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萌 周宇峰(江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南昌330027)
□鄒昌鋒(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園林學院, 南昌330045)
王鐸的書法追求與心學思想
□謝 萌 周宇峰(江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南昌330027)
□鄒昌鋒(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園林學院, 南昌330045)
王鐸 書法 心學 活
王鐸書法思想的基礎是陽明心學,核心是“活”。“活”就是個人的內在體驗,它具有鮮活的、變化的個性。這一核心思想和他學古、復古的思想互為表里??梢哉f,王鐸的復古不是真要回到古人,而是借古人的形式表現(xiàn)鮮活的自我體驗,通過藝術想像力的加工和創(chuàng)造,達到變化如龍的自由境界。
心學思想中的“活”與審美
陽明心學是明代后期重要的思潮。它將儒家思想和禪宗思想以及道家思想融匯一體,開創(chuàng)了儒學的新局面。心學的根本主張是以心為本體,心即是性,即是天理。和宋代“存天理,滅人欲”的僵化的理學思想相反,心學是一種“活潑潑”的哲學。它非常重視思想的“活潑潑”的性質。這一思想的巨大活力在明代晚期爆發(fā),成為當時最流行的學說。
王鐸就是在這一思潮的環(huán)境下成長的。他的精神導師孟化鯉是王陽明弟子譜系中在北方重要的代表,他的許多朋友集中在河洛地區(qū)講學宣揚陽明思想,可以說他是陽明學北方學派的傳承者之一。①他的思想必然帶有深刻的陽明心學的烙印。同樣,他的書法藝術也鮮明地反映出他的心學思想。
針對宋代理學思想,王陽明提出“心即是理”的口號,將千古以來高高在上的“理”拉回到人間,人心成為理的本體,人的主體性得到最高的尊重和張揚。這是心學思想最重要的成果。因為這種對個人價值的重視,使得心學對于道德修煉持一種辯證的態(tài)度。一方面,道德仍然須要嚴格地磨煉,但是另一方面,這種修煉是以自我內心的“良知”為指導,也就是說個體性取代了普遍性,靈活性取代了固定性?!盎睢背蔀檫@一思潮的核心觀念之一。而“活”的本質和儒家的審美思想具有天然的親和性。王陽明的弟子王畿說過:“樂是心之本體,本是活潑,本是脫灑,本無掛礙系縛?!雹谑且颉皹贰倍盎顫姟?,還是因“活潑”而“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為審美范疇的“樂”和“活”之間密切的關系。每個人只接受自己內心良知作為唯一的標準,而自己內心的良知從來不處在固定的狀態(tài),而是活潑潑的,是高度私人化的,是隨時周流變化的,這種狀態(tài)最適合在藝術中達到其極致。而作為藝術家的王鐸正是在其書法藝術中貫徹這種活潑潑的自我內心體驗,從而能夠突破傳統(tǒng)程式的樊籬,并取得高度的藝術成就。
繼承與超越——王鐸書法的追求
說到王鐸的書法,就不能不提王羲之和王獻之。王鐸推崇晉人,特別是二王,不過,王鐸學習二王不是摹其形跡,而是追其精神。就像語言無法保留古人內心的鮮活體驗,所謂法帖也無法保留住古人書法鮮活的體驗:
淺學動議某帖某畫不佳,不悟雙鉤刻經(jīng)數(shù)手,摹本已幾千年矣,去原墨跡止十之三。望畫中龍,即真龍也,真龍乎哉?如從其言,夫子自謂無大過者,實有小過歟?③
要如何從畫中龍窺見真龍呢?王鐸說要在筆墨外用思,就在上段引文之前,他道出此中秘訣:
二王卓絕不待評矣。人鮮知其在筆墨外者。筆墨外則無點畫邊傍,從何地用思乎?故人用思于無可用思,三百詩之言盡意不盡也。樂可無鐘鼓,琴可無弦之謂耳。④
音樂可以沒有鐘鼓,彈琴可以沒有琴弦,書法也就可以沒有筆墨——音樂可以沒有聲音,書法也就可以沒有形狀??捎盟继幨峭庠诘姆▌t和形象,無可用思處是古人內心活的體驗。功夫和本體是心學里兩個主要概念,注重功夫還是注重本體的爭論一直是心學流派里的重要議題。而這一爭論與佛教漸悟和頓悟兩宗的爭論非常相似。王鐸也曾以書法為機鋒同一僧人探討禪理:“達摩庵中作書,墨紙相著,離墨與紙,書在何處?”⑤離開了紙墨,就只有空,書無法漂浮在空無之中,正如心之體不能漂浮在空無中,而要以工夫為依憑才能存在一樣。不過,雖然他否定徹底空無的體,但是在用上卻是強調超越的,所以說要于無可用思處用思,不能執(zhí)著實相。具體到書法上,就是要超越具體的筆墨形象,體驗到古人作書之心。通過王鐸學習書法的過程,我們知道他是以功夫為基礎,而在本體上追求超越的。王鐸早年就對《圣教序》和《閣帖》下過苦功,能夠臨得毫發(fā)不失,但是他并沒有被前人的規(guī)范所束縛,而是進一步探索適合他自己的書風。對比原帖和王鐸的臨作,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王鐸是在刻意地拉開和原作的距離,為熟悉原作的讀者制造一種意外的驚喜。
由于“活”是自我內在體驗的狀態(tài),而法則——在心學中就是“天理”——不再占據(jù)高高在上的本源的位置。雖然良知遵循的仍然是仁、孝等儒家道德準則,但評判的權力不再是準則本身,而給了個人。個人良知的安樂成為是否合乎道義的標準。同樣的,書法中的法則也必須接受個人內在體驗的評判。適合表達自我活的體驗的法則可以接受,不適合的則要改造之。古法要加以改造,改造過的“新法”才是能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自我內在體驗的法。王鐸用的是“拓大法”。他總結柳公權和米芾運用了這個方法,所以才取得變化前人的成就:
