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陳亮 羅剛林 余喬艷
(成都體育學院,四川成都610041)
秦漢時期是我國封建制度的起步階段,在繼承先秦體育形式的同時,活動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新的形式陸續(xù)產(chǎn)生,競技性和娛樂性日益增加。然而,秦漢兩朝截然不同的社會風尚,為體育運動的勃興創(chuàng)造了新的歷史條件,對當時乃至后世的體育運動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入關,子嬰降,秦王朝傳二世而亡。緊接著4年 “楚漢之爭”,影響了公元前202年建立的漢代前四朝的社會風尚,直至漢武帝時才進行了大方位的改觀。漢代前后期的體育運動項目也有較大變化。本文對秦漢時期社會風尚變更對體育運動的影響進行分析和思考,以求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為當代體育風尚的發(fā)展提供借鑒。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繼承了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各種政治、文化、經(jīng)濟遺產(chǎn)。因而,在分析秦朝社會風尚及相應的體育運動時,將時間向前推進至春秋戰(zhàn)國時代。
春秋時期是一個 “百家爭鳴”的時代。國家四分五裂、動蕩不安,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能力去消滅其余諸國完成統(tǒng)一,因而這一時期的社會價值觀、追求取向、審美心態(tài)等都是無法得到統(tǒng)一的。各派各家的觀念學說層出不窮。
儒家講求 “仁義禮智信”,尤其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孔子秉承了西周的教育理念,即所謂的“六藝”:禮、樂、射、御、書、術。因而才會出現(xiàn)“子射于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墻” (《禮記?射義》)。但是孔子認為能夠參加射擊及觀看者都必須是謙謙君子?!熬訜o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論語?八佾》)。由此可以看出,孔子認為射擊比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借這項體育運動來弘揚禮法。由于儒家學派理念致使他們在提及體育運動時,都是為了建立一個符合儒家思想的社會,而不是我們當下的純粹體育運動。道家的老莊思想主張出世超脫、逍遙無為。在那種“小國寡民”的理念里,體育運動不會有格斗和搏擊一類的景象,而只是用于修生養(yǎng)性。老子精于養(yǎng)生之道,在養(yǎng)生原則上,老子主張 “道法自然”,莊子主張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在養(yǎng)生方法上,老子主張 “專氣致柔”、“營魄守一”、“致虛”、“守靜篤”。莊子主張 “心齋”、“坐忘”二者是一脈相承的。法家主張 “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大力推行 “變法”,批判儒家禮教,提倡 “倍賞必罰”,以法治軍,鼓勵 “耕戰(zhàn)”,積極倡導軍事訓練,并以法令的形式鼓勵國民參加軍事體育活動。法家的目的就是要加強中央集權,結束奴隸社會的分封制。那么這種價值追求取向下的相應體育運動,就完全是為了封建政治體制服務的。
戰(zhàn)國時代,各國征伐不斷。經(jīng)過 “田氏代齊”、“三家分晉”,最終形成 “戰(zhàn)國七雄”并立的局面。即使社會仍然動蕩,在這一時期,依舊有了較為統(tǒng)一的社會風尚?!稘h書.刑法志》載:“齊愍以技擊強,魏惠以武卒奮,秦昭以銳士勝”。從這里,我們可以窺見戰(zhàn)國時期,沒有了春秋時代的繁雜,而是所有的體育運動都圍繞著攻占征伐而進行的。同時,這一時期的趙武靈王 “胡服騎射”的改革,步卒的軍事訓練代替了兵車。軍事訓練更多的則是拳勇、角力、舉鼎、拓關、奔走、跳躍、投石、習劍等等。拳勇相當于現(xiàn)在的拳術,角力相當于摔跤,舉鼎和拓關類似于舉重,奔走同于競走,跳躍、投石、習劍分別對應了跳遠、擲鐵餅和劍術。當然戰(zhàn)國時代的體育運動絕不僅僅只是這些,然而進行這些體育運動的目的卻只有一個,那就是為戰(zhàn)爭服務。這也完全符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和社會風尚。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中國開始步入統(tǒng)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遵從法家思想,秦王朝的 “馬背文化”決定了整個大秦帝國的社會風尚。秦王朝所信奉的法家之術成了歷朝皇帝駕馭臣民的帝王術。以僅僅10年的時間就結束了中國長達數(shù)百年的諸侯割據(jù)局面的秦國,從商鞅變法開始,就利用國家強制力來統(tǒng)一社會風尚?!妒酚?商君列傳》載 “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谑曳怯熊姽φ?,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史記?商君列傳》)。這是一條獎勵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的政策,后世的東方人對于“虎狼之秦”的畏懼,體現(xiàn)出秦軍對于六國的軍事優(yōu)勢,以及這種社會風尚對后人的影響。
