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皓
參加典禮的高僧大德及嘉賓有: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傳印長老,副會長嘉木樣·洛桑久美·圖丹卻吉尼瑪,刀述仁、學誠法師等,中國佛教協(xié)會特邀顧問劉長樂,江蘇省佛教協(xié)會會長明學長老,臺灣佛光山開山宗長星云長老,澳門佛教總會理事長健釗長老,香港西方寺住持寬運法師,臺灣靈鷲山開山和尚心道長老,香港三德弘法中心創(chuàng)辦人、宏法彈寺住持凈雄長老等高僧大德。
出席典禮的領(lǐng)導有: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國家宗教局副局長齊曉飛,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省政協(xié)主席張連珍,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朱善璐,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楊新力,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艷,省政府副省長徐嗚,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季建業(yè),南京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陳家寶,南京市政協(xié)主席繆合林,市領(lǐng)導陳紹澤、楊植、葉皓、沈健、錢繼紅、王奇、許慧玲、劉以安、馮樹云、李福全、金實、王詠紅、陳剛、徐珠寶、俞明、劉建、王建華以及中央和省市有關(guān)部門負責人。
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會,擁有2480余年的建城史和1780多年的佛教文化發(fā)展史。它既是古代中國出現(xiàn)佛教活動最早的城市之一,也是近代中國佛教文化的傳播,研究中心?!澳铣陌侔耸?,多少樓臺煙雨中”,既是人們對當年佛教興盛的追憶,也是南京以弘揚佛教文化隆盛于中國的佐證。從東漢末年佛教東漸江南,到清朝末年楊仁山建立金陵刻經(jīng)處,南京在中國佛教文化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豐厚的佛教文化底蘊,眾多的佛教文化遺存,以及最新考古發(fā)現(xiàn)的長干寺地宮瘞藏的圣物佛頂真骨,使得南京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佛教之都。
江南首寺
佛教文化流入南京,始于東漢獻帝(189—220)末世。自孫權(quán)建立東吳政權(quán)定鼎建業(yè)(南京)之際,佛教南漸。
公元222年,精通漢文,梵文等六國語言的西域大月支(氏)人支謙從洛陽來到吳地,孫權(quán)聞其博學有才慧,十分器重,拜為博士。支謙就在建鄴傳授佛教,翻譯佛經(jīng)。這可以說是南京佛教初傳,也是佛教在吳地正式傳播的開始。
