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梅
(太原幼兒師范學校,山西 太原 030006)
舞蹈藝術是伴隨人類社會生活和生產勞動同步產生,并成為人類歷史發(fā)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門最早形成的藝術形式之一。同樣,藏族人民創(chuàng)造了悠久的歷史文化,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民間歌舞。
青藏高原,風景如畫。生活于此的藏族人民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歷史和文化。他們以神秘的宗教、宏偉的建筑、優(yōu)美的音樂舞蹈聞名于世。藏族人民的歌舞藝術,伴隨著藏族的悠久歷史,世世相傳,歷經數千年,匯入中華民族歌舞藝術的海洋。藏族居住在西藏、青海、甘肅、四川、云南等省,地域分布廣闊,自然環(huán)境差異較大,生產勞動方式各有不同,因此歌舞藝術種類豐富,形式多樣。如諧、卓、果諧、堆諧、牧區(qū)舞、熱巴等,都是兼有自娛性和表演性的舞蹈。
藏族舞蹈大體可分為三類:①民間舞蹈,主要是群眾自娛性的廣場舞蹈。這類舞蹈在西藏民族歌舞中數量最多,覆蓋地域最廣,因此同一類舞蹈因地區(qū)不同又呈現出不同的風格樣式。以堆諧為例,它分南北兩派,南派以定日為代表,上身要求有動律,腳點多變;北派以拉孜為代表,注重步伐的輕重急緩,上身平穩(wěn);②宗教舞蹈,主要指“羌姆”。它是藏傳佛教獨有的舞蹈,由各寺的僧侶在寺內表演,集詩、樂、舞為一體,氣氛隆重,場面壯觀;③宮廷舞蹈,主要指“嘎爾”。它源于阿里,流傳至民間,后進入宮廷,成為一種禮儀性的舞蹈,類似漢族封建王朝的雅樂,由男童表演,供達賴及地方官和活佛高僧觀賞。因為地域的遼闊,藏族舞蹈在民間呈現的形式和種類各異,在表演風格上,“堆諧”樸實自如,踢、踏、悠、擺、跳,瀟灑靈活;“諧”優(yōu)美、流暢,屈伸連綿不斷;“果諧”灑脫奔放,上身有起有伏,腳下靈活多變;“卓”豪邁粗獷,踏、跳、翻甩,柔顫多變、穩(wěn)沉有力。在地區(qū)與地區(qū)之間的舞蹈風格上,它們存在差異,但卻是同一文化產物,具有同一文化的精神與氣質,舞蹈也有一致的規(guī)律性。
由于生活著裝的特點,長袖、皮靴成為他們表達感情的主要方式。但無論怎么樣,各種門類的藏族舞蹈在動律上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在膝部上分別有連續(xù)不斷的或小而快、或有彈性顫動、或連綿柔韌的屈伸,呈現出速度、力度和幅度的不同,使訓練有一種特具個性的能力把握。連綿不斷的顫動或屈伸,在步伐上形成的重心移動,帶動了松弛的上肢運動。藏族舞的手臂動作大都是附隨而動的,無論是顫動還是屈伸,在訓練上都要求膝關節(jié)保持一種松弛的運動狀態(tài),兼有柔韌性和彈性。以膝關節(jié)保持相適應的上身動作,是絕對不要求主動的。藏族男性是以踢踏、熱巴弦子、牧區(qū)舞和“卓”為基礎,突出膝部訓練上的不同顫動的把握,有膝部以下的外開性到懈胯、垂臂的體態(tài)特征,結合下肢動作的主動帶動上肢動作的隨動,形成訓練體系。因此,膝部的不同性質的顫動和屈伸在由慢至快、由小到大、由輕至重的變化中表現舞蹈的性格。
探討藏族舞蹈的審美特征,我們首先要搞清楚歷史上如何看待舞蹈,以及如何定位舞蹈藝術在藏族文化中的地位。
歷史上每一個民族都在他們的社會生活中創(chuàng)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備一定審美特征的藝術表現形式。舞蹈藝術是每個民族開創(chuàng)時間最早、歷史延續(xù)時間最長、流傳范圍最廣、最能直接表現情感的一門藝術,也是每個民族歷史發(fā)展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民族特色、最能反映民族性格和審美情趣的一門藝術。任何一個民族或部落的人們,當聽到他們最熟悉的音樂或舞步聲時,都會情不自禁產生興奮情緒,并傳達給身體各部位、各關節(jié),隨著舞律的變化,身體便情不自禁的舞動起來。這就是這個群體審美意識的一種本能的具體表現。由于每個民族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政治歷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風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風格,如不同地區(qū)舞蹈,動作的力度、軟度、開度、幅度和舞律的差異,有的民族舞蹈動作的重點在人的下肢,而上身動作較小;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動作較為豐富,而下身動作較?。挥械牡貐^(qū)舞蹈以大動為美,有的地區(qū)則以含蓄舞動為美。