日本人江上波夫的 《騎馬民族國家》一書中認為:日本民族是由亞洲大陸草原民族入侵日本,征服土著倭人而形成的。這就意味著日本民族繼承了馬背民族所具有的強悍、兇猛和勇敢。這里的亞洲大陸草原民族入侵,日本人認為源于秦始皇派遣徐福攜三千童男童女去日本的傳說。馬背文化原本取自蒙古族,他們是馬背上的民族,視馬為最神圣的牲畜。整個民族把賽馬作為草原上最歡快的體育比賽。秦朝統(tǒng)治者雖是漢族,然戰(zhàn)國時秦國的疆域北接今天的內蒙古自治區(qū),西連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和甘肅省,因而秦王朝沒有絲毫齊魯大地的漁鹽文化,反而深為蒙古族的馬背文化所熏陶。他們鄙夷軟弱膽小懶惰,秉襲強悍兇猛勇敢。由此可見,秦朝內源于統(tǒng)治者以法家為治國思想,外植于區(qū)域社會馬背文化的風尚。造就了秦帝國自上而下徹徹底底的尚武精神。
在如此整齊劃一的精神統(tǒng)治下,體育運動項目也是多數(shù)帶有競技性的。據(jù)說秦武王親自與力士舉鼎為戲,竟然因過于用力而身殘致死。秦統(tǒng)一六國后,秦始皇既 “焚書坑儒”,也 “以吏為師”,為“以愚黔首”,又將天下所有利器皆收歸國有,目的在于令大秦 “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據(jù)《文獻通考?卷一四九》記載:“秦始皇并天下,分為三十六郡??たh兵眾,聚之咸陽,銷為鐘鏃,講武之禮罷為角抵”。可見,由于沒有了利器,出現(xiàn)的體育運動 “角抵”源于 “講武之禮”,是秦始皇為維護其統(tǒng)治而禁民習武的產(chǎn)物。它主要是指人們兩兩之間徒手角逐的運動。當然,它還是具有一定的娛樂性和表演性。畢竟,當時的社會物質生活不比如今豐富。宮廷宴饗之時也難免會引入 “角抵”這一體育運動,一定程度上為王公貴族提供了娛樂項目。
秦王朝在建立初期實行 “義務”兵役制,濃郁的尚武精神,長期分封割據(jù)留給秦人民的 “重武輕文”,這些不同的社會價值觀和追求取向同樣決定了秦朝的體育運動項目的單一性。
漢高祖推翻秦王朝后,并不意味著漢王朝安定統(tǒng)治的開端。而是在公元前206年至前202年間穿插了4年的 “楚漢之爭”,4年的 “窮兵黷武”、造成 “生靈涂炭”,使?jié)h初統(tǒng)治者不得不采用 “黃老之術”進行休養(yǎng)生息。漢朝不再和秦王朝一般,給人以 “暴戾”的印象。秦王朝的馬背文化,一半隨著傳說中的徐福帶到了日本,一半陪伴著他們的始皇帝深埋在驪山陵墓下,中原不再有暴虐氣息。
漢初,漢高祖、漢惠帝、漢文帝與漢景帝四朝,雖時有宮廷變革,但終是信奉黃老之術,這時的體育運動不再強烈地為武事服務,更多地是修身養(yǎng)性。如民間的登高,古已有之,至漢代形成節(jié)日習俗。
或許是因為秦王朝的短暫,秦的社會風尚也因此而單一。而大漢帝國是我國統(tǒng)一的封建王朝中壽命最長的朝代,也是我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步入世界先進行列的里程碑。經(jīng)過漢初四朝后,漢武帝時期,社會風尚發(fā)生了變化。武帝對外為抗擊北方游牧民族入侵,大興武事;對內為推翻以其祖母竇太后和母親王太后為首的兩大外戚集團,加強中央集權,一改前朝的 “黃老之術”,采用董仲舒的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際上是 “尊儒尚法”)。這時,社會上的體育項目又興起軍事武藝。唐朝盧綸《塞下曲》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記載的就是文、景、武三朝名將李廣的事跡。另據(jù) 《漢書?藝文志》載,漢代總結出了 《李將軍射法》、《逢門射法》等多種騎射方法,表明此期的射箭不僅僅是秦朝那樣完全為軍事服務,而是在理論上也達到了較高水平。
當然漢朝既有儒家的柔和,又有法家的剛毅。漢武帝以后,這種社會價值取向表現(xiàn)得更加的明顯。漢代還沿襲了先秦的 “踏青”這一修身的體育項目,每逢春天都要舉行迎春郊祭。是時,皇帝率百官舉行 “迎春儀”,各郡縣也有迎春乏禮,同時還增加了許多賞心悅目的余興節(jié)目。
與秦朝尚武精神不同的是,漢朝 “重文輕武”,即使仍然會出現(xiàn)衛(wèi)青、霍去病、竇固一類的人物,依然免不了武事被文賦所取代。同時,為培養(yǎng)人才,漢代大興官學,武帝時,又仿西周復設官辦太學。此后,各地官辦州、郡、縣學也相繼設立。統(tǒng)治者以經(jīng)學取仕的政策,自上而下的讓學校教育貫徹了 “重文輕武”,這就對當時的體育運動的開展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自此開始,中國后世各朝代的學校體育教育盡皆廢弛。
從歷史變遷的過程來看,無論是上層社會、還是下層社會所從事的體育運動都深受社會風尚的影響,隨著它的變遷而變遷。秦王朝的尚武精神使秦時的體育運動皆圍繞著武事而進行。漢代的重文輕武讓漢時的體育運動主要是修身養(yǎng)性一類,即便中間仍偶有軍事體育,但難以上升到了理論的高度。以至于影響了幾千年的社會風尚和國民體質,期間有許多的教訓值得總結。
現(xiàn)今是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那么,我們是否更應該建立健全并發(fā)展符合當今社會風尚的體育運動項目呢?
[1]國家體委體育文史工作委員會.中國古代體育史 [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0
[2]林劍鳴.從秦人的價值觀看秦文化的特點[J].歷史研究,1987,(3)
[3]梁梓楊.急于求治的速亡——論秦朝二世而亡之原因 [EB/OL].暨南大學文學院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網(wǎng)站,2007
[4]畢業(yè),童瑩娟,李秀梅.道家思想對中國體育文化影響管窺[J].體育文化導刊,2005,(4)