東吳赤烏十年(247),西天竺沙門康僧會至金陵,營建茅庵,設(shè)立佛像,進行傳道。當時吳人初見佛門僧人,觀其形貌衣飾奇異,懷疑有詐。孫權(quán)在得到官員稟報后馬上召見康僧會問他:“你傳之道,有何靈驗?”康僧會回答說:“佛祖仙去,轉(zhuǎn)眼已過千年。他的遺骨舍利,依然神光照耀。從前,印度阿育王建寺塔八萬四千座,就是為了彰顯佛祖的遺教風化?!睂O權(quán)不信,說:“如果你能得舍利,我就為你建造寺塔?!笨瞪畷蜕絺儩嶟S靜室把銅瓶放在幾案上,燒香禮請,共花了3個7天,終于請得舍利,舍利五色光芒照耀到瓶外。孫權(quán)把舍利倒在銅盤上,銅盤立刻被穿透,康僧會說:“舍利的神威豈止只有五色光芒呢?如要焚燒,火不能毀壞它,如要砸碎金剛杵也不能破碎它?!睂O權(quán)讓侍從做試驗。舍利被放在鐵砧上用錘去擊打,結(jié)果錘砧俱陷而舍利無損。孫權(quán)大為嘆服,于是為康僧會造建初寺,并建阿育王塔,據(jù)傳系阿育王八萬四千塔中之一。這段歷史被敦煌壁畫記載了下來。
因為這個緣故,東吳大地,始有佛寺。建初寺的建立開風氣之先,為初來江南的沙門提供了生活起居之地和佛事活動的方便,由此江東吳地佛法大興。
舉國興佛
南朝(420--589)是中國佛教文化的重要發(fā)展時期。南朝宋,齊,梁,陳各代,均以南京為首都。佛教在東晉已有較大發(fā)展,至南朝,由于宋、齊,梁、陳四代王朝的大力支持和提倡,佛教進入了一個廣泛傳播和迅速發(fā)展階段,隆盛整個江南。當時在南京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以至很多佛教戒律都出自南京。
中國比丘尼如律受戒始于金陵。佛教傳入中國后,戒律一直不完備尤其是比丘尼沒有如律受過戒。公元430年,來自獅子國的第一批比丘尼共8人來到建康,目的是為中國比丘尼授戒。按照規(guī)定,授戒者必須要懂當?shù)氐难哉Z,而且必須10人以上才具有授戒資格。因此這8位比丘尼先在建康學習漢語。公元433年,獅子國比丘尼鐵薩羅等來到建康,滿足了授戒人數(shù)的要求。應(yīng)景福寺尼慧果和凈音之請,鐵薩羅等于公元434年在南林寺設(shè)壇傳戒,請印度僧人僧伽跋摩為傳戒師,為300余尼僧重受具足戒,創(chuàng)中國比丘尼如律受戒之始。據(jù)傳,當時曾在建康建鐵薩羅寺,以紀念此事。
漢傳佛教不食酒肉開始于梁武帝時期。梁武帝堅持素食不食肉。公元511年,武帝親自頒《斷食酒肉文》,要求僧尼吃素食。他還以殺牲祭祖“無益至誠,有累冥道”為由,改變了歷代天子太牢血祭的禮典,直至粱亡。但是僧尼不食酒肉的儀軌從此確立了下來。為了統(tǒng)管全國僧尼,他命法超制訂《出要律儀》,命法云創(chuàng)立僧尼戒規(guī)。后世流行的“梁皇懺”、“水陸法會”,“孟蘭盆齋會”儀規(guī),一般也認為由梁武帝開始。
南京棲霞寺千佛巖石窟造像是我國南方開鑿最早,規(guī)模最宏偉的佛窟群,始于南齊永明二年(484),幾乎與北方的云岡石窟同時代。最早開鑿的無量殿中無量壽佛像坐身高三丈一尺五寸,總高四丈,觀音,勢至兩菩薩像分侍左右,各高三丈三尺。此窟及窟中佛像為千佛巖之最。自無量殿東去,嶺上嶺下,依巖之高下就壁鑿龕,狀若蜂房,龕中造像,神態(tài)各異,大有丈余,小不盈尺。全山先后開鑿了294個佛龕,造佛菩薩像共550尊,號稱千佛巖。
尤其是蕭梁一朝,大批西域和天竺名僧前來,譯經(jīng)事業(yè)空前發(fā)達。佛教與中華儒道思想交流爭鳴更為突出也促進了佛教義學的蓬勃發(fā)展,出現(xiàn)了豐富的著述,并形成各派學說。江南各地大規(guī)模建造寺院佛教徒不斷增加。
