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上漲誰之過
從“蒜你狠”到“豆你玩”再到“棉花掌”……自去年底至今,似乎所有的與百姓生活相關的物品價格無一不在上漲。今年10月份,國家發(fā)改委對北京、上海、重慶等36個城市的食品零售價格監(jiān)測顯示:31種產品中,近80%出現價格上漲,而且,漲價的已不僅是蔬菜、糧油、鮮肉類、水果、食油、糖、鹽等食品,就連衣、帽、鞋等服裝百貨也在漲。
11月11日,國家統計局發(fā)布數據表明,今年10月份CPI同比漲幅達到4.4%,創(chuàng)下年內新高。八大類商品價格,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0.1%,為CPI貢獻了74%。這比人們此前所猜測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走出25個月的新高;同比上漲4.4%,漲幅比9月份擴大0.8個百分點;環(huán)比上漲0.7%,漲幅比9月份擴大0.1個百分點。
CPI漲幅為何如此之高?國家統計局新聞發(fā)言人盛來運說:“從10月份物價結構來看,翹尾因素是1.4%,比上個月多了0.1個百分點;新漲價因素是3.0個百分點,占68%,仍然是這次價格上漲的主要推手。在新漲價因素中,最主要的是食品類價格和居住類價格,食品類價格上漲10.1%,為CPI貢獻了74%,居住類價格上漲4.9%,為CPI貢獻了16.6%。”
CPI是Consumer Price Index(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英文縮寫,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如果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升幅過大,表明通脹已經成為經濟發(fā)展的不穩(wěn)定因素。因此,該指數過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場歡迎。例如,在過去12個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升2.3%,那表示,生活成本比12個月前平均上升2.3%。當生活成本提高,消費者的金錢價值便隨之下降。也就是說,一年前收入的100元人民幣,今日只可以買到價值97.75元人民幣的商品或服務。一般說來,當CPI出現大于3%的增幅時,我們稱為Inflation,就是通貨膨脹;而當CPI出現大于5%的增幅時,我們把它稱為Serious Inflation,就是嚴重的通貨膨脹。
按常理,10月份本是收獲的季節(jié),蔬菜、水果大量上市,價格應該有所回落,但出人意料的是食品價格卻在一路上漲。據少數兄弟媒體稱,這種上漲是中間環(huán)節(jié)和游資炒作所致?
這里首先分析中間環(huán)節(jié)。對番茄漲價的跟蹤調查,種植環(huán)節(jié),農民增加的收入有限;運輸環(huán)節(jié),卻因為運輸成本提高了將近40%,較去年反被減收;批發(fā)商和零售商也因成本上升,都不好過;至于終端客戶,無論是居民、還是大小飯館,也毫無疑問地多付了錢。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在漲價,并且各個環(huán)節(jié)也都在承受著漲價,這似乎已是典型的通脹了。
難道真有游資炒作,在撈好處不成?
從蘋果價格上漲的跟蹤調查來看,市場并無多少游資。當然,也不能否認有些漲價商品中確有游資在活動。但像蔬菜、水果類的食品不易儲存,炒作風險較大,因而沒有必要夸大游資在漲價中的作用。
筆者認為,當前的通脹是因為今年自然災害頻發(fā),需求較盛;再加上國際寬松的貨幣環(huán)境,尤其是美國啟動第二輪定量寬松計劃,輸入性通脹壓力更加增大等原因造成。但不能不承認,通脹的主要壓力與去年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而實施的“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有關。
央行副行長馬德倫認為,外匯的大量流入,將導致央行投放大量貨幣。目前央行幾乎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公開的市場操作,通過對沖來控制過多的貨幣出現,同時還采取包括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等措施來控制流動性。去年以來超發(fā)的43億元人民幣不完全是游資。這巨額的超發(fā)貨幣雖然有相當一部分流入股市、樓市變成游資,但更多的是以應對金融危機的名義發(fā)出的,且都是具體的工程項目的實體經濟。因此,它不可能被公開市場操作對沖掉,也只能被滯后的通脹及在今后的整體經濟發(fā)展過程中消化掉。
弗里德曼有句話:“通貨膨脹歸根結底是個貨幣現象?!睆呢泿虐l(fā)行變動到物價反應,一般要有6~9個月的滯后效應。確切地說,本輪的通脹是從7月開始的,而今年二季度貨幣仍然超發(fā),因此,原來認為11月起CPI有可能回落的設想不僅不可靠,當前物價形勢也在說明現實的嚴峻。
既然中國通脹是不可避免的,通脹的壓力又那么大,且不可能在年內回落,那就沒有必要糾纏在先前制定的CPI3%的全年目標上。筆者以為,當務之急是如何將通脹的壓力平緩地釋放出來。
物價是重要的民生,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當前的房價、菜價、食用油和燃油價格都處在上行通道,通脹壓力巨大,百姓生活成本上升過快,部分困難群眾已不堪重負。調控物價,穩(wěn)定價格,把百姓米袋子、菜籃子、油瓶子管好,應是各級各地政府當前突出的大事。
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我們的一項突出的政治優(yōu)勢。這種政治優(yōu)勢,在北京奧運會、汶川大地震、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上海世博會等國家大型活動和大災大難中油然噴發(fā)。在大風大浪,甚至是在疾風惡浪中,百姓能夠感受到政府的力量。
11月20日國務院正式發(fā)布關于穩(wěn)定消費價格總水平保障群眾基本生活的通知,并開出了涉及16個方面的“藥方”;隨之對部分擅自提高產品價格的行業(yè)集團開出了首張罰單。由此可見,民生之事,無一不是黨和政府所時常牽掛的。
(蕭劍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