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 新)
珠江口“虎門”: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之地。又名“虎頭門”,在珠江三角洲東南側(cè)、伶仃洋北端,以大、小虎山夾峙如門得名,素稱“粵海中路咽喉”。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前后,虎門要塞為抗擊外侵首戰(zhàn)之地,林則徐在此銷毀禍國殃民的外來鴉片,關(guān)天培在此奮勇御敵殉國。
臺灣“虎尾溪”:三河共冠一名的地理奇景。在臺灣島中西部云林縣境。臺灣第一大河濁水溪東西橫貫,入沖積扇平原分出“新虎尾溪”,長約50千米;以南有“舊虎尾溪”和“虎尾溪”,三河分別向西匯入臺灣海峽。河名源自早期部落“虎尾社”,1945年置虎尾鎮(zhèn)。今有虎尾科技大學(xué),縣設(shè)“虎尾溪文學(xué)獎”。
金沙江“虎跳峽”:長江上游的世界級大峽谷。又稱“虎跳澗”,在滇西北玉龍、哈巴二雪山之間的金沙江上,長16千米,寬60~80米,谷深3000米以上。所分上、中、下虎跳的落差200余米,水勢洶涌澎湃,多險灘。相傳猛虎可借助江心“虎跳石”躍過峽谷,故名。
杭州“虎跑泉”:清澈甘洌的“天下第三泉”。在杭州市區(qū)的西湖大慈山白鶴峰麓,終年泉涌不息。傳說唐之高僧性空云游至此,欲建寺苦于無水,經(jīng)神靈托夢移來南岳之泉,目睹二虎跑(刨)地泉出,故名?!褒埦?,虎跑水”為杭州“雙絕”,有“‘龍’騰‘虎’躍”之譽(yù)。
蘇州“虎丘”:標(biāo)識蘇州的“吳中第一名勝”。又稱海涌山,在蘇州市區(qū)西北,山高36米,占地300余畝,以“山小景多”著稱。春秋吳王闔閭葬此,“筑三日而白虎踞上,故號為虎丘”。云巖寺塔(虎丘塔)猶如東方比薩斜塔,劍池承載寶劍三千殉葬與吳王墓穴之謎,千人石、憨憨泉、試劍石、斷梁殿、二仙亭各有佳話。
滎陽“虎牢關(guān)”:烽煙四起的中原古戰(zhàn)場。在豫中滎陽市的黃河南岸、大伓山東麓,史稱“鎖天中,控四鄙”。春秋為鄭邑,周穆王豢養(yǎng)獵獲之虎于此,故名“虎牢”。秦置虎牢關(guān),地當(dāng)中原交通要沖,歷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演義》之“三英戰(zhàn)呂布”令其威名遠(yuǎn)揚(yáng)。今有三義廟、呂布城、點(diǎn)將臺、跑馬嶺、絆馬索等景點(diǎn)。
大連“老虎灘”:匯展海洋文化的濱海景區(qū)。在大連市區(qū)東南、依山面海。以丘陵入海似猛虎臥灘得名,有漁人殺惡虎救龍女傳說。海洋主題公園象形以石雕“群虎”為標(biāo)志,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
遼東“虎山長城”:明萬里長城的東端起點(diǎn)。曾名“虎耳山”,清以山勢如蹲虎得名“虎山”。在遼寧寬甸孤聳鴨綠江畔與朝鮮相望,主峰高146.3米。明成化五年(1469年),在此依山就勢興建遼東鎮(zhèn)長城,峰頂構(gòu)筑明長城東起首個烽火臺。今有虎口崖等景點(diǎn)。
牡丹江“威虎山”:孤膽英雄成名的傳奇之地。原名“大夾皮溝”,在黑龍江省海林市境,張廣才嶺東部、頭道河子中上游,主峰海拔1086米。東北解放戰(zhàn)爭中,偵查英雄楊子榮在此只身打入匪巢、接應(yīng)部隊“智取威虎山”的史實(shí),經(jīng)小說《林海雪原》演繹而家喻戶曉。此山于1984年更名為“威虎山”。
黑龍江省“虎林市”:惟一冠以“虎”字的縣市。在黑龍江省東部,完達(dá)山、烏蘇里江之間。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設(shè)虎林廳,得名于河流“七虎林”,滿語“沙鷗”;1913年改縣,1996年改市,市區(qū)即虎林鎮(zhèn)。與俄羅斯隔江相望的舊縣治虎頭鎮(zhèn),為邊境貿(mào)易口岸,虎頭山坐落當(dāng)代最大鍛銅雕塑“天下第一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