梁武帝蕭衍(464—549)年輕時曾信奉道教。登基第三年便率僧俗兩萬人舉行大法會,宣布自己“舍道歸佛”。他希望通過“以佛化治國”的途徑,將人們從對現(xiàn)實名利的關(guān)注引向彼岸和未來,以此求得生命得永恒與超脫。
梁武帝大力倡建寺院。同泰寺,大愛敬寺、大智度寺、皇基寺、光宅寺,開善寺等都是梁武帝所建造。他還大造佛像,如同泰寺的十方金像、十方銀像,光宅寺的丈八彌陀銅像等,都非常宏偉。梁武帝皈依佛門后,曾四度舍身同泰寺。貴為皇帝卻舍身出家此種做法擴大了佛教的影響,提高了佛教的地位。
正是由于帝王的推崇并以身事佛,南朝佛教至梁,達到了頂峰,上至帝王宗室,下至世家大族,平民百姓都崇信佛事佛教乃成為國教,興盛空前?!岸家卮笏缕甙儆嗨?,僧尼講眾常有萬人”。據(jù)唐法琳《辨正論》,南朝至梁代,佛寺有2846所僧尼82700人比東晉時寺院增加千余所,僧尼增加3倍多。如果說在三國,東晉時期,全國佛教的重鎮(zhèn)是在北方的長安和洛陽那么到了南朝,建康已成為全國佛教的中心。
諸宗之源
漢傳佛教主要有八個大乘宗派和兩個小乘宗派。其中大乘的八個宗派,即唯識宗、三論宗、天臺宗、華嚴宗,禪宗、凈土宗,律宗和密宗流傳較廣影響較大。誠如趙樸初先生所說:“在中國成立的大小乘各宗派無不和南京有關(guān)。如三論宗即在南京的攝山成立;天臺宗的智者大師是在南京最初宣講他的學說,華嚴宗依據(jù)《華嚴經(jīng)》是在南京翻譯的,涅槃師依據(jù)的《大涅
粱經(jīng)》也是在南京經(jīng)大文學家謝靈運和慧觀再治并由鳩摩羅什的高足弟子道生講授的,禪宗依據(jù)的《楞伽經(jīng)》是在南京翻譯的,創(chuàng)立攝論,俱舍兩宗的真諦法師最初也是由梁武帝請來南京的?!蹦暇╅_了中國佛教諸宗的先河。
東晉初年,西域名僧帛尸梨密多羅來到建康,丞相王導拜其為師,親自為他駕牛車,稱“高座”法師,并為其建高座寺。帛尸梨密多羅在建康譯出《大孔雀明王神咒經(jīng)》等密教經(jīng)典,最早把密宗傳到南京,也是密宗第一次在中國得到傳播。帛尸梨密多羅還通梵唄,擴大了梵唄在江南的流行。
達摩祖師與金陵有過一段佛緣。南朝梁時達摩受梁武帝邀請至建康宣揚佛法。公元520—526年,達摩歷經(jīng)千辛萬苦從海上到了廣州。梁武帝派人專程迎達摩到南京,儀式十分隆重。《壇經(jīng)》里記載了梁武帝與達摩見面后的對話。梁武帝問:“我建造了很多寺廟,又編輯了很多佛典,弘揚佛法,有沒有功德)迭摩說:“沒有功德。不過是刻意去做的,表面上看有,實際上沒有。”梁武帝:“那么怎樣才是真實的功德呢?”達摩:“清凈自然,沒有功利心態(tài)的去做好事,不是刻意地去做,就可以獲得功德?!绷何涞郏骸笆ト俗非蟮淖罡叩览硎鞘裁?”達摩,“空空蕩蕩的,沒有什么圣人不圣人的?!绷何涞郏骸白谖业膶γ媸钦l?”達摩:“不認識?!痹挷煌稒C,達摩不辭而別。寶志聽后說,達摩的開示很好,是觀音菩薩乘愿再來,傳佛心印梁武帝深感懊悔,馬上派人騎騾追趕。追到幕府山中段時,兩邊山峰突然閉合,騾子被夾在兩峰之間。至今,這座山峰仍被叫做夾騾峰。達摩走到江邊,看見有人趕來,就折了一根蘆葦投入江中,化作一葉扁舟飄然過江。在江北長蘆寺短暫停留后,又至定山如禪院駐錫,面壁修行。今長蘆禪寺內(nèi)的一葦堂就是為紀念達摩渡江后參拜長蘆寺而建的。定山寺至今留有“達摩巖”、“宴坐石”、達摩畫像碑等遺跡。其中,明代達摩畫像碑為國內(nèi)最早的達摩造像碑,比嵩山少林寺的祖師碑要早120多年。定山寺成為禪宗重要叢林,被譽為“達摩第一道場”。后達摩去河南嵩山,繼續(xù)弘傳禪宗。