柳誠懸用《曹娥》、《黃庭》小楷法拓為大,力勁氣完。矩其陰陽于羲于獻,但以刀割涂加四隅耳。⑥
丙戌三月初五夜二更,帶酒微醺不能醉,書于北都瑯華館。用張芝、柳、虞草法,拓而為大,非懷素惡札一路。觀者諦辨之,勿忽。孟津王鐸。⑦
“變”與“法”的辯證關系
“活”的境界是古法和變化的統(tǒng)一,王鐸理想的境界是隨心所欲的變化卻不會違背法則,即孔子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不能因為王鐸說過許多復古的話,就簡單地認為王鐸的觀念是復古的。王鐸雖然經(jīng)常標榜自己是復古,⑧但是他不是在古人腳后亦步亦趨的壽陵馀子。他是借復古的名義開創(chuàng)自己的新天地,為自己的創(chuàng)新披上復古的外衣,在古法和自我之間都能左右逢源,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王鐸書法追求奇變,他借助豐富的想象來打破成法的束縛,達到“活”的自由王國。在書論和文論中王鐸都喜歡以龍的形象來比喻無拘束的活的境界。在《爭坐位帖》的題跋中,王鐸以“龍”來比喻顏真卿的書法:
今觀公書法,根本二王,變化如龍??兄?,書所造深且如此。嗚呼!公書即不深造,獨足令人想見忠憤,況藝文又若斯乎。⑨
《坐位帖》……煥然照人目睛,奪人神意,毫發(fā)畢出,如龍戲海,出沒變化,莫知所至,觀止矣?、?/p>
龍以其變化無常,不可端倪的形象成為對杰出書法的最高贊揚。對于王羲之的評價,同時人目之為“飄如游云,矯如驚龍”。還有傳為梁武帝所說著名的“龍?zhí)扉T,虎臥鳳闕”。唐太宗也曾說:“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边@都說明了王羲之書法善于變化的本質。王鐸在《為太峰題羲之像》中也引用了《世說新語》的典故:“偶然弄柔翰,驚龍夸眾目?!?王鐸是真正使這種蜿蜒的形象具體化的書法家之一。在王鐸看來,草書是各種書體中最難的,也是他自己最珍視的。他曾感慨:“草法之亡久矣,學之之難,難以告人。聊以自娛?!?雖說難以告人,不過他還是忍不住要告訴別人——在一次臨寫閣帖之后,他題到:
吾臨帖善于使轉,雖無他長,能轉則不落野道矣。學書三十年,手畫心摹,海內必有知我者耳。?
能使轉就能變化靈活,王鐸常常將法帖中斷開的筆畫都改造成圓轉連續(xù)的線條,成為他標志性的風格——連綿草。這是技巧方面的論述。在另一件草書作品后,他說到了寫草書精神方面需要的準備:
草書須意興爽然,形體和暢,如登吾嵩頂長嘯時光景,然后落筆。不然機滯,神不飛動,止可寫行書。有意無意,不可書草也。?
寫草書需要神的飛動和天機的靈活周轉,也就是內在的活潑潑的體驗,再加上擅長使轉的筆法,最終達到“活”的境界。
這種活的書法追求,深刻地契合了書法的審美本質。書法,特別是行草書,正是因為體現(xiàn)出“活”這一人類審美的本質而成為“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王鐸準確地抓住了前進的方向,最終成就了一代大家。
① 謝萌.王鐸藝術思想的心學基礎及其實踐[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08.
② 王畿.龍溪王先生全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別集類第98冊)[Z].濟南:齊魯書社,1997:301.
③④⑤⑥⑦⑨ 王鐸.擬山園選集(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111冊)[Z].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⑧ 寇克讓.王鐸書法思想中的崇古觀念[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1.
⑩ 劉正成.中國書法全集(第62卷)[Z].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3:654.
? 王鐸.擬山園選集[Z].臺北:學生書局,1979.
? 王鐸系列叢帖編委會.王鐸法帖墨跡珍品集[Z].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5:706-707.
? 由智超.中國書法家全集(王鐸)[Z].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 黃思源.王鐸書法全集[Z].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7:1667-1677.
(責任編輯:呂曉東)
E-mail:lvxiaodong8181@163.com
謝 萌,博士,江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傅抱石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宇峰,碩士,江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綜合繪畫系副主任;鄒昌鋒,江西農(nóng)業(yè)大學園林學院藝術設計系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