?/p>
為什么牽?;ㄒ运{色或白色者為佳呢?因為藍色、白色都是冷色調(diào),能夠迎合作者悲涼的心境,此時的郁達夫是不能承受暖色的熱烈的。僅僅秋花帶給的悲涼還是不夠的,還必須有秋草作陪襯,并且是幾根,是疏疏落落的,是尖細且長的,越蕭瑟越好,越肅颯越好。“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郁達夫滿心是流淚的“朔風動勁草,邊馬有歸心”的冷落荒涼。
還有像花不是花的落蕊,也是作者心中秋的點綴?!盎ㄖx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鄙厝A已隨落花去,萬般悲苦上心頭。郁達夫的心中恐怕都是陶淵明“櫚庭多落葉,慨然已知秋”的傷感,是李清照“花自飄零水自流”的無奈,是林黛玉“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凄涼”的悵惆吧。
秋風秋雨呢,不是秋的代表嗎?不是秋的象征嗎?柳永說:“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毙翖壖舱f:“落葉西風時候,人共青山都瘦。”秋瑾說:“秋風秋雨愁煞人?!惫识嫉那镲L秋雨帶給郁達夫的只能是秋的悲涼,心的悲涼。
秋蟬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chǎn)。秋蟬就是寒蟬,叫聲凄切而令人傷感。柳永有詩:“寒蟬凄切,對長亭晚?!倍鸥τ性?“高鳥黃云暮,寒蟬碧樹秋?!瘪樫e王有詩:“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秋蟬衰弱的殘聲,難道不是郁達夫內(nèi)心的悲鳴嗎?
二、有情之事
作者對故都的秋的深情也寄寓在敘事當中。文中寫道:“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自然而然地也能感到十分的秋意。”
靜住一椽破屋,似乎有“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的瀟灑 。靜觀碧綠的天色,靜聽訓鴿的飛聲,靜數(shù)漏下的日光,靜對牽?;ǖ乃{朵,更應(yīng)是十分的悠閑自在吧!靜觀碧綠的天空會怎么樣呢?歐陽修《秋聲賦》中說:“其容清明,天高日晶?!惫识嫉奶旄强諘邕|遠,作者怕是要放飛思緒,沉浸于悲苦之中。靜數(shù)漏下來的日光呢?落花是數(shù)得的。王安石失意之后,“細數(shù)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數(shù)出了不盡的悲哀和愁苦。此時的郁達夫能從漏下的日光中數(shù)出什么呢?失意、痛苦、辛酸、悲涼?我想都有吧。還要靜對喇叭花,訴說內(nèi)心悲苦。真是“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啊!郁達夫的內(nèi)心真的清,真的靜嗎?我怎么有流淚的悲戚的感覺呢?
還要靜踏落花呢。“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大約也就在這深沉的地方。”滿懷愁緒無著處,忍踏落花來復(fù)去。所以就踏出了清,踏出了靜,靜極而悲,悲憤不已。掃帚絲紋中的細膩、清閑也只能讓潛意識中的落寞替代了,“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也變得現(xiàn)實而切近了。
三、有情之語
文章開頭的一聲喟嘆,作者喊出了對故都的秋的全部的愛:“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庇暨_夫?qū)识嫉那飷鄣脠?zhí)著,愛得深沉,不遠千里趕來,只為嘗一嘗這故都的秋味。不,是飽嘗,飽嘗故都秋的清、靜、悲涼。其實,也為“細品故都數(shù)百年薈萃的文化,保有民族的精神財富”,祈禱祖國的和平安定。
文章的結(jié)尾,作者對故都的秋的愛已無法遏制,迸發(fā)而出了:“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庇暨_夫?qū)识记锏膼墼陟`魂里,在骨子里,是銷不去、抹不掉的,眷戀故都,情不能已,他以憂傷、凄婉的感情基調(diào),唱出了一曲秋的悲涼頌歌。
郁達夫癡迷、留戀著故都的清秋,以致不惜貶抑南方之秋。他怨恨江南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對于在南國之秋中只能“混混沌沌”中度日已是鄙夷,甚至還幾乎流露了“決計離開杭州”的余憤。
后文郁達夫連用四組比喻性的對比——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形象地說明南國之秋“色彩不濃,回味不永”的特點,突出故都秋的濃烈、醇厚、深長、厚重的特點,再一次表達了對故都之秋的眷戀深情。
四、有情之人
故都的秋不在宮殿廟宇、亭臺樓閣,而在百姓家院,橋頭巷尾,在北平下層人民和不得志的知識分子身上。文中寫道:“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這念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
“唉,天可真涼了——”“一層秋雨一層涼啦!”這話喊出了世態(tài)的炎涼,也喊出了人生的凄涼。天涼好個秋,但作者的悲涼之中卻浸透著對祖國對人民的摯愛深情。愛國主義是郁達夫難以割舍的痛,像一根紅線貫穿了他的一生?!豆识嫉那铩肥撬麖娏业膼蹏暮蜔o力改變現(xiàn)狀的矛盾心理交織著的一曲愛國的秋的悲歌。他寫“都市閑人”正是以另類的音符,別樣的旋律,喚起人們對祖國對人民的愛。
文中還說:“不過在中國,文字里有一個‘秋士成語,讀本里又有著很普遍的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就覺得中國的文人,與秋的關(guān)系特別深了?!?/p>
郁達夫何嘗又不是一個“秋士”呢?此時的他因為白色恐怖的威脅,因為對革命的悲觀失望,最為消沉頹廢。他只想“退到隱逸恬適的山水之間”尋求心靈的安慰。而故都由于幾千年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積淀,使其形成了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環(huán)境,讓無數(shù)現(xiàn)代知識分子安居在一種博大而溫馨的精神家園里。故都的自然和人文接通了作者最深層的文化心理,他在這里感到了一種精神的安寧、充實與滿足,也使“渴慕清凈安寧,遠避紛爭嘈雜”的“秋士”心態(tài)得以反映和宣泄。
(作者單位:民勤縣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