陳隋之際金陵人吉藏完成了“三論”的注疏及《三論玄義》等,創(chuàng)立了三論宗。其弟子慧感,慧頤,明法師等在長江下游頗有影響。建康的棲霞寺,興皇寺是南方三論宗的中心。大歷(766—779)年間,金陵有玄璧法師弘傳三論,浙江金華有慧量法師專講三論。雖至中唐,傳三論者尚有人在。會昌禁佛之時,此宗章疏被毀殆盡幾成絕學。清末楊仁山從日本將此宗失傳的章疏著作取回,國人方能窺其全貌。佛陀跋陀羅在建業(yè)翻譯出華嚴宗的經(jīng)典《華嚴經(jīng)》,南朝的僧朗等眾多三論學者均兼習《華嚴經(jīng)》。
陳廢帝光大元年(公元567年),智顓奉其師慧思禪師之命,與法喜等數(shù)十人赴金陵弘揚教觀、講經(jīng)說法,受到了陳代朝野僧俗的歡迎與敬重。宣帝太建元年(569),智顗被朝廷迎請住進了瓦官寺,前后住了8年。在瓦官寺,智顗講經(jīng)說法+標立宗義,判釋經(jīng)教,為創(chuàng)立佛教宗派打下了基礎(chǔ)。智顗之學使江南佛教注重義理的風氣有所改變,同時也吸收了南朝盛行的三論涅盤二宗的思想。后至浙江天臺山,為天臺宗的實際創(chuàng)始人。因此,天臺宗雖以天臺標名,但仍視南京光宅寺、瓦官寺為其祖庭。
梁代大同年間,智文(508—509)于光業(yè)寺首開律藏于江南,影響甚大。唐代高僧鑒真也在金陵弘傳過律學。明末清初律宗在金陵一度振興,萬歷初,如罄(1 541—1 61 5)在古林寺傳戒,被尊為律宗中興祖師。廣陵人寂光繼之,使古林寺成為律宗道場:晚年,又分燈于寶華山,形成律宗的古林,寶華兩派,天下僧尼以受古林寶華戒法而為尊榮。
在佛教各宗派中,禪宗在金陵流傳最久,影響最大。貞觀元年(627),禪宗四祖道信的弟子法融(又稱慧融)來到金陵南郊牛首山支脈祖堂山悟道修行,創(chuàng)立了牛頭禪法。法融著有《心銘》。此宗在于“排遣多言,著眼空寂”,“菩提本有,何須用守”,這種思想成為后來的南宗先聲。弟子及再傳門人有智嚴,慧方、法持,智威,慧忠等。至八世紀習此禪法的還有鶴林玄素,徑山法欽,鳥窠道林等人。當時,牛頭禪法在常州天寧禪寺,鎮(zhèn)江鶴林寺等江南名剎都有傳承,至唐末漸衰。后由日本僧人最澄傳人日本。南唐時期,文益禪師被中主迎至金陵,住報恩禪院,后建清涼寺。針對當時禪宗不通教理的弊端,他撰寫了《宗門十規(guī)論》等,大力提倡研究教理,學習《華嚴經(jīng)》。他的禪法是“對癥施藥,相身裁縫,隨其量器,掃除情解”,對于只重直觀,不重解義的流弊有所批評。文益去世以后,中主賜謚為“大法眼禪師”,塔號“無相”。于是,文益開創(chuàng)的法系便被稱為“法眼宗”。吳越末年,高麗王派36名僧人隨文益的再傳弟子延壽學法,此宗遂由此傳八朝鮮,盛行海外。
宋代以后即成為佛教各宗派共同信仰的凈土宗,一直在金陵廣泛流傳。被列為南宋凈土祖師之一的宗頤于宋哲宗元祜年間(1086—1093)住持長蘆寺,以主張禪凈雙修聞名。
皇家寺塔
南京的寺塔建筑,始于三國,南朝達到極盛。所謂“四百八十寺”只是概數(shù),據(jù)記載”鐘山帝里,寶剎相臨;都邑名寺,七百余所。”明清時期,金陵仍有許多寺廟。據(jù)《金陵梵剎志》記載,明代南京有靈谷寺,報恩寺,天界寺三大剎,棲霞寺、雞鳴寺,靜海寺,弘覺寺、能仁寺五座次大剎,清涼寺,瓦宮寺等32中剎以及華嚴寺,天隆極樂寺等128座小剎。