藏族舞蹈有其共性的審美特征,但是由于人們居住的地理氣候差異、方言差異、服飾差異、宗教影響而形成了獨特的審美情趣。藏民族的舞蹈有廣泛流傳于民間的眾多民族民間舞蹈;有專供上層社會享用的卡爾歌舞;也有專為宗教儀式服務的羌姆舞,以及眾多門派的藏戲舞蹈。以上舞種雖表現的手法和形式各不相同,但舞蹈的基本身韻、動作、姿態(tài)和技巧卻很相近,音樂的基本曲式結構和節(jié)奏風格比較相仿;在服飾方面除寬、肥、瘦及色彩的區(qū)別外,樣式也基本相同;另外,他們以圓圈舞為主的跳法也很相似。因此,相似或相近的身韻是形成藏族舞蹈美學特征的“根”,是相對穩(wěn)定的審美感受的共同反映。藏文古籍[1]一書中把“舞蹈技九”變成為“詩歌寫作九”,要求詩歌寫作者用詩寫出舞蹈者的身姿、韻律和豐富感情。同樣,要求舞者也在舞蹈時表現詩情畫意,融詩于一體,有歌就有舞,以詞帶情,以姿促情,使藏族舞蹈富有生命力和激情。在藏族歌謠中唱到要跳舞“就要跳天空無邊無際舞”,要跳“高山不可動搖的舞”,跳起來的“卓舞的節(jié)奏如夜空的閃電”。這就像薩班·貢嘎堅贊的書中所述:[2]“人們梳妝打扮,人們歌舞歡暢,那里沒有悲傷,神圣的音樂至高無上。”這就是藏民族對歌舞的共同審美意識的體現,也是藏族歌舞的魅力所在。藏族舞蹈還與地域、時間、年齡、男女等不同對象各自有不同的舞姿和舞律,如前藏人的舞蹈,活潑有力、熱情典雅、柔和敏捷,具有濃厚的純農區(qū)和城鎮(zhèn)市民特色;后藏人的舞蹈,奔放瀟灑,在“扎念”琴的伴奏下步伐靈巧、多變,充分展現著西部高寒人的性格特征;阿里地區(qū)的舞蹈,有著典雅穩(wěn)健的舞步、優(yōu)美自如的舞姿,充分體現著古象雄文化的韻味;而藏東康巴人的舞蹈,威武粗獷、豪放瀟灑、矯健雄姿充分展現著康巴人的氣質特征。
關于藏族舞蹈的形態(tài)美,除藏文古籍中有大量記載外,在民間歌謠中也有許多記述。如《中國歌謠集——西藏卷“打開歌門”》章節(jié)中就記錄了大量的傳唱舞蹈者身姿的歌謠。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藏族舞蹈的基本審美特征。如,林芝地區(qū)果諧“祝歌舞者門面三層高”中唱到:
胸部是鍋莊的倉庫,今日要打開倉庫門;
胳膊是卓舞的翅膀,今日我要炫耀翼力;
腰部是歌舞搖擺處,今日我要放松放松;
膝蓋是鍋莊的風輪,今日我要轉動轉動;
雙腳是鍋莊的滾球,今日我要滾一滾它。
一談起舞蹈技巧,有些人認為這應該是搞古典舞的人去研究的課題,與民間舞無關,因而不屑一談;有些人則認為中國民間舞的技巧等同于中國古典舞技術技巧,無外乎那一套“跳轉翻騰”,因而不值一談。這兩種說法讓我感到有些尷尬,同時也激發(fā)了我的思索欲望,作為一名從事中國舞教育的人,我覺得有必要將關于民間舞蹈技巧的一些問題弄清楚,談明白。
我們可以從中國民間舞的根源——各民族原生態(tài),民間舞蹈來分析和尋找答案。我國是一個有著56個民族的大家庭,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間舞蹈,每個民族的民間舞蹈又都有自己獨特的舞蹈技巧。在此,我們來分析一下藏民族的原生態(tài)民間舞中的技藝性舞蹈。
藏族舞蹈中的“熱巴”,是技巧性很強的舞蹈,在民間是由世襲的流浪藝人表演的。其中鼓鈴舞是主要的表演部分。男藝人手持牦牛尾和鈴鐺,女藝人右手持鼓槌擊打。開始時,男女一起表演,男縱跳揮鈴,女旋轉擊鼓。當跳到氣氛熱烈時,就拉開場進行技巧表演。先是女演員集體表演鼓技,有“頂鼓旋轉”、“纏頭擊鼓”、“扭腰打點”等技巧動作。表演完鼓技之后,鼓隊散開站立一旁,由男演員上場,在鼓聲伴奏下一個接一個應聲呼叫,抖肩起“法兒”,各自表演不同的技巧動作。有“單腿跨轉”、“躺身平轉”、“躺身蹦子”、“踢腿跨脖”、“兔子跳”等。另外還要表演一些小玩意,如“滾毛”、“掄背”等。鈴鼓舞有很多套鼓點,每套鼓點均有一套各不相同的技巧動作。演員應場上鼓聲而舞、騰越飛舞,在快速倒腳步中結束。又如藏族民間舞蹈中的“卓”,也是一種靠技巧表演來抒發(fā)情感的舞蹈,跳起來粗獷奔放,氣勢磅礴。
綜上所述,藏民族在歷史上已形成了比較符合民族審美特征的舞蹈理論體系,但這一理論體系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進步、人們審美能力的提高,在不斷的完善和發(fā)展。
1 薩班·貢嘎堅贊著、嘉賽·阿旺洛桑、工布吉村編.智者入門.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
2 薩班·貢嘎堅贊.樂論.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