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梅(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中文系, 合肥230036)
論孔子的象征生活方式
□劉玉梅(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中文系, 合肥230036)
孔子 象征 舉止 衣著 “禮”
孔子作為春秋以遠官方文化的忠實維護者,生存于當時那種文化象征體系的網(wǎng)絡(luò)之中,所以他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全是象征的。他用象征的眼光把日常的舉止、衣著看作是“禮”、“義”和倫理道德的象征。
“禮”與遠古巫術(shù)祭祀儀式密不可分。在巫術(shù)祭祀儀式長期的程序化、固定化的運用中,祭祀儀式中所積淀的內(nèi)在意義成為向人們暗示著某種觀念的象征。葛兆光先生說“:不僅祭祀中的用牲(如太牢、少牢、魚)、舞蹈(如八佾、六佾)、服飾(如天子冕袞服)、對象(如天地、山川、祖先)等等是人間秩序的象征,而且儀式上的陳列、行為、場所,也處處是象征?!雹龠@種象征意義不僅繼續(xù)在祭祀活動中得到強化,而且逐漸延伸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可以說“,禮”是華夏民族在長期的巫術(shù)祭祀儀式中形成的象征著人對神靈、對上級的尊敬臣服態(tài)度的道德和行為規(guī)范,是按當時物質(zhì)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發(fā)展水平,用巫術(shù)文化的象征性思維構(gòu)筑起來的龐大的象征系統(tǒng)?!岸Y”總體上是神學精神和仁義道德的象征。而巫術(shù)文化時代的人,就活動于這個龐大的象征性系統(tǒng)網(wǎng)絡(luò)中,生活于這個象征性思維的規(guī)范里。②
孔子作為這種禮的自覺倡導者和維護者,生存于那種文化象征體系的網(wǎng)絡(luò)之中,他以象征的眼光把日常的舉止、衣著看作是“禮”“、義”的象征。他希望人們在日常的生活中便能感受到、體驗到“禮”的存在,接受“禮”的熏陶,使人們對禮的遵守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這樣,孔子在繼承前代之禮,尤其是周禮的基礎(chǔ)上,構(gòu)建了一個更為全面、更為系統(tǒng)的象征體系。
一
孔子將在官方的公共生活中的舉止,注入了“禮”的象征內(nèi)涵。他說:“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論語·陽貨》)意思是說:“禮呀禮呀,難道僅僅是意味著用于玉帛、犧牲舉行祭祀的儀式嗎?樂呀樂呀,難道僅僅意味著是鐘鼓等樂器的演奏嗎?”原來它們都被寄寓了深刻的象征含義。禮作為人們的行為規(guī)范,被孔子注入了仁義等倫理道德的含義??鬃拥囊磺行袨槎际前凑斩Y的規(guī)定和仁人君子的道德象征原則來行事的。如孔子覲見君王時,顯得拘謹有禮,《論語·鄉(xiāng)黨》③云:
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過位,色勃如也,足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沒階,趨進,翼如也。復其位,如也。
孔子走進朝廷的門,害怕而謹慎的樣子,好像沒有容身之地。站,不站在正門的中間;進入,不踩門坎。經(jīng)過國君的座位,面色要矜持莊重,腳步要快,言語也好像中氣不足。提起下擺向堂上走,恭敬謹慎的樣子,憋住氣好像不呼吸一般。走出殿堂時,下一級臺階,面色便放松一些,逐漸顯出愉悅的表情;下完臺階,才能快步向前,如同小鳥展開了翅膀?;氐阶约鹤粫r,表情仍要恭謹而不安。④孔子認為“入公門……如不容”是對國君的尊敬;“過位,色勃如也”是尊卑的象征;“出……逞顏色,怡怡如也”是尊主觀念的象征,總之,孔子覲見君王時的一系列神情、動作都具有象征的意味,都是遵禮的體現(xiàn)。
孔子處理國家外交事務(wù)時的各種動作更包含著“禮”,象征著“義”,符合外交禮節(jié)。如《論語·鄉(xiāng)黨》云:
魯君召他去接待外國的貴賓,他面色矜持莊重,腳步也快起來。向兩旁的人作揖,或者向左拱手,或者向右拱手,衣服一俯一仰,都很整齊。快步向前,(袍袖)好像鳥兒舒展了翅膀。在外賓告辭之后,一定要向國君報告說“:外賓不回頭的走了?!笨鬃釉诮哟赓e時的每個動作,每個表情都顯示了對古禮的尊重。再如出使外國,《論語·鄉(xiāng)黨》云:“執(zhí)圭,鞠躬如也,如不勝。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zhàn)色,足如有循。享禮,有容色。私覿,愉愉如也。”意思是說:出使到外國,舉行典禮,拿著圭,恭敬謹慎地,好像舉不起來。向上舉,好像在作揖,向下拿,好像在交給別人什么。面色矜持莊嚴好像在作戰(zhàn)。腳步也要緊湊,像在沿著一條直線走。獻禮物的時候,滿臉和氣。用私人身份和外國君臣會見,顯得輕松愉快??梢?,孔子在國家官方生活中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神情皆被寄寓了“禮”的等級象征內(nèi)涵。
二