南京寺塔中,最出名的當屬明初在南京城南古長干里所建的大報恩寺。該寺原址有建于吳赤烏三年(240年)的長干寺及阿育王塔。在明初之前其原址及周邊地帶曾有歷代官方及皇家敕建的許多寺塔,包括宋長干寺及塔,宋天禧寺及圣感舍利塔、元慈恩旌忠教寺和慈恩塔等多次毀壞又多次重建。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明成祖以紀念明太祖和馬皇后為名,敕工部依照皇宮大內(nèi)的建筑規(guī)制重建寺院,賜額為大報恩寺,實則紀念其生母磧妃。工程由鄭和徐忠為總監(jiān)工官,先后動用全國征集的良匠軍工達10萬人,歷時1 7年建成。僅建塔花費的錢糧銀就達248萬多兩。大報恩寺在當時為江南三大寺之一是全國最大的講寺,并一度成為管理全國佛教事務(wù)的僧錄寺所在地。當時佛教的十大宗派在寺內(nèi)都設(shè)有講座,供僧徒任意選修。
大報恩寺周長達9里13步,內(nèi)有金剛殿,左右碑亭、天王殿等殿閣20多座,畫廊118處,經(jīng)房38間,規(guī)模極其宏大。寺中還種有鄭和自西洋帶回的五谷樹等奇花異草。被明成祖賜名為“第一塔”的大報恩寺琉璃塔高約78米9層8面,外壁用白瓷磚砌成。塔內(nèi)外置長明燈146盞,幾十里外可見,當時人贊“白天似金輪聳云,夜間似華燈耀月”。此塔開了世界琉璃寶塔的先河,“海外夷蠻重譯至者,百有余國,見報恩寺塔必頂禮贊嘆而去,謂四大部洲所無也”;明未張岱稱之為“中國之大古董,永樂之大窯器”,代表著中國歷史上極高的建筑藝術(shù)成就。十六,十七世紀,大報恩寺琉璃塔被稱為中國瓷塔,與古羅馬大斗獸場,古亞歷山大地下陵墓、意大利比薩斜塔等并稱為中世紀世界七大奇觀。
明清鼎盛時期,大報恩寺范圍達“九里十三步”,曾與靈
谷寺,天界寺并稱為金陵三大寺轄領(lǐng)城南帶次大剎二座,中剎十四座。清咸豐六年(1856)大報恩寺塔毀于太平天國兵火寺院變成廢墟其遺跡僅存永樂和宣德所立的南北兩座御碑,以及香水河橋等遺跡。
瘞藏圣物
釋迦牟尼佛茶毗后其真身舍利被摩揭陀國、釋迦族等八國建塔供養(yǎng)阿育王即位(前273年前232年)后,重新分佛舍利供奉使其流傳東南亞及中國南京供奉佛舍利歷史悠久也是中國歷史上瘞藏圣物最早、最多的城市。
中國佛塔之祖是洛陽白馬寺塔,建于東漢,而中國之有佛舍利塔——阿育王堵始于三國吳時建康,孫權(quán)建造建初寺并阿育王塔,供奉康僧會請得的舍利開始了南京先后10次瘞藏圣物的歷程。
東晉孝武帝寧康(373-375)中,僧人慧達(劉薩河)至京師建康,在長干塔下挖掘得三石碑中央碑覆中有一鐵函函中又有銀函。銀函裹金函,金函裹有三舍利,又有一爪甲及一發(fā)。發(fā)神長數(shù)尺,卷則成螺,光色炫耀。據(jù)《南朝佛寺志》卷上記載慧迭“復于其地建寺造三級塔遂稱其寺為長干寺梁時大加興建,號為阿育王寺”。
劉宋元徽三年(475年),僧人法獻西游于闃在鄂爾渾河和土拉河流域一帶得到了佛牙舍利一枚,秘不示人達15年之久。臨終前,才將佛牙獻出,藏于南京上定林寺的佛牙閣里廣受四方佛徒朝拜。歷經(jīng)隋唐和五代,這顆佛牙被輾轉(zhuǎn)傳到北方的燕都(今北京)。遼成雍七年(1071)佛牙被安放在北京西山靈光寺的招仙塔內(nèi),深藏在塔基之下,1900年,“ 八國聯(lián)軍的炮火將招仙塔轟毀,鄰近的靈光寺僧人在整理寶塔瓦礫時,在塔基下發(fā)現(xiàn)佛牙,此后,佛牙便直供養(yǎng)在北京西山八大處靈光寺佛牙舍利塔里。
隋仁壽元年(601年),棲霞寺建舍利塔。《帝京景物略》記載:“隋文帝遇阿羅漢授舍利一囊,與法師曇迂數(shù)之,奠定多少,乃以七寶函致雍歧等三十州州建一塔”《同治上元江寧兩縣志》記載:“相傳文帝遇異尼,得舍利數(shù)百顆分八十三州,各樹塔,蔣州其一也”原塔早已塌毀廢棄五代南唐時高越,林仁又重新修建現(xiàn)存塔應(yīng)是南唐所建的雖未發(fā)掘,塔中應(yīng)藏有舍利。
唐長慶四年(公元824年),潤州刺史李德裕將隋唐時期荒廢已久的長干寺阿育王塔地宮打開從中發(fā)現(xiàn)了21枚佛祖真身舍利。李德裕將其中的1 1枚舍利遷往潤州(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在北固山甘露寺建塔供奉,另外的10枚則被留在了原地。
北宋端拱元年(988),玄奘大師頂骨被迎到南京,玄奘是我國著名高僧和佛典翻譯家被尊稱為玄奘大師唐三藏。唐麟德元年(664),玄奘大師圓寂,曾先后葬在陜西玉華宮樊川興教寺唐末興教寺三藏舍利塔被毀,一僧人將玄奘頂骨帶到終南山紫閣寺建塔供奉,并刻下碑文說明原委。北宋末年,天禧寺住持可政大師在紫閣寺發(fā)現(xiàn)了玄奘頂骨,金缽以及一些衣物,將頂骨與石碑背回南京于天禧寺密藏供奉。明朝時玄奘頂骨先后遷葬三藏塔和大報恩寺。太平天國時大報恩寺毀于戰(zhàn)火,所幸頂骨藏于地宮之中,未遭破壞,1842年,侵華日軍在三藏塔遺址上建造“稻垣神社“時,挖出一石函,內(nèi)有玄奘遺骨及佛像銅匣等,石函上的文字記載了玄奘遺骨輾轉(zhuǎn)來寧的經(jīng)過。經(jīng)汪精衛(wèi)政府交涉,玄奘頂骨被分成6份,分置在日本,廣東,天津,成都、北京及南京。位于廣東與北京的頂骨,已在文革“中遺失。南京的那份1 973年被移供于靈谷寺。
北宋初,北印度烏填曩國高僧施護等人將所攜佛祖頂骨舍利奉獻金陵長干寺。真宗時,可政大師奏報長千里一帶佛舍利經(jīng)常顯靈,朝廷調(diào)查屬實,于大中祥符四年(1011)重修長干寺和塔。天禧二年(1018),宋真宗根據(jù)他的新年號,將長干寺改稱為天禧寺。南宋《景定建康志》“天禧寺”條說:“天禧寺者,乃長干道場葬釋迦真身舍利,祥符中建真身舍利塔,賜號‘圣感舍利寶塔?!?008年南京發(fā)掘大報恩寺遺址,發(fā)現(xiàn)大報恩寺是在宋長干寺地宮上重建的,并出土了石函等物。石函北壁上刻有《金陵長干寺真身塔舍利石函記》,碑文記載“長干寺葬佛頂骨舍利”。考古發(fā)現(xiàn),石函內(nèi)置鐵函,鐵函內(nèi)安放七寶阿育王塔,塔內(nèi)有二套盛放舍利的容器,一套鎏金銀槨另外一套為方形銀函、槨、函內(nèi)都有安置舍利的金棺,佛頂真骨安奉其中。
明朝時南京還有3次瘞藏佛牙的記載?!秷D書集成》神異典釋教部紀事二引《諸寺奇物記》,天界寺有佛牙闊寸長倍寸之五。萬歷中,僧人真淳獻之尚書五臺陸公,公因具金函檀龕盛之迎供干寺之毗盧閣。牙得之天臺山中,《金陵梵剎志》卷十六錄有姚汝循《天界寺佛牙碑略》。
明人注《大唐西域記》稱鄭和于永樂三年(1405)赴“僧伽羅國”(今斯里蘭卡)禮請佛牙,永樂九年(1411)7月9日,佛牙被迎至南京,“皇帝命于皇城內(nèi)莊嚴旃檀金剛寶座貯之,式修供養(yǎng),利益有情,祈福民庶,做無量功德?!标P(guān)于這穎佛牙的歸屬一種說法是7年后歸還了,也有說法認為還藏在報恩寺地宮中。
明《獻花巖志》記載,獻花巖供奉有“佛齒。有齒長三寸徑之七方。而棱色微碧。齒端有紋如梵書。復有竅。含子如粟。頗異。僧以金刻龍首函之。“還有“佛骨。如拇指大,數(shù)片,色白質(zhì)堅,數(shù)寒水石。僧云,此佛骨。聞與齒皆自滇南受諸西域之僧,已百年。貯之金函?!?/p>