孔子還將平時說話的場合、對象和日常的飲食起居,也負載上“禮”的象征含義。如“孔子于鄉(xiāng)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論語·鄉(xiāng)黨》)??鬃诱f,在鄉(xiāng)里與老百姓講話時,要顯得平等謙和的樣子,好像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而在宗廟朝廷之上,說話既要謹慎恭敬,又要明白流暢。在不同的地方怎樣說話以及說話的樣子,都指向了它們所具有的“禮”的象征內(nèi)涵。與不同的人談話,態(tài)度、表情也有所不同。“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如也。君在,如也,與與如也?!保ā墩撜Z·鄉(xiāng)黨》)意思是:上朝的時候,君主還沒有到來,同下大夫說話,要顯出溫和而快樂的樣子;同上大夫說話,要顯出正直而恭敬的樣子。君主已經(jīng)來了,則顯出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樣子,行步,要顯出安詳?shù)臉幼???鬃由铣玫臅r候,對待下大夫、上大夫與君王的不同態(tài)度,正說明這其中包含有那個論等級、分尊卑的“禮”的象征??鬃咏吡H奉行之,對下級表現(xiàn)了一種君子的仁愛謙和之風;對上級則表現(xiàn)了一種至高無上的尊崇。
孔子認為日常的飲食也象征著“禮”。每逢在莊重場合,尤其與君王一起吃飯,非常注重禮儀。如《論語·鄉(xiāng)黨》云:
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飯。
孔子認為:國君賜以熟食,一定擺正座位先嘗一嘗。國君賜以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給祖宗進供。國君賜以活物,一定養(yǎng)著它。同國君一道吃飯,當國君舉行飯前祭禮的時候,自己先吃飯,不吃菜。這里每一步驟中的每一個動作都是“禮”的象征。對“禮”的注重,也就是對君王的敬重。再看飲食起居,也是依禮而行的象征。如“割不正,不食”?!跋徽蛔??!保ā墩撜Z·鄉(xiāng)黨》)對于不合“禮”的食物、座位,孔子深惡痛絕。即使在日常飲食中,孔子也沒有忘記“禮”,如“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論語·鄉(xiāng)黨》)??磥?,人間有多少生活細節(jié),儒家便有多少禮儀的規(guī)定,它們一方面是尊卑貴賤的等級的象征,另一方面也是仁人君子仁愛、儒雅之風的象征。
三
孔子還把衣服的顏色、式樣、佩飾以及穿著時間的規(guī)定看作為“禮”的象征。他認為有些顏色的衣服是不能隨便穿的,如“紅紫不以為褻服”(《論語·鄉(xiāng)黨》),即淺紅色和紫色不能用作平常家居的衣服,因為古代人們認為朱紅色是貴重的顏色。《詩·豳風·七月》有“我朱孔陽,為公子裳”句,《詩·小雅·采芑》有“服其命服,朱芾斯皇”句,我們可以從中知道西周的貴族公子,朝廷命官是穿朱紅色衣服的,而且這種顏色的衣服已成了貴族身份的象征??鬃诱J為在莊重場合穿這些貴重顏色的衣服,具有禮的象征意味,是對古禮的尊重。又如,“羔裘玄冠不以吊?!保ā墩撜Z·鄉(xiāng)黨》)“羔裘玄冠”都是黑色的,古代都用作吉服,不宜穿戴去吊喪。這些顏色的衣服在當時已是一種“禮”的象征,為了尊重古禮,孔子才重視色彩與禮儀的關(guān)系。除色彩外,孔子對衣服的式樣還有規(guī)定,如“非帷裳,必殺之”(同上),即不是在上朝和祭祀時穿的用整布做的裙子,一定裁去剩余的布。至于佩飾,他說“去喪,無所不佩”(同上),若在喪呢?佩飾就要有所限制了。另外,又如“吉月,必朝服而朝”(同上),大年初一,一定要穿著禮服去朝賀??鬃訉σ路伾?、式樣、佩飾、穿著時間的規(guī)定,說明這其中也皆蘊藏著深刻的象征含義。大約自黃帝時代起,便有“垂衣裳而治天下”的傳統(tǒng)?!渡袝じ尢罩儭芬噍d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載:“為九文,六采,五章,以奉五色?!薄拔宸逭隆本褪俏宸N不同的禮服或稱祭服,冕服和五種不同的文采,與所謂冠婚喪祭之禮,與典章制度,文物禮樂,車輿等一樣,都是被拿來象征著人的身份等級,讓人們認同自己的社會角色,從而維護“禮”的合法性??梢?,服飾也承載著“禮”的象征內(nèi)涵。
總之,儒家之禮,作為“義”的象征,已經(jīng)滲入到社會生活的細枝末節(jié)??鬃佑孟笳鞯乃季S來觀照日常的衣食舉止,使官方的公共生活和平常的吃飯、穿衣、說話、行為等皆具有了“禮”、“義”的象征意義??鬃訄?zhí)著地按照“禮”、“義”的原則去思考,去生活,所以,他的所作所為都徹底地象征化了。孔子這種象征式生活方式對后代官方的舉止和服飾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①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1卷[C].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58.
2○ 顧祖釗.華夏原始文化與三元文學觀念[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09—110.
③ 楊伯峻譯注.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2:98.以下引文除沒有特地標出,皆出自此書。
④ 楊伯峻翻譯.論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2:98.以下翻譯除沒有特地標出,皆出自此書。
(責任編輯:古衛(wèi)紅)
E-mail:guweihong007@sina.com
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項目(2009SK 125),安徽省社科規(guī)劃基金項目(AHSK07—08D65)階段性成果
劉玉梅,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人文社科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文藝基礎(chǔ)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