傳播中心
南京是古代中國江南地區(qū)最早傳播佛教文化的圣地,也是近代中國佛教文化的復興,研究,傳播中心。每當佛教遭遇厄運抑或禪道中斷,道場敗壞,陷八末法之際,南京總是以承擔中國佛教文化的復蘇與振興的形象出現(xiàn)在各個時期。
從東吳到南朝,一代代譯經(jīng)大師在金陵翻譯了大小乘佛教經(jīng)典約500部,2000多卷,使金陵成為全國重要的譯經(jīng)中心,義學基地。孫吳時,支謙譯經(jīng)36部48卷,是南京有佛典的開始,其中《大阿彌陀經(jīng)》、《般舟三昧經(jīng)》奠定了漢地凈土宗基礎(chǔ)??瞪畷g《阿難念彌陀經(jīng)》等,注《安般守意》、《法鏡》、《道樹》、為佛教中國化作出重要貢獻。東晉時,佛陀跋陀羅、法顯、寶云等高僧云集道場寺,翻譯了《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摩訶僧祗律》、《大般泥洹經(jīng)》等經(jīng)典,為大乘瑜伽學說東傳開了先河。尸梨蜜在建初寺主持翻譯了《大孔雀王神咒經(jīng)》等密教經(jīng)典,使密宗第一次在中國得到傳播。提婆在建康講解《阿毗曇心論》從此有部毗曇學在我國南方流傳開來。各地高僧在金陵譯經(jīng),還帶動了講經(jīng)之風盛行。南朝時金陵城里講壇遍布,聽眾如云,梁武帝也常常親自登臺講經(jīng),聽眾達萬余人。
南京還是名揚中外的刻經(jīng)中心。明代南京就刻印了《洪武南藏》,《永樂南藏》,報恩寺版3種《大藏經(jīng)》。清末,楊仁山居士在南京創(chuàng)立了金陵刻經(jīng)處,致力于佛典的搜羅。整理,刻印,是我國第一家融經(jīng)籍收藏,雕刻、印刷,流通和研究于一體的佛經(jīng)出版機構(gòu)。他托人在日本搜集了中國失傳的佛典經(jīng)疏300多種,擇要刻印了3000多卷,使三論宗、唯識宗,華嚴宗等重要佛教宗派的教義又重新昌明。目前,這里已成為世界范圍內(nèi)漢文木刻版佛經(jīng)的出版中心,藏有從全國各地收集的各類經(jīng)版及自刻經(jīng)版13萬多塊(含佛教典籍1500多種),佛像版18種和大批珍貴的古代佛教經(jīng)書,每年刻印10多萬冊佛教經(jīng)籍,流通至國內(nèi)寺廟以及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qū)。
1907年,楊仁山設(shè)僧學堂祗洹精舍,創(chuàng)辦近代佛教著名的居士道場,培養(yǎng)了歐陽竟無、梅光羲、太虛,仁山等僧俗佛教人才。1910年,他建立了佛學研究會,研究佛學宣講佛法培養(yǎng)了許多學者。楊仁山的高足歐陽竟無是近代中國的佛學大師,他苦心經(jīng)營金陵刻經(jīng)處及佛學研究部,并創(chuàng)立了支那內(nèi)學院,培養(yǎng)了不少佛學研究人才。金陵刻經(jīng)處第三代傳人呂澄先生,在研究與傳播佛教文化方面亦有非凡建樹,對現(xiàn)代佛學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民國之后,太虛大師在南京成立的中國佛教會以及抗戰(zhàn)勝利后成立的中國佛教總會,使南京成為全國的佛教活動中心。
由此趙樸初先生曾贊嘆道:“在中國佛教史上,南京作佛教學術(shù)的中心是當之無愧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